杜课

其他

杜骏飞:两答饶毅教授(杜课997期)

​今天上午,看到张力奋教授在朋友圈里说,他的好友饶毅教授希望大家就他的疫情观点展开以理服人的辩论。我赞成饶毅对公共理性的倡议,也曾拜读过一点他的文章,便在朋友圈写道:饶毅教授被赞誉为“生物学界的​鲁迅。”从既往的新闻报道来看,我毫不怀疑饶毅的正直品行和科学理性,不过,我也要坦率地说一句,鲁迅与饶毅最大的区别在于:学过一点医学的鲁迅先生,没有饶毅教授那种“科学理性的自负。”​在网上看到饶毅前不久发表的意见(《当前我国疫情管理的四个选项》),其中有一些话是这样的:“这种观点(以“奥密克戎”为契机开放)的问题是,如果我国人群大量感染奥密克戎,那么我们如何预计目前轻症的奥密克戎进入大量人群后,不会突变出现重症、或其他危害性更大的变种?”“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两年多以来,作为全世界新冠发病率最低的大国,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目前,在中国推广RNA疫苗最大的障碍并非有些人认为的是中国爱面子、或因为疫苗付费国外厂家,而是其副作用。”等等。张力奋教授刚才在朋友圈转达说,饶毅提出要跟质疑他的人辩论。我相信,在生物学上,没有多少质疑者有资格与饶毅教授辩论其文章中的科学原理。但是,我以为,大概今天每一个普通的上海人闻听后都会立即感到,饶毅藏在科学意见下的立场以及表达立场的话语方式,与鲁迅的人道主义、悲悯心、批判性毫不相近。哈耶克在《自由宪章》里说,正是某些人自以为掌握了科学和理性,并就自以为掌握了真理,并试图对知识和思想加以垄断。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曾把知识界分为现象界和自在之物(即上帝、灵魂与自由),前者能被理性所认识,是理性的合理工作范围,后者却不能被理性所认识,而只能被实践。如果饶毅教授不喜欢以上这些哲学讨论,那么,重温一下他所熟悉的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也是可以的。近一个世纪以来,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普遍被认为涉及到人类理性、思维规律,并被广泛应用于数学、哲学、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各个领域。以我之见,哥德尔定理对数学系统的完备性梦想的否定,与雅斯贝尔斯存在论对人的思维完备性的否定是一致的,而这种一致性的理由,正如物理学家海森堡所言,是因为“自然科学不是自然界本身,而是人和自然界间关系的一部分,因而依赖人”。显然,一旦我们认识到,即便是数学系统的不和谐都不是来自数学本身、而是来自人的逻辑与理性的局限性,那么,我们对于人自身的认识,一定会更为谦卑。对于饶毅教授来说,假如在心灵的意义上,连数学家都要保持谦卑,那么,他那些生物学论证的完备性又如何?网上曾有一个令人心悸的短视频,一个农民工模样的人对着镜头愤怒地质问专家:“我都混到吃方便面的程度了,你还跟我说用方便面盒子盛方便面吃不健康?!”我相信,假如今天有一个人拿饶毅的观点到上海去,去为那里的封控政策作辩护,大概每一个普通的上海人都会悲痛地质问他:“我此刻就已经断粮、断药、挣扎在死亡线上了,你还跟我谈轻症重症后遗症、谈奥密克戎科学的可能性?”我没有科学资格与饶毅教授辩论,但我愿意把以上常识写出来,以表达对他的公共精神的尊重。顺便说一句,如果鲁迅还活着,他不会给上海四个选项,而会直截了当地质问上海:“从来如此,便对么?”或者,他也会用着令人心悸的声音大声地呼喊:“救救孩子!”以上,力奋兄读罢,不嫌多事地把这段朋友圈的话转给了饶毅。下午,饶毅教授发出了他对梁建章和我的回复(《新冠与科学及道德:答杜骏飞教授、梁建章博士》https://mp.weixin.qq.com/s/OAsiCmvPfQccRT6hadbM3A)力奋转来饶毅教授的回复时,我正在考虑如何答谢两位芳邻的高义——因为疫情,我所住的宝华山下已封控多时。今天,不约而同地,我隔壁的胡教授家送来了一把韭菜,我对门的小方家送来了一颗莴笋。这些都是时下最珍贵的礼物了,我因为田园荒芜,无以为报,便想写首诗作为感谢,而不是费时间辩论疫情,于是答复力奋道:我看,饶毅教授彬彬有礼,并且,我想他已经知道我在说什么了。但朋友们说,饶毅写得郑重,不回复,会不会显得有些无礼。于是,晚上抽空又写了下面几段话,聊以致敬饶毅教授:1.在饶毅教授的文字里,像以往一样,随处可见他的科学理性(表扬的话就不一一在这里说了)。而我认为,他最好的一句话是,他希望与我们一道,努力成为华人理性辩论迈向成人化的铺路石。我最近恰在写一篇小文《公正传播论(2):交往社会的批判》,在文中,我和他关于公共讨论的旨趣是一致的。2、我说自己没有资格与饶毅教授辩论科学,倒不是一句客气话——假如我批评他较少人文理性,大概也并不算僭越。​同样,像他说的那样,我也从来不认为自己能够跨越学科鸿沟来做一个辩论。作为一个愿意思考社会的学者,我能评论的,大概只是他的一些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言论——我在上文中只列出了要讨论的饶毅的三句话(那大概是半个月前说的)。