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樂:《中国古代金饰》三种金饰年代及功用探讨
找樂,本名陈光,“兴安北族”公众号主人,北方游牧渔猎艺术品收藏者。
《中国古代金饰》一书,由关善明、孙机两位先生合著,沐文堂美术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于2003年9月。该书内容以香港沐文堂所藏中国古代金饰为研究对象,针对中国古代黄金饰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归纳。此书出版之前诚如作者所言:“有关中国古代黄金首饰有系统的研究和收藏,自古至今,均未有所闻”,故《中国古代金饰》一书的出版实于中国古代金饰研究之意义甚大,我个人也收获颇多。
需要指出的是,书中涉及的三件北方风格金饰,其年代和功用值得商榷。
金饰之一为书中328页至329页、编号180、命名为“椭圆形金佩饰”的器物。
编号180的“椭圆形金饰” 图片源自《中国古代金饰》
书中关于“椭圆形金饰”的介绍 图片源自《中国古代金饰》
书中追溯了该器物母题的渊源,将其年代考证为南北朝。作者应认为其与北魏宁夏固原出土之铜饰风格纹饰最为相近,故将其年代考订在南北朝。
此器物年代应为辽代。
首先,单从其带扣风格上看,在辽代出土资料中可找到的相同器物不胜枚举,此不赘述。
其次,同类器物在辽墓中多有出土,其形制均表现为上中部有一带扣,其下大致为双兽对称合围而成之椭圆形,并在其下部有一横置矩形或椭圆形穿孔,如科右中旗巴扎拉嘎、阿旗花根塔拉、阿旗罕苏木苏木、敖汉旗沙沟子辽墓等,只不过这些器物在出土时多有残损不易辨析,以致于考古工作者误将其称为“马辔铜饰件(巴扎拉嘎)、雕龙辔饰(花根塔拉)、鸟头勾云状带饰(沙沟子M1)、鎏金铜饰件(罕苏木苏木)”等等。
最后,其“对兽对称合围而成椭圆形”之构图风格在辽代器物上也较为多见,除上述花根塔拉之对龙纹、沙沟子M1之对鸟纹、巴扎拉嘎之对凤鸟纹外,还有辽宁省凌源小喇嘛沟、康平县后刘东屯二号辽墓出土器物之对禽鸟纹样等等,很多。
《中国古代金饰》指出“椭圆形金饰”其功用为“垂于革带之下的佩饰”,其实为蹀躞革带下悬挂“鞶囊”之囊盖扣饰,鞶囊即为后世之香囊荷包。《鞶囊考》一文中将装饰此类囊盖扣饰之鞶囊称为“椭圆形附连弧形囊盖 ”。据《鞶囊考》考证,此类形制的鞶囊最早见于北周安伽墓石榻围屏上,隋唐时期的墓葬壁画、俑像上也多有体现,而以唐太宗昭陵北司马门藩君长残石雕像上刻划之鞶囊形象最为清晰。从此藩君长像刻画的鞶囊可知,本文论及的囊盖扣饰实为唐代连弧形鞶囊之囊盖扣饰之延续,故其可命名为“连弧形囊盖扣饰”。
图片源自《鞶囊考》
唐墓出土粟末靺鞨女俑所佩鞶囊 辽宁省博物馆
综上可知,《中国古代金饰》一书中编号180号、考订为“南北朝”时期的“椭圆形金饰”,实为辽代蹀躞带上悬挂的“连弧形囊盖扣饰”。
金饰之二、三为书中324页至325页、编号176、177,均命名为“金(五兵)佩簪”的器物。
编号176、177号的“金五兵佩簪” 图片源自《中国古代金饰》
书中关于“金(五兵)佩簪”的介绍
图片源自《中国古代金饰》
书中认为两件金饰器型为“簪子”,“簪头”分别近似为“刀”和“戟”形象,为东晋时期之妇人之饰“五兵佩”,并结合南京晋墓之出土资料论证。
以上两器物年代应为西周晚期或稍晚。
176号金饰,其所谓“簪头”并非“刀”,而实为喇叭口状饰,林耘和乌恩岳斯图两位先生均对此类喇叭口状耳饰的年代、分布、所属文化及渊源有过精彩论述,喇叭口状耳饰年代可早至夏代,直至西周早期仍有发现,其主要发现于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辽宁等省份,尤以燕山南北之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大坨头文化发现最多。
图片综合自林耘和乌恩两位先生相关图片
文中论及的176号金饰,与朱开沟采集品(上图14)和蒙古国中央博物馆藏品(上图13)器型最为接近,三者年代应相近。此类耳饰喇叭口较为狭扁,且喇叭口上方、耳饰根部加饰马鬃状物,应为上图所示1-12喇叭口状耳饰发展的晚期阶段,其年代应不会早于西周早期。
有趣的是,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征集收藏的一件耳饰铸范恰好属于176、177号同类器物之范模,176、177号金饰应为同期遗物无疑。即177号金饰的年代亦应为西周晚期或稍晚。因头部装饰类似马头,故类177号金饰风格之耳饰民间收藏者多称之为马头耳钩,简称为马头钩。
耳饰铸范 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将其年代定在春秋战国
图片及年代信息承蒙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友人提供
176、177号是簪子还是耳饰呢?
据笔者了解,类176、177号金饰风格之耳饰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地区直至兴安盟地区均有广泛分布,黑龙江西部地区也有发现,民间收藏数量亦多,均为耳饰形态,故笔者推断176、177号金饰形态很可能为后人将耳饰之钩折起所致,故176、177号金饰实为金耳饰,即喇叭口状金耳饰和马头状金耳饰。
私人收藏
无独有偶,赤峰克什克腾旗二八地一号辽墓随葬品中也有一件耳钩部被折直的马头状金耳饰,发掘报告中介绍为辽代“金条状饰”(下图矩形框),实为马头状金耳饰。该墓与金耳饰同出的“三角状饰”(下图椭圆形框)实为战国耳饰配件、“金圈”(下图圆角矩形框)实为商代臂钏,“金丝环”(下图菱形框)亦为青铜时代遗物。二八地一号辽墓墓主很可能是一位古物爱好者,偶然机会获得这一批古金饰后再利用。
图片源自《克什克腾旗二八地一 、 二号辽墓》
《赤峰博物馆文物典藏》一书截图,从图上观这批金饰与克旗二八地辽墓出土金饰部分相同,应为同一批器物,不知为何记为赤峰市内出土,尺寸上也与发掘报告有相差,该书亦把类176号金饰之物命名为“金簪”。
综上可知,《中国古代金饰》一书中编号176、177号、考订为“东晋”时期的“椭金(五兵)佩簪”,实为西周晚期或稍后之金喇叭口状耳饰和金马头状耳饰。
参考致谢:
科右中旗巴扎拉嘎辽墓发掘简报
阿旗花根塔拉辽墓发掘简报
阿旗罕苏木苏木辽墓发掘简报
敖汉旗沙沟子辽墓发掘简报
辽宁康东县后刘东屯发掘简报
凌源小喇嘛辽墓发掘资料
《鞶囊考》
《夏代的北方系青铜器》
《北方草原考古学比较文化研究》
《克什克腾旗二八地一 、 二号辽墓》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与“兴安北族”公微号授权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乐艺会主题延伸阅读
小玉米分享:辽宁省博藏北方与草原文明壮硕遒劲: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石雕欣赏
无极游:中国丝绸博物馆《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
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