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才之人”生存守则(杜课576期)
目录
1、王书琪:杜课“境遇论”阐释
2、杜骏飞:“中才之人”生存守则
杜课“境遇论”阐释
王书琪
前两天,杜老师在杜课里写道:
说什么“境遇不好”,你还是缺能力。——如果你在这方面有绝对能力,境遇又岂奈你何?你知道,只有“中才之人”,才会对境遇斤斤计较。
我认为,当一个人说“境遇不好”时,他其实对自身能力还抱有信心;而当一个人说“我不行”时,才是颓废与失败的开始。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与其相关的归因理论认为,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足或运气不佳,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则易归因为能力不足。只有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内外部的不稳定因素——即努力的程度不够和运气不好时,才能使人进一步坚持原行为;而如果只归因于自身固有因素,人则会放弃原行为,停止不前。
所谓境遇,就是一个人的境况和遭遇,是具有阶段性、暂时性和不确定性的。一个人在说自己“境遇不好”的时候,潜意识里对未来还是有期待的,相信总有一天自己这块金子会发光。而如果认为自己不得志是因为缺乏能力,则会丧失信心,降低自我效能,处于巨大的痛苦之中。
是的,只有“中才之人”才会对境遇斤斤计较。因为天才是远超于他的背景与所处时代的。贝多芬双耳失聪创造《第九交响曲》;梵高贫病交加画就《星月夜》;拜伦几经流放写成《唐璜》……对于天才来说,境遇于他们只是可有可无的背景板,无论好坏都阻挡不了他们发光发热。
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中才之人”。正如朱利安·巴恩斯在《终结的感觉》中所写,“根据平均数定律,我们绝大部分人注定平凡。”
只是大部分人不愿承认自己的平凡与“中才”,不愿承认自己能力不足并且有意识、有计划地去提高。
因此,并不仅仅是“只有‘中才之人’才会对境遇斤斤计较”,而是“不愿承认自己是‘中才之人’的人才会对境遇斤斤计较”。
所以,对于我们每个普通人,既要勇于承认自己能力不足(当然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又要对自己的能力抱有信心,相信其通过努力是可以获得提高的。这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姿态。
“中才之人”生存守则
杜骏飞
1
“中才之人”要意识到:“中才”是一个关于个人能力指标系统的加权平均值,那些对自己负责的“中才之人”,也许会愿意花力气分析出,自己在哪些方面是“上才”,哪些方面是“下才”,哪些方面是真正的“中才”,由此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
2
“中才之人”是一个相对值,一个在人类社会中确定无疑的“中才”,有可能在一个具体的弱竞争环境中是“上才”,而在具体的强竞争环境中是“下才”。因此,不同的“中才之人”,由于人生理念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生存环境。
3
“中才之人”无法以天赋建立天然优势,因此,他的聚焦能力和工作时间就成为了最核心的效能自变量。因此,一个理性的“中才之人”会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像作为科学家、作家、外交家、发明家、画家、哲学家的富兰克林那样博学多才,因此,你的一生只会聚精会神于一件事、特别是一件具体的事,把它做好。你也会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像维特根斯坦那样,在还没有取得任何学位前,已经是剑桥大学学术界公认的学术思想界的领袖人物,因此,你会兢兢业业、夙兴夜寐,以巨大的心力付出把博士论文做好。
4
“中才之人”不要埋怨环境,不要埋怨运气,更不要埋怨父母。因为环境是平等的,运气虚无缥缈,父母因素更是一个伪问题。人生就像打桥牌,你的目标就是把自己的一手牌打到最好。同时,也要自省前述事宜:战略选择是否正确?专注力是否足够?是否缺乏必要的基础和积累?还有——你是否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中才之人”?
5
“中才之人”不必谦卑,因为谦卑容易成为懈怠的心理动因;“中才之人”更不能骄傲,因为骄傲会让你遇到不可逆的生活挫折——当你掉进一个自己挖的坑时,恰恰缺乏能让自己爬出来的天赋。“中才之人”最正确的人生信条是,在有一点骄傲的资本时,保持谦逊,同时也保持饥渴;在有气馁的理由时,保持激情,同时也保持上进。一言以蔽之,“中才之人”的生存之道是:不停地行进。
6
当一个“中才之人”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长于做什么、不长于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应该和谁做、不应该和谁做时,他将跃升为“超才之人”。因为,人最伟大的才能不是知识智慧,不是技艺方法,而是“知人之智”和“自知之明”。
7
谁需要读今天这段话?“上才之人”往往是上帝的宠儿,他不屑读;“下才之人”连识别智慧的能力都没有,他不愿读;只有“中才之人”最懂得明智的价值,“中才之人”最需要让自己不迷航,不躁进,不沉沦。——也许,你我都是这样的“中才之人”。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 最后一个士大夫|三十周年忌日读沈从文|听歌 | 苏菲 · 珊曼妮的歌与人生|如果自由有回声——殷海光|夜谈王国维|说话的权利:读伏尔泰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狗年,我要祝你什么呢?
文字: 杜骏飞:父亲|一个没有作家的中国|谈“地域黑”|我们就是那少数人|论沉默|读诗三境界|戊戌一百二十年祭|哈哈!“旅行者”类型学|中学的《1984》|童心说|这一课,讲崔永元吧|谈“内卷人”
关注:那一场行尸走肉的故事|二更事件的11个问题|王菊现象学|耿直的招聘|谈“迷信”|谈官威|奥普拉说什么?|叮!你有一道作文题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考研三问 |“满大街都是圣人”|弱者才喜欢赞美,强者只感恩批评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美|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乐群| 悲悯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江珊
责编|胡园 王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