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胜利最初的微光——南京会战暨南京大屠杀八十年祭
读者防失联加微信:zhuerduo1222
祭奠南京大屠杀八十周年系列:
1937年12月12日夜,日军在攻入、攻陷南京之后,即开始大规模屠杀。
这次大规模屠杀,有集体屠杀,也有零星屠杀。日军以劈刺、枪击、火烧、爆炸、水淹、活埋等等血腥、暴虐、变态的手段,屠杀中国军民数十万。
——人类文明的一段黑色历史,烙进日本人文的骨髓,至今,依稀可见战争暴虐潜伏着的人性之卑劣。
300,000万死难者,实则,可能远不止这个数字。
目睹这一数字,即便现在,几乎每个中国人心有余伤。这是日本侵华的贻丑,也是中国抗日胜利的巨大、惨重牺牲。
平心而论,抗战之前,中国积弱积贫,更兼国内军阀割据。而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之后,日本持续着疯狂崛起。
此消彼长,等到日军虎视眈眈在宛平、淞沪寻衅,中日战端开启,局面几乎立刻不可收拾。
工业孱弱致使中国军队孱弱,远远超过今天人们的想象。
与拥有航母、战舰、重炮、各类战机和战车的日军相比,中国军队唯有寥寥可数的大口径重炮,少量的75口径野炮,以及稍微占有优势的民式马克辛机枪,捷克式轻机枪。
以至于现在人们都十分熟悉的驳壳枪,当时最为尴尬的武器,也被中国军队以为利器而大批量武装。
揣两颗手榴弹,扛一块大刀片的正规国军,在开战之初,绝不是少数。
所以,中国国军数以百万的官兵不得不以人肉之躯,填入血海火海,以惨重牺牲勉力,去抵消日军巨大优势。
这不是靠什么正确思想,伟人军神,“亮剑精神”,就可以逆转的客观态势。
诸葛亮不行,马克思同样不行。
真正家国安危,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中国军民靠血肉之躯,不弃不馁的抵抗。
正是不屈不饶、艰苦卓越的抗战历史,中国才得以崛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列强。
由此,中国虽然多经坎坷、风雨。最终,还是成为在世界最具影响的举足轻重的大国之一。
南京城外,传说中的日军150榴野炮。射程10公里上下。一发炮弹爆炸,足可以炸死半个足球场的无隐蔽人员。只要有精确引导,配合,一、二个中队日军足可以凭借这样一个炮群,足以与中国军队数千人作战。
血雨腥风的抗战八年,爆发了数十次尸山血海的大会战。熟悉抗战战史的朋友一把都多有了解。
唯独,抗战之初的南京会战,因为之后伴随日军在南京的疯狂杀戮,酿成中国近代历史最大的民族战争悲剧。使得很多人,也包括我,不敢回望,不愿直视,不忍提及。
今年是南京会战暨南京大屠杀八十周年。人们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回望、解读,是否还一如既往,不得而知。
但是,随着研读史料和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推演,我确实已经改变了一些看法。
悲伤、悲哀、悲凉不足以诠释南京会战暨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背后最厚重的,确实是当年中国军民遗留给今天中国的财富。
中国以顺应文明潮流的国策、战略,以无以计数的军民牺牲,最终,奇迹般以农业国家,打败了世界一流的工业大国。
南京会战暨南京大屠杀,固然悲伤、悲哀、悲凉。但是,南京会战确实是抗战伟大的民族胜利中,为中国挽回战略被动的重要会战。
以悲伤、悲哀、悲凉去纪念南京大屠杀,决不能空缺悲壮!