​但饶毅教授今天在回信中说,“杜教授引用我的话,都是我说的,而且我现在还认为没有错。”在上海危机已如此显明且深重之时,饶毅这么说,我的惊讶超过了昨天。3、​饶毅教授说,正因为他不“自负”,作为从旁发言、并不决策的科学家,在有不确定性的时候,只能说到懂的程度——他可能是想以此解释为什么他只肯含糊其辞地给出四个面面俱到的抗疫选项。但我想,作为一个熟知全球抗疫经验和疫情数据的生物学家,他这里的不“自负”,或许不只是因为谦抑,还因为​某种不肯直抒胸臆的气短。4、其实,我也并不想苛求饶毅教授的勇气——处在当下,我们所有人都时常感到有口难言。因此,我这里的批评,只是想以许多人对他的“科学界鲁迅”的期许来督促他,请他能以顶尖科学家的身份直言他所知道的,最好,还能提出他所认同的。譬如我们这些外行都知道的关于疫苗效果的事实:国产疫苗和mRNA疫苗,防重症和死亡效率接近,但防感染数据相差很多,一旦疫情来临,前者无疑会消耗更多医疗资源。在那张我们都读过的疫苗效率对照表面前,饶毅教授还会说“中国推广RNA疫苗最大的障碍…是其(RNA疫苗的)副作用”吗?再如,饶毅今天还在说“在疫情没有控制的上海……先管控后接种在实际操作上更有可能性”——他所谈的,仍然还是“奥密克戎”这种全世界科学家都已熟知其传染程度的病毒吗?他所担心的,仍然是“预计目前轻症的奥密克戎进入大量人群后,会不会突变出现重症”吗?他所肯定的,仍然是指在感染270000、重症9、死亡0的上海,继续当前的封控吗?我不明白。5.我很尊重科学家就科学谈科学,我相信其他人态度也如此。不过,在社会重大利益面前,科学主义者不顾价值关怀的偏狭,并不在可理解之列。《雪涛小说》里有个故事:从前有个医生,夸耀自己能治驼背。他说:"(驼背)像弓那样的人,像虾那样的人,弯曲像铁环那样的人,请我去医治,可以早晨治疗,晚上就如同箭一般直了。"有个人信以为真,就请他医治驼背。这个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使劲地踩。这么一来,驼背倒是很快就弄直了,但人也死了。​我觉得,如果治疗驼背都不能狭隘地就事论事,那么,在国家、社会、公正这些复杂系统内,就更不能以“就科学谈科学”为借口不谈道德或人文了。谈道德或人文,不是因为道德或人文有优势,而是因为不谈道德或人文是缺陷。6.饶毅教授也赞成考量社会的“长期和最终结果”。他举的例子是,战争期间,敌军来了,几个母亲带着几个儿童隐藏在附近,其中一个婴儿要哭,母亲采取措施束缚了婴儿,这也是迫不得已。其实,他更应该提“电车难题”这一伦理学的思想实验,该实验的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那轨道上绑了一个更无辜的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而在饶毅教授的社会利益语境里,这个思想实验应该是这样发问的:一个病毒把九个无辜的人绑在上海的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将他们碾压成重症。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那轨道上绑了2500万个更无辜的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7.饶毅教授说,他主要谈科学的基本常识,而且用有限分贝提出有限建议(不是高呼一定应该怎么样)。我认为,他说这句话是真诚的。在时代火山的灰尘下,我们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同样,我也完全可以理解,他的有些话可能是不得已。但我想,将心比心,饶毅(及饶海教授)此时此刻还在对同样处在时代火山的灰尘下的上海医生张文宏作刻薄评价是不公正的,尤其是拿张文宏“不够懂分子生物学”为理由更不合适。可以想见,张文宏在分子生物学上的造诣不如饶毅,但他的贡献大概并不是写分子生物学论文。同时,张文宏曾站在强烈的聚光灯下向国家、资本和全社会坦率直言,而不是像我这样,只会写信与一个科学家作个人商榷,也不是像饶毅这样,写一篇含糊其辞的《疫情管理的四个选项》。8.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我在《不合时宜的思考(杜课939期)》里写道:“所谓灾难,大概就是这样的故事:少数人以自己的英勇牺牲,慰藉着大多数人的善良——并救援着他们因极少数人的恶而导致的无助。”写下这句话时,我想着的那个人就是消失八十多年的鲁迅先生。写下这句话时,我还想起了狄兰·托马斯的诗:“不要温和地走进良夜!怒吼,咆哮!痛斥那光的消逝!”朱学勤教授说:“我怀念鲁迅,有我对自己的厌恶,常有一种苟活幸存的耻辱。日常生活的尘埃,每天都在有效地覆盖着耻辱,越积越厚,足以使你遗忘它们的存在。只有读到鲁迅,才会想到文字的基本功能是挽救一个民族的记忆......”以上这些记忆的碎片,大概代表着我们这些人文学者心目中的鲁迅。每当我想到,我们这一代懦弱的文人,从来不曾像鲁迅那样清澈、锐利、勇敢和坚定——就会感到如万箭穿心。同样,每当我想起一部分科学家也会因为种种利弊权衡而三缄其口、甚至伪言矫饰时,就想把尼采那悲伤的话送给他们:“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2022年4月15日
其他

