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夫吴孟超(杜课690期)

杜骏飞等 杜课 2019-04-29

全文共  1529  字,阅读大约需要  6  分钟


目录

1、大夫吴孟超

2、补记



大夫吴孟超




吴孟超院士今年96岁了,他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但老人家直到现在还站在手术台上,每天承担着重体力、高难度的手术任务。


一到手术台上,吴先生的手便变得稳定、灵活而年轻。他不舍得放下手术刀。他说,我的身体还可以,还能救更多的人;我还希望能多带学生、多教年轻人!


吴先生的食指上关节向外弯曲,像一个弯钩。他解释说,这是一辈子用力拿手术刀的结果。——他把食指与中指一并,指尖已经永远并不上了。  



1922年,吴孟超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白樟乡后垄村。父亲在他三岁时“下南洋”谋出路,五岁时,母亲带着他和弟弟一起搬至马来西亚。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老师在课堂上讲国内战争讲得热泪盈眶,吴孟超听得热血沸腾。


后来,即将中学毕业的吴孟超号召同学们一起捐款,通过爱国人士陈嘉庚把捐款送到延安。让吴孟超意外和惊喜的是,他们竟然收到了毛泽东和朱德的回信。那一刻起,吴孟超坚定了决心:回国参加抗战!


经过一个多月的颠沛流离,吴孟超终于到了昆明。由于日军和国民党的封锁,几番思考后,吴孟超决定报考当时在昆明的同济大学医学院,学医救国。



吴孟超的老师——著名医学家裘法祖告诉他:我国的肝脏外科几乎是一片空白,你可以朝这个方向发展。从此,吴孟超开始与肝脏外科结缘。

 

肝脏的内部结构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是无人知晓的谜,制作一个真正的肝脏血管模型成为研究肝脏的关键。吴孟超和同事们两年间一共实验了上百种材料都没有成功。


1959年,在容国团夺得世界冠军的那一刻,吴孟超突发奇想,能不能用乒乓球做原料,把它先溶解成液体,在浇灌到肝脏血管里。


几次尝试后,肝脏血管构架终于像珊瑚一样呈现在面前。这些美丽的珊瑚,开启了中国向肝胆外科进军的历程。

 



1945年,抗战终于胜利,吴孟超的父亲不远万里从马来西亚回国寻找儿子。要吴孟超跟他回马来西亚。一心选择学医的吴孟超倔强地拒绝了父亲。


1956年,吴孟超和他的战友一起攻下了新中国第一部肝胆外科的翻译著作。

 

也是这一年,父亲患了胆石症,在马来西亚两次手术均告失败,不幸病逝。


噩耗传来,吴孟超痛不欲生。此时,他已在肝胆外科领域小有成就,完成了几个高难度的肝胆手术。如果能亲自为父亲施行手术,胆石症完全可以治愈。


1982年,弟弟回国探亲,兄弟俩在机场相见,抱头痛哭。



吴孟超给病人检查前,总会先把手搓热。每次为病人做完检查,他都帮他们把衣服拉好、把腰带系好。


“对医生而言,这仅是举手之劳,可对病人来讲,这不光是内心的温暖,还有康复的信心。”


有人对肝炎患者避之不及,但吴老总是紧紧拉着患者,轻轻拍他们的手、摸摸他们的头,甚至用自己的额头贴着病人的额头试体温。


“一个人得了肝癌,整个家庭往往都垮了。跟病人多说句话,跟他握握手,就能给他和全家人信心。”

 



吴孟超对收红包、拿药品回扣的事,最深恶痛绝。


他给医生们定了规矩:如果B超能解决问题,决不让病人去做CT或核磁共振;如果病人带来的片子能诊断清楚,决不让他们做第二次检查;能用普通消炎药,决不用高档抗生素。


吴老最反对用缝合器械给病人缝针,他说:咔嚓一声,1000多元就没了,那可是农村孩子几年的学费!我就主张用手缝线,分文不要!


在吴老担任院长的医院,肝癌手术所有费用不过2万元左右。


“我是一个医生,学的是治病救人,医院更是治病救人的,怎么能想着从病人身上捞钱?”



1997年,吴孟超将个人积蓄30万元和社会捐赠共500万元成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技术基金”;2006年,他又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500万奖金,全部用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吴先生说:“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


吴先生说:“孩子们,让别人去享受“人上人”的荣耀,我只祈求你们善尽“人中人”的天职。某些医生永远只能收到医疗费,我愿你们收到更多——别人的感念!



补记:

杜骏飞


英文里的doctor,有医生和博士两种意思。无独有偶,中文里的大夫也有多重含义,是医生,也是官阶,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医生曾列大夫之阶,故此称呼至今。战国晚期,士与大夫时常合称,指居官者,也指读书人和知识分子。如今,士也罢,大夫也罢,作为一种文化历史的遗存,早已随雨打风吹去。仿佛是与此对应,古来所尊崇的士大夫精神和高贵品格,如今也已凋落殆尽。放眼望去,我们这个时代最被低估的职业,大概就是教师和医生,其古今落差,着实触目惊心。其中,医生曾兼具士、大夫两重所指,还承担着救死扶伤的责任,可是他们今天所得到的社会尊重,远远不足。究其缘由,一则因为历史的扭曲,一则因为现实的崇低。也许,我们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吴先生这样的“大夫”,以及他身上弥漫着的士大夫精神:高尚、仁爱、坚毅、热忱、富有责任感和牺牲精神。


(本文资料来源于网络)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移步“讯飞有声”,听杜老师讲杜课



往期精选


人物:   最后一个士大夫|三十周年忌日读沈从文如果自由有回声——殷海光夜谈王国维陈寅恪九章秋瑾岂是关巧红民国“毒舌”斯文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狗年,我要祝你什么呢?


文字:仲秋访台赠高研院诸道友我们就是那少数人论沉默读诗三境界戊戌一百二十年祭哈哈!“旅行者”类型学中学的《1984》|大学笑话集这一课,讲崔永元吧谈“内卷人”“中才之人”生存守则我们如何去说服人民?杜骏飞:送别同学们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天下何处无夜叉毕业说什么?士的表达真理网络幸存者谈“怂”互联网绝不会是“平等”的如何做个社会人?交友箴言杜骏飞:七夕管得最少的政府——读梭罗九戒“共情”与反“共情”不读莫言乌尔班尼的牺牲为你写的感恩曲


关注那一场行尸走肉的故事二更事件的11个问题王菊现象学耿直的招聘谈“迷信”谈官威奥普拉说什么?|叮!你有一道作文题如何理解俞飞鸿?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娘则国家娘?|杀死一只啄木鸟九谈拼多多|为了忘却的记忆乡野咪蒙传媒与第一课|公共青年消失的冰冰不论贾与胡为什么是胡锡进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考研三问 |“满大街都是圣人”弱者才喜欢赞美,强者只感恩批评上弦月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乐群 悲悯




鸣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杨婧婕

责编|江珊 王之涵


标星+置顶杜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