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一课,讲崔永元吧(杜课565期)

杜骏飞等 杜课 2019-04-29

目录

一、崔永元事件的六个问题

1、要不要关注?
2、如何定性?
3、到底正不正确?
4、怎么会这样?
5、大众去哪儿?
6、我们要担心什么?
 

二、新闻背景


崔永元事件的六个问题



提问人:张杰鑫


一、要不要关注? 

Q1

杜老师,虽然您非常不愿意谈,但是我们还是希望问您:此次崔永元与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及《手机》剧组的大战,您是否一直有所关注呢?


杜骏飞:


我对这些个人恩怨没兴趣,即使他们是红遍全国的艺人或主持人。


我还想说,与崔永元反击“侵权”相比,我更反感一些“公众人物”动辄把他们之间的琐细纠纷暴露在社会大众面前。这种做法,确实饲养了一批社交媒体、娱乐新闻,甚至还受到一大批受众的追捧,但我认为,一个社会大量报道这些事件,是新闻的堕落,也是社会的倒退。


不过,我对崔永元这类风波有兴趣,是因为其学理和本质值得分析。——这类事件,通常是我们了解社会心态、群体动力机制和舆论演化规律的机会。



二、如何定性?

Q2

那么,撇开个人恩怨,您怎么看崔永元的爆料行为呢?这可是一个严肃的实名举报。


杜骏飞:


仅就爆料的内涵而言,崔永元的爆料,是一个公民的合法权力,也是正义行为——至少在三个层面上如此:关注社会秩序、监督公众人物、揭发不法事实。


这不仅是正义的,而且是有勇气、且值得倡议的行为。


但我们此时还并不清楚,崔永元的揭发多大程度为真,这需要专业部门(例如税务工商、影视管理)给予证实或证伪,这是后者法定的权力,也是其必然的义务。所以,对其法律结果,我们目前不判断为好。


但是爆料的起点和过程,我们都已经看到了:这是一次话题引爆,也是一次明显的议题引导,最初,这还是一次只指向个人的声讨。


尽管我们都认为,娱乐界的偷税漏税、洗钱行为(如果确实存在),被崔永元揭发,无论如何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是,对此事的定义,崔永元自己似乎也不认为是一个公共的、单纯的、直接的举报,而是兴起于一次个人色彩的“报复”。


这一点,对于“正义举报”的定性来说,虽不重要,但意味深长。



三、到底正不正确?

Q3

此次事件,有人支持小崔,赞赏他的公共精神,鼓励他说真话;也有人抨击他的行为“像疯子一样”,认为他是舆论审判。您怎么看?


杜骏飞:


这就是崔永元此举的独特之处。实际上,在一个法制社会,人们不会惯于以兴起舆论审判来处理名誉权纠纷,正确的做法是:收集证据,提起民事诉讼。


崔永元没有这么做,或许有他自己的理由,例如:他认为自己无把握赢得关于电影本身的民事诉讼。或者:他认为,仅仅靠法律手段,无法消除个人的心头之恨。或者:他不知道应该走法律途径。或者:他认为,在当下,他指望不上法律的保护。或者,他认为,让社会深度卷入,比较符合自己的“人设”和公共形象定位。


我不知道,他的理由是不是这五个理由中的一个,也许,我们都没有猜中真正的理由。


但我们知道,舆论审判,其实不是一个正面词汇,更不意味着科学和正义。在它的发源地美国,媒体审判一词指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妨害和影响司法独立与公正的行为。


崔永元后来转向税务机关喊话,才是正确的选择。如果一味交给“网络民意”,形成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社会讨伐,甚至有可能助长民粹主义(populism)。


所以,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我们不仅当尽力避免以公众立场为论据来判断是非,而且,还必须对过于激烈的社会情绪抱有一定的警惕。

 


四、怎么会这样?

Q4

此次事件由最初的个人恩怨演变为娱乐圈“阴阳合同”风波,事件风向一天一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什么会这样呢?


杜骏飞:


这是崔永元此举的巧妙之处。在崔与冯小刚、刘震云的既往纠纷中,其实,人们对剧组是否侵权并无明晰的认识,未必会充分肯定崔永元冲冠一怒的合理性;甚至,他们因《手机2》而纠纷再起,更可能会被大众视为一个娱乐事件。


这两点,都不是崔永元所愿意接受的。因此,他无意中选择了“假道伐虢 ” 之策,即:以揭发娱乐圈“阴阳合同”现象为理由,打击《手机2》剧组。


这么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在社会大众中,找到道德和法律的最大公约数,形成最广泛的观念联盟。——即使因此而导致“侵权”事件被更换主题,也在所不惜。


自然,如我们所预料,确实有无数“公众”舆论站在了他这一边,无疑,这使得他占据了心理上风、道德制高点、和法律主动权。



五、大众去哪儿?

