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漫谈1979年的中越边境战事
杨虎城囚禁详考(2)
杨虎城被捕详考(1)
以文拜年。万事大顺:
徒步开进中的解放军。
1979年2月17日,是中越边境战事的爆发日。
至今,已经四十二年。
此刻正值孟月,百花争妍,唯书房寂静,我正在翻阅几篇当年参战老兵兄长们的留言。
大家都是1979年中越边境战事的关注者,长期从不同视角看待、分析这场战争,因而,每年总会有新的感悟。可是,1979年的中越战争确是一场难以言述的战争,每次微信聊得刚刚兴起,却又碍于诸多原因,只得相约面聚茶聊,而后匆忙散去。
战史,难写。
2019年11月,我曾在成都洛带镇与数百位朋友相约茶聚。
那天,大家喝酒、吃肉、弹琴、唱歌、漫说历史,会上,我也应朋友所邀漫谈我对战争的认识,即:
战争并非仅是政治的延续,而是政治及人类社会活动的最极端的表达形式。
这是我个人对战争的基本认识之一。
长期以来,我写作涉及的民国军阀混战、 内战、抗战、朝战、越战、中印边界战事、中越边境战事等等,对此体会极深:
但凡是战史,如要走出教科书套路去深写,都不容易书写。
究其原因,正是战争并非仅是政治的延续,而是政治及人类社会活动的最极端的表达形式这一特性所致。
极端重压,谁又能将政治的文章写好?
因而,写这样的文章必然需要相当的表达水平,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要想阅读这样的文章,同样也是需要相当的理解水平。
这两天正逢1979年中越边境战事纪念日,很多朋友给我发来1979年中越边境战事的相关文章、资料、讯息。
其中,我看过的朋友转来的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论及1979年中越边境战事的走势,尤其让我深为赞成:
政治胜利大于军事胜利。
这句话对那场战事的精准表达,尤其让我敬佩。
1979年中越边境战事,解放军正在进行战术进攻。
因为中越特殊关系,现在的人们理解1979年的中越战争,往往习惯借用更早之前的越战作为参考,得出一个逻辑,即越军最早在中国境内编成,长期得到中国援助,长期向解放军学习游击战,因而得出结论:
越军装备不如解放军,作战方法更是落后于解放军。
由此推论,1979年中越战事,越军当然不是解放军对手。
其实,我为此写过越战系列的多篇文章,不赞成这些结论。
1975年美军撤军,北越吞并南越取得越战胜利,并不是纯粹军事上的胜利,而是冷战格局下,东西方两大阵营及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政治博弈的必然结果。
中国为社会主义阵营主要国家之一,而不是全部。
因此,不能将越南战争视作中国与美国的正面单独博弈的战场。
越战消耗极大,期间,中国倾力支援越南,既为国内三线建设,更为以铁路运输保障苏联、东欧、中国等援越抗美物资能够高效到位,因而修建了成昆铁路等中越境内的重要铁路、公路。
中国成为北越抗美作战的总根据地和社会主义阵营援越的总通道。
可是,具体到武器、军火等战争物资方面,中国相关援助在数量、质量上自然无法与苏联相比。
当时,越军接受苏援先进战机、导弹、雷达及通讯设备之外,在1975年之后,更是得到大量美国遗留武器。
因而,到了1979年中越边境战事期间,中国军队既要监视北方苏联可能发生的异动,只能以南方成都、昆明、广州三大军区对付越南。而越南陆军久经战争,装备精良,其总体实力并不像人们想象那般弱小。
两军相比,成都、昆明、广州三大军区唯有百万大军这一绝对优势。
此外,空军方面,越军得苏联援助,除却以米格-21战机为主力之外,还有米格-23等新型战机,以及装备米-8、米-6等直升机,号称东南亚第一的直升机部队,整体颇具实力。
最终,中越空战并没有爆发。
解放军以喷火器攻击掩体内的越军。
