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激辩圣母院(杜课869期)

杜骏飞等 杜课 2020-01-25

全文共 5129 字,阅读大约需要 21 分钟

编者按:昨天,杜课推出了“为什么会有人对巴黎圣母院幸灾乐祸?”的讨论课,并留下了若干问题。今天,让我们看看老师的观点和读者朋友们的讨论。


激辩圣母院

 


第一类观点:幸灾乐祸存在一定原因


@Fahwoi🍼


虽然对巴黎圣母院火灾幸灾乐祸的人我觉得几乎都是无理的,但是和一些网友勉强进行了友善的讨论后,有一个观点还是有一点道理的:


他们觉得世界范围内,发展中国家的世界文明瑰宝遭遇的损失和毁坏,没有得到像以巴黎圣母院为代表的欧美国家文明的损失一样的尊重。比如说一直在遭受轰炸的大马士革,也曾遭遇火灾的巴西博物馆等等,他们认为大多数人对巴黎圣母院的火灾所表示的惋惜,并不主要来自于对世界文明平等的爱惜,而是更多地来自于对欧美国家的仰视。惋惜的人大多数在圆明园和巴黎圣母院中说要平等对待,却在大马士革、巴西博物馆与巴黎圣母院中偏袒后者。他们的说法一直到这里都还是有逻辑的,但符不符合事实还有待商榷,而他们由此引申出,惋惜的人大多数是欧美国家的舔狗,双标还假惺惺,法国自己还在北约轰炸两千年历史的大马士革,自己不把别人家的历史当历史,还敢要求外国人把自己家的圣母院当宝贝来进行全球众筹,应该受到别人的嘲讽,敲醒他们想想自己在干什么。


这是唯一一种能让我觉得好歹有逻辑在的说法了,但是也仍旧让我觉得这种朴素的同态复仇的想法太原始野蛮了。


@杜骏飞:


如果我们以他国文化遗产的毁灭为快,那么,我们与那些被我们谴责的野蛮人又有什么区别?


切记:正是对全人类一切文化瑰宝的珍视,使得我们有资格否定反人类、反文化、反普世价值的行径。


@老胡


这些年国内外文物被毁,没看到那么多党媒集体悲伤、痛哭……轮到巴黎怎么非要我们悲伤了呢?还有环环等几大媒体天天对美日的攻击……网友背着这些沉重的历史包袱媒体要负很大责任,这次却突然叫我们宽容。(本来惋惜,看到媒体集体哀悼怼网友之后,觉得它们真虚伪)……

 

@杜骏飞:


部分同意你的看法,传媒在型塑民众观念、培养社会气质上是有责任的。


@什么鬼


民族主义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面装。巴黎圣母院的象征意义、文明和历史价值,只有特定圈层里的人才能理解。你跟街上卖菜的老大爷讲讲?他估计挖挖鼻孔,继续卖自己的菜了。甚至心里还在腹诽你矫情。没别的意义,互联网逐渐下沉的今天,“小镇青年”、“土味文化”,言论观点开始跨圈层传播,我保准你去快手看一看,夸巴黎圣母院被烧了的大有人在。动不动就说咱文化自卑、野蛮落后,到底是谁白左而不自知呢?最后,这几年那么多抗日神剧,总有它的一批受众,您说整个导向就这样,到最后还责备人家民族主义,有这样的道理不?

