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回归(杜课801期)
全文共 1829 字,阅读大约需要 7 分钟
永恒回归
杜骏飞
今天是正月初一,是农历一年之元,一月之元,也是一日之元,所以称为“三元”、“三始”。
正月初一成为周而复始的纪元,已有千百年。遥想千百代古人,都曾在昨夜守岁,都曾以今天为更始,能不让人心潮潋滟?
我时常想起925年前的今日,那是绍圣元年(1094),我最喜欢的诗人苏东坡已年过花甲,刚被他昔日的学生、当今皇帝哲宗贬谪惠州,正在过他在贬所的第一个春节。仅仅是一年前,他还在陪侍玉辇,牙旗仪仗穿行繁华的夜市,而今年的春节,却已远涉江海,在禅房怆然寄身(《新年五首》:“前年侍玉辇,端门万枝灯。……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
苏东坡思连广宇,情溢山川,但纵然是他,也想不到后世的我们会如何怀念他。当然,他更不会知道,此刻的我正在笔端抒写对他的追念——在这同样的“新年”、不同的时空里。
其实,所谓的正月初一,与平常的每日并无差别。一如我们在今天缅怀苏东坡,与另一日诵读他,并无实质上的差别。
古人不能计量时间的流逝,才需要这一个刻度,以天象(譬如“斗柄指寅”)启发日常生活,也以此确定当下时间里的存在。
但时间亘古如新,无始无终,却是不以人的意志而绵延的。
大约是为了对抗这样的无力感,尼采曾提出“永恒回归”(Eternal Return) 的概念:他想象时间无限地向既往延伸,一切可能发生的事物,必然已经发生过。而那永恒存在的沙漏,还将一次又一次地倒转过来,同样被倒转过来的,除了时间,还有我们这些感受时间的人。
因此,在这里,所有人将要面对的终极提问是:倘若永恒回归确切存在,所有已经发生的事情,将在无限的时间中一次次地重复上演,那么,你还会做出此时此刻的选择吗?
正如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倘若他知道,御史何正臣会因此上表弹劾他讥刺朝政,继而“乌台诗案”成为他一生命运的转折点。那么,当他“永恒回归”时,还会那样写吗?甚而至于,他还会以“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来自励吗?
尼采认为,永恒回归的哲学逻辑,将使领悟于此的人仔细考虑他们的决定,努力确保他们的生活是值得重复的,也就是说,它使人只做那些自己乐于见到其重复的事情。
然而,这里还有另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如果你所经历的生活将被无数次重复,一切痛苦与欢乐、微笑与泪水都将重复,那么,生命的意义又何在?
也许,尼采那样的人,会自比“超人”,遇到“永恒回归”时,他会说,我愿意永恒重复这一生的生活。也许,像苏东坡那样的人,会自比“蛰龙”,遇到“永恒回归”时,他也会说,我愿意永恒重复这一生的生活。
但是,倘若你这一生平淡无奇,甚至无所事事呢?你还会愿意如此“永恒回归”吗?
尼采说,永恒回归,是“同一物的永恒回归”,海德格尔认为,这里的同一物(the same),指的是同一个存在者,因此,永恒回归是同一个存在者的永恒回归。
既然如此,如何保证万物不会是无聊的兜圈子呢?答案是:回归中强调的是偶然,是瞬间,是刹那,是此刻。每一个时刻都有自身的分量,也因此,“瞬间得以达到自身,瞬间决定着一切如何回归”。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每一个瞬间,都是你摆脱平庸、无意义的绝佳可能,而正是这些瞬间的可能,导致你真正走向回归的永恒。
不过,另一个解读者德勒兹认为,“同一物”,不是指存在者,而是指回归本身。因此,在他看来,尼采的永恒回归,是选择性的回归。既然如此,查拉图斯特拉与他人与动物们则不同,既然如此,小人也不会回归。
于是,坐在今晚的夜空下,我得以在永恒的时间里追忆着苏东坡的人生。
对于他,我相信在哲学的意义上,他会被选择回归,而且,每一刻,时间里的苏东坡都是新的——他的瞬间有自身的光芒,有不可遏制的生成,他流逝,但也因流逝而常新,而永恒。
今晚,我们遥想千百代古人,而“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许千百年后,后人悬想今日的我们,悬想我们可能的回归,也就像我们此刻的沉思一样吧。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移步“讯飞有声”,听杜老师讲杜课
往期推荐
人物: 最后一个士大夫|三十周年忌日读沈从文|如果自由有回声——殷海光
关注:那一场行尸走肉的故事|二更事件的11个问题|王菊现象学|年度关键词
鸣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江珊
责编|江珊 王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