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沉默》 | 基督最后的诱惑

非想 七寸丁 2020-09-25


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栖身的地方)。——人子在地上是要被弃绝的,而今主所求于我们的,乃是使他因我们的信,能够安家在我们的心里。——《马太福音》



1966年日本作家远藤周作凭借《沉默》斩获谷崎润一郎文学奖,格雷厄姆·格林将其评价为战后日本文学的代表作,此言不虚之处在于:《沉默》所写不仅探讨了宗教、信仰、人性,还事关历史、文化、民族的差异,解读视角多元,无论在格局还是开阖有度的书写手法上都与传统的日本文学不同。


这个故事提出了一个疑问:当子民受苦难时,神为什么保持沉默?整个剧情的发展及人物的塑形都围绕着此主题展开,进而抛出一个个问题:在神保持沉默时,人做了什么?当信仰被剥夺,人是否真的沉默了?(或他选择了怎样的方式维护信仰)。

宗教的转向:神—人


安德鲁·加菲尔德在短期内恰巧扮演了两个虔诚的教徒,《血战钢锯岭》中传奇士兵道斯是一个耶稣+阿甘式的角色,在太平洋战争最惨烈的冲绳岛上执意不开一枪一弹,尸山肉海中背扶伤兵的形象俨然是神灵降世,这是一种造神式的呼吁,是从"人——神"的形式。


历史视角下往往是人如蝼蚁、命如草芥,痛苦不仅是硝烟炮火、酷刑屠戮,而是一种内化的、卑微的挣扎。相比于木讷天真主角光环满满的道斯,《沉默》中传教士洛特里哥始终承受着心灵上的摇摆和痛苦试炼,最终是从"神——人"的转变。自15、16世纪起葡萄牙、西班牙的传教者实际是乘了资本主义霸业的东风,可以说传道虽然伴随着真理与爱的布施,但也多少带有一种文化的"软性殖民"。

幕府为惩罚教徒发明的残酷刑法:水磔


洛特里哥神父也是带着"教化日本人,为了主的荣光"的初衷而来,但当他置身于异域的另一片文化土壤时,更多体会到的是蛮荒之民的苦难、孤立无援的切身恐惧,以及来自日本统治者根深蒂固思想的挑战。他所带有的神性很快地被一层层剥离,剥离至人痛切身心的、最原始的境地。书中最大的悲悯情怀就是对人本的认同:


怜悯悯不是行为,也不是爱,怜悯和情欲一样不过是一种本能 。——《沉默》


在宗教镇压极端残酷的肉刑下神父甚至也质疑了上帝的存在。自文艺复兴起到尼采喊出振聋发聩的"上帝已死",人的价值外延扩大,人类需要被更多元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价值。在法国新浪潮发轫伊始让-皮埃尔·梅尔维尔便通过《莱昂莫汉神父》构建了一种对信仰的疑惑。


片中贝尔蒙多饰演了一个不食烟火的神父,艾玛妞·丽娃饰演了与宗教对立但最终却爱上神父的女人。这个角色设定有寡妇、共产主义者、女同性恋倾向者的多重身份属性,在二战期间的彷徨中急切寻找着可以依靠的理念,对于还不见摸不着的上帝,她同样也有此疑惑:信仰与爱情固然都不需要证据,但爱情必须存在一个真实的对象,而信仰却找不到"天主"的真实存在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莱昂莫汉神父》1961


在男女充满博弈的矛盾中,女人是皈依了基督还是皈依了爱,神父是坚守了宗教信仰还是体会到了切实的爱意,宗教与世俗看似达成了和解,但女人接受到的确实是神父实在给予的仁爱,传教者对上帝的代言无意间滋生了信徒的爱意。从无神论者的角度来说,上帝的确不存在,也从来都是沉默的,如果当每个苦难的人子都会得到上帝理所当然的救济,那么如片中贝尔蒙多所说的"人们了解了一切,也就不再需要信仰,人间便成了天堂"。


耶稣与犹大


《沉默》中有一个出彩的角色就是洼冢洋介饰演的教徒吉次郎,他虽虔诚信教但因无法承受酷刑而苟活于幕府的淫威下,并陷神父洛特里哥于险境。洼冢洋介接到了一个讨好的角色,但片中他的发挥空间其实并不大,原著中吉次郎狡黠市侩的个性更明显,这种顽劣恰恰和其内心向善的愿望形成强烈对比。书中反复出现了《圣经》中耶稣对犹大说的"去吧,你所作的快作吧"


神父没有痛恨、论断吉次郎的劣根性,从丑恶和病态中去爱更高尚,正是因为懂得弱者的苦难,所以慈悲,两人互为表里形成了"耶稣与犹大"的关系,这个角色诠释了书中对弱者的同情,也成就了神父传道成就最大的荣光。


