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咪蒙(杜课646期)
乡野咪蒙
目录
1、农妇爆款问答录(答疑课)
2、试看今日新闻专业(师生对谈)
编前语
近日,一则“山东新媒体村,农妇收入破万”的文章在网络引起热议,在山东省北部的一个小农村里,一群农妇成了自媒体运营者,她们7月的收入平均数达到7594元,上海2017年的月平均工资比她们少462块钱。团队负责人李传帅称,光靠自媒体,他们的团队每个月收入大到一百万。他们手下的爆款是这样诞生的:刷最新的剧,撰写一些比较简单的娱乐内容、或者是一些农村风俗风貌。比如5月,一位员工用一张图片和一首小诗,拿了23.8万的阅读量——文章标题是《家里喜得千金,外公不远千里来祝贺,送的礼物让人佩服》。
我们应该怎么看乡野新媒体这一趋势呢?今天,除了与杜老师的对话,我们还邀请了几位新闻传播学的学生,一起来谈谈新闻传播专业的危机问题。
农妇爆款问答录
(答疑课)
提问人:小潶
Q1
山东新媒体村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农妇写文章也可以成为爆款,让我们这些学新闻的感到惊讶。您觉得他们推出爆款的秘诀在哪里?您是否期待大家有这样的“成功”?
杜骏飞:
人以群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语言部落都有自己的代言人,东北有赵本山,北京有郭德纲,上海有周立波,都是有原因的。至于在广袤的中华田园上,有了自己的自媒体英雄,也很应该。应该承认,但不必羡慕。这就相当于在春天,十个咪蒙全都复活,在乡村的景色里。那好,祝它们健康好运!
不过你也知道,能出世的,未必能传世,能传世的,未必就普世,更未必就是永生永世。所以啊,同学们要把持住自己的观念,修炼好自己的专业。别惊讶,鼠标会化,别期待,键盘会坏。
Q2
写出十万+的文章是否能成为衡量一个作品成功的标准?
杜骏飞:
十万+如果有品质,或能当作品的标准,如果没有,只能当“作”的标准。快手上,天安社装黑社会的视频,还期期爆款呢,能当黑帮电影看吗?——参见我以前的课:十万+不能屈…。
Q3
有人认为农村新媒体确实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并且那些俗文确实真实、有吸引力。也有人认为这说明着自媒体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低门槛,监管弱。老师您如何看待?
杜骏飞:
嗯,都开始跟农村大妈对标了,自媒体这点出息,也该有危机了。
试看今日新闻专业
(师生对谈)
1
大公报前记者萧乾曾在《老记者断想录》中写道:
“倘若我是一个大学的新闻系主任,我就让本系必读课程最多只占四分之一。其余时间把学生‘撒’到各系——政治、经济、外贸,甚至体育系去。因为学生毕业后,走进报社,哪一行都不难派上用场,唯独一脑子的新闻学原理或概论最无用武之地。”
新闻有学还是无学?你又学到了什么?
冯雅雯(新传本科在读):
在我看来,新闻有学,我需要通过专业的学习,来奠定日后从事新闻行业的基础。
杜骏飞:
这个问题,其实我以前谈到过,先别管新闻有学还是无学,你自己要有学。注意,你的“有学”可能真的会与“新闻学”无关,但你的存在就是新闻学。这个问题我以后专门讲一下。新闻传播学这个小学科,也出过很多大学者,物理学哲学这类大学科,开会也有民科民哲。
2
当初选择新闻传播这个专业,你今天后悔了吗?
冯雅雯(新传本科在读):
没有后悔。在进入新闻传播学院的两年之间,我真正感受到这是真正契合我的专业,我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以专业的新闻人视角去切入一个事件,也让我更不容易像以往一样被网络中义愤填膺的言论所裹挟,而失去自己的判断。除此之外,在本专业的各项实践中,我可以体会到新闻存在的价值,比如记录,比如昭告,进入新闻传播专业让我有更多的好奇心,也让我离那个想要探知的真相更近一些。
杜骏飞:
一般来说,干不好了都后悔。
3
2014年,江苏省高考理科状元吴呈杰上了热搜,理由是“身为状元的他竟然打算报考新闻系。”然而,采访他的记者却劝他换个专业。根据蓝媒汇联合美联社发布的《2016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报告显示,仅有三成(32%)的记者对目前的工作表示满意。
你还会建议身边的朋友去学习新闻传播学吗?
冯雅雯(新传本科在读):
我从来不会建议别人去学习任何学科,如果他热爱新闻,或者说有这样的倾向,自然会被新闻吸引。
杨婧婕(备考新传研究生):
会的,在选专业的时候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一点是个人的兴趣,而新闻对社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认为只要同学对文学方面感兴趣,都会去推荐新闻专业。
戴画雨(新传研究生在读):
首先,我认为我不会给身边的朋友提建议他应该学什么学科的,决定学什么的人只有自己。其次,如果他恰巧选择去学新闻传播专业,我会鼓励和支持他的。
杜骏飞:
其实,问题在于,别人推荐你学新闻传播,但新闻传播还不一定同意。
4
媒体人曹林就曾在其公众号里刊文表态,“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最好别去所谓的‘新媒体’”。
你如何看待新媒体的小编与他们的工作?你觉得去“新媒体”能够让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成长吗(自己成长吗)?