杜骏飞:不合时宜的思考(杜课939期)

不合时宜的思考杜骏飞1国际疫情。不要渲染邻国的不幸,因为这不能增加我们自己的幸运感。也不要讥讽邻国应对的无能,因为这不能取代我们自身的反思。2世界卫生组织感谢中国,是因为我们给世界留下了时间窗口。春节以来,我们确实尽力了。似乎所有人都在感谢武汉。请媒体注意:那些感谢的话语中,满含悲悯。3灾难面前有两种官员,第一种是肯作为、但是做错了的干部,第二种是不作为、只“会做官”的干部。对前者,无妨以观后效,对后者,倒是不能宽恕。4湖北,调整统计口径后,一天跳增确诊人数一万多例。但很多人说:这是真实数据,反而让人放心了。说真话,能维护稳定。5三百名记者云集武汉,一些敏感的民生问题,竟然还需要方方这样一个作家来闭门记事。可是,这些记者一定很优秀,才会被派往疫区吧?6世卫官员很着重地提到:目前只有一种真正有效的药物:"瑞德西韦",原文是:Only
2020年2月26日
其他

杜骏飞:如何答谢日本友人?(杜课938期)

杜骏飞:如何答谢日本友人?小敏:杜老师,“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是日本友人给我们捐赠抗疫物资时写在箱子上的两句诗。这两天很多网友都在议论此事,有人说,这是日本人给我们开的文化补习课。还有人说,我们国家的发言人在评价时,只说“衷心感谢、铭记在心”是不够的。您怎么看?杜骏飞:发言人属于自己的时代,如果不便以诗作答,也可以理解,倒不必苛求。不过,我们都知道,日本对于中国文化的美好想象,主要在唐宋。人家在赠礼上恭恭敬敬地写了唐人王昌龄的诗句,内心还是希望受赠人——作为汉诗的文化故国,是能心领神会的。所以,我们如有两句相称的酬和,那是最好。倘能如此,将既是汉字文化圈的佳话,也是意味深长的诗词外交。小敏:嗯,其实我们中国人一直有以诗酬答的传统,过去,文人雅集,四座酬唱也是平常事,可惜现在这个传统似乎断绝了,可是我们的邻居日本倒是保留了这个习惯。您如何评价这一点?杜骏飞:关于古典传统在日常生活中的中绝,例子所在多有,其原因并不难解,我的答案,也就是大家心中的答案。原来是要写篇阐述的,下午看到贾葭的文章(《为什么日本人显得比中国人更懂中国文化》),我觉得很好,后半篇提到了白话文运动和简体字运动,基本上说清楚了。如果要我来补充,可能还会回溯一下异族入侵、农民起义、文化革命等因素。设想如果没有这些灾变的隔绝,我们的古典传承的深度,总不至于弱于台湾吧。甚至——有一次我在座谈会上说,如果自唐宋以来,中国未受过北方民族的征服,那么其社会、文化的文明水准,必定早已达到一个令人惊异的高度,至少远超日本。作为北方的征服者,清帝康熙、乾隆十多次南巡,次次来明孝陵“拈香奠酒”,行三跪九叩之大礼,政治原因之外,中华文化的巍峨正统也是主因。那还只是仰瞻前明,而不是攀比唐宋。前两年,网上声讨精日现象时,舆论也一概压制了国人对日本文化的肯定,实际上,日本某些社会文化深处的美好,无论是心灵还是气象,甚或是民风、秩序和辞藻,是直接传自盛唐。我们不忘历史,既不要忘记现代史,更不要忘记古代史。中古以来的史实是,因为僻处海岛,日本的文明形态里,幸存着一些我们失去数百年的精神谱系,建筑、手作、茶道、服饰、乡俗、音乐、饮食,有那么多我们祖先的风雅!更不消说,他们还记得我们祖先的诗词。小敏:所以,我们是不是鼓励大家多读多用诗词?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您认同这个看法吗?您刚才提到诗词外交,那么在汉字文化圈里,是不是我们对外交流可以多用古典诗词?杜骏飞: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主要说的是称为“诗”的诗三百。春秋时,诗三百还不叫诗经,但文化地位、政治地位很高,在上层社会,大家张口闭口都是“诗曰”、“诗云”,有学者统计,《左传》记录引《诗经》的达二百一十九条之多。那时,在诸侯国的外交会议上,人们是经常用赋诗来对答的,因为只有借助诗句,才能含蓄、文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不懂诗,会被视为没文化,反之,会用诗,则是文化实力的象征。按照史家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称霸时间最久,但它也是参与外交赋诗次数最多的国家,原因是晋国为周室宗亲,具有悠久的诗书礼乐传统,贵族世家和卿大夫阶层,多熟知诗义、诗礼,晋国最强盛的时期,各国对其非常敬畏,赋诗时不吝称颂赞美,然而晋人无论答礼还是答赋,却始终谦恭谨慎。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强国,一定注意会用文雅的方式体现对他国的尊重。周景王五年,晋国派卿大夫韩起到卫国聘问,北宫文子赋《卫风•淇奥》表达对韩起的赞美,韩起表示不敢当,赋《卫风·木瓜》表示谢意,《卫风·木瓜》是怎么说的呢?“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你看,风度多好,这是多么平等、友善的表白。大国上卿的彬彬有礼,令卫人受宠若惊,后来,在韩起在晋国执政的近三十年间,卫国始终与晋国睦邻友好。我觉得我们的外交,可以学习一下祖先的历史,倒不一定要刻意用诗词修辞,而是要学习古人的文化气度和贵族精神。小敏:所以,日本人这次以诗词相赠,是不是也是类似的文化原因?简单说,要么就是文化的自我认同,要么就是表示对古代中国的文化认同?譬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用在赈灾的义举里,是否贴切自然?有没有什么其他含义呢?杜骏飞:我同意你的看法,其实,这两天大家的讨论很丰富,我能补充的不多。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原诗是:“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赠礼上用的是后两句,字面上很好理解:与君山水相连,共沐风雨;既同在一轮明月下,彼此又何曾是异乡?以此观前两句,最特别的是“送君不觉有离伤”,这种乐观积极是送别诗中很少见的。我想,引述者也是在间接传达着对疫区人民的鼓励吧。值得一提的还有,此诗是诗人被贬到龙标时的作品,而诗题里这位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人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因此虽然日方是捐赠者,但他们引述这首诗,却隐含着某种身份上的谦逊,正像韩起所做的那样。前些天,我在指导南大本科生“众志成城
2020年2月12日
其他

问答录(2)(杜课937期)

