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寒战:长津湖战役全景战事综述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2-04-08
前言
本文谈及长津湖战役爆发、进程以及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和古土里等激战,全景描写志愿军与美军在战役期间交战经过,以及酷寒、暴风雪极端气候对战场的影响。全文干货,涉及朝鲜战争战略秘辛研读,只得休闲一读。 全文2万3千600字,需要50分钟。 橡树在体制外写作,不仅专注体系化写作战史耗费时间精力,同时,也没有体制内的作家的财政供养保障。因而,每日努力写作,全靠文字养家,偶尔收费,还望诸君能够体谅。 本文设置6元阅读,开设赠阅。

二战史上,被战斗民族修理的“战斗民族”:苏芬战争全镜解读

南京会战83年回望: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会战

诺门坎会战全景回望:苏军和日军到底谁更厉害?

日军与苏军的战争外交:张鼓峰会战综述

铁血忠魂之豫南会战(下)

盛世才的麻将与主义(上)

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订阅文章文集

《第74军往事:血战万家岭,虎贲立威(3)》

刺菊,抗战锄奸团的北平往事

南口会战:罗团阵地,坚如磐石!

从郑州战役侧看淮海大决战

海湾战争:大棒与蟑螂的搏斗

最新链接:

解析多哈和平协议,漫说美国阿富汗撤军 

漫说阿富汗战争的句号

被坦克碾过的布柳赫尔元帅:加仑将军往事

从巴甫洛夫、加仑将军、季山嘉说起:回望北伐战争时期的苏联军事顾问团

伏击:军统特工麻克敌北平刺杀天皇特使始末

牺牲:军统特工麻克敌北平刺杀天皇特使始末

历史的幸福与苦难:杂说傅山的反清复明与《丹枫阁记》行草真迹

最新文章,点击可阅:

详说庚子国变,清朝抵抗沙俄入侵东北之战

红军改编八路军史话

陈仪悬案往事:策反与被捕

上海青帮往事之张啸林:从杭州到上海

为九一八纪念日,漫谈那些淡忘的抗战琐碎往事

冲天:那些抗战空军的人与事…… 

史话陈纳德与飞虎队 

漫谈911事件20周年及美国反恐战争 

9月9日,国人不该忘怀的日子:侵华日军投降签字日

上篇文章:

漫说重庆的陪都时代 

详说上海青帮往事


在长津湖战区正在行军的志愿军


前记:


战争,可能是人类最危险、最极端的一种社会活动形式。


这一人类危险而极端的活动形式,对人类伤害之大,破坏之烈,就人类历史经验而言,已然远超自然灾害。


轻易别试。


否则,战火殃及,无人幸免,血流成河,普天同悲。


朝鲜战争同样也是这样一次极端的、危险的活动形式。回望这段历史,抛开政治、外交和意识形态等等因素,站位纯粹的中国人的视角,我每每在研读朝鲜战争战例之时,往往为当时志愿军官兵满怀“保家卫国”理念,走出国门,浴血奋战,惨烈牺牲的许多场景,倍感唏嘘、感叹。


长津湖战役正是朝鲜战争非常典型战例。


相传,最近有关于长津湖电影热映,这对习惯依靠影视剧来普及历史的朋友们看来,无疑好事。


不过,长津湖战事远不是一部电影描述那么简单、纯粹。


长津湖战役之厚重、悲壮、惨烈之史诗般叙事,当然也不是擅长拍摄文艺小清新的陈凯歌,专营市井票房武侠片的徐克,以及局限玩转10人以内的枪战片的林超贤等先生们的能力,所能够展现点滴。


