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客场作战”,法律先行:以“HKmap.live”为例

洪延青 网安寻路人 2020-02-26


10月7日,在苹果还未下架一款名为“HKmap.live”地图应用app前,本公号曾经提出敦促苹果公司下架该款app的一个路径。见【推动域外应用商店下架“HKmap.live全港抗争即时地图”App的思路】:


这个app一定是靠“吃瓜群众”实时上传香港警察的地理位置,而实现能够在地图上即时显示警察所在区域的。要下架这个APP,香港暴徒一定反对并说,群众上传人人可见的信息是每个人的自由,往高了说还是言论自由呢。


但正如环球时报报道所披露:这个APP和其所背靠的网站很明显是反和平集会和宣扬暴力的目的,向这个APP贡献线索的香港人不可能不知道这个目的。


在这个情形中,向这个APP贡献线索的行为,就不是一个受保护的言论(我想中外均认为在警察执法过程中通风报信的行为是违法的,且明知出于帮助犯罪的目的,故意提供线索,那这样的群众就不是“吃瓜群众”了)。


既然不是一个受保护的言论,因此公权力能够对这些违法言论的表达(即上传线索的行为)、这些违法言论聚集的平台(也就是APP本身)进行监管和限制。



为什么从这个角度?原因有几个:


首先,该app从未在大陆地区上架,因此能够推动苹果下架该app的理由,只能从香港法或者美国法,或者苹果本身的应用商店规则出发。


其次,从香港法或美国法角度出发,支持该app的人最强有力的法律理由就是所谓的言论自由。无论在香港法还是美国法中,言论自由的地位“至高无上”。因此如果能在这个角度,还能够驳倒支持该app的人,那其他角度就更加容易了。


再次,在2019年年初,美国警方也曾经希望google停止其地图软件Waze展示交通警察位置的功能(其同样依赖于用户上传自己观察到的实时警察位置)。非常值得注意的是:Waze本身就是定位于中立的地图软件,但“HKmap.live”,是一个名为“HKmap.live全港抗争即时地图”的网站的手机版,绝非一款中立的软件。类比这个例子,香港警方完全有立场要求苹果下架这款app。


美国时间10月9日,苹果公司宣布下架该款app。苹果公司的官宣如下:


“我们创建了App Store以给用户一个安全可信的的地方探索和下载app 。我们了解到HKmap.live 的使用已危害到执法人员和香港居民。香港许多相关用户与我们联系后,我们立即开始调查该app。该app 显示警察的位置,我们已与香港网络安全及科技罪案调查科进行了核实,该应用程序被用于定位和伏击警察,威胁到了公共安全,并且犯罪分子已经使用它来在他们知道没有警察执法的地方来伤害居民。此app 违反了我们的准则和当地法律,我们已将其从App Store 中删除。


 就此事,苹果公司CEO库克致信员工的信如下:


Team,


You have likely seen the news that we made the decision to remove an app from the App Store entitled HKmap.live. These decisions are never easy, and it is harder still to discuss these topics during moments of furious public debate. It’s out of my great respect for the work you do every day that I want to share the way we went about making this decision.


It is no secret that technology can be used for good or for ill. This case is no different. The app in question allowed for the crowdsourced reporting and mapping of police checkpoints, protest hotspots, and other information. On its own, this information is benign. However, over the past several days we received credible information, from the Hong Kong Cybersecurity and Technology Crime Bureau, as well as from users in Hong Kong, that the app was being used maliciously to target individual officers for violence and to victimize individuals and property where no police are present. This use put the app in violation of Hong Kong law. Similarly, widespread abuse clearly violates our App Store guidelines barring personal harm.


We built the App Store to be a safe and trusted place for every user. It’s a responsibility that we take very seriously, and it’s one that we aim to preserv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bates will outlive us all, and, while important, they do not govern the facts. In this case, we thoroughly reviewed them, and we believe this decision best protects our users.


Tim


中文翻译:


团队,


您可能已经看到了有关我们决定从 App Store 中删除名为 HKmap.live 的应用程序的消息。这些决定绝非易事,在激烈的公共辩论中讨论和争辩这类话题仍然是很困难的。我非常尊重您每天所做的工作,因此我想与大家分享我们是如何做出此决定的。


技术是把双刃剑,既可以被用来做好的事情,也可能被用做不好的事情。这个事件中也是这样。这个程序允许通过众包的形式来标记警察的检查站、抗议热点以及其他信息。就这些信息本身而言,是良性的。但是,在过去几天,从香港网络安全处,技术犯罪局以及香港用户了解到这个程序被恶意的用来针对警察实施暴力行为,并且可以用于在没有警察在现场的情况下侵害个人和财产,这些都违反了香港法律。同样,违反了禁止对个人造成伤害的App Store准则。


