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爲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鞏本棟先生學術自述,其中頗多甘苦之言,示人治學門徑,讀之受益無窮。程門問學將分五期連載,目次如下:
一、學術的起步
二、視野與方法
三、領域的擴展 √
四、文學·文獻·文化
五、文學史及其周邊
與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同仁合影,前排左三爲匡老夫人丁瑩如教授
博士階段的學習和博士學位論文的硏究與寫作,拓寬了自己的研究視野,尤其是在學術硏究的理論和方法上,逐漸有了一些自覺。博士畢業後,在兩位先生的大力推薦下,我進入由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先生創建的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硏究中心工作。近水樓臺,這一方面使我可以仍像讀書期間那樣,隨時嚮兩位先生請教,深入體會先生的治學思想和路數;另一方面,在中國思想家硏究中心的工作,也使得我的硏究有了新的擴展。大約從一九九五年起,程先生開始時常讓我整理與撰寫一些先生回顧、總結、論述和闡發其學術歷程、經驗、思想與方法的文章。在先生的指導下,像《我與黄季剛先生》、《敬業、樂羣、勤奮、謙虚:關於博士硏究生培養的談話》、《關於學術硏究的目的、方法及其它》、《貴在創新:關於學術論文寫作的問答》等文章,都是那時整理或寫成的。一九九六年,先生又囑我編纂《程千帆沈祖棻學記》(貴州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次年,又編成了意在反映先生硏究中“華彩樂段”的《儉腹抄》(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先生的用意,我理解既是想對自己一生的學術思想和方法進行總結,也是因爲我入學後,先生年事已高,沒有給我直接授過課,故希望我能通過這些文章的撰寫和《學記》的編纂,對其學術思想方法有進一步的了解(我在《千帆先生與我的師生之緣》一文中曾談到這一點,可以參考。文載《古典文學知識》二〇一三年第五期)。在先生身後,我還曾編成《千帆詩學》(江蘇文藝出版社,二〇〇九年),編撰了《中國現代學術演進》(北京大學出版社,二〇一〇年)、《微睇室說詞講評》(鳳凰出版社,二〇一二年)等,對近現代以來的東南學術、也對南京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的學術統緒,作了些初步的梳理。此外,我還曾與程先生合作撰寫過討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的文章(《“與其過而廢也,毋寧過而存之”——也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的編纂出版》,《北京大學學報》一九九七年第五期)。
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硏究中心始建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由匡老親自擔任中心的名譽主任,並實際領導著中心的硏究工作,這就是硏究和組織策劃、編纂出版一套大型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硏究叢書:《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面對這一時間上長達數千年,內容上涉及人文、自然科學等多個領域的傳統思想文化,應如何進行硏究、去粗取精、繼往開來呢?匡老認爲:“最好是在時間上從孔子開始,到孫中山爲止,方法上採取《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的形式作爲實現這一任務的開端。這就是從這段歷史的各個時期、各個領域和各個學科(包括文、史、哲、經、教、農、工、醫、政治等等)有傑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選二百餘人作爲傳主(一般爲一人一傳,少數爲二人或二人以上合傳),通過對每個傳主的評述,從各個側面展現那些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業績,從而以微見著、由具體到一般地勾勒出這段歷史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總體面貌,揭示其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主要內涵,以利於開門見山、引人入勝地批判繼承、古爲今用,也爲進一步全面系統地總結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打下基礎。”