征集:你内心深处的为什么问答录(2)杜骏飞@仰望星空:为什么我们总是那么害怕真相?杜骏飞:我们不害怕真相。@DING:杜老师好,想问一下到底是人的作用大?还是体系的作用大?如果人的作用大是否应该是以这个人的意志构建体系?若既有体系不能应付所有的突发事件,那我们应该坚持的底线是什么,是选一个对的人吗?杜骏飞:在规则森严的大都会开车,你只需要守规则即可上路,而在一个毫无行车规范的乡村集市穿行,你需要很高的车技。@KKK:武汉疫情,现在这个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不是就是权力监督、制约缺位造成的?杜骏飞:目前看来,是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其实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有变化,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摘自《明朝那些事儿》经过这场灾难,我对当年明月这段话深以为然,但当年明月并没有说出其原因,故想请教杜老师。杜骏飞:当年明月没什么不能说的,除了体制。@Twinkle:杜老师您好,我坐标浙江,最近被每天的“防疫”上报工作困扰,自己工作的学校每天要上报自己是否返校、是否处于“灾区”或与“灾区”接触、是否身体健康,女儿幼儿园也要上报类似情况,此外,要求我们老师每天让学生上报。如果我没做到一对一学生情况了解,学校要倒查责任。我觉得这种做法更多的是“对上负责”,没有真正考虑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我没有每天形式化的一对一通知学生上报,今天给学生推荐了一些好的公众号(特别是您的),同时推荐了一些书。我不想自己和他们成为听话的“机器”,但又担心自己“失职”,很矛盾。求指点!谢谢!杜骏飞:听话未必就是机器,但机器的问题在于:它只会听话。@黄輝鸿:为什么现在人们的讨论都充满着戾气,理性,冷静,包容的交往都会被情绪和极端吞噬吗?杜骏飞:按照舍勒的理论,怨恨,总会以唾手可得的方式来纾解。在我们这里,譬如话语暴力,譬如仇恨论、阴谋论,譬如字里行间无所不在的戾气。——我把它称为“社会路怒症”。社会路怒症,及怨恨的三个二分法,是网络对话充满戾气的底层密码。参见:乱世预感(杜课841期)、醒来!掐架不是文明!(杜课599期)@金泰映:我们努力了这么多年,飞奔向前,为什么是这个结果?是哪里出差错了?杜骏飞:飞奔太久的人,会失去安静的能力,就像离家太久的人,常会忘记离家出走的初心。国家忘记了:飞奔,首先不在大国崛起,而在人民的安康幸福;人民忘记了:飞奔本身不是人生,我们总要不时驻足,体会一下今生今世,还要稍等一下自己的灵魂。@merry:为什么要仅仅满足自己的虚荣和新鲜,将自己置于食物链顶端,无视自然的一切?为什么华南海鲜市场卫生被举报投诉多次,无人管?为什么疑似人传人的时候选择冷处理?为什么等危机爆发才亡羊补牢,难道是2003年太遥远?为什么红十字会这样的官方公益组织们一次又一次的损伤我们的社会信任?为什么要让全中国的百姓为一次迟疑不决埋单?其实最让我痛心的是透支社会信任……突发的危机面前,自己能做的只是宅家,愤慨又无力。杜骏飞:我以前说过:用心焦虑,不如用手焦虑。在你的菜单里,先从能做的开始。比如先让野味从你参加的宴席上消失。比如在你担当岗位职责的时候绝不敷衍社会。还有,面对不正义时,像迪兰·托马斯所说的那样:“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这是你正在做的。当你发出这样的怒斥时,我们的心跳动在一起。这时,我们愤慨,但绝不是无力。就像二月六日的深夜,为了一个平凡的英雄,为了一种善良的死去,你一定也听到了人民在高歌,那时,人们愤慨,但绝不是无力。参见:怎么办(1)@Yimmer:不知道最初选择新闻对不对,还挺羡慕医生,至少救死扶伤冲上去不需要顾虑那么多,无论是人民还是政府都会义无反顾支持。我们呢,连履行基本的工作职责都要担惊受怕,怕报道错误,怕社会误解,怕秋后算账,怕被闭嘴。工资就这么点,忙起来不分白天黑夜,我们比起其他国家的媒体人就活该承受这么多?聊以安慰的是还未泯灭良知,总好过有些睁眼说瞎话的媒体。杜骏飞:公共责任,使你的新闻职业与救死扶伤的医护业相当,而对社会安全的守护,则已使你的职业独一无二。所以,不要对它失望。至于此刻的它——在历史的长河里,当下只是一瞬。良知,已使你超越你所蔑视的人群。所以,请肯定你自己,为此,请做你心目中的人。参见:除夕札记(杜课929期)、新闻谈话录(杜课928期)@-:杜老师您好。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那些人们的劣性总是周而复始地暴露出来,这看似永远无法消除,人们也无法利用历史中的经验摆脱劣性。我以前始终认为尽自己所能,能改变一点是一点,可这一点一点的改变似乎是徒劳,且要牺牲掉自我,这样值吗?我以后的人生也不知道该为什么活着,以前总觉得自己一定要为社会做一点什么才是有价值的,现在真的很迷茫,最近看到一些不公的事情,更是深感无力失望至极。杜骏飞:在任何一种文明的进程中,我们都不知道是哪一点努力使文明的形态得以达成,正如我们真的不知道有哪一点努力确实毫无意义。真爱钱的人不会扔掉某一个铜板,真爱一首诗的人不会删掉某一句,真爱“自我价值”的人不会忽略自己那些竭尽所能努力。人,为什么而活着?为意义。——我想,那是一种你来过世界、参与过世界的意义。@白:老师您好,这次疫情从开始到现在,暴露出社会中以及体制内的各种问题,问题有深有浅,有大有小,有新有旧。我不认同黑格尔所谓“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的悲观言论,但我却又深深的为人类真正能够吸取教训并作出改变所付出的代价而感到震惊和难过,无论是时间,还是生命。我想问的是:是否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而不是少数的个体,要想从过去吸取经验教训并真正有所改变,就一定要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在未来,我们能否希冀人类可以在“吸取教训并有所改变”上做的更好呢?如,足够的诚恳、真实、负责、高效、坚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也为了不让下一种病毒造成如此惨重的伤害,人类,或者说我国,需要在教育、道德、制度等方面做出怎样的努力呢?杜骏飞:一般来说,人类总是从残酷的教训中学到的得更多。但这次,犯错的不是人类,而是少数人。是他们的错误带给了我们所有人以残酷的教训。我曾在“乌尔班尼的牺牲”(杜课原187期)里写道:乌尔班尼式的牺牲,是为了SARS这样的天灾与人祸,是在他人愚蠢、自私而蛮横地犯错时,以挺身而出救赎无辜者的未来。乌尔班尼式的牺牲,象征着人类文明中的少数人拥有的美德:巨大的责任感,坚强的职业精神,以及舍生忘死的利他本能。SARS如此,NCP也如此。我相信,历史会写下这样的记录:在2020年的那个月,医护人员的自杀式冲锋,互联网的极限式呼告,民间的饱和式救援,都未曾换来某些人哪怕一点点良心发现。这些人,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推动制度为之改变,戒绝这类人主宰我们命运的可能。我们必须为此做出改变。十七年前,乌尔班尼他们白白死去。十七年后,不要让李文亮他们白白死去。维舟在一篇文章里写下了自己对二月六日之夜的观察:“大家羞愧于自己的长期沉默、不敢讲话、不敢讲真话......许多人都表示,以后就堂堂正正说话,炸号就炸号了,不在乎了。良心、道德、伦理多重内疚,点燃整体情绪爆发。”希望如此——希望我们之中,从此不会有人在临终前还会因自己懦弱一生而后悔。果能如此,我们的下一代,也许,就不会再有这类令人痛苦的问题。我们的下一代,或许还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不是吗?仰望长空,就此搁笔。参见:社会会好吗?(杜课628期)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往期推荐人物:乌尔班尼的牺牲
2020年2月8日
其他

