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40:不要把自然教育活动变成“提前上的科学课”
最近频频与朋友们聊到关于“要不要送孩子去提前教学培训班”、“自然教育活动家长要求知识性怎么办”、之类的问题,前面两篇分别从教育目标的分层,自然教育培养人的特点,还有孩子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来回答了这些问题,都很烧脑,感谢大家辛苦的看。
前两篇在这里:
这篇会从“为什么不要提前教授孩子知识”这个角度切入,结合我接触到的案例,继续探索学习、孩子的发展与自然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
案例一:“别的孩子都去,我的孩子不去就落后了”
大家都知道教育部有明文规定,禁止给幼儿园小朋友提前教授文化知识,这让许多家长都非常焦虑,也不符合中国自古以来以儿童低龄识字为荣的教育习俗。这教育部的禁令是拍着脑袋想出来的吗?别的不说,我不教,别人家会教啊,到时候我的娃不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这些话是不是看起来很有道理又很熟悉并且还无法反驳啊?最近我的大学室友的好友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大学室友劝说无果给我转述的时候,我几乎看见了上面一模一样的话。
案例二“我们卖的识字软件,我们自己也不用”
有个不知道什么时候换了工作,去了一家教育产品研发机构,最近有一款识字软件大卖,她被家长们“鸡娃”的劲头震撼了,过来找我吐槽。不吐不知道,一吐吓一跳,原来真的有那么多家长在想方设法给孩子进行提早教育。更重要的是,研发和营销这款软件的育儿大号们,自己是不用的。他们都知道,这些软件或者说提早教育对孩子并无益处。
案例三:低龄段的自然教育活动就上高年级的科学课
之所以写前两个案例,是因为在日常的教育中,这样的焦虑状态是比较容易被关注到,也比较容易被对教育孩子有理性认知的家长群体们吐槽的。
但在我们关于“自然教育活动是不是就是认识物种”,“家长对自然教育活动有知识性要求怎么办”的讨论中,我们发现原本在教育孩子方面理性的家长,可能也会变成站在自然教育活动要立刻学知识的那一面上来。
这未必是因为家长焦虑(我不太喜欢用一个空泛的词去概括所有问题),这很可能与自然教育活动的评价机制有关。学校教育主要以传授制为主,可以看得见分数或者等级。体育、美育的学习都是可以看得见成果的,曲子弹得怎么样,画画画得怎么样,运动的好不好,都可以立即看见。这些评价都属于终结性评价。而自然教育活动是典型的过程性评价的教育,说得刻薄一点就是收获其实只有孩子自己知道,甚至短时间内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
当然,这不是说自然教育就可以无法无天了,一切随缘了。有教育经验的老师和家长都可以看得出来活动的好坏。活动的设计者也是可以用各项指标对活动、教学过程、教学对象进行评价的。这是另一个话题,此处就不具体展开了。
回到正题,正因为自然教育有这样的特点,于是有的自然教育活动中,会把获取自然知识作为主要目标。甚至有的连知识都不是,只是猎奇或者一种可以吸引人的表象。我甚至见过给幼儿园或者小学低龄段设计自然教育活动时,直接参考高年级的科学课本,设计出“给幼儿园小朋友讲光合作用”的活动来。美其名曰:“学校教什么我们就上什么,家长要什么我们就卖什么。”
所以王西敏老师说了一段话,深以为然。
王西敏老师说:
不是把传统课堂搬到自然中或者线上,或者讲解自然知识就叫自然教育(天下的知识多得很,为啥自然的知识就更重要?)。有点着急。
不提前教育的理论,来自于斯宾塞
说了三个案例了,来说一下为什么教育部的禁令不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真正符合科学的。说到现代的教育制度不得不提到英国,全世界现代的教育制度都有英国的影子,我们国家的也不例外。
斯宾塞是英国19世界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是当时英国提倡科学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弥尔顿、赫尔巴特一起为英国近代教育制度影响全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成为了考研教材上的五星级考点。
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
学习效果是最好的。
——斯宾塞
他的主要贡献体现在教育目的论、知识价值论、课程论和教学原则与方法论上。他说教育是“为未来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他把课程知识分为了五类:
①直接保全自己的:比如生理学、解剖学等,从肉体上让人保有生命。
②间接保全自己的:自然科学知识、比如光学、物理等,学会了可以谋生。相当于现在的理工科。
③父母必备的: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等。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了解孩子教育孩子。
④调节人们行为的:比如历史、政治、逻辑学等,可以让人的行为更为适应社会,人格更为完善。
⑤娱乐的:比如音乐、艺术、文学等,有益于愉悦身心。
看到这里也就可以回答一下,为什么那么多家长都不响应教育部的号召,无视“三年级分水岭现象”,而要给孩子提前教育这个问题了。从斯宾塞的理论中,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一、家长教育受限,缺乏父母必备的知识。二是家长在社会竞争中无所适从,缺乏调节人们行为的知识。
斯宾塞在教学论上的贡献也影响至今。他提出:
①教育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顺序。
②儿童教育的安排方式要与人类教育相一致。(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是从原始到现代,文明也是从古老的符号、神话等慢慢发展到现代的书本、抽象思维等等。所以教育孩子也要从绘本、故事、儿歌等开始,随着孩子身心发展,最后才用密密麻麻的文字书等)
③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从实验到推理。(而不是先告诉理论)
④引导儿童自己进行讨论和推论。
⑤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⑥重视实物教学(后人将其归纳为直观教学)
看到这里的时候,不知道你有怎样的感受,是否有熟悉的感觉?我当时学的时候是有拍着大腿叫好的冲动的,我在这里面看见了“PLB”、“探究式”、“体验式”、“小组合作制”。挑其中几个点延展一下,甚至可以与后来罗杰斯的“学生为中心”、奥苏泊尔“有意义的学习”遥相呼应。其中第②点甚至回答了我多年前在果壳分答平台付费提的问题:“孩子的学习都是从无到有的,给什么学什么,那为什么要给孩子看绘本而不一开始就给他们看论文?”
