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邵忠寿:我的战友 我的班

兵团战友 2023-02-21




1965年9月4日,我们乘着西去的列车,离开天津奔赴了祖国的大西北一甘肃农建十一师一团六连。从那时起我们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安营扎寨,开垦荒地,开始了忘我的战天斗地。我们秉承了兵团人自强自立,吃苦耐劳,团结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为了保卫和建设祖国的大西北奉献了我们的青春。岁月荏苒,转瞬五十四年,我们两鬓皆白。但无论我们的身份角色如何转变,无论身在天南地北,都常常梦回戈壁,都思念朝夕相处的战友,任何有关兵团生活的往事都能让我们津津乐道,因为我们情系戈壁,我们是六连人!我们有患难与共的战友情!


《情系戈壁》书摘


上右为本文作者




我的战友 我的班

邵忠寿




军垦战士们,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荒凉的戈壁,熟悉的营房,朝夕相处的战友仍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我们从西安乘上了去甘肃农建十一师的列车,走走停停,走了三天两夜,1964年3月27日下午3点到达了目的地——甘肃玉门镇。车站很小只有几间小房子,东边有一段栏杆,里面拴了一只“兰州狗”,狗很大,头也很大(现在叫藏獒)看起来十分凶。连队派人接我们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馒头,用装面粉的袋子装的馒头,每个馒头上都有一层面粉,好像沾满了灰尘,大家都不敢吃。有几个年纪小的战士顺手把馒头扔了,来了几只狗连看都没看,当时大家想,狗都不吃白馍,生活一定很好,心里倒有几分踏实的感觉。


接我们的汽车来了,我们争先恐后的上了车,驶向了我生活将近20年的、在荒野戈壁上的家——六连。也是65年重新组建的六连的前身——天津知青曾经的家。


童 工 班


我和王麦善、杨景成分到了一排三班——童工班。我们班都是18岁以下的战士,我们三个也只有16、17岁,我最大17岁都叫我“老邵”。最小的只有12、13岁,这么小的孩子就有六位。想起当时的情况,我们才16、17岁就开始干力气活了,不容易呀!这些小孩子们就更不容易了!


班长王世华(后来当过六连的上士)对大家都很好,也很关心大家。只要认真做事不出大毛病就说的过去,大家也很给班长争气,全班相互帮助,团结一致。平地时,大的抬筐,小的装筐,装的少,跑得快,还连喊带叫,热火朝天。一群孩子呀,每天汗流满面,还总和别的班组比进度,让人看着真有些心疼啊!排里经常表扬我们班,班长很高兴,我们也很快乐!



挖排碱渠就没那么容易了。开始在平地上挖时还没问题,但挖到排碱渠一半深时,挖出来的土在渠道两边像小山一样堆积起来了,再加上渠道的深度,我们人小力薄,挖出来的土甩不出去了。勉强甩上去的土也离渠道边很近,一会儿哗啦啦成堆的坍塌下来。每天都要完成任务,完不成任务下不了班。怎么办呢?磨刀不误砍柴工,大家集思广益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排渠半腰挖一个平台,两边挖两个脚窝,二次翻土,成功了!克服了我们人小力薄的困难,顺利完成任务了!


能够完成任务了,大家的情绪十分高涨,干劲十足,挖渠道的进度加快了,随之而来大家的肚子饿的也越来越快了,大家休息时坐在一起,或者晚上躺在床铺上最先想起来的,最爱议论的就是好吃的,西安的羊肉泡馍、葫芦头泡馍、邦邦肉、肉夹馍- - - - -,垂涎三尺,说着说着睡着了,睡着了还在巴唧嘴- - - - 。


画饼不能充饥,想办法找吃的。连里有好多土豆,想办法把土豆弄熟不也很好吃吗。当时连队还没有通电,伙房的鼓风机是用自行车的后轮带动,我们主动到伙房蹬自行车鼓风。火头军老关对我们很好,从炉子里把红火炭扒出来,放在装有土豆的一个坑里,上面用土埋上。我们帮助老关蹬自行车鼓风,老关坐在那抽烟休息,给我们讲故事。过一个小时土豆就熟透了。我们扒出土豆拿回班里分着吃。


那几个像孩子一样的小战士下了班乱窜,不到熄灯不回宿舍。有一天,他们拿回来馒头分给大家吃,大家也不点灯摸着黑吃馒头,也没人问馒头从哪来的,吃饱了再说吧。但这事不能让新来的班长知道,新来的班长总嫌小战士们不听话,爱打他们。大家都看不惯,12、3岁的孩子吃不饱还干这么重的活够不容易的了,够可怜的了。有一次他又打了孩子,大家决定揍他,晚上熄灯了,大家都装睡着了,听到班长打呼噜了,我们三个大的用被子蒙住他的头,压住他,小战士们上来一起动手打他,当然也不狠打,出出气就行了。


