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抗日金融战和日本为何偷袭珍珠港?
长崎事件,前十年与后十年(上)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
爆发战争之前,中国和日本对于美国而言,都是其远东的合作伙伴国家。
日本发起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之后,中美结成最牢固的抗日同盟。
于是,整个战争走向就开始随中美、美日的关系变化而变化。
现在回望抗日战争,客观而言,假设中国没有融入世界盟国阵营,闭门而战。那么,单凭中国孱弱工业与经济苦苦支撑日本侵略,要取得1945年的抗战胜利,几乎没有可能。
可见,美国确实是中国取得八年抗战胜利的最为重要的支持者、支援者和参与者。
回顾抗战期间中美携手往事,自然要从珍珠港事变说起。
相信很多人都认为珍珠港事件纯粹因为美国在抗战之初对日绥靖,发战争财,继而自作自受。
那么,日本为什么会偷袭珍珠港呢?
话还得从一战结束后的远东局势开说。
国际联盟,简称国联。草创以来,因为组织比较松散,参与协调世界各国矛盾不免夸夸其谈,流于形式。
彼时,身在国联的苏、日两国均对中国满蒙地区虎视眈眈。
没有参加国联,独居美洲的美国,则奉行孤立国策。
随着中东路事变和九一八事变相继爆发,尤其日本筹划建成伪满洲国后,英、中、日、苏等国联成员国和不是国联成员国的美国,顿然被推到远东波澜壮阔的风口浪尖。
彼时,中国及远东辽阔、广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发展大势下,其重要性凸出,为世界列强瞩目。
如依日本这般胡闹,自然越发不利于苏、美、英等国在远东的国家利益。
当时,在远东最具军事实力的国家,无疑是苏俄和日本。
苏俄暗向中国表示同情,外交表示绝不坐视中国与日战争,以及慷慨的嘴上承诺之后,便马不停蹄向日本开展积极外交。
后来,苏俄与日本经过谈判和战争,各自以其傀儡国蒙古、满洲在远东形成相对稳定的对峙态势。
1941年4月13日《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处于抗战最艰苦阶段的中国最终被苏俄出卖。
《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现场。
中国北方领土遭遇瓜分及苏俄与日本既成事实造成的满、蒙问题,直到二战结束,才勉强得到解决。
也就在苏俄与日本由谈判和战争瓜分中国北方满蒙疆域的同期,英、美两国也开始重视远东、中国。
英国在一战之后,虽然发型已乱,但是穿着老牌殖民帝国的大衣,扣上日不落帝国的墨镜,走路煽风,照旧是风风火火跑来跑去,名义上依然是世界一哥。
不过,当时一哥家里,也没有余粮。
战后萧条,德法竞争,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殖民主义江河日下,这使得英国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颇有一番就像身体被掏空的力不从心。
好在,美国当时已经稳坐世界第一债权国交椅,家里有矿,吃喝不愁。
于是,文化、意识形态近乎的英、美终于坐在一起。
彼时,美国在孤立国策下修正、制定了其的配套的国际国策:
美国国家利益需要英国的生存和它作为一个大国的战后行动自由。
就此,美国确定,美国外交将以配合英国外交的节奏,进行展开。
在满地球都在追求自由市场的美国内心,对日本自然是一百个不情愿。为此,在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军方甚至有美军单方面介入中国东北的动议。
不过,碍于英美重点都在欧洲,要应付欧洲日益激烈的混乱、竞争,英、美等国在远东确实军备不足。
最后,在英国斡旋、说服下,美国对伪满洲国事件丢下不承认的态度,悻悻作罢。
1933年1月15日,美国通告世界各国,拒绝承认满洲国。
1934年3月13日,英国通告各国,声称,英国将永远不承认满洲国。
孔祥熙与希特勒。抗战前夜,中国加强对列强外交,准备抗战。
这时,中国只有依靠自己——国民政府就此开始卧薪尝胆,备战抗日。
备战抗日重中之重,自然着落在金融、经济、军工,以及军政、财税改革等等方面。
然而,沉疴经年,要解决这些问题,以中国积贫积弱现状,外交寻求国际解决,自然是极为重要的手段。
现在回望当年,可谓弱国无外交,其时是个伪命题。
当时,在备战抗战阶段的中国外交,取得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最辉煌的成就。
中国外交精英频繁触动,与德国、美国、苏联、法国等欧美国家的金融、军界、重工业等方面频繁互访,成就斐然。
