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菜留给参建火神山的女婿:武汉老人的抗疫日记 | 来稿

人大新闻系 RUC新闻坊 2020-02-13

【编者按】

28日,我们收到了一位名为“尘香”的读者来信,她是武汉人,退休在家,和丈夫、女儿、女婿一起留守在武汉市江汉区:截至2020年1月29日24时,武汉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已达2261例,死亡129例。武汉这座城市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人书写。各种情绪被放大,各种“大词”频现报端。


灾病无情,但生活依旧要继续,“尘香”用极简淡的文字,记录了她作为身在后方的人,在勉力维持小家正常运转的同时,对这座城市特殊状态的注视:女儿去超市前的“全副武装”、女婿从工地归来泥泞的双腿、久违的大晴天、难得一吃的猪脚汤……生活在流淌,记录本身也是一种抵抗。



今天是大年初二,已经四天没有出门了。


白天大部分时间呆在客厅,我做着平时想做又没时间做的针线活,老公和孩子们都不停地刷手机。


偶尔站在晾台望去,四周静悄悄,就象无人区一般。马路上偶尔一两个行人戴着口罩,低头匆匆而过,平日拥挤的马路静静地躺在那里无声无息。


姑娘(编者注:对女儿的昵称)全副武装进超市,里面的货物没有平时那么繁多,稀少的顾客静默地挑选必须的生活物品,全没有了往日的喧哗。


元月5日,我们还应叔叔相邀回老家相聚,没人提及肺炎病情。市内派发游园票、举办万家宴正常进行,一如既往。


姑娘本来是计划26日去广州玩的,私下听说疫情严重,19日就把车票退了,并立即通知她的公公婆婆接宝宝离开武汉。我当时就说她小题大作,觉得还没到这个地步。不至于。


我本还打算趁他们带宝宝走,我也出去散散心,自驾去广西一带走走呢。那时起,姑娘出门是戴口罩的,也要我把口罩戴上。我也经历过非典,感觉没有她说的那样可怕,在封城前也没有戴口罩出门。因为我带外孙吧,本来就出门少。


我记得这一天正好是有太阳,我还忙着在家清洗凉晒。晚上亲家赶到,第二天一早就带着宝宝急匆匆离开了武汉。我和老公、女儿、女婿一同留在了武汉。


老公没有退休,他是在工地上工作,每逢年过节工地上都要安排人员值班的,他初五初六值班。姑娘单位也要值班,她大年初一值班。女婿也是工地上工作,他也不能走。姑娘女婿要等到单位这些过年安排完了后才能离开。所以他们订的是初二走的票。但后来,就是你想出去,初二也出不去了呀。


20日晚间看电视,钟南山院士确定了武汉肺炎可以人传人小道消息我一般是不信的。从电视上得知,应该是准确的了。但大部分人都感觉离自身还是遥远的。因为没有人说自己周围谁得了。当天晚上,政府、企业的各类联欢会、年会、团拜会、文艺汇演陆续照常进行,民众喜庆迎年,该干嘛干嘛。



21日开始下雨。


22日,我又去超市采买过年的物资。超市里热闹非凡,人来人往,人声鼎沸,一派过节的气象。人们还是喜庆洋洋,鲜有人戴口罩,大部分人完全没有感觉疫情正大山般压来。我想着家人不多,也没采购多少物资,够吃过年几天就行了。


23日一觉自然醒来,拿起手机一看:通告全市公共交通停运!出门必须戴口罩!这么大的一个城市,要封?肯定是事态严重了。这时电视上也播报多了,人们的关切点转向为疫情了,关注每天有多少新增的,网上有关的内容也渐渐多了起来。


意识到疫情严重,出门戴口罩,不走亲访友了,只打电话。连兄弟姐妹都只打电话。不出门,倒也能做些平时想做没时间做的事。


我母亲与妹妹住一起,就在对面小区,隔一条小马路,都没有去串门了。老母亲也觉悟高,主动打电话不要来。周围人没有染上的,我们并没有感到慌张。只是呆在家,不出门。四周从来也没有这般安静。


我家一个表姐,全家年前出去玩,本计划是年三十赶回的,没有想到进出武汉的通道都暂停了,只有在外过年了。航空公司全额退票大表姐一家。她们只有续租房子,把人家也吓死,解释半天,才让她们入住。