以无能、溃散、失败去评价南京会战,决不能抹灭南京会战在抗战史上的巨大战略意义。
淞沪会战后期,中国已经开始了全国抗战动员。南京会战之前,中国政府已经决心迁都重庆,抗战到底。
守、弃南京,成为军事、政治、外交的最大难题。
中国选择了坚守南京。然而,当时中国国军自淞沪会战惨烈牺牲之后,抗战核心战略已经转移,中国全力备战皖、豫、鄂、赣等长江腹地广袤地区。
由此,南京会战参战军队,就只能够依靠淞沪会战退下来,尚未来得及补充、休整的部队。
以国军最精锐之一的孙元良第88师为例,该师整编后投入淞沪会战时,全师总兵力约1.4万人。
等到参加淞沪会战结束,未经充分休整、补充,开始备战南京会战时,全师不足6千人。
除却通讯、后勤、辎重和已经没有了大炮的炮兵等之外,该师能战官兵,不过两个满编野战团,5千人。
该师老兵多有回忆,他们战时一个连,不过80到100人,全连也不过40多条可以保障正常作战的步枪。
该师自有火炮不及日军一个大队,步枪不过日军两、三个大队。
而他们应战的日军,除却方面军、军司令部直属的轰炸机、重炮等火力外,还有师团、旅团、联队等直属火力。
仅仅承受的日军步兵冲锋,也在二到三个联队,甚至更多。
在武器存在代差和数量上的巨大悬殊之外,南京会战是抗战罕见的中日双方人数也有悬殊的大战。
当然,现在横店影视教育热血“普及”抗战常识。所以,人们习惯性以为中国国军的一个师和日军师团大体相当。
由此,人们也就难免联想到屡战屡败的中国男足,内心又羞又恼。指责、批骂南京会战的参战将士的当今“觉悟”的人,非常不少。
不仅是第88师。在南京保卫战中最精锐的教导总队,其主要火力,包括数门75炮、战防炮、迫击炮和若干轻重机枪、步枪。这些配置,不过比日军一个加强的野战联队稍微占优。
但是,当时已经出现立体化、合同化作战。
日军以各类战机、重炮、战车、装甲车等重武器投入战场,国军75炮、战防炮、迫击炮和若干轻重机枪阵地,只要暴露目标,都会毫无悬念,成为日军重武器的靶场。
日军重火力占据太大的优势。以至于在南京会战中,频繁可以查阅日军日记得知,日军以战机、重炮、舰炮、战车、装甲车等武器,无数次攻击国军步兵掩体的记载。
我可以打你,却不能打我。这就是军事科技发展出现的代差。
这个代差造成的双方武器的差距,远远超过数量上敌众我寡的想象——拍马冲锋的100个战无不胜的关云长,无法战胜一挺冲锋枪。
日军攻入南京的战车。对日军战车,国军尚无配置应对武器。
在日军方面军、军直属的陆航战机、重炮、战车、装甲车支撑下,日军一个大队、联队的战力就完全领先了中国国军最精锐的野战师了。
更让人唏嘘是,如此艰苦、凶险的会战,中国国军居然有不下三成的战士,是新兵。
在南京会战前,国军参战部队匆忙补充了大量新兵进入作战部队。
如国军第88师不足6千人里,即有2千余人是才补充进该师的新兵。教导总队补充的新兵也在4千人左右。
这些新兵,是1937年夏秋,举国征召抗战兵员中稍微晚的一批。
他们没有接受任何军训,也没有时间接受任何军训。而来到战场之前,他们可能为人子,为人夫,连过年杀鸡都会心悸。
他们不懂基本班、排战术,不懂开枪,不懂投弹,不懂搏杀,不懂防炮,几乎所有现代战争的常识,他们都不懂。
日军并没有给中国时间。很快,战火便燃烧到南京城外。
和国军最嫡系、最精锐的第88师、教导总队一般,其他国军友军各部,也是这样于匆忙间,投入了激烈的南京攻防战。
战后,第88师突围归建不过600人。教导总队等部队亦然。南京会战中的中国国军,十折其八、九。
此外,算上分散突围和失散军人,中国国军脱险至少超过5万。这样反证了日军在南京屠城,受难者多为平民。
这些突围出来的部队,浴火重生,几乎全部成为后来中国抗日的劲旅。
反之,日军在南京会战却泛泛可陈。
在外围会战中,日军分进合击,长途迂回,固然凭借机械化地空配合取得战绩,然而,等到南京攻防战,日军却累日陈兵坚城之下,几乎一筹莫展。
