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杜骏飞:如何答谢日本友人?(杜课938期)

杜骏飞 杜课 2023-07-10


杜骏飞:如何答谢日本友人?



小敏:


杜老师,“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是日本友人给我们捐赠抗疫物资时写在箱子上的两句诗。这两天很多网友都在议论此事,有人说,这是日本人给我们开的文化补习课。还有人说,我们国家的发言人在评价时,只说“衷心感谢、铭记在心”是不够的。您怎么看?


杜骏飞:


发言人属于自己的时代,如果不便以诗作答,也可以理解,倒不必苛求。


不过,我们都知道,日本对于中国文化的美好想象,主要在唐宋。人家在赠礼上恭恭敬敬地写了唐人王昌龄的诗句,内心还是希望受赠人——作为汉诗的文化故国,是能心领神会的。所以,我们如有两句相称的酬和,那是最好。


倘能如此,将既是汉字文化圈的佳话,也是意味深长的诗词外交。



小敏:


嗯,其实我们中国人一直有以诗酬答的传统,过去,文人雅集,四座酬唱也是平常事,可惜现在这个传统似乎断绝了,可是我们的邻居日本倒是保留了这个习惯。您如何评价这一点?


杜骏飞:


关于古典传统在日常生活中的中绝,例子所在多有,其原因并不难解,我的答案,也就是大家心中的答案。


原来是要写篇阐述的,下午看到贾葭的文章(《为什么日本人显得比中国人更懂中国文化》),我觉得很好,后半篇提到了白话文运动和简体字运动,基本上说清楚了。


如果要我来补充,可能还会回溯一下异族入侵、农民起义、文化革命等因素。


设想如果没有这些灾变的隔绝,我们的古典传承的深度,总不至于弱于台湾吧。


甚至——有一次我在座谈会上说,如果自唐宋以来,中国未受过北方民族的征服,那么其社会、文化的文明水准,必定早已达到一个令人惊异的高度,至少远超日本。


作为北方的征服者,清帝康熙、乾隆十多次南巡,次次来明孝陵“拈香奠酒”,行三跪九叩之大礼,政治原因之外,中华文化的巍峨正统也是主因。那还只是仰瞻前明,而不是攀比唐宋。


前两年,网上声讨精日现象时,舆论也一概压制了国人对日本文化的肯定,实际上,日本某些社会文化深处的美好,无论是心灵还是气象,甚或是民风、秩序和辞藻,是直接传自盛唐。


我们不忘历史,既不要忘记现代史,更不要忘记古代史。中古以来的史实是,因为僻处海岛,日本的文明形态里,幸存着一些我们失去数百年的精神谱系,建筑、手作、茶道、服饰、乡俗、音乐、饮食,有那么多我们祖先的风雅!更不消说,他们还记得我们祖先的诗词。



小敏:


所以,我们是不是鼓励大家多读多用诗词?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您认同这个看法吗?您刚才提到诗词外交,那么在汉字文化圈里,是不是我们对外交流可以多用古典诗词?


杜骏飞: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主要说的是称为“诗”的诗三百。


春秋时,诗三百还不叫诗经,但文化地位、政治地位很高,在上层社会,大家张口闭口都是“诗曰”、“诗云”,有学者统计,《左传》记录引《诗经》的达二百一十九条之多。


那时,在诸侯国的外交会议上,人们是经常用赋诗来对答的,因为只有借助诗句,才能含蓄、文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不懂诗,会被视为没文化,反之,会用诗,则是文化实力的象征。


按照史家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称霸时间最久,但它也是参与外交赋诗次数最多的国家,原因是晋国为周室宗亲,具有悠久的诗书礼乐传统,贵族世家和卿大夫阶层,多熟知诗义、诗礼,晋国最强盛的时期,各国对其非常敬畏,赋诗时不吝称颂赞美,然而晋人无论答礼还是答赋,却始终谦恭谨慎。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强国,一定注意会用文雅的方式体现对他国的尊重。


