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讨论课:为什么会有人对巴黎圣母院幸灾乐祸?(杜课868期)

杜课 杜课 2020-01-25

全文共 1609 字,阅读大约需要 6 分钟


讨论课:为什么会有人对巴黎圣母院幸灾乐祸?


巴黎当地时间4月15日18时50分(北京时间4月16日0时50分)左右,一场大火从巴黎圣母院的木制楼顶烧起。


据法国当地媒体报道,由于圣母院的屋顶为特殊的木制结构,塔尖在大火中完全坍塌。但大教堂的主体结构和正面钟楼都得以保存;重要文物“荆棘皇冠”和路易九世的一件长袍也被成功救出。


据消防员称,本次火灾可能与巴黎圣母院的修缮工程有关。但确切的原因,法国检方仍在调查中。


 (图/孙茜 高白羽 财新网)

 

对于此次灾祸,世界人民都表达了惋惜和痛心。德国总理默克尔在社交媒体上说:“巴黎圣母院着火令人悲痛,它是法国和欧洲文化的象征。”美国总统特朗普则称,这是一场“可怕的火灾”,并对这座历史悠久的大教堂遭遇的破坏感到遗憾。

 

但除此以外,却有很多网友对巴黎圣母院的焚毁幸灾乐祸。他们联想到了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耻辱,怒斥巴黎圣母院大火是“活该”、是“报应”,并为此“拍手称快”。


——参考资料:财新网、新京报评论、腾讯网、中国网


思考题:


1、法国巴黎圣母院火灾令人痛心,为什么会有一部分网民,表达的是“无感”、“幸灾乐祸”等情绪?


2、人在何种情形下会对他者的悲剧幸灾乐祸?这是人性弱点,还是一种文化恶习?


3、国人该怎样正确对待历史的伤痛?国家认同感在全球文化的环境里应如何自适?


关于这些问题,编辑部希望听听大家的声音,稍后杜老师也会参与大家的讨论。




相关评论


1、巴黎圣母院被烧毁——在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我们是旁观者,也是亲历者。我们以怎样的态度看待文明的陨落,也反映出我们自身的文明程度。所以,理解一部分人的痛心,允许一部分人的无感,但请别不合时宜地“叫好”。

   

——新京报评论《巴黎圣母院大火:理解“无感”,但别叫好》孟然

 

2、事实上这两件事真的有什么可比性吗?圆明园毁于战乱和野蛮,是历史的伤痕;而巴黎圣母院此次火灾事故是和平时期由消防安全造成的遗憾。两者的相同之处恐怕只因为它们都是世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它们的消失同样是全人类的损失。

  

那些拿因果报应来说事的人,其实不过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作怪。文明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不管是圆明园还是巴黎圣母院,它们都凝聚着艺术工匠们的智慧结晶。如今巴黎圣母院被焚毁,不仅仅是巴黎人民、法国人民的损失,更是全世界人类的损失。从今往后,巴黎圣母院的倩影将只能永远留在到过此处人们的脑海与相片中。

  

文明需要人们铭记,历史也需要人们铭记,不能用某些幌子来遮盖历史,但也不应该打着历史的名义发泄自己的情绪。牢记历史并不等于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前行。爱国没有错,但请保持理智。

 

——央视网评论员 李雪菲

 

3、背负过荣耀和愧疚,华美和深邃,久远的神权和多变的人性。我们期待着浴火重生的巴黎圣母院去见证更久远的时光;也更希望,所有古建筑都能得到妥善切实的保护,不要让这样的大火再一次灼伤人心。


——长城评论 吕京笏

 

4、中国主流媒体和有影响的发言者都不会为巴黎圣母院大火叫好,中国的主流价值和情感决定了我们同情、惋惜巴黎圣母院大火的集体反应。对互联网上同时出现的圆明园联想,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我认为无需去怼它,指责它,它是需要我们社会继续消化的感受。就像在生活中,对于一件过去的伤心事,很多人走出了它,更积极豁达地生活,也能够理性地谈论它。但有的人一说到它还会流泪,伤感,我们无需指责他们,而是应该安慰他们,拉着他们一起往前走。

 

巴黎圣母院凝聚了一段难忘的政治和文化历史,这场大火受到空前关注,也反映出法国软实力的深厚。我倒是希望欧洲人从世界投来的密集关注中多找回一点自信,更加坦然地迎接新世纪的竞争。

 

——环球时报总编辑 胡锡进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移步“讯飞有声”,听杜老师讲杜课




往期推荐


人物:沈巍林清玄说一纸读遍梁任公|世间已无钱玄同


视频杜课导言新闻理想元旦的晚餐|除夕寄语


文字:批评课七碗茶如何正确地讨论问题永恒回归


关注与黑洞无关夸夸群妇女、女生与女神响水之问埃航言论危机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考研三问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自尊




鸣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 周琪

责编|江珊 王之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