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排,大肉,和大肠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1-02-09

今天早上到面馆吃面,进来一位身高体壮的大汉对卖票阿姨说:“大肠加大肉,肉帮我捡块壮一点”。要知道那可是早饭,不由让我对这位大哥肃然起敬。油光锃亮的红烧大肠外加一块肥得像肥皂一样的肥肉,怎么吃得下去?看着邻桌大快朵颐,我不禁想到一个问题:俗语说“一笔写不出两个大字”,可为什么在上海话里,“大肠”和“大排”的“大”字,要读成“da”,而“大肉”的“大”,则读成“du”(类似于普通话里的“杜”)呢?还有,像“肥皂一样的肥肉”,用上海话读起来,是“像bi皂一样的Vi肉”,同一个“肥”字,用在肥皂和肥肉上,读音完全不一样。当然有较真的上海人说:上海话说“肥肉”,一般说“壮肉”,这是没错的。但“肥胖”呢?“减肥”呢?上海话里有不少发成“Vi”的“肥”字的。


大(du)肉面


同一个字有不同的读法,在吴语中并不鲜见。准确的说法是“文白异读”。也就是同一个字,在书面语和口语上有不同的读音。前文提到的“大排”、“大肠”和“大肉”的读法不同,是为一例。“肥皂”和“肥胖”也是一例。还有像“物”字,用于“物体”时读作“Ve体”,而用于“物事”时,就读作“Me事”。一个极端的例子是父亲的哥哥伯父,如果是“Du伯伯”,那是相对于“二伯伯”、“三伯伯”而言的老大。而如果是“Da伯伯”,那就是伯父的统称,只要比父亲年龄大,都可以称为“Da”伯伯。


大(Da)肠


吴语中“文白异读”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要知道吴太伯“断发纹身”开发江南之前,江浙这块地方还是原始人聚居地。虽然千百年来,和中原文化的融合的大势所趋,但江南地方通过语言保留下来的古音,是一代又一代江南人“不忘初心”、坚持文化传统的活的证明。总的来说,一个字当用于书面语时,会用到“文读”,发音和官话、国语、普通话相类似。在口头俗语中出现时,“白读”就倔强地出现了。比方说我的母校五爱中学的“五”字,一向读作“Wu”,因为“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国家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当然要郑重其事。造个句子:五爱中学的“五爱”由“五种爱”组成,上海话读来应该是“Wu爱中学的Wu爱由Ng种爱组成”。前一个“五”文读,后一个“五”白读。而当“五”字出现在“五十五中学”中时,那就没有什么花样了,因为五十五是个单纯的数字,所以就叫“Ng十Ng中学”。


一块大(Da)排


以大排、大肉和大肠作为例子,为什么大肉叫“Du”肉,而大肠就叫“Da”肠呢?当然可以这么去理解,大肉是相对于小肉而言的,大肉就是切成大块的肉,所以是“Du”肉。而大肠并不是形容其尺寸的,而是相对于小肠、直肠和十二指肠的一段器官,所以要用到文读“Da”肠。而大排呢,当指向一个特定的部位时,发音为“Da”排,而与“排骨”相对应时,就会发成“Du”排骨了。——这是我牵强附会的解释,不知对不对。


如果发成“Du”肠

则是“肚肠”的意思,泛指所有内脏


很多人担心上海话会失传,说得多了我也有点信了。年轻人的上海话不标准,一些固有的上海话词语用普通话发音,听起来有点可笑。但再怎么变,上海人走到面馆里,总是这样叫:来一份大(Da)肠加大(Du)肉,再来一块大(Da)排,排骨要大(Du)一点。如果说成:来一份大(Du)肠加大(Da)肉,再来一块大(Du)排,排骨要大(Da)一点!——格末真叫洋盘了!


最近我还写了

上海市曾有个上海县

七夕|死了都要爱

一封从1977年的上海寄出的时光明信片

《千千阙歌》版本考及其他

戏说“拉黄包车”

美女帅哥和爷叔 各唱各的上海腔

1932年的今天,刘长春亮相洛杉矶奥运会时穿的什么运动鞋?

也谈甲鱼

沐恩堂的影子

大暑赏荷

死弄

沉香观音

老南市

老店老味四如春冷面

何日君再来:一首黄色歌曲的故事

关于申花队最初的记忆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