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梦龙/芥子《最后的骑士—记西藏古代武备》

李梦龙/芥子 乐艺会 2019-05-13

最后的骑士—记西藏古代武备

作者|李梦龙/芥子

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西藏灵性的雪域 /

 蓝天白云下空灵的梵音 / 

烈烈的经幡 / 

磕长头朝圣者肮脏的身子/

五花的脸/水晶一样纯洁的心     感化了世人

质朴 / 敦厚 / 豁达   

这些美好的品质强烈冲击着世人的感官


雪域就是佛域,满满都是佛菩萨。

 


分布于藏地的古老城堡,有史料称这些石头累积,建立在高山的宗城,是中亚工匠的设计。但无论如何,这树立在世界屋脊的建筑,都是藏人创造的奇迹。


众所周知,战争和贸易

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两种最根本的方式


 

在藏武备研究过程中,藏语文献资料主要基于以下三种:藏语发音“rgya bod yig tshang chen mo”, 英文译为”The Great Chinese-Tibetan Compendium”, 中文译为“汉藏史集”,成书于1434年。


第二本,藏语发音”jig rten lugs kyi bstan bcos”, 英文译为“A Treatise on Worldly Tradition”, 中文自己译为”世俗传统或法规论述“,成书于1524年。


第三本,藏语发音”bratg thabs Padma dkar po’I’chun po”, 英文译为“Lotus Bouquet of Analytical Method”, 中文译为”贤者喜宴”。 其中,“贤者喜宴”中有两章关于刀剑的内容,但这两章的内容相互之间没有统一性,相关提法差异很大。



根据上述文献中,刀剑被划分为五大类:zhang ma, 尚玛 / sog po,索波 / hu phed,乎拍 / dgu zi,古司 / ’ja‘ral,甲热。在这五大类刀剑中,每个类型又下设2个小类,共计10类,但这10类刀剑在上述三种文献中的叫法和归属都有一些矛盾的地方。结合三种文献的描述,下文中的五类是笔者认为在三种文献内都出现过,也都认为是最为核心的。


 

 

记录描述如下:尚玛是汉人制作的刀剑,是太宗皇帝在位时候兴起的,是在皇帝舅舅家的地方打造的,所以叫做尚玛,刀剑是个叫做尚萨错莫的女人打造的,所有尚玛刀剑能砍断九层最坚硬的东西。


索波刀剑是在图杰王位时期兴盛起来的,是在一个叫索波的(mtha’mi)地方有一个老铁匠打造的,能砍断天生铁,因此藏族有说法索波刀剑是最锐利的刀剑。


乎拍刀剑是蒙古人制作的刀,是在成吉思汗在位的时候制作的,是在蒙古一个叫乎拍的人制作的,这个人的后裔制作的刀剑以后都叫乎拍。给乎拍做助手的人也学会了制作刀剑,他的后裔制作的刀剑称乎乎若。


 


古司是土蕃人自己的刀剑,是在止贡赞普的年代兴盛起来的,它是在叫司都的地方由眯缝眼九兄弟打造的,老大打造的刀剑极其锋利,能砍断登天的穆绳,其他的八兄弟也能锻造锋利的刀剑,之后九兄弟分成九支,他们的后裔打造的刀剑都是称为古司。


甲热是南方边境地区(lho mon)的刀剑,是在南喀止则的地方打造的,这样的刀剑能砍断九棵树,甲是地名,所以有传说甲热的刀剑在山上最锐利。南喀止则的王族也会打造刀剑,他的后裔打造的刀剑称为嘉甲,也是唯一被描述有弧形的弯刀。


文献内容中记述了怎样把古刃从新刃中辨别出来,不同类型的铁,不同的淬火方式,哪种铁应该用哪种淬火方式。不同的研磨方式是什么,哪种刀剑应该使用什么样的研磨方式进行处理,内容倒是非常全面。


吐蕃分治时期的铁扎甲,以牛皮绳串结,形制多样,精湛的冶炼与锻造工艺,保证了铠甲卓越的性能,虽经数百年而不朽不锈,坚韧如初。


我们目前所能接触到的藏武备刀剑实物中90%以上都是15世纪以后的东西。吐蕃全胜时期的武备盛况,我们是无缘观瞻了!虽然如上所述,藏语文献艰涩难懂,但对于细心者,在充分结合藏武备刀剑实物品鉴观察的基础上,还是可以沉淀出一些心得。



 


