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贾与胡(杜课670期)
全文共 4429 字,阅读大约需 15 分钟。
目录
1、不论贾与胡(师生对话)
2、新闻背景
3、相关影评
不论贾与胡
(师生对话)
提问人:高斯白
Q1
杜老师,最近贾樟柯新电影《江湖儿女》上映,《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的电影观后感却在电影江湖之外荡起了涟漪。胡锡进是观众,他的观后感其实也是另一种思考维度,为什么除了遭到了贾樟柯的长文批斗,还遭到了一些媒体、网友的嘲讽“看不懂电影”?
杜骏飞:
观众有权批评电影,但任何批评,一旦形诸文字,见诸媒体,那就要经受别人的鉴定、要能承受反批评了。贾樟柯的长文,只是对胡锡进批评的回应——顺便说一下,那回应有理有据,斯斯文文,不能叫“批斗”,只能叫“深度批评”,就算有些不够正经的修辞,也只能叫“文化调侃”。
“批斗”是文革词汇,批判斗争之意,也是“斗私批修”的简称。当年,中国人对同类的“批斗”往往采取“批判大会”、“游街”、“文攻武卫”来进行。这种词汇,文革后就很少有人再用了,不知你从哪里找来的“批斗”感觉?
其实,倒是胡锡进总编的微博,写得随口了,字里行间也颇有点污名化、泛意识形态的印记,逻辑谬误处则更多,略见出当年批斗文体的韵律。
至于网友的嘲讽,不能全当真,更不必作严肃的内容分析。有些谩骂,还真是满口斗争修辞,人身攻击,他们有的是阶层站队,更多人是借题发挥、秀政治抗议。
但我对胡总编很放心,他一向禁得住嘲讽,自己办报就爱发烧不爱理性,对于那些不着边际的网络批斗,恐怕早就适应了。
我还是要说,不管对谁而言,“看不懂电影”都不要紧,而听不懂道理才真的很要紧。
Q2
贾樟柯在回应胡锡进的微博中说到“真相是最大的正能量,见不得真相和真话的做法,是负能量。”您赞同他的话吗?您认为什么是正能量?
杜骏飞:
我没看过贾樟柯这部《江湖儿女》,自然无从评价其“能量”的正反,只能从逻辑上说点看法。
什么叫“正能量”?说好话就是正能量吗?批评、揭露、写真、监督就是负能量吗?词典上说,“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是社会生活中积极向上的行为。”这不算是严谨的定义,也不足以刻画话语社会影响力的类型——倘若有人假作乐观,假唱赞歌,或以假象贻误社会,那还是正能量吗?倘若有人真诚批评,或以真相矫正社会认识,那还是负能量吗?贾樟柯说“真相是最大的正能量,见不得真相和真话的做法,是负能量。”这是个很有洞察力的判断,我同意。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倘若一部电影,满世界的人大都能接受,艺术家看见艺术,思想家看见思想,历史学家看见历史,批评家看见批评——但是,就有人只看见负能量,这也算见仁见智吧。
贾樟柯认为他拍电影的兴趣是表现“复杂的人性”,评论界说他一直在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感受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和沉重。我看这样挺好,有人喜欢是正常的,有人不喜欢也正常——但你不能因为不喜欢就要贴一个卡通式的标签。确实想反对,确实要写点否定意见,那也可以,表达够清晰、讨论有逻辑即可——可惜胡总编这篇吐槽,真的是二者皆无。
Q3
您信仰“因果报应”、“好人有好报”吗?如果看到“堵心”的电影,您是怎么疏解这种心情的呢?
杜骏飞:
这里,要为胡锡进说句话了。
胡总编说的“好人没有好报”,固然典出“因果报应”,但他本人却未必就是佛教徒,或许,他只是在审美趣味上比较幼稚,喜欢完形叙事,喜欢皆大欢喜,对人事爱憎分明不复杂,对悲剧闷闷不乐抱不平,如此而已。贾樟柯导演这里的话,潜台词是指胡总编作为党员干部却有封建迷信,这有点诛心了,也难称平和善意。
大约,和非理性的批评对垒,也容易诱发非理性。一言以蔽之,要论证,不要掐架。在《微博掐架手册》,我写道:镜像定律——那个喜欢与你掐架、且你也喜欢与他掐架的人,通常与你颇为相似。还有一条,水仙定律——相较于真理,掐架者无疑更喜欢自己。
我建议,胡锡进总编今后还是少拿不动脑筋的言论招惹大众的注意力,贾樟柯导演如果无须营销电影,也不必总关注胡锡进。
Q4
老师,后来胡锡进又发了微博说明自己只是一时的冲动,他还是全盘接受贾樟柯的批评。可是胡在微博抒发观影感有错么?他为何要发文“认怂”呢?
