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横档岛,位于珠江出海口的虎门水道中,长约600米,宽约380米,面积约0.2平方公里。岛上有3座小山丘,东南为横挡山(也称前山),西北为永安山(也称后山),两山中间是中台山。此岛南距下横档岛1公里、据沙角炮台6.4公里、据大角炮台约4公里;北距大虎山岛3公里。南北走向的虎门水道在此地被大虎山岛及上、下横档岛分流为东部主航道(窄而深)和西部副航道(宽而浅),上、下横档岛东边隔水是威远岛,西边隔水是芦湾山,此地水流湍急,地势险要。
上横档岛炮台的建设经历了三个时期,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在横档山顶建横档炮台,配前镗火炮15门,守兵30名。道光十五年(1835年),在上横档岛西北部的永安山建永安炮台,直长10丈,左右湾长68丈,敌台长40丈,配前镗火炮40门。后因原来的横档炮台地势较高,施放火炮不得力,嘉庆二十年(1815年)在横档山东麓临水的岸边新建横档月台,长度60丈,并且把部分横档炮台的火炮下移到月台,共配置前镗火炮32门;配置守台官员2名,守兵50名。建成后上横档岛的横档炮台隔东部航道与威远岛上的镇远、靖远、威远炮台相望,永安炮台隔西部航道与芦湾山下的巩固炮台相护,这六座炮台扼守珠江水道咽喉,攻击火力强,作为虎门第二道防线,是鸦片战争时期虎门要塞防守的主要阵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上横档岛的炮台增兵数百,东侧江面设置横贯两岸的木排铁链,可开可合,被称为“金锁铜关”。西侧江中暗钉木桩,以阻碍敌舰快速通过。1841年2月25日夜,英军150人携带火炮3门,首先抢占清军不设防的下横档岛,随即在岛上赶筑临时炮台。26日晨,英军利用下横档岛的火炮猛攻上横档岛清军的横档、永安二炮台,并以10艘英军军舰从东西两个方向炮击该岛;同时还用舰炮压制珠江口西岸芦湾山清军巩固炮台的火力。由于之前沙角、大角海战的惨败,此时的清军士气低落,加上武器陈旧,训练水平低下,横档炮台、月台及永安炮台在战斗中被严重摧毁。中午13点30分,英军派出“复仇神”号、“马达加斯加”号军舰运送步兵在上横档岛后方登陆,炮台失陷。清军三名副将刘大忠、庆宇、达里宝受伤后跳海逃生。上横档岛的战斗中,清军阵亡约200余人,还有数百人被俘,而英军几乎毫发无损。虎门防线被拦腰斩断,英军随即调转炮口向东,开始了对威远岛上的威远,靖远、镇远三座炮台的攻击……当晚,清军虎门要塞第二道防线的六座炮台皆被英军轻易摧毁。1843年,上横档岛炮台重建,清军的设计思路不变,只是把原来的横档台、永安台合二为一,称上横档炮台。炮台以三合土夯筑炮台围墙且增高培厚,周长286丈,配置火炮 200门(一说135门)。1856年11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上横档炮台又被英法联军轻易摧毁。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前后,清政府聘用德国军事专家,采用西方的建筑技术和材料,紧急在上横档岛构筑了7主4副共11座西式炮台,配置11门西式火炮。各炮台皆以红毛泥、细石子、灰沙浇筑炮池、地基,炮池平面呈半圆形、扇形、圆形,炮池壁上有炮子孔和拴炮铁环;地基上嵌火炮旋转铁轨,火炮置于其上旋转自由,射界广阔;炮池底部的洗炮水井用于定期清洗火炮。炮池后有以青红砖拱砌的暗巷道,上覆砂石和泥土,巷道直通台后的门楼。巷道内有藏兵洞和弹药库,且有通气孔直通山顶,保持巷道内的空气流通和干燥,这是典型的“明台暗巷”结构。建在横档山上(又称前山、东山)的主炮台有4座。分别是:广雋炮台: 建在东山右边山顶,形如磨盘,配德制21生(口径210mm)克虏伯火炮1门,炮名广雋;镇边炮台: 建在东山顶,形如磨盘,配德制21生(口径210mm)克虏伯火炮1门,炮名镇边;霹雳炮台: 建在东山嘴,形如磨盘,配德制21生(口径210mm)克虏伯火炮1门,炮名霹雳;耀武炮台: 建在东山右山腰,形如缺口圆环,配15生(口径150mm)德制克虏伯火炮1门,炮名耀武。 中台山位于上横档岛的南部,介于东西两山的中间,建在其上的主炮台是定远炮台,形如圆月,配英制10寸口径乌里治前膛火炮1门,炮名广福。建在永安山上(又称西山、后山)的主炮台有两座。分别是:靖逆炮台,建在西山顶,形如磨盘,配德制21生(口径210mm)克虏伯火炮1门,炮名靖逆; |