后来孩子们拿馒头的事被食堂发现了,原来几个小战士发现馒头离窗户比较近,就把竹竿接在一起,从窗户把馒头插出来。连里知道孩子们是饿的,也就没有追究。


为了迎接天津战友,65年3月份老六连的西安战友调到其他连队了,只留下我们十几位老六连的战士欢迎、接待天津战友,后来也落户在新六连了。


网络配图


炊 事 班


65年9月上旬迎来了天津的新战友,我们留守的十几位战友,在各班热情周到的为大家服务,打水、打饭、介绍连队的各种情况和地理环境。


我1965年元旦调到炊事班,班长是张福全,班里前后有吕志玖、武崇文、刘欣彤、王维信、倪秉钧、李香玉、尚金枝。



张班长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炊事员,无论菜、面两案都是成手、行家。耐心的教给大家和面、发面、擀面的技术,刀工也教给大家切菜、炒菜,大家也认真学习,认真练。冬天,天气太冷了,面发不起来,用热水和面再盖两层棉褥子,案板下面生炉子,用麻袋封住案板保持温度,温度保持的好,面也发的很好,蒸出来的馒头又白又大,特别好吃。


吕志玖为人善良,对大家都很客气,能吃苦耐劳。刚到炊事班负责拉水,是炊事班比较累的活,夏天拉水,还比较省力,水池子向外走是下坡。冬天池子边冻了一个大冰圈,车上不去,需要挖沟,车才能上去,又冷又费力。吕志玖毫无怨言,一车一车把水拉倒伙房,保证供应。后来还当过猪倌,干一行爱一行,都做得很好,大家十分佩服。


武崇文很内向,不爱说话,总爱看一本外语书,好像是俄语,我们都听不懂,他读的很通顺,一直认真学习,现在想起来,人还是需要好好学习,将来发展需要知识。他工作也很努力,那时洗菜在门口的大锅里,他总是身先士卒,水很冷,他也不怕,干活很卖力气。抬菜也是争先恐后,来回跑得快,外头很冷有时风也很大,武崇文也是一如既往努力工作。


李香玉、尚金枝是我们班的两员女将,菜案上的主力军,切菜技术学习的很快,要丝是丝,要片是片,从不马虎。每星期给一个排吃饺子,准备饺子馅、和面、包饺子是她们最忙的日子。


蒸馒头时,她俩都是双手揉馒头,又快又圆。


尚金枝调走之后,调来了刘春芬,很谦和,爱开玩笑,不知为什么叫我老寿星,见面老说老寿星发球。她在菜窖里翻菜,怕菜发热坏了。平时就她一个人,菜窖里黑咕隆咚,一进去什么都看不见。刘春芬自己知道怎么走,出进都很顺利。可别人对菜窖里面不熟悉,有一次,就把马灯踢翻了煤油撒到白菜上,炒的挺好的菜有煤油味,大家都不爱吃了。后来必须把马灯放在门口敞亮的地方,点好了灯再进去,把其它的灯全点亮了再搬菜。


我们班还有王维信、应克服、倪秉钧,我们几个工作也很努力。烧火的为了省煤,就积极的进行改灶工作,抽风坑、回风坑,争取全连平均每人每天烧4—5两煤。还把烧过的炉灰里筛出没有烧透的煤核,再打成煤饼,烧炉子,给回民战友做小灶饭。


全班努力工作,思想进步还评上了“先进炊事班”,到团里开庆功会,进行大餐!


我们在团里庆功会上,待了一会儿,就到会餐的地方去了,一进去第一眼就看到了一排排整齐的在地上摆着的饭盆,有十来个菜,最好的是红烧肉,我们围在一起(没有桌子,菜都放在地上)都蹲着。左右环顾饭堂里没有外人,我们想咱们先尝尝吧,大家都很齐心。很好吃,一会儿红烧肉就看见盆底了,全吃了。怕招待所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就与其它的一堆换了盆。这时散会了,人都回来了大家也都是时不我待开吃了。我们看见招待所的工作人员把空盆拿走,又给那一桌上了一盆“红烧肉”,大家放心啦!开始大口大口的品尝庆功大餐了。头一次吃上别人给做的饭菜,自己不用费力气,吃的真香!


那一次会餐是永远忘不了的,回到连队后,大家开总结会,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把食堂工作向前更好地推进!


2019.11.1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