究其原因,很大可能是空军作战范围宽广,一旦交火必然不会局限中越边境,由此极有可能刺激中越边境战事扩大化。因而,中越双方高层出于控制战争规模考虑,可能还是颇有默契地否定了出动空军。
于是,没有空军参战的1979年1月的中越边境战事,成为中越陆军的近距离鏖战。
当时,正如中国军队主力要监视北方苏联可能的异动一样,越南军队的主力同样耗在南方的柬埔寨战场。
战事爆发之后,中越两军在战事激烈之时,均未从其北方或者南方再调军队投入战争。
自战争爆发到结束近一个月的激战中,越军虽在战争后期调回少部驻柬军队回援河内,但是,在越北山地战场,双方几乎都以战区兵力投入作战。
这应该也是一种默契。
1979年中越边境战事期间,中国军队沿袭朝鲜战争时期的战法,而越南军队经过第一、第二次印支战争,完全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支由解放军手把手教会游击战的越南军队。
越军颇受越南战争锤炼,因而在1978年越柬战争,越军即以多兵种、多军种实施分路突击,蛙跳跃进,以强击强,集中优势火力、战力予以民柬军队主力予以打击、突破等等战法,有着鲜明的美军战法的痕迹。
越南人绝不会认为他们在越战最后取得胜利,是通过在中国学习的游击战去击败美国人而赢得的。
他们在与美国人交手中付出难以想象的惨烈的代价,因而,他们也向美军学习了很多全新的现代战法。
同时,高度现代化的越南战争越发惨烈,也就逼迫越南必须得到苏联提供的相对先进、科技的军事援助。
半自动、全自动步枪和普通火炮在现代战场的威力有限,越南日愈靠近苏联,纯属自然。
就此,越战期间,中苏关系更是每况愈下,而中美关系也逐步开始复苏。
在苏联、美国等外力撕扯之下,看似铁板一块的中越关系也渐渐出现裂痕。同样,这些裂痕也影响着苏联在世界、中国在东南亚、越南在印支半岛地区的共运结构。
放在这个大背景下再看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色彩更为斑斓。
西线战场的解放军阵地,不过就官兵动作、位置等,即可认为这是非战时的摆拍。
中、苏、美、越等各方彼此产生实际的作用,使得介入战争的多方不断、随时都在敌友之间切换。因而,等到巴黎合约之后,苏联扶持北越向南发起统一战争,中美关系即刻升温。
中美关系升温,苏越关系升温,自然使得中越关系走出同志加兄弟的幻境。
中苏论战、朝鲜战争、中印战争、中苏边境冲突与压力等等事件给中苏关系极大压力。然而,到了1979年,中美关系和中苏关系就此走到了临界点。
从这个角度去看1979年中越边境战事,既是中国必须要从苏联与越南的同盟间突围的关键,更是美国、中国联手打破世界冷战格局的关键。
1979年中越边境战事成为苏联冷战扩张体系里面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此后,1979年3月,就在中越边境战争在字面上结束的当月,作为苏联在中东输出革命的主要阵地,埃及眼见中越战事间苏联袖手避战态度,与以色列签署了正式和约,背弃了苏联。
对此,美国立即慷慨给予埃及经济和军事援助。
由此,埃及带着她的苏伊士运河加入西方阵营,苏联在中东势力就此转弱。
1979年12月,另外一场让苏联致命的战争——阿富汗战争爆发。
这场战争还在后来继续发酵,使得苏联维系其阵营的“有限主权论”得以全面、空前的破产。
回望历史不难发现,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之后,中越边境频繁大小鏖战至1990年代。正是近乎十年的旷日持久的中越边境作战和阿富汗战争,极大透支了苏联有限的财力、国力,确为苏联无法止血的国家创伤。
1979年的中越边境战事,实为世界冷战闭幕的序战。
同时,这场战事也敲响了苏联最终灭亡的丧钟。
诱发、催化苏联冷战扩张体系开始崩溃,这是1979年的中越边境战事最具历史价值所在。
可见,苏联消亡即为1979年的中越边境战事最终表达的政治结果。那么,政治结果之外,在军事角度又该如何去评价这场战事呢?
比如,谁胜谁败?
