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气吞山河 壮怀激烈】观电影《为国而歌》有感 (李国庆)

李国庆 知青情缘 2024-02-02





气吞山河  壮怀激烈


————观电影《为国而歌》有感


作者: 李国庆


语音:原野


   看罢《为国而歌》(以下简称《为》剧),走出电影院,激动的心潮依旧久久难以平静;脑海中闪电般地映现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亲撰镌刻在聂耳墓碑上的祭文——


   聂耳同志,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也。其所谱《义勇军进行曲》,已被选为代用国歌。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严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趋共同之鹄的。聂耳乎!巍巍然其与国族并存而永垂不朽乎!聂耳同志,中国共产党党员也。一九一二年二月十四日,生于风光明媚之昆明,一九三五年七月十七日溺死于日本鹄沼之海滨,享年仅二十有四。不幸而死,为憾无限。



   聂耳是昆明的骄傲、云南的骄傲、中国的骄傲,在其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开路先锋》《打桩歌》《码头工人歌》《卖报歌》《前进歌》《毕业歌》《大路歌》等30余首革命歌曲和《翠湖春晓》《金蛇狂舞》等4首民族器乐曲;其中,1949年9月27日,《义勇军进行曲》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无疑,《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一生音乐创作的顶点,几十年来传遍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代表。


   出身贫寒的小四狗(聂耳小名)为何能在刚刚步入青春期便走出大山,只用短短五年时间就成为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许多人为此感到困惑和迷惘,因此,《为》剧作为聂耳的传记片,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回答而且必须回答。


   当然,要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完成聂耳形象的塑造,这是难之又难的;况且,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上海已经拍过一部《聂耳》,由大明星赵丹主演,如何才能独出心裁,另辟蹊径,这对编导青山来说,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


   我们欣喜地看到,青山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他自幼在昆明生活,又是聂耳的侄外孙,故土、亲人赋予了他云锦天章般的创作灵感、故事、情节、内涵,从而使我们看到了一部耳目一新、振聋发聩的《为》剧。



   聂耳只活了24岁,其中有十九年是在故乡昆明度过的;1930年春到上海,1935年4月去日本,7月即逝世。


   将聂耳的一生分为昆明和上海两个阶段,采用陪衬、烘托、渲染、闪回、穿插、时空转换等电影艺术手段,为我们塑造、还原了一个真实可信、可亲可近,血肉丰满、光彩照人的聂耳形象,铭肌镂骨,感人至深,乃至在某种程度上重新掀起了一股“聂耳热”,谱写了一曲革命历史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璀璨乐章,在我国当代电影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在《为》剧中,青山将约三分之一的篇幅留给昆明,确为明智之举。


   青山既像一个高明的画家,又似一个多情的诗人,对哺育聂耳成长的春城倾注了满腔深情。


   大幕徐徐拉开,随着镜头的推、拉、跟、摇……,一一映现在观众眼前的是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滇池;巍峨耸峙、万丈悬崖的西山龙门;古朴肃穆、一尘不染的聂耳故居;庄严雄伟、宏峻轩敞的会泽院;中西合璧、气势非凡的云南陆军讲武堂……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是一方瑰丽的沃土,正是这儿的灵山秀水,孕育了聂耳这个音乐天才,铸就了为后世咏赞不迭的丰碑。


   母亲是聂耳最早的音乐启蒙教师。聂耳襁褓时期,她就在摇篮前哼唱各种民歌,包括在昆明等地民间广泛流传的洞经调、花灯调、扬琴调等等,这些都潜移默化地植入聂耳的心灵。在《为》剧中,我们多次看到母亲为聂耳演唱《安安送米》。他的刻苦勤奋在影片中也有表现,他常爱去风景秀丽的西山拉琴,一组组简洁明快的镜头无言地叙说着他的付出与探求。


   在实际生活中,他从小就明显表露出对音乐的爱好,先后向其家人及邻居邱木匠学习民族乐器(竹笛、二胡、三弦、月琴等)的吹奏并对当地民间音乐(如滇戏、花灯、洞经调等)开始接触。热情投入求实小学的课余音乐活动,曾被选为该校学生自治会会长、学生音乐团的指挥等,并曾荣获该校第一号学生奖状。


   1927年秋—1928年冬,聂耳历经三榜考试,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高级部外国语组,主修英语。结识后来担任第一师范附属小学音乐教师的张庾候,开始随张学习小提琴,并与其三哥聂叙伦、友人李家鼎等经常在家里进行民乐合奏等活动。


   限于篇幅,影片对这些不可能一一描绘,但通过他和女友袁春晖交往的一些典型情节,把聂耳的音乐天赋和早期活动展现无遗。


   在《为》剧中,“春晖赠琴”这个情节是虚构的。


   1929年7月11日下午2点30分昆明北门街火药大爆炸事件以后,聂耳和袁春晖参加群众集会,抗议国民党反动派栽赃诬陷共产党,遭到军警追捕。情急之下,袁春晖领着聂耳逃进自己的家避难,临别时,她拿出父亲身前遗物——一把名贵的小提琴,含情脉脉地赠送给聂耳。爱情的萌芽在两人心中萌生。


