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第总183期)
反思
文/杜骏飞
请注意,我今天要讲的反思,不是一种伦理要求,而是一种生存哲学。
人群中少见这样的人:不断处于反思中,永葆自新式的进取心。这样的人大多在精神上要求持续进化,善于在失败中汲取经验。特别重要的是,他始终能够经由反思而改进、而创新、而励志。
当我们说每天“三省吾身”时,是在祈求具备那种人所罕见的品格:通过自我否定而达成新的自我肯定。所谓“知明而行无过”(荀子语),其实是如此之人所寄托的人生愿景。
按照时髦的互联网思维来说,这就是自我迭代的心理基因。
曾子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反思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里,涉及到尽职、交友、求学的反思。
但事实上,值得反思的又岂止是几件事而已。日常生活中,每一天中的每一件事,每一分钟,每一个念头,你的自我表现如何,怎样改进,皆在反思之中。
我们平常待人接物,大多还是习惯于抱怨他人、非议环境的,这个毛病来自人性中的弱点:因为足够虚弱,于是无力自我否定。但经由精神上的高度修炼,思维方式的长久习得,足以使人形成反本能的生存哲学,即:在任何事物前严于律己,甚于律人。
宋朝有个赵概,用投豆的办法来自省一天的正误、得失。他在书房里放着三个盒子,一个里面放黑豆子,一个里面放黄豆子,一个是空的。每晚睡觉之前,他便打开这三个盒子,回想自己一天的言行。如果做了一件好事或有好的想法,就取一粒黄豆投进空盒;如果做了一件坏事或产生过一个坏念头,就取一粒黑豆投进空盒。
开始时黑豆往往比黄豆多,后来黄豆越来越多,黑豆越来越少,他的修养越来越高。
明朝还有个袁黄,字了凡,使用功过格来检点自己的行为,“善则记数,恶则退除”,完成三千件善事则回向一个心愿。
所谓回向,则是佛教的一种修行功夫,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回转归向,与法界众生同享。这里,反思力则从进业修身上升为更广义的社会服务。
自然,在现代精神上成为人类反思的典范的,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卢梭。他总是严酷剖析自己,认为“没有可憎的缺点的人是没有的”。 在晚年的时候,他追述自己过去半个世纪的往事,将过往生活中违背道德良心的小事一一向众人披露,著成了举世闻名的《忏悔录》。对生命每一细微处的反思让他变得豁然:“我可以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他们去从头到尾地进行批判:我坚信,人们终将会看到一个正直、善良、无怨无悔、与世无争的人,一个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更容易忘记别人过错的人。”
拥有反思力的人不但剖析自己,也时刻审视着周围的事物。卢梭的批评和忏悔不仅停留在自我层面上,更将矛头指向那个财产、政治不平等的社会。
这使我们想起了久违的鲁迅。鲁迅先生的反思之声在字里行间回荡,至今仍然振聋发聩。对于革命流血之惨状,他说:“革命是让人更好地活着而不是让人去死的。”对于国民性之劣根,他道:“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到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到了滑稽剧”。他的反思对内表现为质疑和批判,对外则是于国于民深刻的责任感和深沉的情感。他的反思力让自己的命运和集体的命运深切地连在一起。
电影《摔跤吧!爸爸》最近大热,其作者阿米尔·汗也是在将反思用于广义的社会变革:通过反思教育,他确实在印度传统的社会规则上撕开一条裂缝。
我们在评价中国与印度艺术界的差距,会说,它们之间相差一个令我们敬畏的阿米尔·汗。这其实体现了两国艺术阶层的“反思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
让我们想想国家和民族的反思。
德国在二战后对纳粹的深入反思,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也使得这段历史的意义得以加持欧洲的未来。相比较而言,日本民族对于二战的罪错反思则远远不足。
中共中央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革”那一场十年浩劫作出了彻底否定,从那时起,几代中共领导人都坚定维持了《决议》的结论,党的所有正式文献也都未出现过任何异议。然而,彻底否定“文革”,不仅仅是一种定性的认识,还需要中国社会整体上深刻的反思:党需要反思,政治需要反思,意识形态需要反思,国民性需要反思,社会文化需要反思,每一个亲历者和继承人均须反思。而没有痛彻骨髓的感受,没有直接揽过的勇敢,没有对未来负责的历史观,就不可能有一个民族的真正的反思。
如果全社会不能对文革的因果有深刻清醒的认识,如果国家和人民不能从自省的视角背起文革罪责的十字架,那么,我们这个民族就永远不能走出文革。
阿米尔· 汗的反思,是因为坚定于艺术家的道德天职,同样,我们之前谈到的秦玥飞,也是因为反思人生价值进而决意服务社会;甚至,卑微处境下的范雨素,也能在平凡生活中反思存在的意义,从而守住了清澈的本心。
这些人物的灵魂深处,拥有我们这些普通人少有的力量:独立的意识,批判的能力,清明的觉醒。
人如此,事如此,民如此,国亦如此。
杜威曾提出“必须以反省思维作为教育的目的”,是说学生的反思不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学习方式,更是教育目的本身。因此,我们强调对反思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循序渐进的、阶段化的学习来提高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在初始阶段,我们反思自身的学习、活动,然后将反思的范围扩大到身边的人和事,最后不仅能够进行自我反思,也能够反思社会和历史。
培养反思力,需要问题意识。这要求我们有好奇心,保持对外部信息的怀疑精神,对新发生的变化和新出现的激发作出及时的反应,发现问题的同时产生追根溯源的热忱。
还有一点,我认为最不能忽视:反思后的行动。提出一个问题,能否去解决,考验着一个的人行动力;懂得一个道理,能否去落实,考验着一个人的毅力和心志。
保持激情,保持谦卑,保持学习,保持怀疑和自我怀疑,保持批评和自我批评,由此,你开始拥有反思的灵魂。
通常,这也是你超越平凡人生所必需的精神。
愿你铭记。
《杜课》粉丝群成立啦!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
文字:课堂鬼故事|死亡课|杜课密码|《人民的名义》七问七答|知识付费|阶层固化|读书是什么,不是什么|且与古人谈读书| 本科的终点|范雨素|苦难课:祁同伟与范雨素|祭林昭|夜话劳动|乌里之死|秦玥飞的选择|怀念新闻|校庆|雍园记· 二|雍园记· 三|雍园记· 四|雍园记· 五|母亲节|“极致”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体验|汪曾祺与“中国最后的士大夫”|如何回答段子手|相貌危机|南大115周岁生日快乐 | 江苏发展什么
点击这里,查看杜课所有往期精彩内容~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汤佩兰
责编|魏安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