1979年中越边境战事谁胜谁败,在中越双边的军事、战史专家眼里,都有自己的权威主张。
不过,对于研究战史而言,相信结果远不如判析过程更为引人入胜。
这场战争有三个战场,一个是昆明军区负责的西线云南至老街战场,一个是广东军区负责的东线广西凉山战场,东线广西高平战场。
其中,东线战场为这场战争的主要战场。
越军炸毁南溪河铁路大桥,解放军工兵以人工为主,正在抢修简易桥梁。
1979年中越边境战事期间的传统野战大锅饭。
这是爆发在亚洲的迄今为止最后一场大炮轰、步兵冲,步兵冲完大炮轰,大炮轰完接着冲的朝鲜战争模式的传统战争。
越南人在老街战场投入了316A师,在凉山战场投入了由前南越游击队升级的第3师,这两个师属于越南军队野战部队。
越南人其余投入部队多是经济师,地方民兵、武装公安等。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这些经济师、地方民兵、武装公安等作战人员,很大部分都是在1975年陆续退役的有实战经验的老兵。
此外,越南同样奉行兵民一家,全民皆兵。
由此,当越南人放弃浅纵深正面阵地,回避中国军队正面钳击,侧翼穿插等传统的大兵团攻击锋芒,转进山地、密林,分散作战之后,使得外线作战的中国军队面临很多战前没有预料的麻烦。
当时,中国军队列装国产重炮,榴炮营建制有包括152重炮在内的18门炮。
越南边防部队则列装多国制式重炮,榴炮营建制仅5、6门炮。
绝对优势的炮火,是解放军在1979年中越边境战事能够控制局面的基本保证。
如到师、军和战区规模,双方炮火就要扩大到7:1甚至更高的对比悬殊。如果再算上后勤保障,双方实战的炮火悬殊甚至还要更大。
因为战场后勤条件相对交好和充分备战,中国军队炮火充足,频繁对越军目标阵地予以反复和覆盖性的炮击。
北方越南人大多没有经历过如此烈度的炮战。
实战中,越南人在堑壕、工事躲炮,很多人缺少防炮经验,躲在掩体而被活活震死。
这场战争中,中国方面以绝对领先的重炮优势打开最初的战略主动。
此后,战线前移,受后勤能力及中越边境复杂地形、地貌影响,解放军炮群作用有所降低。因而,在炮兵支援下进行作战的部队也就将主要作战方向予以控制,多以城镇要点和交通线展开。
越南同样信奉全民皆兵,同时,越战结束不久,北越地区又有很多经历实战的战斗员。
实战中,越南人分拆主力为连、排、班、组甚至更小的作战单位,在预计攻击的道路、战术要地等布置地雷,以明暗、交叉、侧射各种火力预先设置射击诸元。
如此兵民一体参战的游击战,使得这场战事变得更为惨烈。
这是一场在国境线外,就没有了前线后方的混战。
在引为教科书的东溪穿插战中,广东军区方面以59式、62式轻型坦克搭载步兵,组建穿插集群,意图穿插敌后以分割越军。
然而,这类坦克侧装甲薄弱,机动性极差,在丛山峻岭狭小道路穿插前进时,沿途受到越南人无数的明暗火力点与武装小分队袭击。
1979年中越边境战事的解放军指挥所,相比朝鲜战争,颇为相似。
越南人的战术小组多配属了RPG7火箭筒。
一弹正中,即可毁灭一辆坦克。
当时,中国军坦克通讯设备落后,指挥官坦克多以双天线为显著目标,成为越南军首先伏击对象。
后续坦克只好把中弹燃烧的坦克推落山涧,至于随坦克部队搭载步兵,牺牲更为惨烈。
一路穿插到达目的地,穿插步兵战损惨重,大量掉队,最后仅存5辆坦克抵达目标。而后,在无步兵掩护下,这5辆坦克坚持3小时后,这才和正面赶到的大部队会师。
这是朝鲜战争时代的典型穿插战术。
越军长期与美军交手,接受高烈度、高强度战争锤炼,早已不受前线后方、内线外线等传统战争思维约束,因而,如果一方坚持认为通过所谓穿插、潜伏,即可以实现“神兵天降”,在战役层面上出其不意争取胜利,这无疑是仰望天花板的一厢情愿。
因此,1979年的中越战事最终变成了中越两军各在自己频道开打的战争。