周景王五年,晋国派卿大夫韩起到卫国聘问,北宫文子赋《卫风•淇奥》表达对韩起的赞美,韩起表示不敢当,赋《卫风·木瓜》表示谢意,《卫风·木瓜》是怎么说的呢?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你看,风度多好,这是多么平等、友善的表白。大国上卿的彬彬有礼,令卫人受宠若惊,后来,在韩起在晋国执政的近三十年间,卫国始终与晋国睦邻友好。


我觉得我们的外交,可以学习一下祖先的历史,倒不一定要刻意用诗词修辞,而是要学习古人的文化气度和贵族精神。



小敏:


所以,日本人这次以诗词相赠,是不是也是类似的文化原因?简单说,要么就是文化的自我认同,要么就是表示对古代中国的文化认同?譬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用在赈灾的义举里,是否贴切自然?有没有什么其他含义呢?


杜骏飞:


我同意你的看法,其实,这两天大家的讨论很丰富,我能补充的不多。


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原诗是: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赠礼上用的是后两句,字面上很好理解:与君山水相连,共沐风雨;既同在一轮明月下,彼此又何曾是异乡?


以此观前两句,最特别的是“送君不觉有离伤”,这种乐观积极是送别诗中很少见的。我想,引述者也是在间接传达着对疫区人民的鼓励吧。


值得一提的还有,此诗是诗人被贬到龙标时的作品,而诗题里这位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人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因此虽然日方是捐赠者,但他们引述这首诗,却隐含着某种身份上的谦逊,正像韩起所做的那样。


前些天,我在指导南大本科生“众志成城 心系武汉”专项捐助活动时,曾专门寄语同学们,此刻真正要学习的是服务社会的谦卑感,也就是不自居赐予者。


所以我觉得日本方面在捐赠品上引用这两句诗,不仅仅只是诗句贴切,诗意丰沛,而且,究其文化态度来说,也是很好的。



小敏:


那么问题来了,网上到处都是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有一些批评,也有一些赞美,还有一些疑惑。但是一直没有人说我们应该怎么去答复日本方面。不知道老师有什么建议?


杜骏飞:


你这个问题我思考过。如果只是私人之间的酬答,对方集句,可能我随意找两句诗,对方自作诗,我也勉力而为即可。不过现在,这是个公共话题,所以发表推荐意见要谨慎。我这里能给出的,只是我一时的选择,不一定准确,也未必值得参考。


对方题诗是“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唐王昌龄)。


我推荐答以“共看明月皆如此,江南江北春水长”(前句唐李白,后句宋黄庭坚)。


关于作者的选择应无争议。李白人所共知,且他和日本遣唐使晁衡的深情厚谊,在日本众所周知,李白的《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大概在中日两国都是家喻户晓级的。


“苏黄”并称里的黄庭坚,在日本也是宗师级的文化存在。日本文人对于黄庭坚的崇拜由来已久,书法(《砥柱铭》等)只是原因之一,黄庭坚诗文对日本的禅林文学和汉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甚至他的品香十境界,还被尊崇为日本香道的灵魂。


我来说一下,这两句与原题诗句的适切何在: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共看明月皆如此,江南江北春水长。


李白一句,集自《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向上滑动阅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此诗的深湛之处,倒不在于抒情,而在于对宇宙和人生的哲思。诗是作者应好友贾淳之请而作的,李白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表达了对月下人生在时间和空间这两重维度上的深沉追问。


如果说日方友人题引“明月何曾是两乡”,是就明月“在空间上无所不在”之美德的礼赞,那么,李白的“共看明月皆如此”之语,就是对明月“在时间上永无止息”之神性的讴歌。


实际上,“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几句,又何尝不是对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的回溯,又何尝不是对两国近世以来远离初交的内省?