鉴于我对长津湖战役相对有点了解,有点感悟,愿意作文与朋友们分享。


长津湖战役是志愿军参战以后,第一次以重兵集群在正面对阵美军精锐陆战师,并对之发起围歼战的重要战事。


前两天,我在《长津湖战役的战略得失综述》一文里面解说了我对长津湖战役前因后果及战略影响的理解。


本文耗时近周,转入军事、战场层面,继续以全景视角,综述长津湖战役。


如果方便,阅读本文之时,不妨参考《长津湖战役的战略得失综述》少为人知的朝鲜战争:由松骨峰战斗看长清之战》。


橡树在体制外写作,长期以往,也就放弃其他纯粹以此生计。因此,每日写作,我起笔停笔看文章人气,犹如樵夫砍柴,炭翁烧炭等必然要看天气。


因此,如是喜欢,不妨三点一转,我将酌情继续详细撰写长津湖战役序列文章。



长津湖战役,志愿军重机枪阵地。


1

论战。


在1950年11月初,长津湖战役前夜,随着联合国军向三八线以北地区推进,北部朝鲜战场被南北走向的狼林山脉分割,基本形成东西两个战场。


截止11月5日左右,第一次战役结束,联合国军跨越三八线北上作战的地面部队总兵力则超过20万人。


其中,联合国军约7成兵力用在西线战场,其余3成,则用在东线战场。


当时,首批入朝参战志愿军主力第38、第39、第40、第50、第66军及第42军1个师,炮兵3个师,均部署西线主战场。兵力总数大致与联合国军相当。


然而,以美、韩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装备与火力明显优于志愿军,同时,还有来自日本海的美军舰队、陆基的海空远程火力支持,因而具有相当的火力优势。


于是,志愿军后续部队如何快速进入朝鲜战场,以兵力优势抵消联合国军火力优势,即成为志愿军抗美援朝的主要问题。


更为具体的是,志愿军首批入朝部队全力参战第一次战役。而在东线次要战场,仅有志愿军第42军2个师、朝军的2个军团残部的兵力。


针对如此战场态势,志司、总参等谨慎推演美军北上线路,得出“东面伪首师、伪3师、美7师共三个师由咸兴向北的进攻可能性极大”的结论。


因而,北京决策高层综合各种情况,在考虑速派第二支主力前往朝鲜战场之时,即认为:


必须使用宋时轮主力于该方面有把握”。


宋时轮主力即第9兵团。北京决策“抗美援朝”,即选第9兵团为入朝参战部队,并在10月中旬开始于温暖的华东地区收拢兵力,在10月底,奉命开赴济徐线集结。


此后,第9兵团预在11月开赴沈阳等地,领取入朝装备,开始进行入朝参战前的整训、准备。


那么,在以四野第13兵团为主的志愿军援战朝鲜以后,北京何以另选三野第9兵团出战东线朝鲜战场?


很大原因,就是战略上的慎重。


当时,比较解放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华北野战军等五大野战军主力,单纯就装备、战训、实力等而言,显然以四野最强,三野稍微次之。


第一次战役,志愿军即在朝鲜战争西线主战场,调上了下辖有第38、第39军等王牌部队的四野第13兵团。这是解放军序列第一主力阵容。


第13兵团出朝作战,在第一次战役期间分路穿插,不断反击、伏击、并且屡屡击溃忙于分路进军的,作为联合国军前锋的韩军的团、营、连部队,即在数日之内,基本挡住了联合国军在西线的攻势。


然而,正如前文介绍,受狼林山脉阻隔,西线战场战事对东线战场几乎不存在军事影响。


在东线,以美、韩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背靠元山、兴南等港口,分路进击,部分绕过中朝联军防区,甚至迂回前进,抵近苏朝边境。


东线防务空虚,联合国军进展极快,如此战况堪忧,也就在理论上,存在了联合国军东线兵团一旦站稳脚跟,就有自东向西翻越狼林山脉,截断朝鲜北部枢纽江界,与西线联合国军前后夹击志愿军主力的可能。


出兵东线,刻不容缓。


出兵之初,鉴于四野、三野的作战部队自成体系,国内战争刚刚平息,军队正规化整编尚未进行,北京为便于赴朝参战的指挥、协调等诸多事宜考虑,因而,北京在继续将四野后续精锐部队调援西线战场的同时,遂决定将三野最强兵团第9兵团全部部署东线战场,正面迎敌,改变东线态势。