解放军以绝对优势的炮兵火力支持,实施气势如虹的浅纵深突破,越军则利用地形退后作战,分散侧击、游击。如此一来,双方鏖战中越边境,战事胶着。
战至3月4日,广州军区部队万炮齐轰,攻克谅山,这是1979中越边境战事影响最大的标志性作战。
谅山距离这场战争最初发起攻击的中国广西凭祥,铁路距离不过28公里。
这个距离,相当于在北京四环正北点驾车到北京四环正南点的距离。
然而,谅山相距河内,尚有170公里。
现在很多军迷对谅山战役都有一种兴奋的误判,认为打下谅山,河内这指日可下。
其实,谅山是北越山地城市。往南不过50公里,就是北越红河平原。
北越山地地势、地貌、植被极端复杂,道路交通极为不便。
对中越双方而言,谁要越过这一区域作战,谁就会面临越北山地不堪重负的后勤压力,以及面临对方精锐以逸待劳的反击。
如此风险,以当年远在北京指挥作战的解放军高层,当然看得清楚。
1979年中越边境战事爆发,前苏联向越南空运了50门BM-21火箭炮,即冰雹火箭炮作为河内守备火力。谅山战役期间,越南在苏联建议、支持下,快速调集了越军精锐308师等多支主力,配备苏联支援的冰雹火箭炮等,梯次配置在红河平原及河内外围,预备决战。
西线解放军占领柑塘大桥。
西线解放军在占领老街火车站之后,抢修铁路。
中越战争打到3月4日,如果战局坚持持续,解放军继续南下河内,中国就必须增加更多的军队和物资投入战场。
战争规模如是升级,中越两国势必卷入全面战争,如此同时,战争旷日持久,进入4月,越北即将进入漫长雨季。
漫长雨季里的全面战争,在军事上必然将为作战双方带来不可预期的变数。
同样,越军如要进入越北山区去争夺谅山,同样不利。
因而谅山战役结束,中越双方高层都在观望,都在克制。
于是,双方在3月16日再次达成默契。
中国向世界发布新闻,宣布全军撤退。
同时,越南也向世界发布了收复失地反攻。
这一阶段,在解放军主力的后面,越军精锐主力始终以相当的距离保持与解放军脱离接触,并没有实施真正的追击作战。
越军一路尾随中国撤军,除却解放军个别军官指挥失误,酿成448团孤军穿越遭遇伏击,损失较大之外,战事后期,中越双方主力始终保持克制距离,没有再次发生大规模作战。
显然,1979年的中越战事对中越两方而言,无论在政治、军事方面,都堪为中越双方为曾经的同志加兄弟的曾经关系进行的一次梳理,一次总结。
现在再看,历史为1979年中越边境战事赋予太多关于世界格局下的外交和政治的意义,所以,至今谁也无法以纯粹的军事视角,在战略层面去诠释清楚这场战争对中越两国的全面影响。
万幸,当年1979年中越边境战事始终被中越双方默契控制,并没有对同处华夏文明圈且山水相依的中越两国关系造成致命的影响。
战后,苏联没有了。
中国全面改革开放,随即进入告诉发展阶段……
当年的小兵,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大爷了。
岁月荏苒,沧海桑田,他们当年那怕18岁的小兵,如今也已经花甲之年。
每年,我认识的多位参战老兵兄长们便会相互邀约,前往当年战场,寻找那些失去的时光与记忆。
微信群里,我见过他们发来的在越北山地拍摄的照片,也有与当地越南老兵、平民并肩握手嘻嘻哈哈的合影。
重庆有位老兵兄长曾经感言,如今再到当年的战场,再和对手合影,互相谈起当年往事,就会想起当年阵亡的战友,虽然心里还有痛楚,彼此却再没有仇恨。
他很感慨,说到:
不论越南人或者中国人,当年,我们都是平民的儿子。
在那些枪林弹雨的日子,我们的父母每天同样都在为我们担心……
以文拜年,隔网祝好同行诸君辛丑牛年阖家安康,万事大顺:
感谢三点一转支持橡树。
请与橡树同行,注明添加zhenxiangshutian微信号,备用诸君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