问答录(1)(杜课935期)

征集:你内心深处的为什么问答录(1)杜骏飞编者按:在上期特辑中,杜课收集了关乎疫情的内心发问。今天,杜老师先对其中的一部分稍作解答,大致以提问次序为序。@阿墙:看到听闻的谣言太多、误导太多、隐瞒也太多,虽然身为传媒的学子,对新闻媒体的信息也不知道什么是可以相信的而什么不能了。想要去求实,但缺乏求实的能力,看到他人在信息大潮中冲动、情绪化的言辞,想安慰又无底气。怎么办?杜骏飞:人的思想,像空间的维度一样,只能从高维向低维兼容,反之,则不行。在空间上,譬如三维空间能兼容二维,反之,则不行。在思想上,譬如成人能慰藉孩子,理性的人群能启发蒙昧者,文明世界能悲悯蛮荒社会,反之,则不行。你有慰藉别人的心愿,真好。那就努力学习吧:学习知识,学习思考,也要学经世致用的能力。至少是这三样。学到何时呢?你要争取超越身边的人们。当超越身边人时,你即可慰藉他们;或许,还能帮帮他们。@On
2020年2月6日
其他

征集:你内心深处的为什么

在这个艰难的时节,危机总是祸不单行。看起来,疫情也引发了我们的心理危机、认知矛盾、思想痛苦、人生迷惘。昨天,我们谈到:各城市的心理咨询专家,大多建立了援助网络。在危机深重时,希望各位主动求援。
2020年2月4日
其他

特辑

通知各位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杜课第932期文章《杜骏飞:怎么办?》因故被后台删除,现修改后重新推出,有阅读意向的读者在杜课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怎么办”,即可阅读文章。随想(3):鲁迅在天上看我们杜骏飞看起来,网络人群中的疫情批评,已逐步汇聚成话语的狂欢:怨恨的,戏谑的,愤然的,无助的。在这狂欢的深处,没有欢乐,只有眼前的迷惘和远方的忧惧。但无论如何,这个时代还是要艰难前行,整个国家还是要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毕竟,这是我们自己的国,它是我们所有、且仅有的。鲁迅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我相信,鲁迅正在天上看我们,他的话,也是对我们所有人说的。
2020年2月1日
其他

杜骏飞:疫情新闻场(杜课931期)

一诚天下动|青春|考研三问元能力:敬畏|反思|宽容|自尊鸣谢: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编辑
2020年1月29日
其他

杜骏飞:死亡课(原第135课)

死亡课杜骏飞1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死亡,是一个日常禁忌,一向无人情愿谈及。述说死亡,仿佛意味着不吉。自然,学校也没有专门为认识死亡而开设的课程。然而,“死生亦大矣”。死与生,同为人生最重要的议题,又怎能容得回避?我们中国人,在清明节那一天,往往会在墓地看顾亡灵,在家中缅怀先人。那时,我们是在热烈地弥补着心灵深处一年的缺失吧?艰难时世里,当挚爱亲朋死去,我们迷乱空虚。但我们终究要理解死亡,超越死亡,我们终究要从那巨大的阴影中走出去。2我们不能因为禁忌便拒绝思考,也不能因为恐惧而对死亡毫无准备。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已看过无数次生灵的死去。小时候,我们都看过昆虫卑微地结束生命;及长,看过更大的动物每天因为人类的生存欲而死去,默然、成群地死去。被我们践踏而死的蝼蚁,它在死去时的痛苦,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区别?也许只有一个区别:它不是你。中东,那些成千上万的难民,他们在轰炸中凄惨死去的痛苦,和我们自己有什么区别?也许只有一个区别:他们不是你。弘一法师临终绝笔,写下“悲欣交集”。“悲欣交集”之“悲”字,如《大智度论》所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法师之“悲”,非单为自己,也非只为人类,他是悲悯众生之苦。而众生,系指一切有情识的生物,自然包括你我,包括身边的人群,包括远方的陌生人。还有,也包括蝼蚁。你的悲痛,也是我的悲痛。一个生命的死去,也宛如其他生命的死去。也因此,你对生的理解,不应是你的唯一的生存,而是一切生命的要义。这个世界上,会有伟大的人生,但他们也会平凡地死去,更多的,是会有无数平凡的人生,他们往往在艰难中死去。人生和死亡,都是我们所定义的东西。但死亡就是死亡,它们都是生命的离去。每一个生命。一只家燕呼唤死去的同伴3惧怕死亡的原因,是因为死亡是最终的终结,人们意识到死亡之后空无一物,于是有了无法言传的无尽恐惧。因此,与其说人恐惧死亡本身,不如说恐惧死亡所带来的未知、不可想象与身心无力。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不去担忧可担忧的生前,而只恐惧无所担忧的死后呢?《论语》说:“未知生,焉知死?”
2020年1月27日
其他