 

@杜骏飞:


也许,正如你所说,大部分中国人对欧洲文化传统和巴黎圣母院的文化价值所知不多。但是,我们对巴黎圣母院的大火表达哀痛,不是因为我们有文物知识,而是因为我们有文化同理心。正如2008年汶川地震中,全球各地、各社会阶层同表哀痛,不是因为他们了解汶川,也不是因为他们经历过地震,而是人们对他者的生命财产损失有感同身受的能力,这是文明世界的心理基石,也是一切人类伦理的起点。


至于你说的“快手”社区,我不熟悉,如果那里的主流意见就是为巴黎圣母院的燃烧而拍手称快,我们不会以它为借鉴。毕竟,我们心灵上的追求总要向上,而不是向下。



第二类观点:幸灾乐祸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


@Candice :)


对文化的审美缺失成了“幸灾乐祸”的保护伞,对民族文化的自卑迫使之博得关注、不吐不快。这本来就不应该出现的联想是一个矛盾体系混乱到临界点的产物,其中包含了过于广义的爱国主义、极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历史的阵痛不断、现实的虚拟造景,还有一点不合时宜的矫情。

 

与其把历史的伤痕看做是经久不衰的疼痛,倒不如在这痛上培育出思想的花来。

 

说起全球文化来,国家认同感仿佛被疏离了,其实没有,这反而刺激了它的膨胀。它给到的作用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依旧能在焦虑中找到回家的感觉。但是国家认同感不应该在抱团式的、对文化失落情绪的冷嘲热讽中夹缝生存,而应该是在别人说“你们不行”的时候能自信勇敢地回应“我们可以”中孕育成熟。

 

再说两句,也是一点疑问 :

 

1、为什么早不想起圆明园,晚不想起圆明园,偏偏这个时候想起圆明园?包括之前评论里说的巴西博物馆大火的时候,为什么没人提这茬?

 

2、我认为这其中偶然——也是必然——的因素影响巨大,我看来,这次舆情爆发的关键点在于第一个可能因为同样是大火烧毁而引发有点矫情的联想的人,而火烧圆明园又恰恰好是国人的敏感点。

 

3、首先提出圆明园的恰好是具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群众意见分化,并迅速成为自己的团体。之后引发的一系列争论都缺乏逻辑,为了结果而论证。


@杜骏飞:


我没觉得巴黎圣母院的燃烧和圆明园的被焚毁有多少相似之处,除了他们都有冲天火光之外。提出这一点的人,缺少基本的历史常识,也缺乏必要的公正心,你会把他认作是意见领袖吗?


的确,这种言论有效操控了社会心理,特别是一个民族的耻辱记忆被不恰当地连接到巴黎的火灾事故上了。这种意图以仇恨叙事激起强烈民族怨恨的话语,如果不是狭隘负面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又会是什么呢?

 

@丰之余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美好事物的受损毁灭都有引人悲伤的特质。共情人人皆有,但倾向和程度各不相同,一国文化遗产能引发何种程度的共鸣,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巴黎圣母院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艺术作品属于能够欣赏其美的所有人。

 

狭隘的民族主义与一报还一报的仇视情绪只会蒙蔽欣赏美的眼睛。


@杜骏飞:


以软实力来定义火灾事件,有道理,但不完整。


我们对文化遗产的被焚感到痛心,就其本质而言,还是因为一国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如此才能有真正的叹惋痛惜。并且,在内心深处,我们生而为人,终究能为他人的哀痛而哀痛,这是同理心。

 

@江婉


1.无感大概源于对历史和文化的不熟悉、漠视,过于专注于眼前的形而下。幸灾乐祸有一种可能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2.自身弱势、保有野心,对自以为势均力敌者常常怀有此种幸灾乐祸情绪,更倾向于人性弱点。

 

3.正确对待历史伤痛,起码要认清历史,要建立科学的历史观、文化观。


@杜骏飞:


人的幸灾乐祸是从哪里来的?它不是一种强者的攻击,而是一种弱者的报复,不是一种追求交往效用的外在行为,而是一种唾手可得的心理安慰。


读者们也许注意到了,在火灾的现场照片上,也有其他种族的围观者露出辛灾乐祸的表情。我们当然不知道那些幸灾乐祸者的心理动因,但是其人性弱点几乎都是可推测的。《新闻调查》的范珉为此在朋友圈写道:“在各种让人心碎的圣母院大火照片中,最让我难过的是这围观者脸上的一抹笑容。这种笑容不分种族、不分事件,不分国籍,多么熟悉。”


