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域黑“(杜课567期)
谈“地域黑”
(师生对话)
Q
黄牧宇:
互联网上一直有“东北人素质低”、“河南人偷井盖”、“广东人吃福建人”等地域黑的说法,近日,黑龙江省雪乡“黑导游”、雪乡酒店宰客等负面新闻把黑龙江省乃至整个东北带到舆论漩涡的中心。在很多关注事件进展、进行追责的新闻下,也出现了大量“黑”东北人的评论。对于这种“地域黑”现象,杜老师怎么看?“被黑地区”人该如何维护本地区(人)的形象呢?
杜骏飞:
讨论一个问题时,我们要先区分已知事实与未知推论。
以此次东北被黑为例,已知事实是:诸如雪乡酒店宰客的旅游行业乱现象,在国内很多地方都存在;东北地区(前几年上是三亚),一些被媒体密集曝光的“黑导游”、“黑商家”事件,也是客观存在。
未知推论在于:“黑导游”、“黑商家”能代表东北旅游业吗?你会说,也许未必;此外,这些行业的乱象,能用来概括整个东北地区人的素质吗?你也会说,显然不能。
如果你没有系统完整的经验性材料,这一类概化的推论,也许永难做出。
集中在某一地区爆发的负面新闻,往往成为引发“地域黑”的导火索,究其原因,还是当事人群缺乏逻辑、思维方式不当所致。
你要知道,其实古代也有“地域黑”现象,例如有“胡虏”“南蛮”之类鄙称,还有“夜郎自大”、“黔驴技穷”等成语流传至今,其实在当时,效果也类似于地域黑。
而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一些国家、民族、人群,对不了解的异邦乱贴有偏见的便签,这其实也类似于国际化的地域黑了。
不同地区人的差距,有可能真的很大;但这类差距,往往不如人类在理性层面上的分层差距大。
——缺乏理性认知和正确表达方式的人群,往往离科学、常识、规范很远,远得难以想象,他们就往往也是“地域黑”人群的主力。
地域黑的社会心理模式,虽然原因比较复杂,但大致可以分析其机制如下:
● 不同地域民风习俗不同,容易催发他者对这些地域产生标签化认知;
● 一些阶段性集中爆发的负面事件,以及新闻媒体偏好等因素,容易为受众塑造出关于一个地区的“有偏的”文化镜像;
● 人如果以以上两者的不完全信息为基础,贸然试图建立“认知完形”,难免会产生“认知偏差”或“过度概化”,其中,对个别地区的负面认知偏差,就是你说的“地域黑”。
如果你要辨析地域黑现象,或可沿着上述思想线索展开讨论。
想想看,那些发表“地域黑”言论的人大概有两类:一类是不肯思考、酷爱批判的键盘侠,另一类是对“被黑地区”情况不是很了解、但却贸然贴标签的人。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性:认知不足、表述不良。
在心理层面上,“地域黑”人群时常跌入的陷阱是光环效应——有人因为遇到了素质不太高的某地人,或听闻了一些负面新闻,于是产生了连续记忆和心理“阴影”,并将推论延及整个地区人群,光环效应因此而生效。
光环效应(Halo Effect)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利(H. Kelly)提出,又称“晕轮效应”、“成见效应”、“以点概面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其负面影响,可以称之为是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如果把形形色色的“地域黑”集中起来分析,我们也许会发现:
1、地区特征和社群个性,是社会认知背景;
2、狭隘的新闻偏好、媒体议题的偏颇,是信息基础和话语环境;
3、在特定时期和人群中,信息不对称、不完整、不充分,是辅因,或中介变量;
4、“地域黑”人群因陷入心理陷阱,导致认知受限,是主因,或主变量。
时常有遭黑的某省人辩解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坏鸟,但不是所有的鸟都是坏鸟,出现坏鸟跟林子也没有直接关系。
你看,对于有思维素养的阶层来说,这是不言自明的逻辑,因此,你的解释是多余的。
而对那些思维局限性大的人群来说,由于“内卷化”的作用(参见昨天的课),这个辩解也很难被其认知。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不予置评,远离这些地域黑的阶层、社群。
——你应该已经注意到了,如今频发的“地域黑”事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在自己所在地区发生负面新闻“被黑”时进行反驳的人,也是在其他地区“被黑”时爱加入其中的人,也就是说,慌忙自辨者、莫名黑他人者,往往是同一拨人。
你不觉得,这也说明了你自己的问题吗?
但是,如果有一个地区——假定是官方组织,无论如何一定要为自己辩解,怎么做呢?
那就要拿出非常充分、具有学术系统性的事实、数据、逻辑,作为对地域黑的证伪;同时,还要自觉设置更广泛、正面、积极的议题,去覆盖那些狭隘、错误、消极的议题。
只有同时以这两者去影响传媒,重新建构传媒镜像,经过系统性的澄清,及意见领袖的持久反拨,新的舆论生态才会慢慢形成自净化效应,之后,对它的“地域黑”,才会被矫枉过正。
不过,从哲学上说,刻意辩解总还是“小道”,最好的做法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一个地区的形象,正如一个人的口碑一样,不是靠“所说”,而是靠“所是”。
灯一燃起,四面就有光明,不是吗?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 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吴清友逝去,留下这九句话|怀高华|夜谈王国维|读伏尔泰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狗年,我要祝你什么呢?
文字: 十八愿|夜航记|一个教师的基本修养|如何得证清净?|读诗三境界|元宵节|中学的《1984》|童心说|这一课,讲崔永元吧|谈”内卷人“
关注:那一场行尸走肉的故事|二更事件的11个问题|王菊现象学|耿直的招聘|谈“迷信”|谈官威|奥普拉说什么?|叮!你有一道作文题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考研三问 |“满大街都是圣人”|弱者才喜欢赞美,强者只感恩批评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美|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乐群| 悲悯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魏颖
责编|胡园 王静颖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