后句“江南江北春水长”取自黄庭坚《拟古乐府长相思寄黄几复》:


向上滑动阅览


江南江北春水长,中有一人遥相望。

字曰金兰服众芳,妙歌扬声倾满堂。

满堂动色不入耳,四海知音能有几。

惟予与汝交莫逆,心期那间千万里。

欲凭绿水之双鱼,为寄腹中之素书。

溪回屿转恐失路,夜半不眠起踌躇。




一眼可见,诗是诗人写给生平知己的。诗题里的黄几复,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黄庭坚给黄几复写了不少诗,名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也在其中。此诗只是其中之一,颇可以此表达对少年知己深情厚谊的感怀。


这一句“江南江北春水长”的好处在于,能回应“青山一道同云雨”里一衣带水、源远流长的情感意象。


自然,恰巧武汉跨“江南江北”,此刻的江水恰是一江“春水”,这也算是暗合吧。


适才重读一过,“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共看明月皆如此,江南江北春水长。”联句似可读诵。


不知道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囿于眼力,姑且如此。



小敏:


是的是的,那还有两句呢?日本捐赠物资包装箱,还印有两句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两天讨论也很多,外交部也是很称赞的。这是当年日本相国“长屋王”馈赠大唐袈裟时,绣在上面的话,后面还有“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之语。据说当年鉴真见此偈语,决意东渡。优美至极的文字啊,又用得这么贴切。您看怎么以诗句作答?


杜骏飞:


这工作不好做,交给古典文学专家更好些。既然你一再问,我想来想去,所引长屋王这四句诗,悲天悯人,恢弘博大,依我看,我们也还是要以类似境界为答:


“春风送暖,江树摇情。”


两句诗颇可对举,出处也是大家熟悉的——既然是集前人句,我觉得不生僻很重要。


“春风送暖”集自王安石的《元日》,小学生都会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风一句算是对捐赠者的致谢吧。真正着眼之处是屠苏酒,文史家考订说,古代元日,也就是春节,饮酒屠苏的风俗,是因为“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姓名,但曰屠苏而已。”


这传说倒是与疫情相称,时令、心愿也切近。


“江树摇情”则化用自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此诗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据说,在日本最脍炙人口的唐诗就是这《春江花月夜》和白居易的《长恨歌》。


向上滑动阅览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此诗也是极具自然哲理和深沉情感的杰作,其诗意阐述,人所共知,这里就略去了。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是全篇最后两句,是绝唱中的绝唱,哲理中的哲理,也是深情中的深情。


全诗在此作结,读者却难以掩卷。几人归去,归人何以乘月?江树摇情,此情何以在月?一切宇宙时空的变迁,一切游子离人的心愿,一切春江明月的绵延,一切众生悲欢的因缘,都在这不可画、不可言、不可思的“落月摇情满江树”之中。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春风送暖,江树摇情。


如果要我答谢日本友人,就引这两句吧。祈愿明月之下的人们能永得安宁,祈愿中日两国永为兄弟之邦,祈愿人类终能以博爱致大同。



小敏:


最后一个问题:今天还看到,有人说:我不觉得喊“武汉加油”是没文化的表现。还有人说,什么“风月同天”根本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日本友人捐赠的一箱箱口罩、一件件防护服。您怎么看?


杜骏飞:


我也不觉得喊“武汉加油”是没文化的表现。日本友人在捐赠品上写“风月同天”时,不也有日本小姑娘在街头拼命鞠躬,以此为武汉筹资,她喊的也是“武汉加油”。


同样,我也不觉得写“风月同天”值得羞耻。此刻,至少我们都明白那几句诗远不止是辞句,而是让人动容的人类情感。我们永远都不要以珍稀的物质否定伟大的心灵。


小敏:


谢谢老师,很受触动。


杜骏飞:


聊以言志,不揣凡浅。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推荐


人物:乌尔班尼的牺牲 | 记住梁益建 | 大夫吴孟超 | 鲁迅先生 | 我们会悼念谁 | 遇罗克之死 夜访马克· 吐温


视频杜课导言新闻理想元旦的晚餐|除夕寄语


文字:十八愿 | 另一些英雄舆情戒律 | 暗夜之烛人类恶行词典杀死一只啄木鸟 | 守岁 |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不会烟消云散 | 摆渡人语


关注问答录(1)疫情新闻场 |三个无声的心愿 | 抖音的远方 | “医闹”与女教师 |我们会悼念谁 通往公开之路 | 坏消息点赞、挽尊和摹因基因危机白岩松的药方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考研三问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自尊




鸣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 童思寒

责编|费凡 高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