尤其在军事上,中国早于日本得到欧美军界当时先进的战争理论、军事战略理论等大变革的资讯。同时,国军整改也得到诸多军事列强支持。
满清崩溃之后,中国爆发多次军阀混战,当时国内政治分歧,积贫积弱,情形相当紊乱。
在此背景下,中国与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等各国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尤其在金融、经济改革上,争取到列强极大的支援。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针对中国当时的国家金融缺陷和落后,在东北、华北等地大规模开展武装走私,使中国关内白银大量外流。
在日本金融攻势之下,中国无力招架,瞬间,银价疯涨,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国家收支失衡,中国金融出现巨大危机,国家经济摇摇欲坠。
这是课本没有记载的九一八事变之后到抗战全面爆发之前,中国遇到的最严重的挑战。
于是,在全面抗战之前,中国精英们率先发起的金融抗日就此开始。
中国的金融抗战很快得到了英、美两国政府支持。
陈光甫先生,抗战金融战主将,中、美、英平准基金委员会主席。抗战爆发,先生为大本营贸易委员会主任委员,授中将衔。
1936年5月18日,陈光甫先生带领的中国币制代表团和美国政府财长摩根韬进行会谈,签订《中美白银协定》。
协定以定量、定价的白银和美元交易,确定了法币100元兑换美金30元的汇率。
由两国财政、金融保驾护航,中国宣布全面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法定纸币。
——法币,由此诞生。
因为美国政府及财团支持,中国法币很快和美元实现对接,得到了美元信用支持。
白银流通成为过去,中国在开天辟地以来首次实现了自己的货币流通。
通常,接受课本和影视剧熏陶的朋友往往认定,法币专属低劣、卑鄙、腐败和毫无信用。
至于当时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更是四大家族敛夺民财的帮凶,臭名昭著。
然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及法币改革,确属民族之骄傲。
法币改革成功,来自英、美平准资金、低息贷款输血中国,使得日本大量走私白银,以金融战打击、摧毁中国金融的企图,最终破产。
课本描述了日本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
但是,课本并没有介绍日本这次经济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正是中国在英、美输血下,实现现代金融、货币改革成功,在金融战场对日本的一次绝地反击。
家曾祖父渠达成早年由日本开始,追随、襄助孔祥熙。中国抗战前金融、法币及税制改革之时,先后任职中央造币厂主任和河南税局局长。
抗战爆发,他携家祖父兄弟二人由河南而武汉、重庆、桂林,在国民政府财政部、中央银行等单位从事抗战军费筹措工作。
由此,家父儿时得以知道诸多抗日金融战故事。
他在晚年曾经频繁提及这段往事,对抗战军兴之前的抗日金融战谈兴尤佳,极为感慨。
在山西铭贤学校任学监时期的渠达成。
无疑,现在看来,自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后,到1936年西安事变,至七七事变,再到1937年淞沪事变,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中国的弱国外交,以金融、货币改革,大力发展工业和军备,短短五、六年取得外交成就,举世瞩目。
正是中国在外交、金融和经济、工业、军事、政治等方面的有效预备,抗战爆发,在沦陷半壁河山之下,中国才得以能够有财力保障以数百野战师,轮番上阵,与日本殊死周旋。
可见,中国的金融、货币改革,以对日金融战的胜利,不仅保障了中国经济全面复苏、发展,为抗战备战提供了金融上的保证。更是奠定了后来抗战,中国能够苦撑八年取得胜利的经济基础。
由此,武汉会战之后,日本侵华的三个月打败中国的企图,彻底破产。
日本全无战胜希望而又脱身不得,就此陷入战争泥沼。
可想,日本对于英、美对中国的金融、货币改革的保驾护航,必然怀恨至深。
按照常理,随着大片国土沦丧,重要城市大多沦陷,必然导致中国抗日政府金融崩盘。
然而,在中日全面战争期间,即便中国退守重庆,美元、英镑一直坚持对法币捆绑,使得中国虽然沦陷半壁河山,金融依然奇迹般保持着稳定。
试想,假设当年中国金融崩盘,抗战如何可以坚持下去?
