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文旭、肖开容《认知翻译学》介评
认知科学,作为探索“人类智能”即人类大脑及心智机制的21世纪尖端学科,是当前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也是亟待突破的时代性课题。近三四十年中,交叉学科得到极大发展,具有前沿标志性的认知翻译学应时而生,一跃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中外学者的积极求索下,其理论范式不断迭代创新,学科界面愈加清晰,研究方法和技术与时俱进。
延伸阅读:
文旭、肖开容著述的《认知翻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一书以认知科学相关交叉理论的前瞻视角,审视并构建翻译学科建设中的认知机制、认知模型以及追溯翻译现象的认知规律本源,构建了有关翻译过程的多个理论模型,为翻译研究学者提供了诸多理论建构思路和分析工具。
作者简介
文旭,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外国语言文学博士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负责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会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第三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获得者,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获得者,重庆市学术带头人。
目 录
序 言
第一章 认知翻译学:翻译研究的新范式
第二章 范畴化与翻译
第三章 概念隐喻与翻译
第四章 概念转喻与翻译
第五章 多义性与翻译
第六章 象似性与翻译
第七章 主观性与翻译
第八章 框架与翻译
第九章 认知识解与翻译
第十章 概念整合与翻译
第十一章 关联理论与翻译
第十二章 语篇认知与语篇翻译
第十三章 展望
参考文献
随着翻译研究路径的解释性的阶段转向,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开始聚焦于译者及其认知特性和过程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与理据,但众家之下稍显独木难支,未成体系。另外,正如作者所言,认知翻译学本身“在学科属性、理论基础、研究目标、研究领域划分”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界定解析,不同学术派别百家争鸣,尚难统一,或并不利于理论体系的前期发展及后续演进。因此是否能够真正实现翻译研究与认知科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的水乳交融,并构建更为完整统一的认知翻译研究框架体系,进一步促进国内翻译理论研究的解释性转向,仍是相关研究者们代代接力希望完成的目标,也是该书作者撰写此书的目的所在。
纵观全书,作者在第一章开篇阐释了认知翻译学作为研究新范式的理据来源以及对翻译即认知过程的正名。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一庞杂的跨学科研究体系,后续的十一章首先从范畴化、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三个方面呈现出翻译从思维到文化、从语言到心理的多方面认知活动,随后聚焦语言符号的多义性、象似性、主观性三个特性具体探究翻译中意义的理解表达、句法应用和主观性问题,接着将其剥离抽象到利用框架、认知识解、概念整合等对心智过程的深度剖析,从而归纳复现翻译过程中译者认知活动的规律,最后上升呈现出在语篇层面的动态认知互动,着墨于关联翻译理论中的翻译交际以及语篇认知翻译的创新性尝试。
经过这样的多维思考,逻辑推理,作者为读者拓荒呈现出蔚为大观的认知翻译学理论,系统地呈现出认知翻译学作为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的理论体系,在认知翻译理论建构方面堪称开山之作。
该书构建了具有高度概括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认知翻译理论研究体系,并将其放在首要位置上,做到了从规定性、描述性到解释性甚至概括性的翻译研究路向。但作者并不是就理论而理论,而是建立在其宏富丰赡的翻译经验上的升华总结,通过切合经典的案例以小见大,认真考据,富有逻辑地展现具体理论的深刻内核和实践应用活力。对于理论的解读,作者在逐节论述中不断提出开放的命题和问题,在众多问题构成的框架背景下,读者通过自己的理解阅读加上对现实生活经验从而形成自己对于整个章节话题的理解。
这部兼具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的著作,为翻译学界发出了中国声音,为自主创新地推出中国译界自己的系统而科学的翻译理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人工智能大范围爆炸式发展的今天,“人类智能”作为下一个研究突破口必将引起更为广泛的重视与关注,尤其是认知翻译研究标志着整个翻译研究将驶向崭新而光明的领域。因此,《认知翻译学》并非停留在翻译理论书籍这一层面,而是该领域的划时代象征之一。
该书尤以对认知翻译系统性、全面性和创造性的理论解读见长,纵向以翻译研究为主体,横向以认知科学为切片,构建出认知翻译学的整体风貌,从而为整个学科体系的发展上升奠定稳固基石。
《21世纪英语教育》综合整理。
内容来源:《21世纪英语教育》308期。作者: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李婉玉。
图片来源:《21世纪英语教育》308期。
语言学好书精选推荐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目前已有1.4万语言文学、国别区域
研习者关注↑↑本公号,
欢迎加入我们,学习交流,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