杜骏飞:三个无声的心愿(杜课930期)

三个无声的心愿杜骏飞旧历新年。原谅我在这样的日子里,继续写下关于武汉的随想。这几天在网上阅读了无数文字、无数意见。该说的,大家都说了。我只想补充几个微不足道的心愿:11、要勇敢救援,但请先保护好那些勇敢的人。除夕之夜,国家征召,全国数十支医疗队伍舍家奔赴武汉,拥有勇敢传统的解放军救援力量也多批次空降武汉。武汉肺炎究竟是否严重?到底会付出多少代价?我们目前还不清楚。但我们就是要提醒:永远不要忘记,救援人员的生命也是生命,请国家尽最大可能保护好这些人的安全。永远不要忘记,切尔诺贝利事故中那些悲壮的自杀式救援,永远不要忘记,非典事件中,乌尔班尼医生和全体医疗界那些奋不顾身的勇敢牺牲。我曾在《乌尔班尼的牺牲》里写道,“他们的死,是在他人愚蠢、自私和蛮横地犯错时,以挺身而出来救赎无辜者的未来。”——不,我们绝不甘心他们这样。慕容雪村曾写道:“为众人抱火的,不可使他冻毙于风雪;为世界开辟道路的,不可使他困顿于荆棘”。——也许,我们可以为这些援救者加上一句:为凡尘救病难的,不可使他痛哭于长夜。关于保障医疗人员,刚才读到:字节跳动决定捐赠2亿元,成立此次疫情防控医务人员的人道救助专项基金。——我多次谈过科技向善,还专门写过《抖音的远方》,什么是向善,什么是远方?或许,保护那些引领我们向善的人,也庶几近之。我希望,不仅仅是医务人员,战士、记者、其他公共服务人员,当他们勇敢承担、随时准备牺牲时,身后都有人庇佑——敬请字节跳动考虑。就在刚才,我被邀请加入了一个“央企抗击新型肺炎工作群”,企业越大,责任越大,我也诚恳地请他们兼顾此节。那些战士、医生、记者,无一不是谁的子女,谁的父母。抖音上有一段关于医生的视频流传很广,里面说,“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22、今天,我们救治一群人,尊重一座城。武汉肺炎事件以来,全球社交媒体上出现了许多关于中国人的文化歧视声浪,我们绝不认可他们的鄙视话语,与此同理,我们在自己的国家里,也绝不污名化歧视疫区人民。武汉肺炎的复杂因果,涉及到举国意义上的环境生态、病毒演化、生产生活、行政管理等系统性危机,如此宏大的悲剧,不能只归咎于武汉,而应由国家、甚至我们所有人来共同承受。何况,一千万武汉人现在封闭于围城中,多少公务人员为疫情身心俱疲,多少医务人员为救援奋不顾身,其悲壮含义一点都不亚于被全世界称之为“贤者之乡”的亚姆村——这个最具牺牲精神的英国小村庄,为免瘟疫蔓延全国,自愿封村,永留青史!也许,有朝一日,当疫情终被遏制时,国人回首往事,也会想起武汉这座巨大城市所承担的责任,它才是举世罕见的英雄之城。今天,我们救治一群人,尊重一座城。我们更不要因为公共卫生危机或极少数人的错误,而在舆论场里给武汉、湖北人贴任何不恰当的标签,更不能如湖南岳阳那样发布《1号令》,对所有湖北籍的车和人进行劝返。对疫区来客,可以密切跟踪,可以精确查验,有问题时可以隔离、可以医治,但不能遣返、不能鄙视,终归——即使是疫区病人,他们也只是难民,而不是敌人,而我们却是他们仅有的同胞。任何一个文明的城市,所给予武汉来客的,应该是尽可能周到妥帖的诊疗,而非话语、行为的粗暴歧视。因为,或许下一次疫区难民,不是他们,而是我和你。33、可以过节,但请不要那么狂欢。我昨天在朋友圈写道:国难当头,人心惊悚,今年的春晚,是否也应该降低一点喜庆调门,表达一点支持武汉的真诚?晚上看到易中天教授的微博:“情系武汉,无心过年,因此敬告亲朋好友和各位网友,本人谢绝一切拜年贺岁。在我同胞和乡亲面对生死存亡的日子里,哪有心情听什么新春快乐、恭喜发财之类!恭请诸位海涵!”——对此,不能赞同更多。那一刻,央视舞台上在跳舞唱歌,工作的群里在抢红包,小区的群里在晒欢庆,但我,都实在没心情多看一眼。不是因为自己有什么心结,而是实实在在地知道疫情还在蔓延,武汉一千万庶民坐困愁城,多少家庭战战兢兢,多少病人以泪洗面。我对朋友们说:我们这些凡人,没有实在的资源可以帮人,也无法号召谁共克时艰,唯一能做的,大概就是对疫区人民多一点点共情,过节时少一点点狂欢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若无明月光,长夜相扶持。补记:2018年春节,我曾写下自己的新年心愿(杜骏飞丨十八愿(杜课408期)),今天想了一想,对这个扑面而来的庚子年,也来许三个心愿吧:致领导们:永远不要冷漠于民生。在中国,民情民意才是最大的政治。致媒体人:永远不要缄默于新闻。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何况媒体人。致我的学术同人:永远不要隔膜于现实。我们生而为学人,是要为众人思想,是要为尘世求真,而不是只为小圈子里的论文。附:我在朋友圈看到的公益行动1、字节跳动:为一线医务人员提供风险保障2、南大学生:自组援助湖北团捐款3、京东物流:义务输送救援物资4、网易严选:上线湖北专供0.01元防护口罩5、武大校友:募资1600万参与疫情救护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往期推荐人物:乌尔班尼的牺牲
2020年1月25日
其他

