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爸妈别害怕(杜课911期)
全文共 3411 字,阅读大约需要 15 分钟
目录
1. 杜骏飞手记
2. 读者评论
编者按:昨天,杜课推出了名为“爸妈忘记了”的讨论课,并留下了五个问题。今天,让我们来看看杜老师的观点和读者朋友们的讨论。
1
杜骏飞手记
读着大家的留言,我很感动。我要说的,不可能比读者们的更好。我家里的老人也很健康,并无心智障碍。今天,我只有几句个人体验,跟大家分享:
1、多陪伴。因为缺少整块闲暇时间,我有时出差开会,会带着老父亲,我们一趟车,住一间房,甚至在一个会场。
2、多宽慰。告诉老人,不要因为自己年老健忘、越来越糊涂而感到自卑,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人之常情。告诉他,不要因难以明辨而害怕,因为不管怎么样还有我们。
3、多托付。多给老人一些事作为托付,请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自感有所为,有成就感,这会极大的减弱他的内心的无助,并且使他尽可能锻炼心智,尽可能远离昏朽。
2
读者评论
第一类观点
关于身边的阿尔兹海默病患者故事
@自然醒
我的外婆生前就患有阿兹海默症,她的记忆永远停留在我只有三四岁的时候,所以每次都会把我认作我的姐姐。最开始阶段,她只是突然糊涂,大部分时间里是清醒的,但越到后面越严重,最严重的时候,她会忘记上厕所。白天和黑夜是颠倒的,她永远记不住她在哪,大家是谁,甚至她刚吃完饭,却会像小孩一样哭着说饿。
我的外婆有时候会很调皮,因为她不认识我们了,她会和我们吵架,会把我们撵出家门。有时候又会很可爱,兜里常常装满了水果,花生,絮絮叨叨地说我要留给我的孩子们吃。也许糊里糊涂地度过晚年,没有烦恼,没有忧愁,会更幸福吧。但我总能感觉到,外婆在走的那一刻,她是清醒的,她有努力地睁开眼晴,看我们最后一眼。
@Dr. Wang
前一段时间接诊了一位阿尔茨海默病(AD)老者,两个女儿陪同,主要问题是老者整夜不睡觉,导致她们也无法休息,苦不堪言。我们从中医角度给老者调理了一周,复诊的时候女儿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第三次就诊的时候老者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那是一种眼睛里有神采的微笑。虽然这样的治疗仅仅是改善了她的一部分症状,对于这种改善能维持多久我们也没有把握。但是想办法一起努力就可能改善现状.....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几乎不可逆的疾病。但是早发现,早治疗,多学科综合治疗,家庭成员的关爱,是避免疾病持续进展,甚至是有逆转可能的关键,家庭成员的关爱尤其重要。
龙应台的母亲是一位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龙应台说: “ 她不知道我是谁,但是当我坐在她身边、握她的手的时候,她至少会感受到我对她的温暖。”
@Eita
我的身边并没有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可能是因为尚未到担心父母衰弱的年纪。但我经常会预想死亡这一件不必急于求成而又不可逃避的事,它的来临会是瞬间的意外,还是漫长的生命剥离?阿尔茨海默症又是否会成为生命给我们的礼物之一?很感谢杜课探讨了这个话题,让我更加意识到了要好好陪伴自己的父母,也要尽力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
@喵大仙
很意外杜课这期做了和阿尔茨海默症相关的话题,似乎老年人总是处于被表达的境遇之中,在媒体聚光灯的投射之外。之前看《忘不了餐厅》,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爷爷写信邀请他相交三十年的老朋友来餐厅做客,可等老朋友来到餐厅后,爷爷却并没有认出他,把他当成了一个普通的陌生人。泪目的同时也在想,上天不会对任何个人给予优待。无论年轻时有多么春风得意,最终都会在肉体的苍老衰弱中,逐渐淡化记忆、模糊认知,和世界挥手作别。
当记忆化作碎片,我们还是我们自己吗?感受父母的衰老让人心酸,而被至亲遗忘,又该有多么难过。我们永远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一定要在年轻时多珍惜身边人。
第二类观点
照顾新生儿与患病老人的心态对比
@Eita
之前家中长辈去世前的住院病房和待产病房只隔一层楼,每次上下楼,都能清楚感受到两层楼之间的不同气氛。迎接新生儿的家属步履轻快,谈笑自若,而照顾老人的家属难免愁容满面。或许情绪的差别中并不仅仅是对操劳的厌烦,也不一定久病床前必无孝子,人在面对新生和面对死亡时情绪难免会有落差,人之常情吧。
第三类观点
帮助阿尔兹海默病症患者的做法
@。
对于一个患了阿尔兹海默病的老人,他们自己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已老,不知道自己是个病人。因此,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也不宜告诉他们这一事实,哪怕是行为上的暗示也不行。我们能给他们的帮助是换位思考,以养孩子的方式,陪伴他们成长。
一是要尊重他们的想法。患了阿尔兹海默病的老人的思维就是一个孩子的思维,考虑不周很正常。所以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听他们讲他们的想法,即使在我们看来那是相当幼稚的想法,但对于他们来说想法是他们思绪里的“珍珠”,难得且宝贵,简单粗暴地否认是对他们的伤害。
二是不要“溺爱”他们,教给他们基本的生活技能。这是帮助他们自己料理自己的基本生活,不用处处求助于人。