我的看法是:这不是简单的文化排异冲突,而是历史创伤后的心理报复,是自居弱者的代偿反应。

 

@ann


是浅薄,是狭隘的民族观,所有的文明都是人类整体的,不分彼此,任何文明的被毁都不是谁对谁的报复,而是整个人类不幸的叠加,在巴黎圣母院的地下,卡西莫多长伴于埃斯梅拉达身边,我的启蒙教科书,让我在懵懂期初辨美丑与善恶,它对我而言是有象征意义的。缅怀所有被毁的世界文明。


@杜骏飞:


幸而,你以雨果为启蒙。

 

@莽荒


我们的教育从未教过我们如何去做世界的公民。


@杜骏飞:


首先,要是“公民”,而非群众!

 

@Dream Seeker


我个人认为部分网民对巴黎圣母院火灾幸灾乐祸其实是一种文化恶习,即狭隘极端的民族主义的表现。这与前几年日本地震核泄漏,中国有些网民竟“拍手称快”是一个性质的做法。通过这种方式表现出来的所谓的“爱国”其实是个伪命题。正如圆明园“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一样,巴黎圣母院不仅是法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全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它的毁坏不仅是法国人民的损失,更是全人类的损失。中国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强国,必须以宽容自信的心态走向世界,而不是纠结于过往的历史“秋后算账”,所以我们必须端正心态,摈弃这种狭隘极端的民族主义,还爱国一个原本的真实面目。


@杜骏飞:


我们如果要实现真正的大国崛起,就不能继续培养网络义和团,国虽大而不强,国虽强而不正义,如此等等,都不是真正的大国崛起。


未来中国一百年内,我们总要慢慢建构博爱的社会思想,慢慢培养恢弘的民族精神,慢慢塑造“亲诚惠容”的国际观念,那么,何妨从这巴黎圣母院的大火开始做起?



第三类观点:幸灾乐祸是一种缺乏同理心的表现


@于是我又开始奔跑了


倘若无法领略到对方文化的魅力和地位,就无法理解这一文化意味着什么。就像我们会为亲人的逝去而痛哭,却漠然于千里之外与己无关的逝者。并非他/它们不重要,他们也是孩子的父母,它们也是民族的记忆。


@杜骏飞:


所谓“正道”,一言以蔽之,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Spencer


圆明园值得全体人类的惋惜,这是人们对于艺术品的共同感受,而艺术是不分国界的,所以对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感到惋惜、悲痛都是再正常不过了,心疼圆明园的人,自然也懂得心疼巴黎圣母院。


@杜骏飞:


痛惜圆明园的人里,很多并不知道圆明园里有哪些奇珍异宝。痛惜巴黎圣母院的人里,同样有很多也不知道那里面有多少文化遗产。但是我们依然会痛惜。


这就是故事的意义所在。这也是人类精神所在: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总希望——一切美好的能够留存。

 

@忘归


我的爷爷以前家里穷,被村头的几个恶霸欺负,他们拿走了我家的传家宝,还放火烧了我家的院子。一百多年过去了,爷爷死了,我当家,以前的恶霸也死了。现在他的孙子因为在家里玩火烧了院子,我当然应该去救火,应该惋惜他们家的传家宝没了,毕竟说到底我们是一个村子里的,村子的先民一共只留下来这么点宝贝。至于我爷爷被抢的东西,那还是我的东西,就算是算账也不能趁着人家遭灾的时候算,要问为什么,因为这是我爷爷教我的。


@杜骏飞:


你有一个好爷爷。

 

@NOTPYSCHO


我没有因为巴黎圣母院被烧而哭,因为我是中国人。我也没有笑,因为我是人。


@杜骏飞:

 

没有笑,很重要。


第四类观点:由巴黎圣母院大火联想到更多


@Get!