我们将App Store 打造为对于每个用户都安全可靠的地方。我们非常认真的对待这项责任,并且我们力求保持这一责任。国家与国际评论虽然很重要,但是并不能改变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进行了彻底的审查,并且我们相信此决定可以最好的保护我们的用户。


Tim


 



从库克的邮件所展现的逻辑来看,基本上和公号君此前提出的角度一致。例如,库克提到


The app in question allowed for the crowdsourced reporting and mapping of police checkpoints, protest hotspots, and other information. On its own, this information is benign. (这个程序允许通过众包的形式来标记警察的检查站、抗议热点以及其他信息。就这些信息本身而言,是良性的。


确实,普通网民上传这些信息的行为,可以靠到言论自由这个路径上。这也是此前公号君认为,如果要下架该app,绕不过去的一个事就是如何在法律上给上传行为做个定性。


因此,切入的路径应该是汇聚这些言论的app。要从该app的性质、存在的目的、用途等角度,打掉这个app。此前公号君提出:


正如环球时报报道所披露:这个APP和其所背靠的网站很明显是反和平集会和宣扬暴力的目的,向这个APP贡献线索的香港人不可能不知道这个目的。


在这个情形中,向这个APP贡献线索的行为,就不是一个受保护的言论(我想中外均认为在警察执法过程中通风报信的行为是违法的,且明知出于帮助犯罪的目的,故意提供线索,那这样的群众就不是“吃瓜群众”了)。


库克在邮件中,基本上也是这么认为的:


On its own, this information is benign. However, over the past several days we received credible information, from the Hong Kong Cybersecurity and Technology Crime Bureau, as well as from users in Hong Kong, that the app was being used maliciously to target individual officers for violence and to victimize individuals and property where no police are present. (但是,在过去几天,从香港网络安全处,技术犯罪局以及香港用户了解到这个程序被恶意的用来针对警察实施暴力行为,并且可以用于在没有警察在现场的情况下侵害个人和财产。


可见,库克也是从这个app的存在目的和用途等方面作出认定。这些在环球时报此前的报道中都有披露。见【推动域外应用商店下架“HKmap.live全港抗争即时地图”App的思路


当然,库克在邮件中展现的思路和公号君提出的角度并非完全吻合,有略微差别。这个差别很有意思,但限于篇幅,不再展开。


无论如何,此次风波都揭示出一个重要的教训:在“客场作战”时,我们必须更加依赖法律工作。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完)





数据保护官(DPO)社群主要成员是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一线工作者。他们主要来自于国内头部的互联网公司、安全公司、律所、会计师事务所、高校、研究机构等。在从事本职工作的同时,DPO社群成员还放眼全球思考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最新动态、进展、趋势。2018年5月,DPO社群举行了第一次线下沙龙。沙龙每月一期,集中讨论不同的议题。目前DPO社群已近300人。关于DPO社群和沙龙更多的情况如下:


DPO社群成果

  1. 印度《2018个人数据保护法(草案)》全文翻译(中英对照版)(DPO沙龙出品)

  2. 巴西《通用数据保护法》全文中文翻译(DPO沙龙出品)

  3. 美国联邦隐私立法重要文件编译第一辑(DPO沙龙出品)

  4. 《非个人数据在欧盟境内自由流动框架条例》全文中文翻译(DPO沙龙出品)

  5. 第29条工作组《对第2016/679号条例(GDPR)下同意的解释指南》中文翻译(DPO沙龙出品)

  6. 第29条工作组“关于减轻对处理活动进行记录义务的立场文件”(DPO沙龙出品)

  7. 第29条工作组《第2/2017号关于工作中数据处理的意见》(DPO沙龙出品)

  8. “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诉Facebook“起诉书全文翻译(DPO沙龙出品)

  9. 第29条工作组《关于自动化个人决策目的和识别分析目的准则》(DPO沙龙出品)

  10. 法国数据保护局发布针对与商业伙伴或数据代理共享数据的指南

  11. 第29条工作组《数据可携权指南》全文翻译(DPO沙龙出品)

  12. 德国联邦反垄断局对Facebook数据收集和融合行为提出严格限制(DPO沙龙出品)

  13. 德国联邦反垄断局审查Facebook数据收集融合行为的背景情况(DPO沙龙出品)

  14. EDPB“关于《临床试验条例》与GDPR间相互关系”意见的全文翻译(DPO沙龙出品)

  15. 第29条工作组关于GDPR《透明度准则的指引》全文翻译(DPO沙龙出品)