世人并不只限于圣人和英雄。要不是生长在这遭受迫害的时代,不知有多少信徒根本不必弃教或舍弃生命,可以一直信守著幸福的信仰呢。他们只是平凡的信徒,最后被肉体的恐怖击倒了。 ——《沉默》


帕索里尼《马太福音》1964 "你怎样论断别人,也必怎样被论断"


吉次郎需要忏悔时,神父对待他的行为也是沉默的,只是一次次接受告解,在这个"耶稣犹大"式的关系中,神父在自身还疑问重重的同时充当了他眼中沟通上帝的媒介,正如全书的结尾所说"纵使那个人是沉默着,到今天为止,我的人生本身就在诉说着那个人。"整部 《沉默》的意义就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先接受不可承受的苦难并在沉默中践行出回应。在希区柯克的《忏情记》中同样塑造了一个沉默的神父。


身着教服伪装的杀人犯在行凶后向神父忏悔,神父秉承着神职人员不得泄露秘密的原则选择沉默,但却成为了被嫁祸的嫌疑人。《忏情记》的"忏"引发了嫁祸案,"情"牵涉到神父入道前的隐秘恋情,二者巧妙地把圣人和罪人模糊,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宗教中神性和人性的兼具,再次印证现代文本宗教向世俗化的转向。而英文名《I Confess》——《我坦白》又和神父如金般的缄默相对应,人情、法理、宗教形成了道德的悖论,在命运的漩涡中神父选择了用清者自清的沉默消弭了恶。

希区柯克《忏情记》1953 蒙哥马利·克利夫特饰演神父


宗教的形式


在《沉默》中最大的矛盾点之一就是要信徒用脚踩踏耶稣神像的绘版,最终日本统治者以穴吊教徒的酷刑胁迫神父踩踏绘版弃教。圣物作为宗教形式上的凭依成了教众心目中不可玷污的存在,其实当神父洛特里哥向日本信徒发放草结的十字架等信物时,他就已经怀疑了这种形式的意义:人们到底是在意信物,还是信仰本身?当神父洛特里哥被问到是否可以在危急关头踩踏绘版时,他对教徒的回答是:踩下去。而他自己因为要保有传道者的尊严和责任却始终难过这一关,此时他已经对弃教的方式有了双重标准。


但是葡萄牙神父所笃信的宗教真的是纯洁无暇的宗教么?在政治博弈、经济利益、历史进程面前,宗教本身又何其孱弱?十六世纪中叶葡萄牙传教士圣方济各·沙勿略把天主教带到日本,起初便改头换面以佛教的分支吸引教众(可见宗教形式的善变)。传教士的到来使日本的对外贸易大行其道,殊不知这早就陷入了日本人的棋局之中。


彼时在群雄割据的日本战国,大名们各怀鬼胎使天主教成为了各种目的的附属:1、招徕商贸发展经济。2、获取西方武器,日本人将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称为"南蛮",他们吸收了欧洲板甲并改造成"南蛮胴具足",并掌握了西班牙火器"南蛮铳"的技术。3、通过信众扩充势力。4、以天主教打压、分化本土的佛教势力。

黑泽明《影子武士》中的织田信长就曾身着南蛮胴盔甲。片中扮演信长的韩裔演员隆大介也曾参演《沉默》,但因在台湾机场酗酒滋事被剧组开除


《影子武士》中织田、德川联军在长篠会战中以三千支南蛮铳火枪大败武田家


天主教逐渐在日本形成燎原之势后震动了统治者的根基,从日本的角度来说这种经济、文化殖民倾向的危机也确实需要防微杜渐。《沉默》中奉行大人曾以日本男人的四个小妾: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做了精辟的比喻,西方对东方文化的介入最终会陷入泥沼本质上一种文化上的水土不服,而"不能生育的女人"无法在日本的国土上滋长,不给日本统治者带来利益反而倍增威胁,这是天主教最终被禁止的原因。在十七世纪上半叶,日本的天主教更多的是置身于腥风血雨的炼狱,近30万天主教徒带着执着信仰惨遭屠杀。

元和大殉教


巧合的是《沉默》中的洼冢洋介曾在山田风太郎武士小说改编的电影《魔界转生》中扮演了天草四郎,天草领导的岛原之乱正是日本禁教锁国的导火索。从织田信长为削弱僧族势力屠杀一向宗僧侣、火烧比叡山,大力倡导天主教,到德川幕府锁国政策复兴佛教、禁绝天主教,可以看出不同形式的宗教在统治者眼里只不过是政治玩具。至此《沉默》中的神父洛特里哥还会相信永恒真理的教化么?

