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僧众和合

月无垢大长老 欢喜觉悟 2019-05-04

僧 众 和 合 

"Ekadhammo bhikkhave loke uppajjamāno uppajjati pahujanāhitāya pahujanāsukhāya bahuno janassa anatthāya ahitāya dukkhāya devamanussānaṃ. Katamo ekadhammo? Saṅghabhedo. Saṅghe kho pana bhikkhave bhinne aññamaññaṃ bhaṇḍanāni ceva honti, aññamaññaṃ paribhāsā ca honti, aññamaññaṃ parikkhepā ca honti, aññamaññaṃ pariccajanā ca honti. Tattha appasannā ceva nappasīdanti. Pasannānañca ekaccānaṃ aññathattaṃ hotī ti. " 

  (Itivuttaka Paḷi)

  

“诸比库!世间有所生一法,为众生之利,为众生之安乐,为众生之义利,为天、人之乐生起。这一法是什么?是僧众之和合。僧众和合时,无相互诤论,无相互诃责,无相互凌蔑,无相互弃舍。于此处若未敬信者而起敬信,已敬信者而增敬信。” ——《小部·如是语》


  此经指出僧众和合会为僧众自身、世间和天人们带来安乐。互相指责和攻击是动物的习性,而非人类的习惯。比库本是高尚纯净的典范,若他有如此兽性,简直愚痴至极!僧众不和合,互相辱骂、威胁、人身攻击、找茬、责难犯戒(者)、将弱小者赶出寺院、从弱小者处夺取寺院、互相控告或引发诉讼,以上诸多低劣的行为均不应做。有些比库伤害同修,或教唆伤害同修,夺取同修的财物,牵涉诉讼或引发诉讼,会导致犯巴拉基咖,失去比库身份。 在家居士见到僧人争论,会认为他们没有戒行、甚至不如自己,亲近或供养这些僧人毫无功德,鄙视僧人。这对僧人来说是多么羞耻的事!寺院里面僧众不和合相处,互憎互怨,日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瞋心中,这些都是不善心;出家本以远离诸不善而奉行诸善为目的,假若日中时间大多处于不善之中,这是非常不幸的。一个在生活中习惯于瞋怒的人,于死亡时刻难以生起善心。


  "Imamhi cāyaṃ samaye, kālaṃ kayirātha puggalo; 

  Nirayaṃ upapajjeyya, cittaṃ hissa padūsitaṃ."


  “心地邪恶的人,在其命终之时,将再生于地狱。" ——《如是语·一集·第 20 经》

  如上偈颂所说,僧众若陷入互憎互怨,今生的出家生命已然可悲,临死时瞋心生起,又下堕地狱;出家一辈子,策励精进,承受悲苦,结果死后下堕地狱,不幸至极!僧众不和合,互相排挤、责备、挑毛病、处处释放仇恨,这种寺院如同地狱般凄惨!住于慈爱的在家生活都比这样的出家生活殊胜。请谨记“不和合”将对僧众造成巨大伤害和损失。


  寺院僧众出现不和合,不仅困扰当事人,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无关联的僧众带来困扰,为各自寺院的施主造成困扰,引起当事人双方的施主和亲属相互对立。一些信徒素养低下,支持涉事者,参与纷争,背离佛法,种下投生地狱之因。所以佛陀宣说:“僧团分裂会伤害人天。”

  为了(比库们)毫无分歧、和合共处,应认清导致分歧的原因并消除分歧,同时建立起和合的因缘。导致分裂的原因之一就是分别宗派、等级和地域。


  "Seyyatāpi pahārāda,yā kāci mahānadiyo, seyyadidaṃ? Gaṅgā yamunā aciravatī sarabhū mahī, tā mahāsamuddaṃ patvā jahanti purimāni nāmagottāni, `mahāsamuddo' tveva saṅkhaṃ gacchanti; evamevaṃ kho, pahārāda, cattārome vaṇṇā­ khattiyā, brāhmaṇā, vessā, suddā, te tathāgatappavedite dhammavinaye agārasmā anagāriyaṃ pabbajitvā jahanti purimāni nāmagottāni, `samaṇā sakyaputtiyā' tveva saṅkhaṃ gacchanti."

  (Aṅguttara aṭṭhaka mahāvagga)


  如来对阿修罗王帕哈罗德说:

  “好似恒河之水、耶牟那河之水、萨罗浮河之水、阿致罗筏底河之水、摩醯河之水,待到汇入海洋时,它们不再拥有原来的名字和特点,与海洋融为一体;同样的,来自不同国家、城市、阶级、地区的人们,当他们走入教法,也舍去了曾经的名字和阶级,从此成为佛陀的儿子。因此,教法中所有僧众应以兄弟相称,任何阶级、地区、宗派、所属弟子,都不应该被区别对待。” ——《增支部·八集·19 经》

  另一个破坏僧众和合的原因是过度贪婪。一个极其贪婪的人会试图霸占寺院的所有物品,或霸占寺院接到的所有供养,只和自己人分享;这样做会伤害其他同修的感情,引起不和。


  过度自负也会破坏僧众和合。一个极度傲慢的人总是试图夺取领导权,迫使别人服从;自己却不服从同修或上座,这种人不受团体的欢迎。


  嫉妒也会破坏僧众和合。容易嫉妒的人会试图破坏他人的信施、声望,令施主丧失信心;这样做也会伤害同修的感情,引发不和。


  极度悭吝也会造成不和谐。悭吝之人不能忍受任何人住在寺院里,不喜他人使用他的物品亦或使用僧团的物品,不喜欢下座完成哪怕极微小的事务,受不了自己的施主或亲戚供养任何其他僧人;以上因素导致的不愉快将引起僧众不和。此外,急躁也会造成不和谐。