  16. “108号公约”全文翻译(DPO沙龙出品)

  17. 美国司法部“云法案”白皮书全文翻译(DPO社群出品)

  18. EDPB关于GDPR中合同必要性指引的中文翻译(DPO沙龙出品)

  19. 新加坡《防止网络虚假信息和网络操纵法案》中文翻译(DPO沙龙出品)

  20. 英国ICO《广告技术和实时竞价的更新报告》中译文(DPO社群出品)

  21. “FTC与Facebook达成和解令的新闻通告”全文翻译(DPO社群出品)

  22. CJEU认定网站和嵌入的第三方代码成为共同数据控制者(DPO沙龙出品)

  23. FTC与Facebook“2019和解令”全文翻译(DPO社群出品)

  24. 英国ICO《数据共享行为守则》中译文(DPO社群出品)

  25. “hiQ Labs诉LinkedIn案上诉判决”中译文(DPO社群出品)

  26. 法国数据保护监管机构(CNIL)有关cookies和其他追踪方式的指引(全文翻译)


线下沙龙实录见:

  1. 数据保护官(DPO)沙龙第一期纪实

  2. 第二期数据保护官沙龙纪实:个人信息安全影响评估指南 

  3. 第三期数据保护官沙龙纪实:数据出境安全评估

  4. 第四期数据保护官沙龙纪实:网络爬虫的法律规制

  5. 第四期数据保护官沙龙纪实之二:当爬虫遇上法律会有什么风险

  6. 第五期数据保护官沙龙纪实:美国联邦隐私立法重要文件讨论

  7. 数据保护官(DPO)沙龙走进燕园系列活动第一期

  8. 第六期数据保护官沙龙纪实:2018年隐私条款评审工作

  9. 第八期数据保护官沙龙纪实:重点行业数据、隐私及网络安全

  10. 第九期数据保护官沙龙纪实:《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修订研讨

  11. 第十期数据保护官沙龙纪实:数据融合可给企业赋能,但不能不问西东

  12. 第十一期数据保护官沙龙纪实:企业如何看住自家的数据资产?这里有份权威的安全指南

  13. 第十二期数据保护官纪实:金融数据保护,须平衡个人隐私与公共利益

  14. 第十三期DPO沙龙纪实:厘清《数据安全管理办法》中的重点条款

  15. 第十四期DPO沙龙纪实:梳理《个人信息出境安全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评估流程

  16. 第十五期DPO沙龙纪实:SDK非洪水猛兽,但如果“作恶”乱收集信息,谁来管?

  17. 第十六期DPO沙龙纪实:查询App收集个人信息类型、禁止收集IMEI号是未来监管趋势

  18. 与欧美一流数据保护专家面对面(DPO沙龙特别活动)

  19. 第十七期DPO沙龙纪实:数据统一确权恐难实现 部门立法或是有效途径


评估GDPR效果和影响:

  1. 评价GDPR一周年:一些正负面观点

  2. 评估GDPR效果和影响的参考资料(一):来自Capgemini的报告

  3. 评估GDPR效果和影响的参考资料(二):来自CIPL的报告

  4. 评估GDPR效果和影响的参考资料(三):来自IAPP的报告

  5. 评估GDPR效果和影响的参考资料(四):来自“黑客”的视角




线上沙龙见:

  1. DPO社群对数据堂事件的精彩点评

  2. DPO社群线上讨论第二期:“出售 & 提供” 个人信息之法律与实务对话

  3. 用户授权第三方获取自己在平台的数据,可以吗?不可以吗?(DPO沙龙线上讨论第三期)


时评见:

  1. 数据安全事件时评第一期

  2. 数据安全事件时评第二期

  3. 【时事五】微软、Facebook、谷歌和Twitter联合推出数据迁移项目:数据可移植性的开源计划

  4. 【时事六】 星巴克、阿里巴巴牵手“新零售”之数据合规深度评论

  5. 【时事七】美国通过《NIST小企业网络安全法》

  6. 【时事八】国际数据流动:欧盟委员会启动对日本的充分性决定流程

  7. 【时评九】加州IoT设备网络安全法对物联网法律之影响(附法案翻译)

  8. 【时评十】五问五答《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评估规定》

  9. 【时评十一】社交网络平台,需要多点爱还是多点管?

  10. 日本拟效仿德国:对IT巨头非法收集个人信息适用“反垄断法”

  11. 扎克伯格最新愿景:将Facebook打造成“关注隐私的社交网络“

  12. 德国最高数据保护官员就美国“云法案”提出警告

  13. 【时评】ICO对英国航空和万豪国际开出巨额罚单,GDPR执法强硬时代来临!