冯雅雯(新传本科在读):
身边有很多人在新媒体工作,工作量大,时常加班,熬夜做策划似乎是朋友圈的常态,但是很多人乐在其中。新媒体小编和传统媒体在我看来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只是借助了时下热门的一种形式而已。成长源自于自己的求索,新媒体所提供的磨炼可能会给自己一个“经历”的机会。
杨婧婕(备考新传研究生):
新媒体有一部分的小编,写的是读者想看的,莫须有的,有一些甚至是与当代社会背道而驰的,他们只是想为自己的工作室赚足噱头,达到挣钱的目的。新媒体可以促进新闻的快速传播,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多不同的想法,同时也是锻炼我们的一种方式,要能从许多信息中过滤出有效的信息(三观正),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才是成长了。
戴画雨(新传研究生在读):
新媒体的小编是新闻传播适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在当下是必不可缺的。我认为只要抱着不断学习成长的态度,从事什么都会有所收获的。
杜骏飞:
以后,哪里还有什么老媒体?素质高了,什么媒体都行,素质低了,什么媒体都不行。低素质的人才,怎么培养?别说退回到老媒体,就算退到甲骨文,退到振铎摇铃,也还是不行。
5
“新闻传播,中国大学最没用的专业?”这句话,您怎么想?你认为可以用有用没用来评价一个专业么?
冯雅雯(新传本科在读):
别人怎么看新闻传播这个专业是别人的事情,我所看到的就是,仍然有各种各样的人被它吸引而后投身其中,为其不断贡献,在所不惜。在任何时代,都有人说某个专业是最无用的,至少在我心里,新闻传播就是我心底的白月光,没有它,万万不可。
有用和无用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呢?只有当一件事物完全消失以后,对社会对个人的发展没有任何影响,才可以说其无用,然而每一个专业所涉及的东西都不可能完全消失。
戴画雨(新传研究生在读):
我本科是人力资源管理,也被说过是最没用的专业。但我觉得存在就有一定的合理性,没有无用的专业。
杨婧婕(备考新传研究生):
一个专业不能以有用无用来评价,所有专业都是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只是贡献的方面不同而已。
杜骏飞:
一个结论是不是有道理,要看它的阐述。如果对方说的是那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新闻学,那他说的对。
6
作为新传人才,在这个时代,你认为自己是不是能轻易的被取代?
冯雅雯(新传本科在读):
我越来越感受到危机感,每个院系都有会做海报、做采访、剪视频、做美编的同学,甚至他们要做的比我好得多,所以我时常会自嘲“我不像个新传人”,但从未觉得自己很容易被取代,有可能是因为新闻敏感,有可能是因为同理心,有可能是因为媒介素养,这些复杂的元素积淀得越多,越专业,越不会轻易被取代吧。
杨婧婕(备考新传研究生):
我认为不会被取代,因为我相信社会需要新传学子为大家带来更全面的社会,更广阔的视角。
戴画雨(新传研究生在读):
我认为只要不断适应并且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一份子,就不会被这个社会抛弃。
杜骏飞:
新闻传播业是社会的水泥,在人类可见的未来,这个行业的价值很难被取代。不过,水泥如果伪劣,那就难说了。伪劣的媒体,还叫什么水泥呢?只能算是捣浆糊罢。
【通知】杜课小助手之前出现了一些异常,导致很多粉丝未能及时进群,现在异常已修复。请想进群的粉丝重新扫码添加小助手。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 最后一个士大夫|三十周年忌日读沈从文|如果自由有回声——殷海光|夜谈王国维|陈寅恪九章|秋瑾岂是关巧红|民国“毒舌”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狗年,我要祝你什么呢?
文字:新闻的正见|我们就是那少数人|论沉默|读诗三境界|戊戌一百二十年祭|哈哈!“旅行者”类型学|中学的《1984》|大学笑话集|这一课,讲崔永元吧|谈“内卷人”|“中才之人”生存守则|我们如何去说服人民?|杜骏飞:送别同学们|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天下何处无夜叉|毕业说什么?|士的表达|真理|网络幸存者|谈“怂”|互联网绝不会是“平等”的|如何做个社会人?|交友箴言|杜骏飞:七夕|管得最少的政府——读梭罗
关注:那一场行尸走肉的故事|二更事件的11个问题|王菊现象学|耿直的招聘|谈“迷信”|谈官威|奥普拉说什么?|叮!你有一道作文题|如何理解俞飞鸿?|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娘则国家娘?|杀死一只啄木鸟|九谈拼多多|为了忘却的记忆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考研三问 |“满大街都是圣人”|弱者才喜欢赞美,强者只感恩批评|上弦月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美|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乐群| 悲悯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江珊
责编|江珊 王之涵
标星+置顶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