此次失火除了纵向联想圆明园的历史,还可以横向对比2018年巴西国家博物馆失火事件,后者损失甚至更为惨重(近2000万件文物被毁,仅10%的文物得以保存),同样是一场文化艺术瑰宝的浩劫,后者经新闻报道后却没有在国内的社交媒体掀起什么水花。是否因为在许多公众眼中,法国的文化、艺术相比巴西的更加“高贵”?还是因为通过在社交媒体中发表对此事的惋惜和哀痛可以彰显自己拥有的某种素养?谈到此处,不禁想到杜课关于黑洞的那一期,老师提到的“以趋同来自媚”。


@杜骏飞:


许多人看到巴米扬大佛的损毁,并不像对巴黎圣母院这样震悼,看到巴西国家博物馆的湮没,并不像对巴黎圣母院这样哀伤。其原因,一定有很多种,有文化价值观的原因,有媒介环境的原因,也一定有“客奇”自媚的原因。但我并不会因为那些林林总总的过往而低估对巴黎圣母院火灾表达哀悼的人群,因为他们今天能痛惜巴黎圣母院的悲剧,将来一定会更认真的看待下一个巴米扬和下一个巴西。

 

@訾爱涛


刚刚看了个新闻:我们为巴黎圣母院惋惜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与我们灵魂、血脉相关的建筑,据统计,仅2009年-2014年5年间,全国文物古建筑就发生火灾1343起。而这仅是冰山一角,全国各地因人为原因造成古建文物被毁的事件并不鲜见,而这一场场的文明之殇还在进行。仅希望以此为契机呼唤更加关注所有人类的瑰宝。


@杜骏飞:


附议。

 

@方枪枪


官方评论说得都对,还想补充一点,法国和当年参与侵略和毁灭的国家,他们今天对待历史的态度,可有什么悔过与补偿?狭隘的民族主义固然不可取,但是民族的伤痕如何抚平?在此并非为民族仇恨呐喊,是希望更多人理性想想这仇恨该如何消弭。


@杜骏飞:


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才能够抚平民族的伤痕,但是我知道,以仇恨来教育人,绝不可能平复惨痛的历史记忆,也很难让一个民族重塑健康的心理。

 

@Dr. Wang


晚上看到新闻联播里播放巴黎圣母院火灾的镜头时我是很惊讶的,这么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在光天化日之下燃烧并轰然折断,我的第一反应,难道法国人这么粗心大意?这么重要的建筑物维修过程应该有严谨的方案,以及应对意外发生的应急预案。换作在德国,应该不会有这种意外发生。

 

圆明园是我最不愿意去的公园,那里承载着太多的民族伤痛和耻辱,但这和巴黎圣母院有什么关系呢?两者遭遇火灾都是人类文明的损失。只不过圆明园承载了更多的历史伤痛、民族屈辱和家国之恨。如果从幸灾乐祸因果报应来思考,那未免太阴暗太狭隘了吧。

 

回顾那段具体的历史事件,圆明园被烧毁是清朝政府军事的失败,也是清朝政府外交的失败。无辜的"万园之园"成为无能清政府和列强冲突间的牺牲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自强不息才是真正的应对之道。

 

情绪化非理性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客观理性的分析问题,寻找原因,解决问题,避免类似伤痛事件再次发生才有意义。


@杜骏飞:


“理性”二字,至关重要。

 

一个民族如何伟大,并不是看她有多少伟大的人物,一个国家如何崛起,并不是看她有多少惊天动地的业绩,而是看——她的人民有多少理性。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移步“讯飞有声”,听杜老师讲杜课




往期推荐


人物:沈巍林清玄说一纸读遍梁任公|世间已无钱玄同


视频杜课导言新闻理想元旦的晚餐|除夕寄语


文字:批评课七碗茶如何正确地讨论问题永恒回归


关注与黑洞无关夸夸群妇女、女生与女神响水之问埃航言论危机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考研三问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自尊




鸣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 高岩

责编|江珊 王之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