山本タカト 笔下,天草四郎领导的岛原起义,最终在幕府军的绞杀下,近四万义军全部战死,其中包括手持竹枪上阵的妇女和孩子


马丁·斯科塞斯的《沉默》


起初我对老马作品抱有的期待是:直观而悲壮的史诗感,殉教的惨烈、富有仪式感的配乐。而原著中围绕"沉默"这个主题,远藤周作做了了大量沉默的环境氛围铺陈,马丁·斯科塞斯当然也懂得这种大巧不工、大音希声的道理,首先便放弃了电影原声的喧宾夺主,以自然环境音效最大化的凸显电影本身,除了一、两处日本乐器呼应情节的裂帛之音,包括海浪声、风雨雷鸣、蝉声一直从开始延到续结尾字幕黑屏。

早在90年代马丁·斯科塞斯便完成了《沉默》的第一版剧本改编


本片获得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摄影提名。因长崎取景成本过高,剧组改为在台湾拍摄


小说中远藤周作采用了三个不同角度的巧妙叙事手法,第一部分是传教士洛特里哥的日记,第一人称写法直击角色的主观感受;第二部分也就是主体部分采用了第三人称的上帝视角进行客观填补;简短的第三部分以《天主教住宅官差日记》的形式简短概括了洛特里哥在日本二十年的生活,暗中点睛之笔道了他最终是否弃教的真相。与远藤周作的含蓄不同,马丁·斯科塞斯的结尾多少有些过于直白的添足之嫌。


相比于原著的三段结构还原,为了增强代入感马丁用2小时41分的片长高度复刻了原著细节,这种平铺直叙的方式不免有些冗长。为了避免人物歇斯底里的表达,也没有制造过多感性化的煽情表演,而是利用了空间蒙太奇的组接展现了人的情感落差。

如洛特里哥与弃教的师父对谈结束后,近景特写跳转为远景,日式建筑的俯瞰框住了渺小的人像,拉伸的空间分离了人物,展现了两个人的分歧


再如当传教士输给了日本这片沼泽的事实确立后,一个不起眼的中、远景切换巧妙反映了人的失落感


片中大多数时间以固定机位强调一种"静态感",使影像表达练达、沉敛,其中几个摄像机迅速后拉的动态镜头尤为出色,展现了人被空间遗弃的感觉,这个空间环境象征了行为、时代、国度差异下,大环境对个体造成的压迫。


演员方面主角加菲尔德虽然是商业片走红,很多人也带着偏见诟病他的演技,但看得出他也尽力的完成了人物塑造,且无用力过猛之处。塚本晋也饰演的殉教信徒也不错,曾在他导演的《六月之蛇》中有惊艳演出的黑泽明日香亦有出镜。尾形一成的表演全场最佳,老谋深算的演技滴水不漏,他曾在《太阳》中扮演过战败后的裕仁天皇,同时也参演过杨德昌的《一 一》。


结语:基督最后的诱惑


十七世纪初长崎的天主教徒曾多达75万人,被称为"远东的罗马",在无数人血肉之躯前赴后继的信仰中,没能被天主教征服的长崎1945年被原子弹"胖子"摧毁,日本"万世一系"的天皇也退下神坛。


《沉默》从开始便设定了神父费雷拉的弃教,当信仰先师的形象崩塌后,年轻的神父洛特里哥开始了追问上帝的沉默之路,这成为一个循环,最终他也放弃了传教士的身份,成了被国家、教会抛弃的人,改日本名、娶日本妻,老死他乡。我不想在感性上去揣度这种被信仰放逐后的悲恸,人生就是在各种形式的寄托中生存,有神论者以宗教,无神论者以真善美、爱和天性的自由作为至高目标。不过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拘泥一种形式、拘泥自我。


洛特里哥在弃教前听到了耶稣的呼唤:踩下去吧!我就是为了要让你们践踏才来到这世上,为了分担你们的痛苦才背负十字架的。这是基督最后的诱惑,他在诱惑教徒舍弃对形式的局限、舍弃自我的执念、舍弃他无法左右的历史宿命抗争。


所谓仁慈之道,就是舍弃自我。我们好像没必要一味拘泥于宗教的派别。为他人奉献自己,这一点在宗教之间并无区别。最重要的是,是否行道。——《沉默》


舍弃自我,为他人奉献自己,甚至颠覆自己,说易,行难,毕竟在无解的人生中,你要独自面对,面对这世界如迷一般的沉默。




往期回顾:

阿兰·巴迪欧 菲利普·迪克冯内古特

太宰治 ▏三岛由纪夫 山田花子

聂鲁达 ▏曼德尔·施塔姆鲍勃·迪伦

石川啄木正冈子规葛饰北斋

木心阿城邵逸夫

白南准博斯梵高

安迪·沃霍尔筱山纪信雕佑西三代目


「七寸丁」

微博:@非__想

豆瓣:非想_爱心觉罗

用你的拇指爱抚我的二维码

CP号:人有两张嘴,「三寸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