准备入朝之时,第9兵团辖第20、第26、第27军,为四四建制。


四四建制,即每军4师,每师4团,直至营、连、排、班亦然。


如此建制,使得第9兵团在鼎盛之时,总兵力一度超过16万人,成为当时解放军序列最强、最大的兵团。


此外,第9兵团装备较优,并非人们理解的小米加步枪式的轻步兵。


当时,第9兵团装备有20余门105mm口径榴弹炮,160门各型战防炮,1300余门各型迫击炮,以及近600挺重机枪,3000余挺轻机枪、上万支冲锋枪,运输汽车120余辆等。


(本文所用诸多数字,为多篇文著较趋一致的大约数字,仅供参考)


总之,第9兵团跻身解放军一线主力阵容,其装备水平大致约等二战爆发早期的法军装备水平。


显然,第9兵团阵容整齐,齐装满员,再有傲人战史、战绩,无疑为解放军最精锐兵团之一。


如此来看,以最强的四野的精锐集群主战西线朝鲜战场,以次强的三野的精锐集群主战东线朝鲜战争,实属北京决策以之出战朝鲜东线之必然。


不过,在志愿军赴朝参战初期,不仅志愿军内部存在着一定的指挥、协调问题。同时,志愿军没有与外军联合作战经验,与苏军、朝军方面,也存在着亟待解决指挥、协调、配合、整合等等问题。


北京决策出兵朝鲜,就认为我军与美军作战有四大有利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后勤补给我近敌远。然而,实战证明,志愿军在后勤保障方面,确实遇到了极大挑战。


问题淤积,甚至对中朝联合作战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在第一次战役期间,因为中朝联军最高指挥权没有及时确定,两军作战,协调配合都是缺乏有效的指挥、统筹,以至战时出现误伤和脱节等等严重问题,严重影响到中朝军队联合作战。


问题存在,却又因为战事万急,因而无法及时解决。


不过,在第一次战役结束以后,随着西线朝军主力转入中朝边境,全面接受苏联军火装备。前出预备进行第二次战役的部队,也就基本依靠志愿军第13兵团主力。


志司为朝鲜西线战场的最高指挥部,也就便于指挥作战。


不过,在东线战场,情况却较为复杂。


这里,既有朝军2个相对完整军团,又有四野体系的志愿军第42军2个师,以及苏联驻朝的军、政顾问团等。


单位多了,势必牵涉到中苏朝等军政高层的相互衔接、协调、外交等问题。


为此,朝鲜方面以东西战线分隔,指挥就近,统一指挥等理由,主动、数次提出,由朝方负责东线战场最高指挥权。


如此情况,为保障第9兵团进入东线战场,能够成为相对独立于西线战场的野战兵团,可能便是北京决定直辖、节制第9兵团的主因之一。


于是,在决策以第9兵团出征长津湖之时,北京专门致电志司,予以解释、强调:


