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国东路海鸥西菜社旧址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1-02-09

建国东路,东起肇周路,西至重庆南路,总长不到一公里。1902年辟筑,原名康悌路(Route Conty),以法国驻华公使名字命名。“康悌”是译名,但翻译的朋友蛮有学问,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悌”是兄弟姐妹友爱的意思。法国租界里的路名,用的是《论语》里的字,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康悌路”这么简短的三个字,已经体现得很清楚了。1943年租界收回,上海市区很多路名是当时重新命名的。但当时负责这项工作的是汪精卫政府,刚开始改的是长兴路,用的是浙江省长兴县的名字,到1946年上海光复,才由蒋介石政府更名为“建国中路”。此后七十多年,路名并无变化。


建国东路大康里


建国东路现在变得多了,马当路、黄陂南路之间的商厦建造起来之前,这里全都是石库门旧式里弄,只在黄陂南路口有几幢新工房。房子虽然旧,但热闹还是挺热闹,充满人间烟火。从东首的建国电影院到西首的邮局、电车三场……留下太多的回忆。所以每当我走过建国东路,我都会驻足停留,看看、想想。前两天晚上路过,在靠近黄陂南路的地方,一块老的店招吸引了我:建国东路还曾有过一家有名的西菜社。


建国东路177号

原海鸥西菜社


海鸥


西菜社


“菜”字中有个破洞


建国东路有西菜社吗?我不记得了。小的时候偶尔吃西餐,父母也是带我去淮海路,老大昌、上海西菜社、红房子……其实吃的东西差不多,千篇一律的炸猪排、色拉、罗宋汤。菜单上还有烙蛤蜊(用来替代蜗牛)、葡国鸡等,似乎并没有吃过。有人说西餐吃不惯,我没有这种感觉,有鱼有肉汤大油大,怎么会不好吃呢?那些都是上海化了的西餐,有人说那是白俄带来的口味,事实上解放前的西餐厨师多是山东人。与其说那是“西”餐,倒不如说体现了上海人对西餐的一种理解、一种模仿,把它当成“本帮菜”的一个分支也无不可,那是上海这个华洋杂处、海纳百川的码头专有的菜系。建国东路的海鸥西菜社起源于何时?没有查到资料,只是这家门面一直和餐饮有关系。1948年的时候,这里是一家名为“张和兴”的面坊,东面隔壁有南华酒家、春记元兴馆,都是小饭店。西边则是豆腐店、老酒店。总之整个街区和“吃”有关。


1948年上海行路图之建国东路

177号张和兴面坊


虽然我不记得有过海鸥西菜社,但网上知道这家店的朋友不少,还有人说海鸥西菜社的名菜并不是炸猪排、色拉或者罗宋汤,而是葡国鸡。西菜社的后门通针织十四厂,住在永年路的朋友也会过来吃。那是什么年代的事情?根据我的推测,可能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了,张和兴面坊公私合营,房子成了饮食公司的产业,开了西菜社,后来又变成沧浪亭管理公司。


原海鸥西菜社

后为沧浪亭管理公司

信箱还在


网友前几年拍摄的沧浪亭管理公司


现在沧浪亭管理公司已经封门

房子空关


如今的“海派西餐”已经成了一种时髦,不知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老克勒”、“老小姐”,在南京路、淮海路、外滩等热闹地方优雅地吃着喝着,缅怀着自己谁都说不清楚的“旧上海风情”。而在这条1902年辟筑的建国东路上,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海鸥西菜社,已经改头换面、被人遗忘了。至于曾在这里吃过西餐的人们,又去了哪里?


最近我还写了

上海市曾有个上海县

大排,大肉,和大肠

七夕|死了都要爱

一封从1977年的上海寄出的时光明信片

《千千阙歌》版本考及其他

戏说“拉黄包车”

美女帅哥和爷叔 各唱各的上海腔

1932年的今天,刘长春亮相洛杉矶奥运会时穿的什么运动鞋?

也谈甲鱼

沐恩堂的影子

大暑赏荷

死弄

沉香观音

老南市

老店老味四如春冷面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