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沈巍(杜课845期)

杜骏飞等 杜课 2020-01-25

全文共  2120  字,阅读大约需要  7  分钟


目录

1、关于“流浪大师”的问答

2、新闻背景

3、相关评论


关于“流浪大师”的问答

提问人:高斯白

Q1

杜老师,对这位“流浪大师”沈巍的遭遇,围观者们呈现出各种社会情绪,有同情、惊讶、奚落、兴奋,还有敬佩,而您的主要感受是什么?


杜骏飞


理解。


斯宾诺莎说:“不悲哀,不嘲笑,不怨天尤人,而只是理解。”


而笛卡尔说:“凡是能够清楚明白理解的东西都是真实的。”


Q2

沈巍非有高深才学,也非极度贫穷,只是看上去其身份与才学有反差而已,为什么他能如此走红网络?是因为社会大众以讹传讹,还是因为人们渴求一个幻想的传奇?或者只是一群功利主义者在争相消费一个故事?


杜骏飞


表面上都是,但本质上都不是。


一切悲剧的深处都有人欢喜,正如一切喜剧的深处都有人悲伤。


沈巍被摆进橱窗时,凡庸之辈可在一个读书人的潦倒中感到自我庆幸,叛逆期的青年可通过追捧一个“流浪大师”表达个性,而围观者可惬意地跟随“意见气候”以作自我认定......如此而已。


也许,还有一点不那么引人注目:沈巍成为话题,实际上寄托了无数人潜意识里对这个非文化时代的抗议。


Q3

当年,鲁迅笔下的“读书人”孔乙己被人围观取笑、嘲弄,现在,大家对沈巍如此追捧,毕竟,这还算是时代的进步吧?


杜骏飞


时代没多少进步,看客心理也并无大的不同,沈巍不是孔乙己,但他沦落如此,其境遇又比孔乙己好多少呢?


不过,传媒倒是真有进步了。因为新媒体的传播,沈巍现在有无数人关注,或许命运会有转机。


只是,我们不敢确认的是,中国那些异化的家庭教育是否还会逼出下一个沈巍;我们不敢确认的是,下一个沈巍是否还会被单位劝退或遗弃;我们不敢确认的是,下一个沈巍有自己的怪癖时,是否还是不能见容于环境;我们不敢确认的是,下一个沈巍在街头读书时,还会不会被视为时代奇观;我们不敢确认的是,下一个沈巍被发现时,是否还会被寄予无限同情。


不是吗?


Q4

对于沈巍的生活态度,您是怎么看待的?


杜骏飞


我觉得不错,是一个读书人。


Q5

您的意思是?


杜骏飞


我的意思是,仅就生活观念而论,在沈巍的围观者中,也许没多少读书人。其实,如今在专业读书的同学们中,也少有心志澄明的读书人。而沈巍其人,言谈举止,还真是一个读书人。


沈巍在疯狂的追捧中,能神态自若地说,自己爱读书是真的,但学问还是不行。


这是斯文。


Q6

沈巍的流浪可以说与原生家庭有一定的关系,甚至直至父亲离世才到达了两代人的和解,对于个人和原生家庭的矛盾,您是如何看待的呢?


杜骏飞


半是因为时代,半是因为传统,中国的家庭里,尊重不多,威权不少,幸福不多,压抑不少。它们都是社会的缩影。——沈巍的家庭只是其中之一。


更加不幸的是,中小学教育也泰半如此。我们社会的未来,由此可知。


Q7

沈巍在对记者的采访中提到他想做官,对于他这种想法,您认为除做官或者流浪外,他就没有其他出路了吗?


杜骏飞


沈巍的原话是:“读书人一辈子有个理想,最好的像诸葛亮一样,出将入相。如果做不到,就学杜甫,忧国忧民。”这话很正派,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大多如此,经世致用,外儒内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观念有什么错呢?


