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折磨、流放、死亡面前,他们用1200封书信证明了爱情

2016-12-12 刘小磊 深港书评

广见闻,开心智,乐人生。这里是《深港书评》。


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

入围“十大好书”30的这本书

古拉格之恋:一个爱情与求生的真实故事

[英] 奥兰多·费吉斯 著,李广平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2016-8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读者在我们后台留言:


古拉格是什么?先来听一听这些流传的谚语:“今天得你死,明天才是我”;“人是吃人的狼”……


在我们入选“十大”的书中,《科雷马故事》的作者瓦尔拉姆·沙拉莫夫,就因为各种“反苏”罪名,先后三次被捕,被送到古拉格。在第二次为期五年的劳改营生涯中,沙拉莫夫吃尽了各种苦头: 严寒、饥饿、高强度的劳作,除此之外还有盗贼、卫兵和小官僚的殴打……他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谱成了故事,告诉我们:死亡并不比活着更糟糕。(戳这里查看)


简言之,苏联劳改营,又称古拉格,它像一张大网,铺天盖地,笼罩在苏联各地。当时有一千八百多万人被关进了劳改营里。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苏联劳改营一对年轻人真实的爱情故事:列夫在斯大林的劳改营中挣扎求生,他和女友秘密通信有1200多封,奥兰多·费吉斯以这些密信为素材,写出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所以名为《古拉格之恋》。



古拉格像一个巨大的流着毒液的地狱脓包,这里是逮捕、审讯、用没有取暖设备的运牛车押解、强制劳动、毁灭家庭、常年流放、潦草随意的死亡……


自从索尔仁尼琴发表了他轰动性的鸿篇巨著《古拉格群岛》以来,“古拉格”几乎已经成了苏联历史中黑暗面的代名词。虽然这种劳改营的形式并不由苏联首创,而是起源于沙俄时代的流放和强制劳改队。但是慢慢的,古拉格由斯大林元帅驯服异端、教育政敌的管制工具逐渐的转变成了一种规模巨大的支撑其政治和经济野心的奴工系统。


古拉格研究“学科带头人”索尔仁尼琴


为了实现大元帅五年计划的目标,苏联需要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燃气、黄金以及木材,而这些资源都可以在苏联广袤的边远地区找到,但是这些地方气候恶劣,根本不适合人类的居住与生活。不过在大元帅的眼里,如果你是囚犯,那不必把你当人对待了。


到1930年代中期,古拉格系统已经有近三十万人的规模,他们分布在十几个劳改营联合体和小型劳改农场里,如同散布在苏联大地上的“群岛”。在这些广袤而又严酷的土地上,成批衣不遮体的犯人们在那里建立居住地、修马路、筑运河、淘金挖煤……


《古拉格之恋》虽然没有《科雷马故事》幸运,遗憾落选“十大”。但它不论是在内容还是译文语言上,都得到了评委老师们的好评——


“体制虽然严酷,但人性和爱情是无法全然泯灭的。本书译文流畅可信,读来毫无窒碍,像是作者用中文写成的一样自然。”


今天就请出我们”十大好书“的评委——刘小磊,带领我们读读这本书~


“古拉格群岛”全图


当爱情遇到战争和集中营


这本书讲的,是斯维塔和列夫的爱情故事。两人都是1935年考入莫斯科大学物理系的,当时都18岁。不久,就从同学变成了恋人。大学毕业后,列夫在研究所找到了一份工作,还没来得及谈婚论嫁。


1941年,希特勒进攻苏联,列夫参军,旋即在苏军的溃败中被德军俘虏,关入纳粹集中营。1945年列夫被美军解放,苏联的军事法庭接着以莫须有的背叛祖国罪,判处他十年徒刑,发配到极北之地的劳改营——伯朝拉木材厂劳动。1946年3月列夫被押送到伯朝拉。他一开始不愿意给斯维塔写信,因为是劳改犯,怕不受欢迎,也怕给斯维塔带来危险。


斯维塔和列夫


对斯维塔来说,列夫杳无音信,不知死活,已经五年了,而且这时战争已经结束。她完全有理由开始一段新的感情,但仍然对列夫一往情深。就在她要绝望的时候,列夫的信来了。这是1946年7月份。


列夫在劳改营,一开始是在干燥车间,工作比较累。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要求劳改管理局也得讲经济效益。技术活儿得有懂行的人干才行。列夫这样的理科生,很快就转到了工作比较轻松的发电厂。


古拉格的日常


在劳改营里,通信是受到严格审查的。但列夫慢慢知道,在劳改营外有一个秘密通信网络,可以通过那些自由工人(多半是刑满释放犯)捎带信件。这样,他们的信件多了起来。


木材厂有一百多个看守。他们大多是农民,服过兵役,报名当看守,是为了逃避家乡的集体农庄。他们酗酒、受贿、偷劳改犯和木材厂的东西。斯维塔还利用这一点,成功混进劳改营,在分别5年之后,第一次看望了列夫。这是1947年9月。


木材厂犯人在搬运木材


私刑和折磨成了家常便饭


此后斯维塔差不多每年都到劳改营探望列夫一次。虽然每次只能呆两三天,但对两人已经是莫大的慰藉。一直到列夫得到释放。这是1954年7月。列夫获得减刑一年八个月,提前出狱。但一直到1955年9月,苏联政府宣布大赦,列夫才被允许回莫斯科。两人这时才登记结婚。两人都已38岁,相恋了16年,通信1200余封。


八年,多达一千两百份的通信,见证了两人坚定的感情


这本书里隐藏的另一条主线,是苏联体制下的集体腐败。劳改营里监守自盗,安全事故不断,工人时常出逃,生产效率低下,“到了1953年,内务部维持古拉格运转的开支是劳改营收入的两倍”。


斯维塔和列夫的通信里,除了表达爱意,另一个热点话题是如何打点看守、打点警察。斯维塔所在的橡胶研究所,也承接军方的科研项目,她跟列夫保持关系,是要冒很大风险的。那些被摧毁了的人的故事,这本书讲得还不够,而像列夫斯维塔这样的人,又是那么稀少。他们是幸运地活下来了,可在那个时期,恐怕也谈不上有多少尊严。


晚年的斯维塔和列夫



编辑 | 罗婉



亲可能,还会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点击文字获取相关内容


罗马 | 再读阿城| 诗意的沦亡 | 约翰·列侬的私人领地 | 怎么治无聊、易变、焦虑的现代病? | 最优秀的人早已死去 | 管教对孩子有用吗?| 俞晓群:影响我人生的三本书 | 读书 这么美好的事 | 世上最美的爱 | 萨特 | 纯净,质朴,是美书 | 跑,是一种信仰 |食物记忆最是长情 | 是枝裕和 | 鸟儿终于落地| 足球史传奇|惊人之吻|瘟|写情欲,只见美感,而无猥亵|人之所以异于电脑者……|天才与梅毒:原谅大咖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带枪的狄更斯,嗑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别让孩子继续错过生命这堂课 | 明日的餐桌上是有机,还是转基因?| 博物,其实是人道| 少罪恶,假服从之名而行?| 没有外国入侵,中国的帝制也会崩溃 |西西弗|王尔德|什么才是生活中最大的围城?|斯通纳|除非朝霞有一天赶上晚霞



深港是起点 书评是风帆

这里是《深港书评》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