Q5

那么,为什么大众会这么容易转移注意力,为什么社会舆论这么容易被激发呢?


杜骏飞:


德国哲学家马克斯.舍勒(Max Sheller)有一个“怨恨理论”。他认为,“怨恨是一种有明确前因后果的心灵自我毒害。这种自我毒害有一种持久的心态,它是因强抑某种情感波动和情绪激动,使其不得发泄而产生的情态;这种强抑的‘隐忍’力通过系统训练而形成。”


以本案为例,在崔永元个人那里,这种怨恨是十几年反复积压、未能纾解的结果。在社会大众那里,则是形形色色的社会阶层怨恨、文化怨恨、政治与法律怨恨的叠加:


社会大众对娱乐明星占据高社会阶层的不满,对富人“原罪”的不满,对不良社会秩序的不满,对低俗娱乐界的不满,对偷税漏税之类不法行为的不满,对演艺界长期以来为富不仁的不满,诸如此类。


按照怨恨理论,怨恨的出口是报复。报复有两个本质特点:一是抑制隐忍,二是无能体验。在崔永元没有宣扬证据、代表社会宣战之前,社会公众同时具有这两种感受。


在崔永元将“范冰冰及其同侪群体(包括《手机》剧组)逃税”报复感转化成报复欲时,社会大众对这些具体对象的价值否定,使无能意识、抑制情绪完整地涌现出来,社会怨恨便显现出其同仇敌忾的力量。


与此同时,因为投注了巨大的“代入感”,社会公众也就容易将对反逃税的认同投射到对电影侵权的认定上。


这是有利于崔永元的结果。



六、我们要担心什么? 

Q6

为了报复冯小刚和刘震云,崔永元向刘震云女儿、冯小刚夫人徐帆开刀,之后又似乎表达了某种歉意。您怎么看他的这种做法?


杜骏飞:


心理学上,有一个踢猫效应(kick cat effect),是指一个寻求心理补偿的人,会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


当一个人被强者攻击、情绪变坏而又无能为力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一个弱者或无法还击的人发泄。


虽然,崔永元所做的一切,都有自己的“正当理由”,但就情绪管理和行为管理来说,这不是一个明智的策略,也不出自一个健康的心理。我不喜欢这个意义上的崔永元——即使我同样谴责《手机》曾伤害了崔永元的家人。


如果人人遵循踢猫效应,社会必然形成一条向下传导的愤怒链条,最终的承受者,即“猫”,一定会是最弱小的群体。


这样的社会,既不正义,也不名誉。



新闻背景

 
近日冯小刚宣布拍摄新片《手机2》,引来崔永元的炮轰。两人的恩怨要追溯到十几年前,冯小刚拍摄电影《手机》时,提出想以崔永元为原型或是以一个谈话主持人为原型拍一部喜剧片,让崔永元出出主意。03年崔永元因生病,由他主持的节目换成了和晶。而在冯小刚的电影里,由范冰冰饰演的武月是因为与由葛优扮演的严守一有不正当关系,节目才换成武月主持。此情节被猜测隐射崔永元外遇,电影一上映,严重影响了崔永元的生活,破坏了其夫妻关系,甚至他的母亲也来质问他,这加重了崔永元的病情。《手机》给崔永元的生活极坏影响,冯小刚从来没有解释或道歉,崔与冯的关系就此破裂。如今,《手机2》开拍的消息再次惹怒了崔永元。
 
5月28日,崔永元在微博上发表“猜猜看:一个人演一出戏,为什么要签两份合同?......”的博文,一石激起千层浪。“阴阳合同”、“大小合同”成为大众最关心的问题。范冰冰也因此卷入风波。范冰冰工作室所在地江苏省无锡市,国家税务总局“已责成江苏等地税务机关依法开展调查核实。如发现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将严格依法处理。”崔永元在接受采访时还表示,有一抽屉的合同,需要的时候会拿出来。
 
6月5日,崔永元称范冰冰已向他道歉,并约见税务部门面交材料。
 
一场崔与《手机》剧组的恩怨演变成天价片酬背后惊天内幕的娱乐圈风波。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  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吴清友逝去,留下这九句话怀高华夜谈王国维读伏尔泰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狗年,我要祝你什么呢?


文字: 十八愿|夜航记一个教师的基本修养如何得证清净?读诗三境界元宵节中学的《1984》|童心说一个没有作家的中国


关注那一场行尸走肉的故事二更事件的11个问题王菊现象学耿直的招聘谈“迷信”谈官威奥普拉说什么?|叮!你有一道作文题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考研三问 |“满大街都是圣人”弱者才喜欢赞美,强者只感恩批评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乐群 悲悯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罗嘉珍

责编|胡园 王静颖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