西藏贡布地区风格的直刃长刀,在整体风格上似乎受西亚影响。


现今,我们能见到的传世藏族刀剑以刃型来看可被总结为三类。


第一类,直刃,单锋,至刀尖处呈斜圆弧,凿式刀尖,刃长超过70cm者一般级别较高。此类刃型时代从吐蕃时期至近现代,时间跨度很大,在藏区内,没有显著的地域特征。


第二类,直刃,单峰,较之第一类,刀刃短,归类应该是短剑,怀刀类。刀尖处极为尖锐,刃长一般不会超过50cm,此种类型的刀子,在藏区,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多出自康区。


 


很多藏刀剑藏家口中的康巴刀即是这种类型。出现的时代较之第一种也较晚,刀剑实物多呈现18-19世纪的显著特征。且在近现代多为藏区打制刀剑的云南匠人,户撒匠人,保安族匠人等也极少打制刀尖如此尖锐的刀子。


第三类,剑型,马刀型。在这类中,突出体现出了藏武备混血的特征。藏东地区受中原文化影响较重,藏西地区受印度文化影响较重,加之西藏与蒙古之间千年以来错综复杂的关系,由蒙古裹挟而来的中西亚马刀长刃都不难在藏武备的实物遗存中发现,但此类实物的年份一般较好。14-16世纪的实物此种刃性占多数,历史价值,文物价值都极高。


 

 


在藏文文献和目前遗存的藏刀剑实物对比匹配度这个问题上,中西方的学者藏家之间的认知差距很大。


西方学者藏家多数认为,文献中许多重要专有名词常常互相矛盾,按文索骥,很多往往一头雾水。中方学者藏家在收集,对比的过程中,认为文献中描述的冷兵器在遗存实物中往往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实例。


显然,中方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有明显的地缘,文化,语言的优势,这也应该是我们好好下些力气的领域。


冷兵器刀刃主要提供了四种信息,形制,铁原料,锻造方式及研磨方法,我们已论述了形制的分类,接下来谈谈铁原料,锻造方式及研磨方法。以今天的眼光看,藏区铁矿资源是丰富的,但是现有的资料上没有明确记载唐朝至宋朝时期藏族铁矿开采的纪录。



佛教在雪域的兴盛,影响无处不在,自吐蕃王朝以降,西藏的武备多以藏传佛教图案为主调。



从噶夏政府的文书记录来看,对熟铁块和铁矿石是征重税的,但征税记录也只现实了以昌都为中心的东部藏区有铁矿开采记录,藏西地区似乎没有任何铁矿开采记录,铁器的制作中心也是在东部藏区。


在18世纪中下期,可以锻造的熟铁是从尼泊尔进口到藏区的;19世纪中前期是从不丹进口的,20世纪早期是从印度进口的。在昌都地区的征税记录中没有表述进口于尼泊尔,不丹,印度的铁是熟铁,还是加工完的钢。


但藏族铁匠对所使用的锤子每种都有不同的特定叫法。最大的锤子叫”tho bac hen po”, 在开始锻造过程中首先使用出大型的锤子。锤头是圆形的,专门打制圆形碗装的铁器多使用这种锤子,藏语叫“tho bac hung ba 或tho ban go che”. 随着锤头的体积及重量逐步减小,所干的活确越来越精细。




元明以后,中原兵器对藏地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中央政府馈赠的高档刀剑,成为西藏贵族身份与地位的标志。


以现代金相学标准来看,藏刀剑刃体结构是比较单一的,在唐宋时期,中原刀剑,日本刀剑常用的包钢,夹钢工艺,在藏刀剑中极少使用,偶有见到,实物一般年份较浅,多为户撒,保安或汉族工匠打制,罕有超过百年的中长形刀剑。流水型的锻造纹是古藏刀刃体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遗存实物中能占到80%以上的比例。


按古兵器前辈学者周纬老先生分类,属于典型的焊接式锻造方式。就是将含碳量不同的铁和钢以固定的特殊方式锻合在一起。能够锻造刀剑,枪管,工具的钢其实是含碳量1.7%的铁,在什么颜色下进行淬火是锻造技术的核心所在。在上文出现的三种文献中,有一种刃体藏语叫thur, 说是由阴铁(mo lcags)和阳铁(pho lcags)一起揉锻出来的。

                

 

其中,阳铁颜色银亮坚硬,阴铁颜色深暗柔软,由阴阳铁揉锻出来的刀剑即有很好的硬度也有很好的韧性。当然,现代冶金学,金相学也证明了这种观察的正确性。含碳量高的高碳钢在精细研磨后亮度确实比低碳钢高。在上文中的三种文献中,还有关于中性铁(ma ning lcags)和混沌铁(sna’dus lcags)的记录,用文学性的语言描述了颜色,质地,以及如何得当的淬火。