杜骏飞:除夕札记(杜课929期)

Markuzon等做过一个有意思的研究,他们观察媒体报道的数量与疾病传播数量之间的关系。模型显示,当媒体的报道量增加十倍,此类疾病的感染数减少33.5%。因此,媒体可能是预防疾病传播的一个有效手段。
2020年1月24日
其他

新闻谈话录(杜课928期)

因为种种原因,调查记者确实是变少了,但从全社会来看,公众对新闻真相的渴求,对新闻事实的核实,对新闻立场的鉴审,也空前地增强了。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时代或有莫名的停滞,但毕竟,天道难逆,民意难违。
2020年1月22日
其他

我们会悼念谁(杜课927期)

克朗凯特是2009年夏天去世的,秋天,当我在课堂上讲起他的离去时,竟因为莫名悲伤而难以自抑,那时我跟同学们说:“我的伤感,不仅是因为偶像的离去,也是因为我所爱的国度里,至今还没有一个他那样的人。”
2020年1月2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通往公开之路(杜课926期)

期间,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流言的形成曾经造成了多大的恐慌,给政府形象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信息公开,并不是为了添乱,而是为了帮忙;不是为了妨碍和限制政权,而是促进治理的科学运转。
2020年1月20日
其他

人的连接(杜课925期)

或许,我们还需要寻求彼此之间的最大公约数,这样才能够建立起种种连接之可能。又或许,我们还要记住,只有当你能成人之美,才能各美其美,只有当你能成就他人时,我们才能成就自己。记忆如此,友谊也是如此。
2020年1月5日
其他

新年述怀(杜课924期)

落木临空望远春,斜阳立尽坐清晨。横山鬓乱琛山瘦,騄駬行迟白发新。绿酒三杯轻帐幕,青灯一握绝烟尘。梅花落雨归兰棹,曲水停云对故人。
2020年1月1日
其他

与杜老师共进晚餐(杜课923期)

我想到,做着文字和精神相关的工作,就意味着胸中多了些许波澜壮阔,思想多了些许离经叛道。在师门的每一次谈笑间,我总被碰撞出复杂的情感,有醉心、有仰止、有失落,于知识的洗礼中检讨自身的浅薄。
2019年12月11日
其他

数字白璧德:杜骏飞教授访谈录(杜课922期)

杜骏飞:白璧德从内心深处来讲,其实是超越派系的,甚至是超越精神领域的一个思想者。他对小乘佛法有兴趣,对儒学有兴趣,内心深处还有道家的风骨,然后他对伊斯兰也非常有研究,更不要说对西方正典更是熟稔于心。
2019年11月6日
其他

金陵赋(杜课921期)

编者按:今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我们所在的城市南京入选为“世界文学之都”。编辑部谨此推送杜骏飞老师的旧作《金陵赋》(原载2008年版《南京民国地图》),感之记之,兼作复刊,以俟来者。
2019年10月31日
其他

杜骏飞:抖音的远方(杜课920期)

几天前,中国教育电视台与抖音启动了一个旨在推动短视频青少年教育的“青椒计划”,在会场上,我读到了会议方所发布的《成长的百科全书——短视频社交与青少年教育研究报告》,并即席作了一个评述报告。
2019年7月2日
其他

那些相见恨晚的见识(杜课919期)

一个人所害怕的事情,不管它是什么,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都未必如此。因此,所谓“害怕的事情”是没有定义的。很多时候我们所害怕的,只是没有经验的,未能熟练的,甚至是不被允许的,而非真正艰难的。
2019年6月20日
其他

点赞、挽尊和摹因(杜课918期)

还有一个原因让我推崇“摹因”:我相信在一切人的内心深处,都原本有善意,原本有良知。只有在这样的假设前提下,你才会对人性建立起“见贤思齐”的信心;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一个群体的“摹因”才成为可能。
2019年6月17日
其他

杜骏飞:卸任感言(杜课917期)

近期,杜骏飞老师做客Remix聊天室,接受了关于“卸任”与“停更”等问题的独家采访。杜老师这段时间在忙些什么?担任行政管理工作期间有哪些感悟?对未来又有哪些计划?让我们和杜课一起,听听杜老师的谈话。
2019年6月14日
其他

清平乐(杜课915期)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2019年6月3日
其他

讨论课:交友戒律(杜课914期)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2019年6月2日
其他

他们所说的童年(杜课913期)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2019年6月1日
其他

惠特曼与我的自白(杜课912期)

然而,刚面世的《草叶集》真的像是一根无人关注的小草,购买者寥寥无几。当时美国文坛最大的文豪爱默生在读到《草叶集》后,激动不已、赞不绝口,称其是“美国至今所能贡献的最了不起的聪明才智的菁华。”
2019年5月31日
其他

告诉爸妈别害怕(杜课911期)

“色难”。其实哪怕我们强装一下,在父母面前也尽量和颜悦色一些,也会更好。可能有时候不耐烦,觉得这样也无所谓,但是对他们可能就是风刀霜剑般的感受。有时候想想做儿女的是应该反省一下自己......
2019年5月30日
其他

爸妈忘记了(杜课910期)

什么是孝?孔子说不仅要“能养”,还要“敬”,尽孝最是“色难”。对于得病的老人,尊重难,让他们感到愉悦更难。鼓励他们学习新知识、培养兴趣爱好,是帮助他们恢复社会功能、享受自我价值的重要举措。
2019年5月29日
其他

怀念辛弃疾(杜课909期)

次年,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叛徒张安国投降金营,义军溃散的消息,他立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2019年5月28日
其他

逻辑箴言(杜课908期)

逻辑和辩证思维,都是我们需要的,尽管他们是对立统一的。逻辑是非此即彼的,不允许既对又错,辩证是从发展的眼光,全面看问题,而这两者我们都没能真正掌握。我们应该多反思自己的认识和判断。
2019年5月27日
其他