   后来聂耳避居上海,时时思念春晖,经常用这把小提琴演奏思念家乡的乐曲。


   然而,聂耳英年早逝,两人的恋情终成虚话,观众无不为这悲剧的结局感叹唏嘘。聂耳是有情有义之人,亲情、爱情、友情,一个情字贯穿全剧始终,这正是


   影片的动人之处。


   毋庸讳言,聂耳的音乐成就主要是来到上海以后完成的,青山把“重头戏”“压台戏”安排在上海,无疑是高明和合理的。


   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无疑深受周围环境和自身生活状态的影响。


   聂耳在上海的五年间,国势日蹙,内忧外患;他生活在社会底层,耳闻目睹民不聊生,啼饥号寒,侵略者穷凶极恶,嗜杀成性。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作为一个音乐家,他深入生活,深入实际,亲身体验劳苦大众的艰难处境,悲惨遭遇,用一首首乐曲控诉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呼唤人民起来反抗和斗争,给国内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


   在《为》剧中,青山以写实的手法,细腻地反映了《卖报歌》《码头工人歌》《新女性》《铁蹄下的歌女》等聂耳代表性作品的创作过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为》剧中,聂耳与黄色音乐的制造者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愤怒地斥责他们为了个人私利散布淫歌艳曲,毒害大众的无耻行径。为了阻止这些变相卖国的家伙继续贩卖私货,聂耳酝酿创作一首类似法国《马赛曲》那样的力作,唤起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正巧,田汉创作了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聂耳当即找到夏衍,主动要求为这首歌谱曲。


   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以后,鬼子军官兽性大发,丧心病狂地在闹市街头虐杀百姓,甚至连几岁的娃娃都不放过。


   聂耳握紧拳头,两眼喷出怒火,正准备与这帮魔鬼拼个你死我活。鬼子军官举着手枪,目露凶光,步步向聂耳逼近。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枪声响了,鬼子军官一头栽倒在地。幸亏抗日将士及时出现,聂耳等人才幸免于难。


   这场戏无疑是虚构的,我们不得不佩服青山编导的神来之笔,那么简短的时间,那么窄小的空间,却高度概括地诠释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巨大灾难和危机,提醒国人唯有“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才能拯救民族危亡,挽狂澜于既倒。


   聂耳受此刺激,创作激情犹如江河之水一发而不可收,他不吃不喝,夜以继日,焚膏继晷,终于,声振寰宇、响彻海内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了!这是中国的《马赛曲》,这是历史的最强音,这是传唱不衰、流传千古的高亢旋律!


   《义勇军进行曲》不是空洞的口号和标签,它是实实在在的鼙鼓和号角,激励着亿万军民在抗日的战场上前仆后继,英勇奋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撕碎敌人,将日本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影片撷取松山战役的惨烈、悲壮、高尚、无私、忠诚、捐躯……典型场景,把“冒着敌人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浓缩为民族精神的写照,浓墨重彩地深化了主题,谱写了一曲炎黄子孙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共赴国难,抵御外侮的庄严颂歌,超越了阶级和党派的限制,无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可喜可贺。



   至此,影片达到高潮,聂耳的光辉形象完美“定格”,编导以自己的苦心孤诣、推陈出新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简介


李国庆,喝黄浦江水长大,1969年17岁时赴云南西双版纳“修地球”,饱尝人世间的酸甜苦辣。1979年留居春城昆明,现为民盟昆明市委宣传专委会主任。


自1972年笫一篇文字见诸报端起,40多年来蹒跚学步,历尽艰辛。自忖生性愚钝,立志以勤补拙,“人十能之己百之,人百能之己千之”,每每伏案笔耕于“三更灯火五更鸡”,不知黎明之将至。写作全凭兴趣,广泛涉猎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民间文学、新闻诸种体裁,发表500余万字,获国家、省、市级奖励三十余项,主编出版专著多本、个人著作四本,诗文被选入20余种国家正式出版物。现为世界华文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中国当代作家传略》《云南省当代作家传略》《云南省当代作家评论家传略》收有小传。


此生将以文学作为永远的情人,无怨无悔。



推荐阅读

李国庆在【知青情缘】 发表的文章.


【知青回忆】偷听“敌台”(李国庆)

【知青回忆】牛棚”记事(李国庆)

我成了红军作家的“关门弟子”(李国庆)

物华天宝山河秀  人杰地灵文气浓——文山散记(李国庆)

乃古石林探奇(李国庆)

上海阿卡(李国庆)

奋斗(外一首)(李国庆)

【小小说】父亲(外一篇)(李国庆)

蒙自,让我轻轻地告诉你(李国庆)

【知青回忆】曼庄“八仙”(李国庆)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蒙自纪行(李国庆)

少将的侄子(李国庆)

【小说】嫁给绵羊还是嫁给豺狼 (上)(李国庆)

【小说】嫁给绵羊还是嫁给豺狼(下)(李国庆)

【小小说】《除夕之夜 》另一篇(李国庆)

我和李颂源(李国庆)

【小说】乒乓之恋(李国庆)

【小说】没有新娘的婚礼( 李国庆)

【小说】没有新娘的婚礼( 李国庆)

 “乒乓志愿者”的风采    

记昆明七彩金桥乒乓球协会副秘书长李绍红(李国庆)

我叫国庆,我骄傲(李国庆)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

坚持推文不易,读完文章的朋友别忘了点“在看”和转发。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气吞山河 壮怀激烈】观电影《为国而歌》有感 (李国庆)

李国庆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