杜骏飞:
微博可不是网络日记,而是社交媒体,胡锡进是微博上的大V,他的只言半语,都类似于大众媒体的发表。我刚才说过了,作为观影者,胡锡进吐槽没问题,但漏出文化破绽就是他的错了。
胡锡进总编后悔自己的随口,说明他对微博发表的本质有所认识了,我只不知他是否还有下一回。我写过的“测不准定律”——对于大多数的掐架,我们无法测量其讨论文本的价值。“测不准第二定律”——对于大多数可以测量的掐架文本,我们无法测量文本作者的真实立场。还有,测不准第三定律——对于大多数可以测量其立场的掐架者,我们无法测量他在第二天的态度转变。胡锡进在掐架测不准领域,是一个典范的样本,尽管他比普通网民有知识、有资源、有地位。
但不管怎么样,胡锡进肯坦然接受贾樟柯的批评,连同贾导的文化调侃、棒里夹枪一起接受,说明胡总编其人够真实,也够坦荡。
因此,我也增加一个建议:以后胡锡进可以多看看贾樟柯的电影,只要不写影评就行。
事件背景
贾樟柯导演的电影《江湖儿女》上映后,《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发表微博评论称,“充满了负能量,看的让人难受”“是个用灰暗镜头讲的“好人不得好报”的平庸故事,既不会让你愉悦,也不会让你掉眼泪,就是心里有点堵得慌。”
日前,贾樟柯发表长微博回应,表示“真相是最大的正能量,见不得真相和真话的做法,是负能量。熟视无睹,充耳不闻,所获知的不是真相和真话,最终会成为最大的负能量。”贾樟柯还表示,他拍电影的兴趣是表现“复杂的人性”。
《江湖儿女》目前上映5天,票房已达到5300多万,破了贾樟柯的导演电影票房纪录。《江湖儿女》无疑是贾樟柯迄今为止最大众化的电影。
电影讲述了2001年山西大同的一对情侣巧巧(赵涛 饰)和斌哥(廖凡 饰)的情义故事。斌哥混江湖,威霸一方,靠拳头帮人摆平麻烦。巧巧想要成家,过安稳的生活,斌哥终归没有顺了巧巧的愿望。在一次街头械斗中,巧巧向天鸣枪,救了斌哥的命,两人因此锒铛入狱,出狱后的巧巧,发现斌哥俨然成了陌生人。
2018年,巧巧与斌哥再度相遇,而斌哥已瘫痪在轮椅上,巧巧将斌哥接回家里,最后,在自尊和回忆的煎熬中,斌哥离开了巧巧。
电影上映前,贾樟柯在微博发了一篇标题为《江湖从头说》的长文,叙说电影创作的起因。
原来上世纪70年代,有一位大哥将九岁的贾樟柯夹在腋下,蹚过“洪水”,过到马路对面。忆当年,这位大哥呼啸街头,叱咤风云,是贾樟柯心目中英雄般的人物。
但到了90年代,贾樟柯回到汾阳,看到一个中年男人蹲地上呼噜噜地吃面,头发稀疏,身体发胖。他无法将眼前这个落寞的大叔,跟当年的大哥联系起来,因此万分感慨。
贾樟柯在知乎上写道“我有一个好朋友那时候中风了。他以前是个大哥,早年间,我见过他在江湖特别能打的场景,但是那一年他突然中风。我忙完《山河故人》去看他,他已经可以拄着拐杖走了,但是他穿的衣服比我们提早一个季节,比如说我们穿T恤、衬衫,他已经要穿毛背心了,一下跟我们拉开距离,物是人非,让我非常感慨。”
相关影评
1、表面上看,片子讲述的确实是“好人没好报”的故事。主人公巧巧是大哥斌斌的女人,为大哥顶罪进了监狱,出来后发现大哥已远走他乡,还有了新欢。巧巧于是回到家乡。多年以后,大哥中风瘫了之后回到巧巧身边,结果腿刚好就又走了。
因此有人说这是一个“男人无情,女人有义”的故事,而仗义的女人最终一无所获。
这么说确实很丧,但这是最表层的解读。其实这个故事的内核是一个人逐渐发现自己为何而活的精神之旅。
巧巧一开始就跟着大哥混,但是她是懵懂的,她不知道什么是江湖,也不认为自己是江湖人。到最后,她成为一名自觉的江湖人,还说被她收留的斌斌已经不是江湖人。她收留斌斌不是为情,而是为义。
所谓江湖人,就是一个义字。而所谓的义,可以理解为讲规则,有底线,不只为利益而活。巧巧虽然只是一个弱女子,但比斌斌这个过气大哥和他手下那些兄弟更担得起“江湖儿女”这个称号。
巧巧失去了五年自由,也没有得到心爱的人,但她得到了一个自觉、清醒而强大的自我。与她相比,一直渴望出人头地的斌斌才是为一个妄念而误了终生。
一个来自底层的小人物,遭遇了命运的多重打击,却并没有堕入虚无,而是像野草一样展现出勃勃生机。在我看来,这才是时代最需要的正能量。
——中国搜索《贾樟柯新片《江湖儿女》充满负能量?媒体“怼”胡锡进:是你没看懂》
2、贾樟柯电影与大众商业电影有很大的差异,他长期关注与表达的是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与情感世界,镜头语言也大都是写实风格。其作品中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转折,也缺少激动人心的情节。
