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取集:昭烈社糙物录》武备编(1)小五义戚家刀
《火取集:昭烈社糙物录》武备编(1)
小五义戚家刀
潘赛火
之所以开篇起始推送这口戚家,是因为它于我个人的意义极为特殊。这还要从05年我第一次去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说起。彼时周游英伦,每个周末都约同学出门浏览当地风土,误打误撞进了那家博物馆。当天的情景几乎完全遗忘,唯有两个片段刻骨的难忘。
第一个片段是在日本厅摆放的一套日本甲胄(后来具备基础知识再加上回忆印证应该是一套江户时期复古调)以及几口日本刀。震惊之余感叹日本武具制作精良,装具绮丽华美。彼时对于中国刀剑的知识储备仅仅停留在大砍刀,红缨枪的层面。因此一对照本民族的武具难免相形见拙,等而下之。更是因此黯然神伤,怅然若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735vtxb02&width=500&height=375&auto=0
另外一个片段则是在中国厅见到了一尊明代木作等身关帝坐像。本尊形体硕大,工艺繁复,衣甲精致细腻。稍稍提振了一下我的民族自尊。过往一直有意无意对比中日之间从物质到精神彼此的优劣。深以钱钟书先生对日本所谓本位文化的不屑为然。所以从那天起,在网上遍寻资料图册,为了求证大中华民族的辉煌,开始了这十余年的寻根溯源之旅!
十余年前,虽有网络,但相关专业知识少之又少,天可怜见找到两个最为专业的武备论坛,一为拔刀斋一为翰龙雅集。其中汇集了全中国的刀剑收藏大家,当中各代的高阶中国武具琳琅满目,每位方家的讲义新奇有秩,读后欲罢不能。
现在回忆起05~10年这5年间,着实是中国古兵界最黄金的5年。而我参详了这两个论坛近一年的时间,翻阅了几乎所有的帖子,出于说不清楚的民族感情,决定以戚家刀为自己的收藏方向。(其实唐刀更是尤为珍贵,日本东大寺正仓院的金银钿装唐大刀应该是所有刀剑藏家的终极梦想,更多时候都是借用隋唐武具的知鳞片爪聊以自慰)而时至今日放眼大陆(不含台湾地区)能拿出数量最多同时品质工艺上乘的全装戚家的同好,应该寥寥可数。
而这口戚家意义之所以特殊,是因为浓缩了5位好朋友的情谊。首先要提到的人叫做方刚,长春人,精研中日武备。直到今天,我对他的崇敬仍是高山仰止,如见古人。现在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发论坛消息给他问一口刀的价格。他回复我说:老Mike只收藏,不交流!瞬间觉得这个派头儿真特么牛逼!熟识之后,一次酒后聊天说起刀剑圈里的某些不堪。方哥的一句话弦犹在耳:江湖上不一定都是英雄,重要的是你是不是!
那会儿我才二十五六岁,三观不全。听完这话真是五雷轰顶的震撼,五体投地的崇拜。可惜天妒英才,方哥在小沈阳一夜成名的那个三十儿极乐往生。以至于后来每回看那个小品说到眼睛一闭一睁,都会感到锥心的疼痛。逝者如斯,无分昼夜。每当想起方哥,他论坛的签名就喷薄而出,充溢胸膛: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口刀是方哥生前送给我的,柄上两件儿素铜装,刀镡滚边阴刻夔龙纹,刀法极规矩。正好那会赶上进京和京城大侠锤哥畅饮,喝得酩酊大醉一大帮人去了锤哥的办公室看东西。那会岁数小,嘴也甜,张相也不招人讨厌,最重要的是给我们锤哥喝美了。当场豪气绝伦的送了我一套窄边儿遮沿儿铁戬银宝相花三件儿。当时可真是把我给美坏了。拿回家里,把原来的装具拆下来,连刀带着这套银装寄给平遥的刘文涛大哥配柄砸铆儿。又送到哈尔滨锻冶宗匠于哥那里缠绳。最后从长春梁木兄弟那讹了一枚戬银马环,系到提梁上面充当刀环。至此,五位兄弟的情谊成就了这把戚家。也正是如此,我命名它为小五义戚家。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乐艺会主题延伸阅读
无极游:中国丝绸博物馆《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
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