日本迫切企图在南京会战,一鼓作气,彻底打掉中国的信心,战败中国。是以,日军以侵华战争中最鼎盛陆、海、空军力,集结十余万重兵投入会战。
然而,日军自12月8日对南京发起总攻击到12月13日中国国军撤退,每日伤亡三、四千人。
现在,在日本官方军史《战史丛书》系列里,可以看到日军在南京保卫战,多次提到“抵抗”、“顽强抵抗”、“战斗没有进展”等等类似记录。
按照战后中日双方资料评估,日军在南京攻防战伤亡不下二万。如果算上整个南京外围会战的战损,日军会战伤亡应该超过三万。
日军耗费天文数字的战争资源,累日靠飞机炸、大炮轰、步兵冲,虽然取得战役胜利,但战损极大,更没有实现逼迫中国投降的战略目的。
是以,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出现一种论调,即推测日军屠杀起因,是因为日军在南京会战的惨重损失后的报复。
不抵抗就无屠杀,甚嚣尘上。
然而,并非如此。
淞沪会战后的日军,已经为淞沪会战战役胜利冲昏了头脑。
日军华中方面军的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主力扑向苏州、嘉兴一线,冒着补给线拉长和连续作战风险,悍然西犯南京。
事实上,日军攻势在手段上,已经破坏了日本整体侵华战略。
二十世纪的日本军界、政界,固执保守。一味认为,“日本专注解决中国事变”。
——把中日冲突与世各国一厢情愿分解开来,这种想法甚至延续到苏德战争爆发,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才有所改观。
现在看来,当年日本军政头脑,无疑足够愚蠢。
日军三个月“解决中国事变”的侵略主张和叫嚣,在淞沪会战后已经处于事实上的破产。日军对南京的攻势,显得毫无军事理据和深思熟虑。纯属莫名其妙。
然而,日军还是开始了以炫耀“武威”为核心的“征服”和“震慑”的攻击。
正如唐生智暨南京卫戍司令部潦草的应战部署一样,日军向南京的攻击,同样显得无序、混乱。
准备参与总攻南京的日军。南京城外各部日军为了抢夺战功异常混乱。
日军华中(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的进犯南京攻略,多有混乱。日军同一师团的旅团间、联队间的攻略也是十分混乱。
为争夺有限的相对舒适的营地、粮草、燃料,日军被受命洗劫中国城市、乡镇。在战后日本的记载可见,日军是以整体军队犯罪的行军,攻击南京。
并且,随着向南京的攻势进程,日军沿途作案,犯罪日益猖獗。
可见,即便南京不设防,中国国军完全弃守南京,日军对华出于“征服”和“震慑”的侵略手段,必然也会出现大规模的烧杀抢掠等战争犯罪。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日本虽然步入工业化文明,但是日本人文进步远远落后于其军事和经济的发展。
进攻南京的日酋之一,谷寿夫居然在1934年还撰文认为,军队犯罪可以激励士气——中世纪黑暗杀戮的愚昧,泛滥不可一世的日军高层。自然也就流行于日军全军。
南京沦陷。日军疯狂屠杀中国军民,其本质的原因就在于:
一,日军对华侵略的目的、战略、国策缺乏理性,异常混乱。
日军在这种混乱中,虽然凭借绝对优势军力取得战役胜利,但是,日军为之付出巨大战损,陷于对未来攻略的混乱。
这个以“征服”和“震慑”为核心的“炫耀武威”为目的南京攻略,提不上军事战略的台面。其目的使然,屠杀在所难免。
二、以“征服”和“震慑”为核心的“炫耀武威”为目的南京攻略,更加刺激了缺失现代人文教化的日军官兵的犯罪意识。
南京陷落,日军主力第16师团的一位旅团长,甚至为“抢功”,用嘴撕咬其师团长中岛今朝吾。日军官兵杀人眼红性乱,甚至不断爆发误杀和内讧丑闻。
