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旅行者”类型学(杜课570期)
哈哈!“旅行者”类型学
杜骏飞
作者声明:以下文字纯属说笑,请读者勿对号入座。
1、打卡旅行者
打卡旅行者的本质,是“旅客”。
他们前往一个“景点”旅行,目的是达成“我来过”的小康目标。日后,不管周围的人谈到哪个景区,他都会骄傲地说:我去过。——这个自带鼓掌音效的场景,是他在规划旅行前就憧憬的。
打卡旅行者的目的地,无一例外有如下特征:高知名度、低难度、便于炫耀。
一个模范的打卡旅行者,一般都有高效旅行的能力,例如“三天四夜十一国游”。
他们还有种珍贵的能力:在任何一个景区,迅速发现其标志物,然后,竭力角逐最佳的留影位置。
遗憾的是,他们除了与景点标志物合影、并晒在朋友圈之外,并无太多情感涉入于景区。他的旅行照片,多是前景半身照,所以叙事主题无一例外是他自己。这样看来,与其说他是热爱旅行,不如说是爱借旅行来插播自己。
一般来说,随着相机“咔”的一声,他的打卡旅行也就结束了。
年深日久,一些资深的打卡旅行者,会逐渐成为各类著名景点的收藏家。即使在他睡意昏沉时,只要听到别人谈及一个有名的地名,他仍然会奋力睁开一只半只眼睛,大声说:“这个地方,我去过。”
然后,他自己会感觉到,周围的人看着他的目光变得完全不同了。
2、明信片旅行者
明信片旅行者以爱好“美丽风光”而闻名于世,他们是真正的“观光客”。
明信片旅行者思想淳朴,积极向上,热爱真善美。他们前往一个“景点”旅行,主要是想看到美的、更美的、最美的风光。因此,无论是江南还是塞北,是欧洲、非洲还是婆罗洲,一切美的场景都会深深地吸引他。
在风景区里,明信片旅行者最常发出的感叹,都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递进句式:“太美了,真的太美了!”
而稍有段位的明信片旅行者,则多半会是一个“摄影家”——他们自谦为“摄影爱好者”。对他们来说,拍摄一幅“很美的”照片,既是对美景的证明,也是对自己爱美生涯的纪念。
一般来说,只有在拍摄到那幅“很美的”、具有明信片价值的照片后,明信片旅行者才会结束当天的旅程。
回家后,每遇到客人来访,明信片旅行者都会把美照展示给别人,然后满含期待地问:“怎么样,美不美?”
如果你敷衍他说“嗯,蛮美的”,他会立即打开下一幅:“是吧,我告诉你,还有更美的。”
如果你不识抬举,说“我觉得一般”,他也会立即打开下一幅:“那你看看这一幅呢?”——一直到你开始敷衍他说:“嗯,蛮美的。”……
3、文艺旅行者
文艺旅行者的本质,是一种“行为艺术家”。
文艺旅行者所选择的去处,自有一定的文化艺术性,因此,文艺旅行大多是含蓄蕴藉的“小资之旅”。其目的地不会太雅,因为太雅令游人自感卑微;也不会太俗,太俗显得缺少文化。不会太大众,因为混同于大众,令游者不甘心;也不会太小众,太小众会缺乏读者共鸣,导致旅行失去“被观看性”。
——你知道,文艺旅行者旅行时,脑海里通常会有一个若隐若现的他者视角,这使得每一段旅行都具有难以言喻的文学性。
文艺旅行者中,有很多女性,她们旅行的目的不是要看物,看景,看人,而是想要“安放内心”。因此,在旅行时,她们容易被任何对象物所共情,直至沉浸于深刻的自我感动中,久久难以自拔。
文艺旅行者在路上时,主要爱好是写作,一般来说,她们一旦进入旅行状态,都会立即拥有不错的文笔,其文风,则出奇的相似,我称之为“非线性、半虚构文体”——这是一种在学校里没人教、但在自我感动后突然能学会的文体。
文艺旅行者的典型舞台,是在旅游地街角斑驳的墙边,或文旅民宿光影黯淡的咖啡吧里。 当她在那里感到自己被观看时,她的旅行愉快地结束了。
所以你看,文艺旅行者多少都有些文艺病,其症状突出体现在: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她们的共同向往。
但是,不知怎的,一旦实现了这种意外旅行,反而会加重她们的病情。
(未完待续)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 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吴清友逝去,留下这九句话|怀高华|夜谈王国维|读伏尔泰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狗年,我要祝你什么呢?
文字: 十八愿|夜航记|一个教师的基本修养|如何得证清净?|读诗三境界|戊戌一百二十年祭|中学的《1984》|童心说|这一课,讲崔永元吧|谈“内卷人”
关注:那一场行尸走肉的故事|二更事件的11个问题|王菊现象学|耿直的招聘|谈“迷信”|谈官威|奥普拉说什么?|叮!你有一道作文题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考研三问 |“满大街都是圣人”|弱者才喜欢赞美,强者只感恩批评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美|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乐群| 悲悯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张心如
责编|胡园 王静颖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