(《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這也就意味著《叢書》硏究的性質,實爲一種以整個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爲硏究對象,而又主要著眼於思與行或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即側重“從思想的角度去評述歷史人物”、具有自己鮮明特色的中國思想史硏究。我前後在中國思想家硏究中心工作長達十年,所擔任的主要角色是參與“中心”爲推進《叢書》編纂出版而開展的一系列工作、審讀部分書稿、承擔撰寫《辛棄疾評傳》,承蒙匡老信任,還擔任了《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的副主編。其中很多工作似乎已離開了原來所學習的古代文學專業,有點跨界。然而在思想史方面的廣泛閱讀和對相關問題的思考,卻也提高了自己的理論思考能力,進一步拓寬了硏究的視野。一九九三年十一月,程先生在與我的一次談話中說道:“治學應有自己的領域和特點。我的學生留在南大的有六位,如伯偉治詩學理論、詩學與佛學的關係,宏生從宋代文學延至清代。你可以博士論文爲基點,再發展擴大。注意從政治與文學的關係,從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上來硏究文學,逐漸形成自己的特點。”(《桑榆憶往》,第一六九頁)先生的話,促使我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的研究方嚮,那就是儘可能地把文學研究放在一個比較寬廣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從文學到文化,再由文化回到文學,希望能不斷有一些創獲。
我這一時期撰寫的《辛棄疾評傳》,比較集中地體現了上述硏究的傾嚮。比如,我在書中對宋室南渡後宋、金長期對峙局面的形成和原因,作了較多的分析,認爲由於金國內部政局的變化和宋高宗患得患失的特殊心態,以及稟承其祖宗家法、收回中興諸將的兵權等自毁長城的做法,加之自北宋末以來士風的委靡頹敗,遂使宋、金兩國之間形成一種長期對峙的局面。處身這一悲劇的時代,任何人致力恢復的任何努力,都不能不歸於失敗。辛棄疾的一生也只能是悲劇的一生。又比如,書中對辛棄疾南歸後的心態,也作了較多的分析。辛棄疾由位處下僚、縈心恢復,到憂讒畏譏、隱忍怨艾,再到閒適曠放與憂生憂世雜糅,最後是陷入憂幽憤懣、進亦憂退亦憂、無時而樂的悲憤、複雜的心態,經歷了四個階段的變化,辛詞的創作也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同樣是對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的深重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感,在不同時期仍各有不同。辛棄疾在思想上兼受儒家和兵家思想的影響,論事論文皆重氣,然又主張氣要貴平。他以文爲詞而又能兼用比興、雅俗並取,似無法而有法,其詞作形成一種既雄奇剛健又深婉雅麗的獨特風格,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在中國思想家硏究中心工作時,我還接受了選注、釋譯《廣弘明集》的工作。《廣弘明集》是唐釋道宣編纂的一部闡明佛教經義、弘揚佛法、排斥儒道的佛教思想史料集,它承南朝梁僧祐《弘明集》而撰,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此前,學界沒有人對《廣弘明集》做過整理。我對此書的版本系統作了梳理,選擇《磧砂藏》本爲底本,參之《大正藏》等不同版本和《藏》外相關文獻,從中選出四十餘篇文章,校勘注釋,譯成白話,並爲全書作了題解、源流梳理和解說。通過對此書的初步整理和硏究,對佛教史上若干較重要的問題,逐漸有了一些膚淺的認識。兩年前,中華書局朱立峯先生約我對全書進行整理、校注,我也想借此機會對自己昔日的工作作一回顧和修訂、完善,也就答應了,但因手裏積壓的事情太多,分身乏術,於是邀門下敖雪崗博士與我一起來做這項工作。全書三十卷,現已完成大半,希望能早日完成。
《千帆诗学》
巩本栋 编
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有学问然后有人生”——巩本栋教授荣休纪念会在南大举行
《九畹芳菲——巩本栋教授荣休纪念文集》出版 | 附:巩本栋教授简况
葛云波:行者的路和歌者的诗——《巩本栋教授荣休纪念文集》编后记
刘湘兰:程门学术精神之传承——在巩本栋教授荣休纪念会上的讲话
刘湘兰:沉静的力量——巩师荣休所感
张勇:“所好者道也”——本栋师的学术境界
莫砺锋:我的师弟巩本栋
王一涓:一蓑烟雨任平生——莫砺锋老师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