也是那天,女婿接到通知,明天一早得去蔡甸,参建武汉版的"小汤山”。


大年三十24日,一早女婿就起床赶赴蔡甸。只剩下我、老公和女儿三人在家。街上也开始冷清了。


年三十晚上,直到春晚结束女婿才回到家,鞋子满是泥泞,疲惫不堪。进门洗手洗脸,我把外衣脱下洗清,赶紧端上热的食物让他吃,女婿边吃边讲述工地24小时施工情况,然后一觉睡到大年初一下午我们吃中晚餐。


大年初一晚,女婿又奔赴工地,接替白班员工。直到年初二快中午,施工一夜的女婿才满脚泥泞回家。



26日零时起,武汉机动车限行,感觉到开始是封城,控制不住,再就三镇隔断,让你不要在市内到处窜。女婿上报了车牌号,每天开私家车去蔡甸。我们在江汉区,离蔡甸三四十公里,现在空城不堵车,半小时能到。


27日,醒来就发现手机一条信息,一个认识的人昨晚被确诊为新型肺炎。立马询问与他有过接触的好友,情况如何。所幸目前与之接触的人一切安好,正自我在家隔离。希望一切安好!


为解决医院看病人多,如果有发热的先到社区门诊。但社区门诊的防护较医院还是差些啊。再就是人多救护车少,床位少。只要不严重,开点药先自我在家隔离。现在连普通的病都不敢生了。


一早,女婿又出发去蔡甸工地,不知几点能回。他每次上白班回家都到了晚上11点多钟,上夜班就到第二天上午10点才回。每天回来很疲惫,前阵子一直是阴雨天,满脚的泥巴。虽然我们要他多注意,但他说那么多人,怎么注意?不可能也做不到啊。


今天已是5天没出门了,家中的蔬菜也一点点地减少。本土只有三大超市还在营业,保障人们的日常生活物资,家中的物资还能抵挡几天,坚持!防护用品都保障给女婿用,我们都不出门,需求也就不大。上午喝鸡汤,吃饺子;下午喝鸡汤,吃饺子、面包。


我和女儿在家,一天只吃两餐,权当减肥,把主菜留给还在一线奋斗的女婿吃。三餐改二餐,一是睡到自然醒,起得晚些,再就是没有活动,也不饿,还有就是想把物资使用延长,多吃几天。


武汉的肺炎疫情已经漫延到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地区,电视、网络每天疫情播报最新进展情况,每天都有新增疫情。


在家里都能听到小区小型消防车巡回播报的声音,告诫居民不要出门,尽量呆在家里,出门必戴口罩。


今天是大年初四,六天没有出门,外面静悄悄。马路上偶有一两辆私家车驶过,一两个行人戴着口罩进入对面的中百小超市。对面的一家医保定点医疗门诊依然在营业。有发热的病人先联系社区医疗门诊,以减轻医院的负担。


昨天晚上,各小区的业主微信群都在转发:8点打开窗户,齐唱《国歌》、《我和我的祖国》。晚上八点整,我站在晾台上,“武汉加油”的呼喊此起彼伏,因为太空旷,声音不是很集中。这些天,居民憋死了…..总算是听到了一些人声。我听到隐隐的歌声,说不上是什么感觉,眼眶突然就湿润了。



今天早上,一缕阳光透过窗缝射了进来。我趁着好容易出现的太阳,清洗被套、衣物。


女婿在家吃饭,老公做了四个菜,一家人一扫而光。往常女婿不在家吃,我们三人都是吃饺子或面条、稀饭,就咸鱼、腊肉。


姑娘、女婿去超市买点蔬菜,超市的人比前两天明显多些,带叶菜架上已无,方便面被抢空,只有肉类还充足。他们最终只买了些零食和最后一包方便面回来 。坐在沙发上,惬意地吃着零食,只觉得骨头关节似乎已经生锈了。


晚餐炖猪脚汤,烙肉饼。明天女婿又要出征,去施工现场,听说,火神山医院的地基建设已接近尾声。女婿说,这次有的私营者真的是不错。因为机械、物资不够,要找私营者调配,有的私营者按成本价。有的司机比他们还累。人可以休息,但机械不休息,司机有限呀,他们的工作时间还长。


难字当头,还是有有责任的人。


真希望明天听到“无新增感染人员”。


(本文根据尘香投稿与采访做一定补充整理)






小编:请问您是武汉人吗?在武汉生活多久了?