教育部禁止给幼儿园学生提前教授知识,出处亦在这里,提前教授知识,几乎违背了斯宾塞教学论里的全部观点。
案例四:好的老师是怎么教自己的孩子的
教育的理论千千万万,有一部分又会走到另一个极端,认为孩子就是要纯玩,问也不必答,一切学习都会亵渎孩子的天真,这又是另一个误区了。人生没有白走的路,生命中每一秒都有它的价值,在这一分一秒中,必然有潜在的力量在生发着,发出各种各样的信号,如果完全不予回应,对成长信号也是一种浪费。
一个老师给我们说了她曾经的北师大导师教自己的孩子识字的过程,打开了我的新世界。这位老师带小孩出去的时候,小孩子会对一切看见的事物发问,其中也包括一些牌子上的文字,比如路牌,比如洗手间标识牌等。孩子问:“这是什么?”“洗手间的牌子”。“上面的字是什么?”拿过孩子的手,一边指着一边说:“洗手间。”孩子指着下面的英文问:“这些是什么?”“toilet,也是洗手间,洗手间的英语。”孩子会发问,老师会回答,孩子的关注点并不在于这些内容是什么,而是她发现了新事物,而妈妈回应了她的发现。
慢慢的,孩子在家里看绘本的时候,也会指着字一个一个的问,这是什么,这个字又是什么?孩子形成了观察的习惯,并有了关于知识的认知:“知识是来自于生活中的”。无形之中,孩子已经认识了大量的字,学到了不少知识,还养成了良好的观察和发现的习惯,对新事物有着极高的敏锐度。
这就是低龄段学习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
案例五:好的自然教育机构是怎么做的
不提前告诉知识,不以认识物种为自然教育目标,在盖娅的绿色生活营和成人培训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后者有我在盖娅自然体验师培训时安利识图软件被冬小麦老师严肃批评,前者有在盖娅绿色生活营的时候,即便孩子仿佛在活动中发现了物质循环的秘密,导师们也绝不点破。这曾经让我颇为惊奇。
绿色生活营的内容真的是非常具体的生活,孩子们在盖娅沃思花园,日复一日重复“帮厨”“农夫”“清理”三项盖娅任务,循环整整七天,与同伴吵架又和好,与小动物嬉戏玩笑,留下不舍欢笑与眼泪,最后得出关于沃思花园的任务总结,带父母一起重走自己的足迹,然后走人。
看孩子的总结时,常常被惊讶到,孩子们竟然可以用如此有创造力的方式,把沃思花园里人、动物、植物、大自然的联系表达得清清楚楚。这些孩子们也发现了,然后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就只差呼之欲出的“生物圈”“食物链”等概念了。我以为老师们会总结一下,结果蚊滋滋和其他导师们一个字都没有提。
蚊滋滋说:“这些概念孩子们在高年级的科学课上会学到。到那时候,他们也许会恍然大悟,这是我在沃思花园的生活!那么他们就永远都会记得这些概念,并深入理解它们了。就算那时候他们忘记了沃思花园的生活,而课本上熟悉的模式也会唤醒他们的记忆。”
体验与记忆之间互为抓手与线索,这是知识构建的精髓。
总结一下
所以总结一下:1、害怕孩子落后于其他人,是家长缺乏“父母必备的知识”与“调节人们行为的知识”,所以在社会竞争中无所适从。2、不是把传统课堂搬到自然中或者线上,或者讲解自然知识就叫自然教育。自然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目标应该是在某些方面培养人。3、说了很多遍了,再重复一遍,教育要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每个阶段都有培养目标,慢成长很重要。
感谢:盖娅自然体验师培训(正在招募中),盖娅绿色生活营,王西敏老师(排名不分先后)
全文4193字,如果觉得有收获,请帮我点个在看,或者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也欢迎留言或者赞赏哦!
斯宾塞的教育理论:见正文。(节选自《外国教育史》第二版)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33:活动中“特殊”孩子出状况的部分干预方法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29:你参加的“自然体验活动”是自然教育吗?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28:孩子有很多问题,但他们并不需要现成答案
阅读更多请点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系列丨尘世间系列丨猫咪张念九的专栏丨在自然里玩系列丨浮生偷闲系列丨过日子系列丨游学记系列
慢 慢 写
微信号
nuonuo_1125
记录真实的人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