活在逻辑谬误里(杜课907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逻辑列为7门基础学科中的第二门,仅次于数学,足可见其重要性。遗憾的是,逻辑学在中国没有得到重视,很多中国人缺乏基本的逻辑常识,人们常常依靠最原始的习惯来思考,逻辑谬误无处不在。
2019年5月25日
其他

非名校:白岩松的药方(杜课906期)

双一流的高校加在一起也占不到中国高校总数的10%,也就是说90%多的大学生四年的这种生涯都将在所谓非名校或者非双一流中度过,因此不自信,甚至自卑等情绪在我和他们面对面的时候能够非常强烈的感受到。
2019年5月24日
其他

思想的芦苇:读帕斯卡尔(杜课905期)

就此而言,我承认在可知之外有大量的不可知,但我并不是一个不可知论者。我承认在不可知之外有大量的可知,但我并不是一个可知论者。不同于任何极端的标签,我只承认“守中”的可能。
2019年5月23日
其他

忍辱为荣:读雨果札记(杜课904期)

最终,在雨果为大赦努力的第四年,当局通过了大赦的请求。巴尔扎克、福楼拜、托克维尔等同时代文人同样积极投身政治,为法兰西的前途命运做出知识分子式的探索,为后世展示出这个时代法国知识分子群像。
2019年5月22日
其他

王尔德夜访杜课(杜课901期)

我摇摇头,道:“我不这么看。您知道,上课就是上课,就像艺术就是艺术一样。上课是服务目的而不雕琢过程的,这目的,只是为了让听课人有真正的成长。如果一个社会生活的故事能让人收获更多,那为什么不呢?”
2019年5月19日
其他

第900次相聚:摆渡人语(杜课900期)

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给出了一套看待复杂问题的“公式”,切入一个问题有无数条途径,即使是一个A、B选项,我们也要思考是否有C、D、F、E的情况出现。当时看到文章,心情复杂之极,无法言表。
2019年5月18日
其他

凡未辩驳,皆不足信(杜课899期)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们聊了一天,各自离去。仅仅是一个砍柴的和一个放羊的,度过了普通的一天而已。明天你也许会遇见打水的,他可能会碰见杀猪的,不过又是一个普通的一天而已。
2019年5月17日
其他

思想实验课:砍柴与放羊(杜课898期)

【我的问题(6)是,很多人都懂得合伙,但走到最后的却不多,简言之,团队随处可见,完美的团队绝无仅有,为什么?当你们有机会回到故事开头时,你和他会怎样处理彼此的合作?】
2019年5月16日
其他

讨论课:昂贵的教育(杜课897期)

但事实证明,对校友和富豪子弟的偏爱,让一些学术能力更强的“寒门学子”难以得到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当高等教育完全沦为富人的游戏时,势必对社会资源造成极大浪费,最终也将对社会公正造成损伤。
2019年5月15日
其他

对鸟和鱼的感情(杜课896期)

当母亲节演变为表演式的商业行为时,很大程度上已失去了设置它时本来的意义。其实我们不必要庆祝什么,平日利用一切机会多陪陪母亲,唠唠嗑,心底有母亲,尊重、感恩她的无私奉献,已弥足珍贵。
2019年5月14日
其他

杜骏飞:挽董健先生(杜课895期)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2019年5月13日
其他

讨论课:安娜•查维斯的母亲节(杜课894期)

。而我们能做的,远比购买礼品要多的多。你可以在母亲节那天,惊喜地出现在家门口;或者你真的很忙,千里之外你只能发来一张照片,打上一通电话,但也可以借母亲节的由头,说出你总也说不出口的“妈妈我爱您”。
2019年5月12日
其他

讨论课:衡水中学(杜课893期)

同样引起网友关注的还有梨视频关于衡水中学学生生活和学习现状的报道。视频中显示,衡水中学学生吃饭时都是飞奔到食堂,边吃饭边看书,早上洗漱用水沾下脸来应付卫生检查,如果洗澡就不吃午饭。
2019年5月11日
其他

猜猜谁喜欢加班(杜课892期)

这个要看具体情况而言,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处境,应区别对待。像我们教师,下班后还有很多工作上的事情,领导在群里发布明天的通知,如:明天有老师外出,需要调课等,或者班级群里跟家长沟通,我们都习以为常了。
2019年5月10日
其他

讨论课:微信群加班(杜课891期)

工作群方便沟通,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隐形加班,困扰着无数职场人。许多指令看起来简单,只需要打个电话、查个数据,或者翻看一下聊天记录,但正是这些看起来随手可做的事,让工作变成了24小时、365天的事。
2019年5月9日
其他

在邓丽君的忌日里(杜课890期)

好音乐是很难做统一化界定的。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情境下,也会有完全不同的判断。你对百花之美有什么判断,那就应该对音乐有同感。
2019年5月8日
其他

爱(杜课889期)

泰戈尔先后在香港、上海和北京等地停留,每至一处,都受到当地文化界人士和学子的热烈欢迎。当时的《晨报》写:“午后2时,即有无数男女学生驱车或步行入坛,络绎不绝,沿途十分拥挤……有二三千人之多。”
2019年5月7日
其他

二十七八岁的人生注释(杜课888期)

杜骏飞:三十七八、五十七八也在感慨这些,因为这些是时代缩影。只是,二十七八岁被亏欠的更多:他们正是渴望用钱而缺钱的时候。解决之道无非四种:开源;节流;耐心等待;减少物欲。这其中,有几种路径不难抵达。
2019年5月6日
其他

胡适六句(杜课887期)

我记得以前说过,最好的教育,往往就是教给你驾驭知识的知识,教给你驾驭见解的见解,教给你驾驭方法的方法,给你驾驭观念的观念。一般来说,这就是最高的通识教育。如果要我来贴一个标签,那它就是“人文”。
2019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