江界、长津方面应确立由宋兵团全力担任,以诱敌深入寻机各个歼敌为方针。尔后,该兵团即由你处直接指挥,我们不遥制”。


显然,北京方面希望第9兵团能够在东线战场,打出类似13兵团在第一次战役的结果,奠定志愿军在战场的主力位置,然而,再将指挥权移交志司。


就此,原本计划在东北进行一月整训,再行援朝抗美的第9兵团,便在军情急切之下,出征朝鲜。


2

出征。


1950年11月11日,第20军最先从辑安边境出国,向朝鲜江界进发。


11月12日,先期由安东入朝的第27军再从原路返还,转往北上临江,即跨过鸭绿江,再转向狼林地区,向长津湖地区进军。


11月19日,第26军最后出国,亦由临江入朝。


不过,就在当日,第20军、第27军主力连续一周急行军,已经抵达长津湖地区,并且以南兴洞和越上庄为中心的集结地域,开始进行战前准备。


就此,第9兵团决定,将26军暂留厚昌、江口地区,作为9兵团预备队。


15万人超大兵团,如此长途行军,数次变更行军路线,因而,东北军区后勤部原本为第9兵团入朝参战准备的大量物资,也就被置放在沈阳皇姑屯、梅河口等地。


一种说法,即这批物资不及转运辑安、临江等地。


就此,第9兵团只能在对高寒地区极端气候毫不了解的情况下,匆忙进入了冰天雪地的长津湖战场。


此外,关于这段历史,还有另外一个说法。


则是东北军区后勤部跟进第9兵团行军,为该兵团大部分官兵配发了冬装。


然而,因为当时尚未降温,第9兵团多在辑安、临江等地机动,因而宋时轮、陶勇等及各级部队长大多认为,由此南下朝鲜,气温应该暖和。


每日都在急行军,厚重的东北皮帽、绵装当然累赘。


于是,第9兵团诸多部队长既要争取行军效率,又不了解朝鲜酷寒气候,于是纷纷命令把这些冬装就地留下,由后续部队收容、跟进,待气候适应,再作换装。


那种说法姑且不论,在1950年冬季的事实就是,衣着单薄的志愿军第9兵团官兵,满怀“保家卫国”豪情,就此走上了天冻地寒的盖马高原。 


其实,第9兵团行军匆忙,不仅是服装、粮草供给存在极大问题。同时,兵团行军匆忙,路线多变,也使得其他物资补充,也出现较大脱节。


说起朝鲜战争,很多人都会理解为这是中国与美国站在朝鲜与韩国背后的单挑。同时,在第四次战役之前,苏联没有援助中国,朝军也没有战力,全凭志愿军独撑朝鲜战局,力敌美、韩、英、澳、土耳其等16国联合国军。


实则,朝鲜战争是世界冷战战略下,世界东、西方阵营之间的首场热战。


在东方阵营,中国、苏联为主。


在西方阵营,则是美、韩、英、澳等国为主。


当时中国百废待兴,但是,中国挺身抗美援朝,身后就有苏联及东德、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东欧盟友的发达军工支持。


就此,本来就有着优良军事传统和多年实战经验的志愿军,自然能够在朝鲜战争击退联合国军,站稳三八线。


再说苏援问题。


苏联对志愿军规模化军援大致在第三次战役、第四次战役期间。但是,借此认为志愿军出战之初,苏联就完全没有军援,实属常识性的认识模糊。


从北京决策抗美援朝开始,苏联即全开西伯利亚铁路运输。


物资、武器未到之际,战事紧急,苏联方面即从伯力、旅顺、大连等地,紧急抽调军火、车辆、油料等物资,往安东等中朝边境支援志愿军。


如是了解当时军事基本情况,则可常识性想一下:


20余万首批入朝参战的志愿军能够一声令下,于和平状态转入战时状态,在不到20日,从国内多地完成集结,而后长途行军赶至朝鲜战场,粮弹充足投入激战,所需大量的汽车、及相当的油料、弹药、电台等等物资,从何而来?


言归正传。


同样,也是因为行军路线调整,苏援物资多在安东地区,没有及时转运辑安、临江地区。由此受运力、道路、防空等诸多原因限制,第9兵团装备的约20余门105mm口径榴弹炮等重型武器,也就只能搁置国内,无法入朝参战。


第9兵团轻装上阵,进入长津湖战场,实属迫于军情的无奈。


然而,现在网络上关于朝鲜战争及长津湖战役的这段叙事,经常有人以“人类轻步兵巅峰”词汇,往往使人最容易误解了志愿军血战、苦战朝鲜的悲壮历史。


须知,朝鲜战争为典型的现代战争。


在现代战争里,一门重炮、一辆坦克,一架战机,其战力可以轻松抵挡一个步兵排、一个步兵连,甚至一个步兵营。


在绝对实力面前,任何技术、战法、兵法,实则都不过是文人对战争的想象。


在人类战争进入机械化战争等现代战争以后,以轻步兵出战,本身即为绝地反击,情形悲壮。简言之,以轻步兵上阵对抗陆海空机械化部队,只有悲壮、牺牲,没有“巅峰”。


如今,解放军发展尤其强调科技建军,致力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其中原因之一,正是源于对那段悲壮战史的思考。