其实,我认识的一些读书人也有类似的初心,像沈巍一样,他们原本以为自己学富五车,可以为社会做一番贡献了,但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被主流弃若敝屣。不同的是,沈巍沦落在街头,而更多的读书人潦倒在苟安里了。


你大概很希望我说,其实沈巍还可以选择苟安吧?我不会说。


Q8

在沈巍流浪的地方,时常聚集一二百人,大部分都举着手机在拍摄视频和做直播,不时传来各种怪叫声。您怎么看待那些围观者的德行?如果您要对围观者说几句话,您会说什么?如果您在街头遇到沈巍,您又会说什么?


杜骏飞


当我看到那些围观者,我不会说什么,因为说什么都多余。


当我遇到沈巍,我也不会说什么,因为真正的读书人,早已心如明镜。


Q9

关于沈巍,您还有什么想告诉读者们的吗?


杜骏飞


沈巍对蜂拥而至的粉丝说:“不是我读书多有见识,而是你们读书太少了。”你一定注意到了,围观者对这句话也崇拜不已,这引起你的深思了吧?


沈巍还时常劝这些人:“别关注我,去读书。”


我觉得他说的对。



新闻背景


近几天,一位穿着破烂且身上满是污垢、黑白头发打结的流浪老者火遍各大视频平台。因为经常蹲在地铁里和路灯下看《尚书》、《论语》等书籍,且说出来的话颇具文采与思辨性,他被一些人冠以“流浪大师”的称号。


 

经过多方调查核实,媒体发现他真名叫沈巍,系上海人,已流浪26年,曾是上海某区审计局公务员,家中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上海相关部门向红星新闻证实,沈巍系某区审计局长病假员工,26年来,薪酬按相关标准正常发放。

 

走红后,许多网友慕名而来,但沈巍坦言,他很清楚他们喜欢的并不是他。尽管如此,为了让大家能够不白来,沈巍还是隔一两个小时就露一次面,这样做,是希望大家尽快散去。


 


沈巍想要的,似乎没有得到,他不愿接受的,眼下却已蜂拥而至。

 


相关评论


1、他们更在意的是沈先生“境遇”与“表达”的强烈反差。所以就算把维特根斯坦放到他们身边,他们也可能嗤之以鼻。但沈先生不一样。对他们来说,沈先生就像苍蝇馆子里做出了道高级餐厅味道的菜,自然,下筷前先赶紧自拍一张,之后甚至不下筷也问题不大。

 

这是移动互联社交时代的标志性行为。

 

他们热爱的不是传奇,而只是对传奇的追逐能让自己获利多少。


——新京报评论《“流浪大师”走红:人们爱消遣,但并不爱沈先生》


2、沈巍讲那些所谓德与才的关系,人与人相处之道,一点都不高深,围观者又何曾不明白。


他们之所以持之以恒地赶来“听课”,其实不是为了听这些道理,不过是为了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围观一宗不寻常的事件,而这无关乎同情,只是一种猎奇。


——人民日报《“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别急着管流浪汉叫大师》


3、是这一群人,让这位原本简朴、平静的拾荒老汉一下成了全国网红,让他一头花白凌乱的长发在互联网大潮的风口迎风飞舞,逆市飘红!


——麓风轩《“流浪大师”沈巍意外走红,是大众尊重文化,还是另有幕后推手?》


4、小丑不在殿堂,在奔往直播的路上,出现在和流浪汉的合影中。

——知乎网友执法新力量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移步“讯飞有声”,听杜老师讲杜课




往期推荐



人物:甘地说林清玄说一纸读遍梁任公|世间已无钱玄同


视频杜课导言新闻理想元旦的晚餐|除夕寄语


文字:自来熟自我实现者的画像如何正确地讨论问题永恒回归


关注乱世预感王菊现象学妇女、女生与女神|要担心的不是咪蒙|信息愚民是从哪里来的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考研三问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自尊






鸣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 韩雪

责编|江珊 王之涵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