在安多地区遗存的实物上,有时会发现”旋焊”扭转状的花纹呈现在刃体上。这与安多地区的地缘特质有关。中西亚地区的刀剑,无论是低温干锅锻造的乌滋钢刀剑,还是焊接式锻造的刀剑,由于在锻造过程中多反复扭转,最终出现的花纹多呈现拇指纹型的旋焊状。中原地区的明清刀剑在西北地区也多发现使用旋焊的锻造方法,这也直接说明了安多地区会有呈旋焊纹的古刀剑遗留。


 

十三世纪后的西藏头盔直接沿袭了汉地形制。只是在装饰图案上加入了藏地佛教的因素。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梦溪笔谈.青唐录》记载了藏族的锻甲方法,刚锻造时铁甲很厚,不用火而冷锻,锻到比原厚少三分之二乃成。铁甲未端许不锻,宛如瘊子。可以以此验未锻打时的厚薄。时人称其为“瘊子甲”。这里所指的其实是冷锻技术,不光可以使用在盔甲上,也可以使用在刀剑上。

              

 

作为高规格宗教法器出现的战斧。


 

利用金属的冷变形以提高该金属硬度和韧性,是硬化金属的重要方法之一。但依据金相学理论,冷锻硬化金属是有时效性的。因为如果拿古藏刀剑和其他区域的古刀剑相比,古藏刀剑硬度相对偏低,笔者认为使用冷锻的硬化方式,随着时间的加长,硬化作用会大大降低的。


在冷锻工艺的探讨过程中,不少藏武备爱好者,收藏者一见到刀身呈现出银色流水一样的波浪纹路的古刃时多会提及一种叫“渗银”的工艺, 认为刃体在锻造过程中加入白银、响铜等多种金属,所以完工后的刃体多呈亮银色且不容易生锈。此说,从现代冶金学的角度上讲,没有理论依据,但银等金属是否可以充当添加或催化介质在锻造过程中去除磷硫等杂质,关于这点需要请教冶金或金相学的专业学者了。


 

收藏与国外博物馆的西藏古代铠甲,此类保存完整的西藏古代铠甲,在国内已很难见到。



古藏刀剑的刀柄和其他民族刀剑相同,是由三部分组成,刀柄头,握把和护手,大类来分,共有五种。


第一种,藏东甘南迭部藏区的做法最直截了当!两块木制(骨质,角质)夹片和刀身由二或三颗铆钉铆钉而成,刀柄头或有包铁皮,多数情况下只是与握把相比略有放大,无护手,在握把上多有一个孔,用以栓挂手绳(防止刀剑脱手后落地)。此种古刃,虽然装饰极简,但爽利干练,充满了执着与无畏。


第二种,就是我们今天有幸可以看到的易贡藏刀,刀柄头是菱形铁块,错黄铜,红铜于其上。包括尾卯,刀柄头后面共计三个小柱,握把也是拉长的菱形,多数是木制外蒙鲛鱼皮,线条极美,抓握舒适。护手多为素面铁质碟状护手。


第三种,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刀柄头呈现与宋元剑柄头一样的如意云首,年代早的多尺寸硕大,后期,十八至二十世纪早期,如意云首形制逐渐演变成三叶草的形状,尺寸较之早期明显缩小了,并多镂空雕刻错金唐草纹饰。握把多为木制,蒙鲛鱼皮或谷子皮,护手为折沿状,并对称有凹槽纹装饰,多施以金银错等装饰手法。


第四种,小十字护手加马刀刀柄式样,仿制明清制式职官佩刀的制作式样。


 

西藏古代兵器中的印度风格,来自战争和贸易,此类印度刀剑多出现在寺庙的护法神殿,作为法器,用于降魔法会。


 

第五种,最为稀少的一种,但也是等级最高的一种。刀柄头,握把,护手是一体的。由一块完整铁的一体打制,并雕镂出复杂多彩的纹饰施以错金,整体富丽堂皇,极具视觉冲击力。现在藏于英国利兹皇家军械局的明永乐剑是这类最杰出的代表。这里体现出了藏武备兼容并蓄的包容性,文化的交流痕迹被牢牢的封装在了武备中。


圆盘型的护手是高阶藏刀剑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像永乐剑护手上装饰的神兽到底是什么,专家学者间的争议就很大。多数学者认为永乐剑上的神兽是金翅大鹏鸟,并指出这在宗教造像艺术中是非常典型的 ,尤其是唐卡。


像中原地区睚眦多出现在刀剑护手上一样,金翅大鹏鸟,雪山狮子等神兽造型多出现在高阶藏刀剑中,双手持毒蛇,头上有日月徽,嘴尖,但在刀剑中被认为是金翅大鹏鸟的神兽还是比较少见有嘴尖的,这点需要注意。獠牙,长耳和馒头状的头部是雪山狮子的主要特征,这些纹饰特征都是辨别高阶藏刀剑时很重要的知识点!