可见,非要将“悲壮”理解为“人类轻步兵巅峰”,实属非常识性的小清新文艺话题。


实际上,轻步兵无论机动、火力、战力、战术,都不可能与多兵种、多军种的集群火力相对抗。就像是一位跑步高手,永远都不可能选择在北京街头上,靠着跑步的技巧,跑赢了一位驾驶火三轮跑快递的小哥。


这是科学,更是常识。


此外,真实的历史上,以第9兵团当时的装备,除却105口径重炮留在国内,随军装备大量各型火炮、机枪,也并非纯粹如八路军时代的轻步兵。


当时,志愿军在班、排、连、营级,火力其实不逊美军太远,可以算作一战晚期、二战早期的欧洲强国步兵装备水平。


不过,如是算上师、团级火力、地空远程支援火力,以及后勤、运输、补充、电讯等因素,志愿军第9兵团自然也就全面落后于美军陆战1师。


美军陆战1师,即为第9兵团在长津湖战区的主要对手。



美军在朝鲜半岛东岸元山、兴南附近海域的舰队,即为长津湖战区美军提供了最重要的远程火力支援。


3

对手。


美国海军陆战第1师,组建于1941年2月1日,下辖陆战第1、第5、第7团、第 11炮团、坦克营、舟桥工兵营、野战医院等,总兵力约2.5万人。


在二战期间,美军陆战1师先后参战瓜岛战役、冲绳战役等诸多战役,一番血战、鏖战,陆战1师背靠强大美军舰队,所到之处,攻无不克,表现优异,就此跻身为美军王牌师。


朝鲜战争爆发,作为美军战备值班部队,齐装满员的陆战1师主力一部,为麦克阿瑟亲自点调,往仁川方向,参战仁川登陆作战。


此外,美军总部还以陆战1师第5团为核心,组建作战群,调往釜山登陆,参战釜山反击战。


此后,作为美军参战朝鲜战争的先锋主力,在西线战局有利联合国军之后,美军陆战1师即作为救火部队,于1950年10月中旬,从元山登陆,转向朝鲜战场东线战场。


美军陆战1师前指,主力3个团及后勤单位,先于第9兵团而进入长津湖战区。


进入长津湖战区,美军即在长津湖以南的下碣隅里、古土里等地,修建了可以起落运输机的野战机场。


由此,靠着强大的空地运输支持,美军陆战1师进入长津湖腹地,依然维持有18门155mm榴弹炮,56门105mm榴弹炮、近100门包括75mm火炮在内的各型火炮,以及150余门各型迫击炮,85辆各型坦克等装备。


——按照简单火力换算,一门榴弹炮和一辆坦克,就可以相当志愿军的一个排、甚至一个连的战力水平。


换言之,美军陆战1师的重型装备叠加的理论火力,大约相当第9兵团的7个主力师的火力。


如此超强装备、超强火力,使得美军陆战1师在长津湖战役期间,更是非常依赖美军空援。


因而,美军将下碣隅里、古土里等野战机场,视作长津湖战区美军重中之重的生命线。


下碣隅里、古土里等野战机场对于美军确实非同小可。


这里,既有直升飞机运输伤员,直升机升空校炮,更有美海军航空兵派驻的引导空中打击的联络员,以及每日往返不息的无所不运的运输机。


围绕下碣隅里、古土里等野战机场形成的、加强的战力,也是美军陆战1师的战力构成单元之一。


可见,真正的长津湖战役,第9兵团的对手,远不是美军陆战1师主力及其配属作战部队等地面作战群那么简单。


此外,当时美国作为世界军事超级大国,以其科技力、经济力保障,使得美军即为世界能够最远投放战力的军队。


当时,游弋在朝鲜半岛以东,大约相距长津湖地区2百公里之外的日本海,美军有以航母 “莱特号”、“福吉谷号”、“菲律宾海号”、“普林斯顿号”等为核心的庞大的航母战斗群。


