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诗三境界(杜课562期)

杜骏飞 杜课 2019-04-29


读诗三境界

杜骏飞



王国维之诗学发明,以“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最著。


《人间词话》里,举例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又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但王著亦有抵牾之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中之“物”,又有何者不是作者所观?故而,又有何者不着我之色彩?


又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如此,文学家的一切“无我之境”,皆为隐秘之“有我之境”。以“无我”而掩藏“有我”,以“无我”而映射“有我”,无非是作者更多一番我不及言、言不及我的隐衷罢了。



据此而论,我以为,凡读诗者,皆应有三重境界:从“有我”中读出“有我”,是第一境;从“有我”中读出“无我”,是第二境;从“无我”、“有我”中读出“非我”、“人我”、“大我”,是第三境——盖因高明的读者不惟读作者,更读读者,或又再读他者,而终归于读浮世之一切人,是谓以悲悯情怀读诗矣。


故而,初读“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确知诗是有我之境。读者读之,往往能以身代入,眼见群花默然,以泪作雨处,花瓣零零落落,点点飞去。而再三读之,体察人间况味,则花或非花,泪或非泪,甚至人我皆非,古来多少伤心事,尽在叹惋中,是为由无我而大我。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以此观之,就诗而言,初读或见之于我,再读能见之于人,三读方见之于众生。数读诗,而能渐得语境(context),而后渐近整体,是为得诗。


譬如能见鱼水者,不及见河,能见河者,不及见海,能见海者,不及见天地氤氲。


我们读诗,总要先由外而内,做“入诗”功夫,继之由内而外,做“出诗”功夫。出诗者,出诗句而得诗意,出诗情而得诗境,出诗人而得诗魂也。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说:逻辑空间里的诸事实即是世界,事实是由事态(Sachverhalt)组成的,事态是最小的事实(原子事实),是对象之间的关系。


因之,读者每多出一分诗,便多见一分事态,多证一分事实,多觉一分世界。是谓读诗。


行笔至此,忽念一事:迩来“读诗”者甚多,想是都会得诗意的。不知其何处有我,何处无我,又何处有人而非我?


又念及今之故旧中,以“陶渊明”自况者益众,但不知“采菊东篱下”真有几人,“悠然见南山”见于何处?


六月五日晚偶记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  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吴清友逝去,留下这九句话怀高华夜谈王国维读伏尔泰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狗年,我要祝你什么呢?


文字: 十八愿|夜航记一个教师的基本修养如何得证清净?从何处启航,向何处驶去?元宵节中学的《1984》|童心说一个没有作家的中国


关注那一场行尸走肉的故事二更事件的11个问题教材、历史与记忆看那些“灵魂的丧尸”!耿直的招聘谈“迷信”谈官威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考研三问 |“满大街都是圣人”弱者才喜欢赞美,强者只感恩批评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乐群 悲悯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高宁

责编|胡园 王静颖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