但是镜头灰暗不等于立意灰暗、思想灰暗,我想这应该是观影的常识。把文艺作品简化为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则是理解能力有限的小孩常犯的错误。
《江湖儿女》中的斌哥,在江湖杀气中,于普通观众他更像港片中的黑帮人物。在社会上,斌哥小弟拥护,呼风唤雨。他迥异于贾樟柯电影以往的主人公,要说他卑微他不卑微,要说他属于小人物他不属于小人物。他是游离在贾樟柯“小人物宇宙”之外的人物。没有了底层视角,缩减了大众共鸣的广度和悲悯的深度。
——影视毒舌《胡锡进看不懂的贾樟柯,我来分说》
3、我观影后的第一感觉是,贾樟柯和马云做了同样的一件事:有钱了,圆一下少年时代的武侠江湖梦。
马云的武打短片有多恶俗,贾樟柯的《江湖儿女》就有多苍白。要多庸俗有多无聊。为什么一提到人就要标签为江湖?一谈江湖就靠黑帮和地痞来表现?你俩敢说自己看不起香港录像吗?我看香港最粗制滥造的黑帮片都比贾、马二位的烧钱武打片有品位,起码前者的斗殴镜头够血腥。
每个导演都有一个周期,在我看来,冯小刚的作品到《1942》为止,贾樟柯的作品到《天注定》为止,之后就是江郎才尽、自暴自弃漫长的混吃等死过程。只是,要庸俗就痛快地庸俗,用不着还扯着年轻时的光环遮羞。
我不知道斌斌和巧巧身上哪里能看到真实的社会,我甚至连“江湖”都看不到。江湖并非只是人际关系之复杂,即便是,斌斌巧巧的孽恋也不复杂,puppy love都是那样,毫无稀奇之处。随便一个当年盘踞在学校门口的小混混都有过类似的感情故事,但他们能代表多大比例的人群?
一部既没有江湖,也不是正常儿女的梦呓电影,扯了两个小时。幸亏被删了很多,观众幸甚。退一万步,即便错误地抓了一个虚幻的社会符号,哪怕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也行,善于缓慢叙事的贾导连这个基本功都废了。
有人看到的是江郎才尽,我看到的是一个电影导演百无聊赖,不想再努力,不愿再正经,开始假托怀旧频频向自己“致敬”的矫情。
——知乎网友余歌子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 最后一个士大夫|三十周年忌日读沈从文|如果自由有回声——殷海光|夜谈王国维|陈寅恪九章|秋瑾岂是关巧红|民国“毒舌”|斯文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狗年,我要祝你什么呢?
文字:我的时间胶囊|我们就是那少数人|论沉默|读诗三境界|戊戌一百二十年祭|哈哈!“旅行者”类型学|中学的《1984》|大学笑话集|这一课,讲崔永元吧|谈“内卷人”|“中才之人”生存守则|我们如何去说服人民?|杜骏飞:送别同学们|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天下何处无夜叉|毕业说什么?|士的表达|真理|网络幸存者|谈“怂”|互联网绝不会是“平等”的|如何做个社会人?|交友箴言|杜骏飞:七夕|管得最少的政府——读梭罗|九戒|“共情”与反“共情”|不读莫言|乌尔班尼的牺牲
关注:那一场行尸走肉的故事|二更事件的11个问题|王菊现象学|耿直的招聘|谈“迷信”|谈官威|奥普拉说什么?|叮!你有一道作文题|如何理解俞飞鸿?|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娘则国家娘?|杀死一只啄木鸟|九谈拼多多|为了忘却的记忆|乡野咪蒙|传媒与第一课|公共青年|消失的冰冰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考研三问 |“满大街都是圣人”|弱者才喜欢赞美,强者只感恩批评|上弦月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美|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乐群| 悲悯
鸣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罗嘉珍
责编|江珊 王之涵
标星+置顶杜课▼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