这些海上单位,看似与内陆腹地的长津湖战区毫不相关。


但是,一旦战时,这些单位快速机动、应援,即为美军提前为东方战场所部署的隐蔽的、强大的支援战力。 


事实上,在长津湖战役期间,正是美军舰队,扮演了美军突围战的极为重要的角色。


后文我们将深度涉及。


不过,当时志愿军在国内战争成长,太少有现代化战争经验。因而,他们专注地面和空中,却对下碣隅里野战机场,以及对来自日本海的美军舰队的威胁,几无提防和戒备意识。


可以说,下碣隅里野战机场与美军舰队就是陆战1师实施突围战的双翼。


此外,美军对地面部队的后勤,更是予以了变态级的强力保障。


在进入盖马高原及长津湖战区之前,美军还为每位陆战1师官兵配发了羊毛内衣、毛衣、毛裤、带帽防寒服、防雨登山服、鸭绒睡袋、防寒防雨面料外衣,以及专供高寒地区使用的有着多层毛毡垫的皮靴。


11月23日,长津湖战役前夜,为美国传统的感恩节。


当天,陆战1师士兵的晚餐为烤火鸡、炸薯条、牛肉馅饼、沙拉、水果蛋糕、以及鸡尾酒和野战餐车保温的浓汤。


美军后勤保障,由此可见一斑。


4

酷寒。


就在美军哆嗦聚餐的感恩节期间,在10月份即进入冬季的盖马高原,即在11月中旬,迎来了百年不遇的西伯利亚寒流。


寒流所向,天威所临,酷寒凌人,势不可挡。


如此多日,每日狂风呼号,大雪纷飞,使得盖马高原,狼林山区气温陡降,每日白昼气温未大约零下20-30度,夜间气温为大约零下30-60度,如此极端酷寒,直接挑战生命极限。


这时,第9兵团第20军、第27军参战部队冒着风雪,兵分多路,每日急行军赶往长津湖战区。


朝鲜战争初期,志愿军后勤保障主要依靠人力、畜力驮运,效率较差。


进入长津湖战区之后,志愿军为美军空中威胁,只能昼宿夜行,隐蔽进入战区。如此夜间在崎岖山道长途行军,每日都在50公里以上,官兵体能消耗极大。


然而,志愿军先期出朝,后勤更为薄弱。


如此困难境地,官兵每日体能消耗极大,既不能生火取暖煮食,充饥不过就着积雪,啃食一二枚冻得冷硬的土豆。


宿营冰天雪地,数人挤拢取暖,保暖设备不过是公用的一床毛毯、棉絮。


第9兵团官兵多为南方人,对盖马高原极寒天气和冻伤全无概念。


因而,一些指挥官眼见夜间气温酷寒,官兵受冻,心痛心急,因而多有命令部队秘密生火,煮了热水,轮流泡脚、防冻,以及轮流猛力搓揉冻伤四肢取暖等等严重失误防冻举措。


诸如严重失误防冻举措,扩大了极寒天气对第9兵团的伤害。


如此一洗一烫,一搓一揉,官兵冻伤加重,往往造成不可收拾的灾难。


据记载,在第9兵团开进长津湖途中,一次野外宿营,一个200多人的连,即因为指挥官的防冻措施失误,使得次日能够持续行军者,不过10人左右。 


尚未开战,饥饿、冻伤、疾病造成的减员,已经悄然袭向第9兵团。


这是一次现在人们难以想象的极为艰难的行军。


本文谈及长津湖战役爆发、进程以及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和古土里等激战,全景描写志愿军与美军在战役期间交战经过,以及酷寒、暴风雪极端气候对战场的影响。


全文干货,涉及朝鲜战争战略秘辛研读,只得休闲一读。


全文十章,共计2万3千500字,阅读需要50分钟。


橡树在体制外写作,不仅专注体系化写作战史耗费时间精力,同时,也没有体制内的作家的财政供养保障。因而,每日努力写作,全靠文字养家,偶尔收费,还望诸君能够体谅。 本文设置6元阅读,开设赠阅。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本文

可试读31%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本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