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善知恶(杜课881期)

杜课 杜课 2020-01-25


全文共 1927 字,阅读大约需要 8 分钟


弑母案讨论·上篇

文 / 杜课



编者按:昨天,杜课推出了“北大学子涉嫌弑母案”的讨论课,并留下了若干问题。今天,让我们看看老师的观点和读者朋友们的讨论。



1


第一类观点

关于教育问题的反思



@刺猬君 


好的教育应当是这样的:互相尊重,适当包容,原则问题严格教育,个性发展自由引导,父母和孩子自然地表达爱意和关心!


过度束缚、过度溺爱、过分要求、过分放纵则是不好的。好与不好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标准,没有家庭完全没有矛盾,能够对家产生依赖感归属感安全感,对亲人表达爱都是很好的。


@杜骏飞


善恶不是说教出来的,而是在环境中涵化出来的。

 

王阳明说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有无良知最为紧要。

 

一般来说,有人文常识的人,容易接受普世价值,接受普世价值的人,即使不能马上近善远恶,至少也会知善知恶。

 

所以啊,我们怎样把把一个孩子教的有良知呢?其实路径就在人文素质的养成上。

 

——教他去欣赏一朵花,听一曲音乐,画一幅画。要他去孝敬一下父母,救助一条流浪狗,帮助一次穷人。带着他读一篇小说,念一部诗,写一个故事。鼓励他读一段悲壮的历史,思考一句深邃的哲理,景慕一个伟大的古人……

 

这一切,才能让他成为有良知、知善知恶的人,成为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的人,成为美好而自足的人。


@江婉 


曹雪芹借元春之口说过:千万好生抚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要做好家长,真是要亲自去摸索这个度和平衡点。


@杜骏飞


严什么,松什么呢?什么时候严,什么时候松?我记得以前说过,我的原则是,对大节严,对小节松;训练时严,考核时松;对工作严,对生活松。我认为,如此才是张弛之道,树人之本。


@山


一个好的家庭,父母应该是需要拥有比较健康的身心,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在孩子面前情绪化,父母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热爱生活,拥有坚强的内心和独立的人格,懂得感恩、热爱学习等。


而坏的家庭,情绪化充斥着日常生活,家庭成员易产生谩骂行为、暴躁情绪,做事、说话缺乏自信与远见,想法比较狭隘,喜欢把自身想法强加于他人身上,家庭内部也缺乏沟通等。


@杜骏飞


其实父母最需要教给孩子的,是“弘毅”二字,但是这两个字其实也是父母自身难以修炼的。


@Candice :) 


我认为,吴谢宇不仅仅杀了自己的妈妈,还推倒了自己心中的一堵墙。我甚至还认为他是为了推倒这堵墙而杀了自己的母亲。但我却觉得来自母亲的压力仅仅是形成这堵墙的一小部分力量,还有很多关于社会、生活、社交以及读书的压力。


不仅仅是压力还有许多,诸如自己的仇恨、罪恶、不甘、自尊……总的来说,这是一堵负能量积聚起来的墙。可能他做出的这一举动,类似一种突然的引爆,而他的母亲成了导火索。或者说他把自己承担的这一切错位到了母亲的阴影里。我认为任何悲剧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偶然作祟,这个偶然不仅可能来自动机还可能来自偶然的错觉。


最坏的教育一定是压制了孩子的个性,一定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物,认为孩子永远长不大。或者永远不尊重孩子的想法,永远觉得自己没错,永远不会向孩子道歉。


@杜骏飞


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最高法则不是把一个孩子教成他人所需要的“人才”,而是把他教成更好的自己,教成他天性中最完善、最完足的自己


@wuxf 


好的家庭教育是尊重和榜样,坏的家庭教育是霸凌和控制。


先把孩子当人看,先尊重他的人格和意见,再爱他; 用自身榜样去潜移默化而不是用规矩去束缚。


@杜骏飞


为什么我们的家庭更多威权,更多控制,更少民主,更少协商呢?这还是跟我们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有关。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就容易出现家庭权力系统与社会关系的微观同构。于是,我们的孩子也更难得到平等、尊重的对待。

 

这是我们这个民族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第二类观点

关于媒介伦理的探讨



@君影


谈论这个话题似乎为时尚早。在更多的细节曝露之前,我倾向于将之理解为“拉斯科尔尼科夫”式的犯罪,其中蕴含了家庭与社会,爱与性,保守与激进,理性与癫狂,冷血与温情,单纯与欺骗,唯独看不到救赎的可能(吴给友人留言提到“避世”一说)。


名校和过往荣耀的光环,在促进事件发酵的同时,似乎加深并延伸了思考,可这一切也终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消逝——还有多少人记得复旦投毒案的林森浩(据说在临刑前想看一看《罪与罚》)?


五四青年节即将来临,又有多少人记得谭嗣同梁启超陈独秀冲决伦常家族,追求个人独立自由权利的初衷?我无意证明传统家庭和社会对个人的桎梏和影响,不过这一次吴谢宇的罪行揭露,预示我们的,是时代对健忘者的惩罚。

 

@杜骏飞


对不知道的问题,我们不轻易说知道。对我们没有发言权的问题,我们可以想,但绝不轻易发言。因此,我们今天探索这个案例,是不可能对案例本身作出裁判、认定的,更不可能作出判决。这里,我们要做的,只能是提出抽象的思考方向。


未完待续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推荐



人物:记住梁益建 | 沈巍林清玄说一纸读遍梁任公 | 夜访马克· 吐温 读费孝通


视频杜课导言新闻理想元旦的晚餐|除夕寄语


文字:批评课不崩溃七碗茶如何正确地讨论问题永恒回归 | 女生残酷物语 | 女生箴言 


关注激辩圣母院 再谈996 心酸的成年 我们与恶的距离夸夸群响水之问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考研三问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自尊




鸣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 赵家宁

责编|江珊 王之涵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