尘香:是武汉人,出去工作10年,后来又回到武汉了,工作至退休了。


小编:您觉得武汉封城、限行对您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吗?

尘香:对我来说,只是不能出门,关在家里。好容易有点休息时间,就在这几平米的房间了。

家中没有病人的,感觉这些还能忍受。不出门就是了,在家看看电视,电影。

上午还说封城对我们来说还好,中午倒个垃圾门开不了啦。电话联系店家,都回老家去了。幸亏老公在家,搬个板凳坐着捣鼓了半天,总算能开门了,但只能从里面开了,外面打不开了。家中要始终留人了。(要)坚持到店家上班了。封城,家中不出状况就不受大的影响,有一点状况就感觉到了不便。


小编:您觉得随着对疫情的重视,周围人的心态是怎么变化的呢?

尘香:开始封城,大家都很恐慌,害怕;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也接受了这种隔离。现在就只是担心因工作必须在外面的人,怕他们会接触到,会感染上。大家对疫情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出门自觉戴口罩,尽量不去触摸外面的物件。

再有就是已经自我隔离了六七天了,什么症状也没有,心里也放心了。


小编:您女婿参建武汉版“小汤山”(火神山医院)后家里人的生活又有什么变化?还有其他家人参与到抗疫相关工作吗?

尘香:担心他呀,在外接触的人多,怕他感染上啊。回家就让他洗手、脱外衣、泡澡,给他泡维C的水喝。他在家吃饭,我们就吃正餐,他不在家吃,我们就随便吃。把有限的正餐留给他吃。

我妹夫公务员,过年也一直没有休息的。我堂妹也是的,到村到户宣传,告知村民。


小编:除了医护人员,还有很多武汉人也奋斗在一线。

尘香:是的。社区、物业、保洁,还有本土的超市,他们都在岗位上。医护人员是救命,这些人员是保障后勤,这么多人的城市还要生活。


小编:家人投身抗疫工作,您支持吗?除了担心还有别的感受吗?

尘香:人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现在城市有难,也有责啊。除了担心自己的亲人,也感受到了普通民众的奉献精神。网上的不相信,可实在的身边人的事是相信的。姑娘她们有认识的人,就自发组织物资运往医院。



分享你的故事,请投递至RUC新闻坊公邮

账号:rendaxinwenxi@qq.com



本期编辑:马冰莹 葛书润

图片来源:受访者尘香提供

美编:马冰莹



往期回顾





风暴中心:我家离华南海鲜市场很近|来稿


有关传染病,你应当了解的六个事实 | 关注

澳大利亚山火:外媒聚焦报道背后的真相与谎言 | 关注

澳大利亚山火:外媒聚焦报道背后的真相与谎言 | 关注

报道中的少数活跃专家, 构建了我们眼中的AI世界 | 编译


他们这样回顾过去的一年和整个2010年代|外媒盘点




特别策划

小欢喜 | 利奇马 | 埃航事件 | 甘柴劣火

原生家庭 | 圣母院火灾 | 基因编辑婴儿

记者节快乐 | 信息之美奖 | 周杰伦新歌 

江歌案数据可视化 | 反性侵 | 疫苗案

5.12地震十周年 | 中美贸易战 | 数据新闻

刀刺辱母者案 | 普利策奖 | 沙特记者遇害

第19届美国网络新闻奖作品解析(上)

第19届美国网络新闻奖作品解析(下)


技术前沿

相关性驱动报道 | 新闻行业的算法变革

记者行业 | 自动事实核查 | 媒体未来技术

最佳杂志封面 | 品质新闻 | 记者新技能

传媒市场的18个趋势 | 在线评论与可信度


报道规范

家庭暴力 | 强奸和性暴力事件 | 环境报道

报道地震 | 采访儿童 | 枪击案 | 核辐射 


趣闻杂谈

“转发锦鲤” | 新闻史手迹 | 双十一的心理血型 

家长进游戏群 |年度热词“有毒” | 亲友群辟谣


数据新闻习作

角膜捐献 | 卡车司机 | 北京月嫂 

男性医美 | JK制服 | 相声新江湖

古风音乐之辨 | 赴美抗癌 | 临终关怀在中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