上横档岛后山的靖逆炮台遗址,炮池外形还能对得上,其余数据与古籍记载不符 |
鞠旅炮台,建在西山侧,形如扇面,配德制15生(口径150mm)克虏伯火炮1门,炮名鞠旅。 |
上横档岛后山的鞠旅炮台遗址,炮池外形还能对得上,其余数据与古籍记载不符 |
|
|
四座副炮台名称无考,配置火炮情况不详。位置有两座在中台山北隅,形如扇面;第三座在南墙顶,形如扇面;第四座在东南台墙边,呈四方形。这些西式炮台建成后,达到了当时世界炮台建筑的先进水平,极大了提升了虎门要塞的海防实力。可惜中法战争中法国人没有来,直到辛亥革命爆发,这里也没有经历战争。民国后,炮台的火炮时有被运走打内战,削弱了上横档炮台的防御力量。抗战前夕的1936年,上横档岛还有克虏伯火炮6门,其中21生的4门,15生的2门。守台军官4名,守兵98名,共102名官兵,台长是胡春生上尉。现摘录1936年《军政部拟定虎门要塞各台现有每炮编制一览表》中上横档岛炮台部分以说明要塞火炮与官兵配置比例:抗战前夕上横档分台火炮、兵力配置:现摘录1936年《军政部拟定虎门要塞各台(人员)编制表》部分以为比较。上横档分台兵力总配置:抗战期间,该炮台的驻军同虎门其他炮台守军一起阻击了日寇的入侵。尽管光绪年间进口的火炮在抗战时期已经成了古董炮。1938年10月21日,日军从大亚湾登陆后,北上袭取广州。虎门要塞腹背受敌,23日,上横档炮台弃守。1939年,日寇动用工程船队将上横档岛的克虏伯火炮掠走,小鬼子还留下了“古川船队,昭和十四年”的石刻字迹,这也是他们侵华的罪证。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虎门要塞再无战事发生,各炮台逐渐废弃。1950年代,曾在抗战中担任上横档炮台台长的胡春生上尉被镇压。1958年,中国大陆大跃进、大炼钢铁,上横档岛附近村民上岛凿掉铁轨、拽走拴炮铁环。上横档岛的炮台遗址遭严重破坏。1994年,始建虎门大桥,大桥建筑公司从上横档岛的山体大量挖土建桥墩,直接毁坏了11座炮台中的9座。其后,广州市南沙区在修复炮台时聘请的又是没有文物维修资质的工程队,导致现在的炮台中只有少数炮台与萨承钰《南北洋炮台图说》中的数据相符,一处见证了中国百年沧桑历史的炮台群遗址就这样被摧毁了。为了GDP, 兲朝做到了英国人和日本人都做不到的事情。2013年8月20日,本人登陆上横档岛。虽然还可以看到光绪年间的耀武、定远炮台及多处巷道遗址,还有官厅、兵房、火药局、战壕、水井的残迹;却发现炮台的数量由清末的11座、之前官方宣称的8座、变成了现存的7座,现在能看到的就是这7座光绪年间的炮台遗址。此外在东台门楼上横镶花岗岩石额,横刻阴纹“东台”二字,上款刻“光绪十年夏月”,下款刻“两广总督部堂张(之洞)、广东巡抚部院倪(蔚)、署广东水师提督方(耀)”。前后山汇合处有官厅(在原基础上复建)一座,具有巴洛克建筑风格。1个鸦片战争时期修筑的火药库(后来复建的),3处兵房遗址,水井遗址及贯穿全岛的长达210米的交通壕。在西台部分,还可以见到光绪时期修筑的大型火药库、军装局、兵勇房的遗址。另外,横档岛的东南部,还原址复建了鸦片战争时期的横档月台。复建的横档月台有12个暗炮位,安放的火炮中有一门8000觔重的火炮,是从巩固南炮台遗址出土后搬到横档月台的;其余火炮皆为仿制品。 |
|
|
|
|
|
|
|
|
宣传牌上写“西炮台”,实际在上横档岛,从来就没有西炮台的名称 |
|
|
|
|
|
|
|
|
上横档岛的历史古迹丰富,本可做文化旅游景点,但现在很荒凉。希望有关部门尽快把岛上的炮台名称恢复为建台时的古称,那样才名符其实。现在是把光绪年间修筑的西式炮台硬给按上鸦片战争时期的横档台、永安台的名字,乃典型的驴唇对马嘴。备注:据《广州文史》记载,抗战期间上横档岛的炮台台长胡春生上尉在1950年代遭镇压。
虎门寨城的地址变迁 | 虎门要塞之沙角炮台(上)(下) | 虎门要塞的大角炮台 | 虎门要塞的蒲州炮台 | 虎门要塞的大虎山炮台 | 虎门要塞的巩固炮台 | 虎门要塞的蕉门炮台、新涌炮台、三门口炮台 |
打造区划地理旗舰公众号,感谢各位支持,请点个「赞」「在看」或者「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