  有些执事僧做不到公正待人,一些导师不能公平对待学生,这也是不和谐的诱因。应努力去除会引起不和的低劣素质。如来宣说有六种事情可以保持僧团和合(六种和睦法),比库应该致力于提升如下修养。 


和睦法(Sāraṇīya dhamma)

  此经中提及的六种和睦法能提升出家的快乐、尊重、乐于助人、和谐和随顺的品质,其中第五和第六种品质只适用阿拉汉,凡夫僧无法做到,凡夫可以提升前四种美德。


  第一种和睦法是,在私下和大众中对待同梵行者,身行充满慈爱。

  第二种和睦法是,在私下和大众中对待同梵行者,语言充满慈爱。

  第三种和睦法是,在私下和大众中对待同梵行者,心念充满慈爱。


  “大众中对待同梵行者身行充满慈爱”,指当面为同修洗钵、洗袈裟、煮染衣的材料、染衣、取水;“私下对待同梵行者身行充满慈爱”,指当同修不在时仍能给予以上的帮助;“以慈爱的身行对待同梵行者”包括慈爱地帮助同修做他们做不到的事,协助他们完成仅靠自身无法完成的事;同修生病时给予照顾,以上均为可替下座行使的善行。


  “语言充满慈爱”指私下和大众中对每个人都礼貌地讲话。希望众生快乐平安是“心念充满慈爱”。如果僧众诚实地遵循这三条和睦法,团体和谐会由此巩固。


  第四条和睦法是,应将所有的物品、哪怕只是投进钵中的一点点食物,都将其看作是僧团共有的,与其他僧众分享,自己受用剩余的部分。只有先具备崇高的奉献精神、强而有力的慈心、吃苦的能力、圣洁的思想,才能建立起如此可贵的素质。这种素质可以支持提升善念与维护团体和谐。尽管不是每个人都能开发出这种素质,应尝试至少提升一点。贪婪的人不为他人着想,只顾自己的利益;施主供养多少就拿多少,不给施主留一点点,能拿就拿;使用借来的东西时,粗心大意造成损坏,或不按照约定的时间归还物品,主人不来要自己会一直占有。即使戒行再高尚,如果住在这些不具戒的卑劣群体中,是无法圆满第四种和睦法的。 三位和合共处的大长老 曾经有三位大长老,分别叫阿奴卢塔、南迪亚和金比喇,他们住在一个叫高星迦的森林。佛陀很高兴看到三位大长老和谐相处,于是在某一晚独自造访高星迦表达称赞。森林的把守远远看到如来,对他喊道:“沙门,不要入园,有三位长老住在此地,精进修行,请莫打扰。”阿奴卢塔长老见此状说道:“朋友,请不要阻止如来进来,他是我们的老师。”于是他和南迪亚、金比喇长老一起去迎接佛陀,一人接过如来的钵和袈裟,一位铺好座位,一位打水为如来洗足,如来坐下后洗足;三位长老顶礼后坐于一旁,如来与这些比库愉快的聊天。

  佛陀问道:

  "Kacci pana vo Anuruddhā, samaggā sammoda- mānā avivadamānā khīrodakībhūtā aññamaññaṁ piyacakkhūhi sampassantā viharathā."


  “如何?阿奴卢塔,你们是否和合相处,愉快共住、彼此照顾如水乳交融?” “是的, 尊者。 ” 阿奴卢塔长老回答。 接着如来问:“阿奴卢塔,你们是怎样如水乳交融一般和谐共住?”


  阿奴卢塔长老回答:“我想,能与这样的梵行者共住,这是我巨大的财富和利益。我在人前人后都能于身语意中,保持对他们的慈爱之心,我作如是想:‘我何不将自己想做的事放到一旁,而来做他们想做的事呢?’如此一想,我就这样做了。如来,我想我们的身体虽相异,但心是同一的。”南迪亚和金巴喇长老也表达了同样的想法。


  如来赞赏三位和谐相处的长老们,说道:“萨度!”接着又问:“阿奴卢塔,你们各自精进否?”长老回答:“是的,如来。我们之间无论是谁最先从村落乞食回来,都会先备好座位、饮用水,把多余的食物放在容器里。最后回来的人,若有需要则可吃容器里剩余的食物;否则就把剩饭扔掉,清洗并放置好容器,叠起、收拾好座位,放好水瓮、打扫斋房。无论谁看到水瓮空了,都会填好水。如果太重,他会打手势招呼另一个人,两人一起合作完成。如此这般,我们无需为此而交谈。如来,我们每五日会共同讨论法。”如来十分赞叹他们的行为。 



往期图文:

梵住禅院2018年禅修营报名通知

最佳禅坐姿势 | 圣喜长老

励志篇 | 神医许浚

阿难尊者证得阿拉汉的经过 | 帕奥禅师问答集

佛弟子能不能抽烟?

冤亲债主 | 圣喜长老

大菩提乘(1)| 帕奥禅师

忍耐

《帕奥禅师问答集》如何最有效率地提升定力

不善业的当生受业果报

《帕奥禅师问答集》想长期出家修行该怎么做?

智慧

《清净道论》的由来以及四念处修法

《喜满禅心》坚定信念积累善业

《喜满禅心》保持慈心不轻易责怪别人

《喜满禅心》什么是慈心

《喜满禅心》-精进

业的十二种类别


礼敬彼世尊、 阿拉汉 、正自觉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住 于 欢 喜  |  走 向 觉 悟        

长按二维码
关注 NandaBodh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