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议山西乡级行政区划调整刚开头,七普人口变化情况(相当于六普)就触目惊心而又毫不意外地展现到人们眼前。请让我们以城鉴-白泽所作美图再来扫描一番。 主要视点: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以太原为中心的“大”字形发展轴上,具体位置均为区域性中心。形成三轴十二个发展极。三大省域副中心人口增长乏力,这一战略宏图基本宣告破产。大批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人口流失严重,县乡级撤并重组任重道远。从省辖市层面来看,只有太原都市区的太原、晋中2市常住人口实现了正增长,其中晋中市增长幅度在5%以下。其他各市负增长幅度,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流失程度加深的大势。其中忻州市减少10%以上。这也是一个并不意外的格局。 我们再看另一张七普相对于户籍人口的净流入流出示意图。净流入的仍然是只有太原、晋中2市。净流出的分为三类:大同、朔州、阳泉、晋城程度较轻,长治、临汾、运城加重,忻州、吕梁严重,在10%以上。太原市除娄烦县外均有增长,主要集中在市辖区,传统市中心区域迎泽区基本没有变化外,其他各区均增幅较大,尤其南二区更大,表明这里是城市主要发展方向。以小店为中心、晋源与晋中市的榆次区为两翼,连片构成了山西人口增长的峰区。值得注意的是,与户籍人口相比,古交、阳曲也是净流出(见最后图)。
从已公布的几家(包括晋中市)来看,一个共性就是:市中心区普遍增长,除个别区位优越、基础较好的县级市有所增长外,其他区域普遍负增长。具体来看:平城区增幅在20%以上,但其市辖区应当包括云冈区,增长幅度在10%以下。阳高、左云、天镇、新荣4县区负增长在25%左右(考虑马家皂乡由阳高划归天镇),浑源县则高达30%。尤其是云州区居然也减幅近20%,令人大跌眼镜。表明县域在急剧衰退。阳泉城区增幅16.72%,虽然看来不错,但他的市辖区太小,郊区、矿区都是市中心区,合并来看,只是略有增长。
真正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尧都区,1.6%的增幅差不多可以忽略。而辖下侯马市成为全临汾增幅最高的区域。人们不禁想知道,临汾市减少的30多万人口去了哪儿?可以说,临汾的表现直接打脸这个所谓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战略。
运城各县大多减幅在10%以上,但总是可以看到盐湖区还具有一定的虹吸效应,增幅达36.51%。吕梁市辖区增幅超过40%,居然是太原都市区的增速,与晋中市榆次区相当。吕梁市另有孝义市略有增长。
这三个市与运城一样,都是只有中心城区人口增长。朔州市除朔城区增长10%以上之外,所辖怀仁市也增长6%以上,与侯马、介休相近。
忻州的忻府区增幅不到6%,省辖市中仅高于几乎停滞的临汾市尧都区。相对于全市人口的较大减幅,表明其吸引力甚弱。
侯马、介休、怀仁、孝义这4个县级市是太原都市区和各省辖市中心城区之外仅见的人口增长区域,分别增长7.46%、6.29%、6.62%、1.82%。不同的是,侯马、介休及孝义分别位于临汾、太原两个大盆地南端,是一个大的区域中心,也是过去长期设省辖市呼声很高的两个地方,这看大同盆地形成大同、朔州两个区域中心就很清楚。而怀仁虽属朔州,但他实际是大同的辅城。
综上,人口增长都是发生在省内区域中心的优越区位,没有例外。具体来看,都在以太原为中心的“大”字形轴线上。从大同市区人口增长缓慢、临汾市区基本停滞、长治市区增长乏力来看,可以宣告东施效颦的三大省域副中心宏图基本宣告破产。最后,我们换一个视角,以《方舆论坛》风雪祁连网友所作五普至七普人口相对于同年户籍人口的流入流出图,来感受一下山西省分县20年人口变动大势。可以看到,大批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人口流失严重,县乡级撤并重组任重道远。
点下片片玩儿
抗战中的晋豫一地委记略:两处省界大变化
回望20年忻州各县人口变化期待乡镇大整合
唯一省辖市标杆晋中的秘笈——山西省乡级行政区划调整漫议之三
两个精心运筹的县级标杆:原平、岚县——山西省乡级行政区划调整漫议之二
忻州晋中积极/ 阳泉运城敷衍——山西省乡级行政区划调整漫议之一
临汾、吕梁市乡级政区调整
晋中市乡级区划调整
大同市乡级区划调整通告
太原市、阳泉乡级行政区划调整
朔州、运城乡级行政区划调整
漫话山河——兼话河山与江山
长治市各县乡级行政区划调整通告(附无形美图)
2020年晋城市乡镇撤并方案审视
焦晋高速公路焦作段桥梁、隧道命名散记
湖南:撤乡并村动作大,小县合并再发力
湖南衡阳:区划调整引发市县PK
湖南日报刊文论衡山县、南岳区、衡东县整合
《衡阳日报》刊发市民政局领导文章:从南岳衡山地名说到政区调整
湘阴、汨罗分县过程
王莽为何酷爱改地名?
地名大会第二季开播之日,晋城华洋发布“一字千金”征集令
阳城方言地名文化信息解读
拜年小品:新年地名春联及胜地待对邀联
珍贵史料:文革中重庆市两份更改地名通知
嵌入海南全部13州县,奇巧称绝!雷琼道署堂名联之谜
语不惊人死不休 店名刁过叼得一
高铁站命名,钩起两县长期伙同一个副县长的奇事
一个南方大县的并村样本:怎样撤并70%的建制村,刷新70%的村名?
乾卦六态:撬动晋南中部发展大场的行政区划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