三是让他们做他们能做的事情,给他们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想想我们小时候在帮别人做了一件事,并得到夸奖的喜悦。他们其实就是小时候的我们,他们也需要做事,得到夸奖,实现自己的价值。
@素昧平生🌼
看过很多介绍陪伴这种病症老人的介绍,只能说对双方都是极大的考验,病人失去了记忆,明明亲人在眼前却如懵懂无知的小孩,陪伴的亲人守着最亲的人却无法沟通交流,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想想确实挺残酷的。
我想对照顾的亲人来说,主要还是以极大的耐心尊重陪伴最好不过。社会发展如此之快,亲情的疏离也越来越多,照顾也往往力不从心,希望国家也能重视此类问题,探索建立照顾这类病人的专门医疗保健场所,体现社会的人文关怀。
@好运来
对于患者而言,患上阿尔茨海默症,一辈子的尊严像是跌到了谷底,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煎熬。对于家属而言,在长年累月的失望和疲累之间挣扎,也是痛苦的过程。
世界上有无数遭遇阿尔茨海默症的家庭。希望社会能提供更多养老机构和服务机构,为患者提供保障;也能从心理上重视和疏导,驱除患者和家属的病耻感。愿生命与医学的光芒,温暖老去的遗忘。
@Eita
我觉得当老人患上阿尔茨海默症时,最好的照料方式就是在物质上差别对待,在心理上等同视之。之前看过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做的一个数据,说是有40%的痴呆患者称自己被他人疏远或区别对待,有25%的患者会隐瞒或掩饰被诊断为痴呆。他们固然需要家属更多的关怀和体贴,但也需要社会给予的包容和尊重。
第四类观点
形容65岁以上老年群体的关键词讨论
@Dr. Wang
“孤独”、“无助”、“自尊”。每个老人都是孤独的,多病会导致他们更加孤独,增加内心的无助感。但是他们又都很自尊,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或者说不愿意让孩子觉得他们“讨厌”。当你意识到父母的这样的心理的时候,其实心里是很不是滋味的。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父母的关爱和他们对我们的是无法相比的。
“色难”。其实哪怕我们强装一下,在父母面前也尽量和颜悦色一些,也会更好。可能有时候不耐烦,觉得这样也无所谓,但是对他们可能就是风刀霜剑般的感受。有时候想想做儿女的是应该反省一下自己......
@Young M
用三个关键词形容我脑海中6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我可能会想到等待、辛勤和付出。
我最直接的参考来自于家中的长辈们,他们年岁渐长,大多数时间子女都在各地,有自己的生活与工作,而孩子们是老人内心最深的牵挂,长时间的等待是期盼逢年过节时的团圆。如今65岁以上的老人也经历过不平凡的岁月,大多数都曾在农村田地里辛苦了大半辈子的,到老了也改不了忙前忙后,眼里全是活儿的生存惯性。老人们总是期盼着子女过上好的生活,许多年长的父母也仍在尽自己所能关心和帮助孩子们的生活,血浓于水的牵绊和付出或许成了不少老年人最大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由于我对老年群体了解到还不够多,可能自己的形容会有些偏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希望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能善待身边的老人。
@Eita
如果用三个关键词形容我脑海中的老年群体,我会选择睿智、衰弱、沉默。可能这些印象和我身边的老年家属有关,也和媒体呈现的老年群体形象有关,还是比较偏狭刻板的。感觉现在媒体一说起中老年人,都是广场舞、中老年表情包、保健品骗局,正向的呈现比较少。
第五类观点
对于文明社会赡养老人的愿景
@Dr. Wang
"社区老年康复乐园"设想:有国家投入医疗、护理、健身、食养等相关设施配备,陪护人员经过相关专业培训后持证上岗,家庭成员方便参与其中,共同营造一个身边的、科学人性化的老年身心康复乐园。
@Eita
愿景: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东经115
今天的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还远远不够,社会保障体系、子女的观念态度、对老年人精神、物质需求的满足等等有还有很多可改进、完善之处。
我心目中,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应该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得。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推荐
人物:怀念辛弃疾 | 读帕斯卡尔 | 读苏洵有感 | 挽董健先生 | 记住梁益建 | 胡适六句|在邓丽君的忌日里|爱 | 夜访马克· 吐温
文字:逻辑箴言 | 新闻纪念日:9个问题 |青年说|二十七八岁的人生注释|劳动者的歌与诗|与黑洞无关|永恒回归 | 女生箴言
关注:非名校:白岩松的药方 | 衡水中学|猜猜谁喜欢加班|In My Secret Life| 马云有什么错呢 |再谈996 |心酸的成年 |知善知恶|激辩圣母院
鸣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 杨曼
责编|高岩 费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