清宫所藏的西藏风格刀剑。



古藏刀剑的鞘装和携带方式也是十分有特色的。U型铁边包裹是藏刀剑刀鞘最大的特点。不算零星的装饰物,如果把中原地区的刀剑,西域,中西亚地区的刀剑的剑鞘拆开,会分拆成四部分:鞘头,挂环及提梁,鞘尾及木制符合刀刃形状的部分。



如果将藏刀剑剑鞘拆开,只能拆分出三部分:U型铁包边,两片长方形木头片,金属制或皮质固定U型边的鞘头。藏刀剑有明显的前后面,携带方式就是直接插入腰带,刀把朝右手方向,几乎可以横在身体前面。像这种明显有前后面的制作方法,高加索地区的短剑坎查也是这种制作方法。


贴近身体的一面几乎没有装饰工艺。经典的单挂环的携带方式多使用在随身的短刀。提梁式双挂环的携带方法相对较少,且多出现在高阶藏刀剑上。特别是在藏族军制中军官的佩刀上多出现提梁式双挂环携带方式。毫无疑问,刀剑鞘上的装饰直接反映着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状况,土司佩刀、藏族军制中如本、代本、甲本,定本、头人、牧民佩刀形制肯定应该有严格的区分,但目前还没了解到具体的区分在哪里!有钱的头人可否打制并佩戴一把比土司还好的刀呢?



作者介绍:李梦龙,独立人类学者,欧亚大陆文明史研究者,弱冠之年游学北美,挚爱欧亚古代刀剑,经十余年考研,整理收集相关史料,且致力于西藏古代兵器与亚洲各国古代兵器的传承关系研究,三十而立后,继续行走求学。愈感中华文明之辉煌!自言~白马西风,青钢冷刃,是我的平行世界。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乐艺会主题延伸阅读


不是永远,不是呼吸之间:芥子的“大眼萌”

芥子:在谁的路上/谁在歌唱: 记西藏古代珠佩的贸易之路

王华东:草原狩猎箭镞趣谈

悠云乡茶舍獒品居:《黑石城 . 珠子 . 物的呼吸》

不戒:宋剑修复记

不戒:藏族土司佩刀

不戒《从藏族冷兵器看汉藏关系之:甲》

不戒《从藏族冷兵器看汉藏关系:具装铠》

不戒:从藏族冷兵器看汉藏关系之胄篇

不戒:《从藏族冷兵器看汉藏关系系列之:箭箙与长矛》

流星马:冠绝天下的战国青铜复合兵器

宿骥麟:欧洲小刀品鉴

草原淘友:我与鬼面布鲁头的缘分

老赵:草原上美丽的流星——布鲁头

敕勒青铜分享《瑰丽的草原青铜艺术—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

吉泉斋赏艺:十六世纪西藏大成就者毗卢巴

沙场秋点兵,古欢斋抚剑而谈

细雨江湖《菩提不是无情物:由一件锁子甲的鉴定说起》

赤兔斗乌骓,秦琼追关公——刘向东的马钱军团(壹)

徐开宏古兵器系列:我的骨朵,与骨朵的传说

大辽,大宋,大元—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

乐艺会《内蒙古博物院北方及草原文物》壹

敕勒青铜分享《瑰丽的草原青铜艺术—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

小玉米分享:辽宁省博藏北方与草原文明

壮硕遒劲: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石雕欣赏

周倜博物馆分享系列:《河北省博之不朽的古中山国篇》

网络展览新玩法,十一位藏友合力奉献《大同博物馆》

胡坚:《西辽花钱:充满神秘未知的领域》

无极游:中国丝绸博物馆《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

老虎果果分享《冬宫赏珍:西域丝路篇》

乐艺会《内蒙古博物院北方及草原文物》壹

孟和套格套:《大辽浮屠:内蒙古地区辽代佛教寺庙遗产》

悠云乡茶舍獒品居:《黑石城 . 珠子 . 物的呼吸》

古格丽《马背上的奢华:蒙古族首饰欣赏》

孟和套格套:《大辽浮屠:内蒙古地区辽代佛教寺庙遗产》

老虎果果分享《冬宫:北方游牧青铜篇》

金鞍银鞍逞奢豪:多家博物馆北方游牧民族马鞍饰精彩奉献

金钩玉带入梦来—中国古代带钩展

周倜分享:上博北方草原青铜牌饰兵器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

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