这支机械化、现代化的军队,其官兵人文素质低下如同中世纪的野蛮军队。其疯狂、野蛮,完全可以想象。嗜血嗜杀本性使然,无论如何,南京屠杀也是在所难免。
即便到了1945年,在日本投降前夕,日军在侵略地区,也有众多对和平居民实施屠杀的案列。
南京陷落,日军并没有伤及中国根本,其战役最大的收获,不过是取得攻陷南京,取得了会战的胜利。
之外,便是日军苦心准备,付出巨大代价得到的“征服”、“震慑”、“武威”。
日军陆航在抗战初期的大规模轰炸。
这些落伍于文明和时代的,类中世纪的军事战略思想,使得日军空前膨胀却事实上一无所得。
假设,武汉会战是日军彻底陷入中国战争沼泽的标志,那么,南京会战,就是日军陷入中国战争沼泽的开始。
南京沦陷后,自日酋朝香宫鸠彦王恼羞成怒下令“不留战俘”,到日军全年少壮愤青官佐、士兵为所欲为的对战俘、和平居民的屠杀。都可以侧面认知:
日军对南京攻略缺乏理性的战略思考,而局限在“仇杀”和“炫耀”的愤青式感性层面。
这支在当时地球数一数二的海陆空合同作战的战略大军,在南京会战后,留在抗战和世界战争史上最大的战果,不是军事上的胜利,而是集体变身杀戮机器。
以二十世纪的人,居然如十一世纪的“军事智慧”,干下暴虐、残忍、血腥的兽行。这是日本人,甚至人类文明为此蒙羞的丑事。
日军在淞沪会战的胜利,以及日军到1937年的华北攻势,使得日军在侵华战争初期确实掌握着战争的先机。
然而,在南京会战和南京大屠杀的爆发之后,日军侵华最大的战争集团以血腥杀戮,显示了他们的战略短视。
——中国政府远走重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世界主流文明对中国抗战有了最广泛的同情。
占领南京的日军侵华最大的战争集团,不断以集体、零星的方式,对饱受蹂躏的南京平民、妇孺、老小进行杀戮、抢掠、强奸等等大规模犯罪。
在东京本土,日本天皇皇室,百万日本人民举着鲤鱼灯笼,彻夜欢呼“祝贺南京陷落”。
举国沉迷于犯罪里,所以,日军也就完全忘掉了,自己是军队。
抗战胜利最初的希望,也就在八十年前,南京最黑色、阴冷、血腥里,闪烁出微弱的火花。
日军入城式,在1937年12月17日举行。
为了这次“炫耀武威”的入城式,日军各部对南京和周边地区最后的抵抗,进行残酷、血腥的反复“扫荡”、屠杀。
日军主要机动野战集群耽误在南京战区,漠然对津浦线、陇海线的控制,坐失了作战先机。
而这时候,中国军队正在抹去泪水,悲壮西去、北上、南下。
等到日军在如同野兽的地狱般狂欢中,终于想到要继续中日战争的时候,中国军民已经同仇敌忾,在徐州,在武汉,在长江,在太行,准备了更多的战场。
南京会战之后,中国抗战进入了实质性的,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持久作战。
拥有舰队、重炮、战机、战车、装甲车等现代武器的日军,在多以75炮、迫击炮、机关枪,甚至梭镖和大刀片武装的中国军民奋力抵抗下,举步维艰,陷入泥潭。
南京会战,南京大屠杀,确实是抗战最具标志性的大事件。
只是,现在纪念,我们总在忽视着南京会战,南京大屠杀对抗战胜利,对中国的付出、牺牲与价值。
忽视着当年日军以军队有组织犯罪的证据确凿的无耻。
也许,不要愤青,不要善良之后,我们才能够在南京会战,南京大屠杀里,由惨痛、悲伤、悲壮,去读到更多家国的希望吧。
欢迎关注、支持、转发。以橡树视角看南京会战暨南京大屠杀。
鸣谢各位朋友对《流浪的橡树》原创的支持。
远征军系列连载中:
第一次远征军《中国远征军,出战国门》,《临危赴难》,血战同古(上),血战同古(中)血战同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