抗战前夕,中国农业银行法币模样。
这是很难以为人知道的英、美等国于抗战早期对中国的最实际的、最有力的支援。
这种支援,也代表着美国和英国国家利益与日本的扩张、侵略国策分歧加大,已渐成格格不入态势。
当然,英、美出于各自国家利益私心,企图实现其在华利益能够在抗战之中得以软着陆,这一阶段,英、美基本保证着他们和日本的正常邦交和外贸。
日本也不是傻子,日本需要石油、废铁等战略物资的进口。日本更希望在对美、英外交中抢先走位,使中国对美援的幻想破灭。
所以,日本虽然满嘴黄连,但也以不损害第三国在华权益,对英、美等国也虚以亲善应付。
但是,随着中日战争全面化、深入化、复杂化,日本再无余力在战争中保持其专心致力于解决中国事变的国策。
日本和美国关系不可避免地继续恶化。
抗战爆发至1938年12月,日本侵害美国在华利益事件,即发生了296起。
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制造大屠杀事件,率先在美国媒体曝光。日本兽行为世界唾弃。
同月,在标识清晰状态下,炸沉了美国军舰帕奈号与三艘美国油轮。
欧美舆论为之哗然。
彼时,亚洲舰队司令官亚内尔上书华盛顿,认为东京打算排除美国在太平洋各地的利益,呼吁以武力介入,援助中国。
这是抗战爆发后,美国军方第一次提议军事干涉日本侵华。
英、美国家利益和日本扩张、侵略格格不入的态势,正是重庆统帅部确定苦撑待变国策的基础。
待变,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实现。
最初,在布鲁塞尔远东和平会议上,美、英对日本侵华仅局限于舆论上喋喋不休的抗议、声讨。没有采取实质性军事、经济的制裁。
随着孤立国策惯性,美国还是坚持执行在战前和日本签订的《美日通商条约》。
根据这个条约,日本合法在美国进口石油、废铁等战略物资,用于战争。
罗斯福总统是对日本实施禁运的推行者。
当然,美国在恪守日美外贸条约同时,也开始收紧对日本侵华需要的重要物资出口。尤其,美国对日本在航空设备方面,实施了道义禁运。
同时,美国向中国提供2500万美元桐油贷款,以资助中国抗战和在海外购买战争物资。
这是欧美正义国家支持中国抗战的第一笔贷款。
2500万美元桐油贷款到处,对饱受日本侵略蹂躏,正在艰苦抗战的中国军民,予以极大的鼓舞。
无疑,雪中送炭。
这笔贷款,中国主要用滇缅路改造和购买军火等。日本闻讯,大为恼火,数次抗议,美国视而不见。
现在,在二战历史研究上,很多人都认为这笔贷款是美国对日外交战的开始,是美国警告日本侵华的第一声警钟。
1939年,德国、苏联瓜分波兰。
是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卷入二战。
自然,与英国外交节奏一致的美国也开始对国策进行大幅调整。
柏林、罗马和东京轴心国联盟确立,随着英国参战,美元与英镑休戚与共的关系,美国必须果断以国家行为对美国的国际利益予以战时抢险。
1940年7月,美国再次强调道义贸易原则,明确对日本实施航空燃料、润滑油、高熔点废金属等战争物资的禁运。
10月,美国继续加大收紧对日贸易。
彼时,罗斯福签署文件,对日本实施禁运废钢铁。到12月,对日禁运扩大到铁矿石、生铁、钢等战略物资。
与此同时,美国民间援华活动渐成主流气候。在此气候下,美国军方、医疗、媒体自愿人员也开始进入中国。
1941年1月,美国强硬通知日本,因《美日通商条约》期满,美国不再与日本续约。
在中国战场在无休止战争里的苦耗的日本,陷入冰窟。由此,日本军方和政府出现前所未有的紊乱。
陆军叫嚣战争,政府呼吁谈判,海军首鼠两端。
一时之间,战和不定,日本前途倍感茫然。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也是中国抗战的转机。
美国宣布不再与日本续约,即表明美国决心放弃其孤立国策,重订其对日、德、意轴心国的新的国策:
即如果美国牺牲中国,妥协日本。那么,随着中国抗战失败,英美在东南亚国家利益将完全丧失。
由此,英国、苏联对战争的信心就会动摇。
最后,美国将为之付出代价。
美国国家利益核心几经循环,终于,落在了中国抗战上面。
就此,美国和日本已处于事实上的对立态势,战争,也就势在难免了。
夜深,搁笔,鸣谢情谊赞,关注朋友注明请加:zksd1222。
越战,柬埔寨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