DPO社群成员观点

  1. 个人信息委托处理是否需要个人授权?(DPO社群成员观点)

  2. 企业如何告知与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主体权利(DPO社群成员观点)

  3. GDPR“首张”执行通知盯上AlQ公司的前期后后(DPO社群成员观点)

  4. 隐私条款撰写调研报告(DPO社群成员观点)

  5. 我看到的数据安全(DPO社群成员观点)

  6. 数据爬取的法律风险综述(DPO社群成员观点)

  7. 银行业金融数据出境的监管框架与脉络(DPO社群成员观点)

  8. 解析公安机关《互联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指引(征求意见稿)》(DPO社群成员观点)

  9. 详解GDPR向Google亮剑缘由(DPO社群成员观点)

  10. 从生产安全体系视角看数据安全(DPO社群成员观点)

  11. 从Android Q看安卓系统的授权机制的三次重大演进(DPO社群成员观点)

  12. APP安全认证公告和实施规则解读:治理思路的创新与多样化(DPO社群成员观点)

  13. 从数据融合角度分析CNIL处罚谷歌案(DPO社群成员观点)

  14. 历史和国际比较视角DPO法律制度探源(DPO社群成员观点)

  15. 谷歌数据融合合规之路:从欧盟监管机构调查与处罚来看——上篇(DPO社群成员观点)

  16. 数据保护官岗位角色技术能力分析(DPO社群成员观点)

  17. 中国企业境外投资中儿童个人信息保护(DPO社群成员观点)

  18. 企业上市过程面临的数据合规问题和相关风险:境内篇(DPO社群成员观点)

  19. 企业上市过程面临的数据合规问题和相关风险:境外篇(DPO社群成员观点)

  20. 数据保护岗位需求与能力发展(DPO社群成员观点)

  21. DPO互助平台对企业数据治理实务的指导(DPO社群成员观点)

  22. 对网络安全负责人岗位的思考(DPO社群成员观点)

  23. 结合良好实践,细说APP自评估指南之一(DPO社群成员观点)

  24.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的效力与功能

  25. 结合良好实践,细说APP自评估指南之二(DPO社群成员观点)

  26. 《网络安全法》中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真的那么“另类”吗

  27. 实施已满三月,区块链新规“回头看”(DPO社群成员观点)

  28. 从“布拉格提案”看美国政府的策略

  29. 《欧盟GDPR合规指引》前言:从一个损毁的雕像说起

  30. 对《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几点观察

  31. 使命与界限:近期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新规的一些思考(DPO社群成员观点)

  32. 解析《个人信息出境安全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实体保护规则背后的主要思路

  33. “惟危惟微,允执厥中”:对《数据安全管理办法》中“定向推送”部分的思考

  34. 《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评析:与美国COPPA对比的视角

  35. 网安法中的“范围”如何理解和落地:从头条案说起

  36. 《数据安全管理办法》的监管诉求及文本改进建议:DPO社群的现场讨论

  37. 数据安全的内部和外部视角初探

  38. 《个人信息出境安全评估办法》的流程改进建议:DPO社群的现场讨论

  39. GDPR与相关数据保护法律处罚案例调研(DPO社群成员观点)

  40. 个人信息侵权纠纷类型化试解(DPO社群成员观点)

  41. 英法两国对 AdTech和广告类SDK的监管案例分析

  42. 金控监管办法草案发布 有望扫清信息共享障碍(DPO社群成员观点)

  43. GDPR对用户画像的合规要求分析(DPO社群成员观点)

  44. IAPP新加坡会议上关于27701的Panel和PPT

  45. FTC vs Facebook:50亿美元和解令的来龙去脉(DPO社群成员观点)

  46. 人脸识别技术的法律规制研究初探(DPO社群成员观点)

  47. 澳《消费者数据权利法案》对数据共享与数据可携权的探索(DPO社群成员观点)

  48. FTC vs. YouTube:解读违规处理儿童个人信息之最大罚单(DPO社群成员观点)

  49. 个人数据在美欧外国投资审查中的角色初探(一)

  50. HiQ vs. LinkedIn案的启示与未决之题(DPO社群成员观点)

  51. 国家标准《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征求意见稿)》修订解读(DPO社群成员观点)

  52. 解析欧盟法院对与Cookies相关的告知和同意的最新判决(DPO社群成员观点)

  53. 推动域外应用商店下架“HKmap.live全港抗争即时地图”App的思路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