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卡片】乡村旅游资源特征
全文字数 | 2542
阅读时间 | 8 分钟
专栏小卡片
乡村旅游作为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提高村民素质、带活乡村经济的重点产业,正成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于2020年开始推出乡村旅游知识卡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中心总规划师宁志中先生担任专栏主持人,与大家共同探讨相关研究。
专栏主持人
宁志中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委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中心 总规划师
长期从事乡村旅游、土地利用与产业规划工作,主持省、县、乡不同尺度空间乡村旅游发展和项目规划20余项,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乡村旅游、乡村文化资源、旅游扶贫等政策研究、标准制定和国家社科基金。主编(著)《中国乡村地理》等著作7部,获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等省部级以上学术奖励3次。
本文作者
师满江
西南科技大学城乡规划系 讲师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博士后
主要从事乡村地理、乡村产业与村镇规划的相关研究和教学工作。
本文作者
孟国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中心 规划师
主要从事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相关工作。
知识点
乡村旅游资源
乡村旅游资源是指能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的乡村景观客体,具有乡土性、地域性、民族性、季节性、多样性、动态性等特征。
乡村旅游资源是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与人类活动长期作用而形成的乡村景观,根据乡村旅游资源组成要素和成因,归纳了乡村旅游资源6个主要特征。
1
乡土性
乡土性是乡村旅游资源有别于城市旅游资源,专属于乡村的本质属性。乡土性主要体现在“乡”、“土”、“农”三个方面:
“乡”就是指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如乡村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组成的生态环境。
“土”就是指乡村地区农民生活展现出来的乡土人文气息,如不同民族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实践中产生的节庆、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传统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农”就是农业生产景观,是指由农民、农田、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及劳动活动所组成的农业生产场景,如梯田耕种、水稻插秧、撒网捕鱼等乡村生产景观。
案例:江西婺源--篁岭“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乡土特色。
生活在湖南、安徽、江西等地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篁岭也逐渐成为游客“网红打卡地”。
江西省婺源——篁岭“晒秋”
图片源于网络
2
地域性
中国疆域辽阔,南北东西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巨大,使乡村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一方面,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下,乡村地区生产生活的本底千差万别,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另一方面,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随着空间尺度的扩大,地域性成为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特征,如江南水乡、徽派民居等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案例:江南水乡--周庄
周庄是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乡村景观的典型代表,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密布众多河流。
受降水量、河流影响,街巷被河道分割,水巷上建起众多小桥。小桥、街巷、流水、人家的特色风貌是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最典型景观特征。
江南水乡——周庄
图片源于网络
3
民族性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状况不同,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服饰装束、风土人情、住宅建筑、风味小吃等等也不同,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如内蒙古草原的蒙古包、西南地区的竹楼、北方的四合院,以及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浴佛节、侗族的花炮节、彝族的火把节、壮族的歌圩、苗寨吊脚楼等等。
案例: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代表建筑吊脚楼是苗族建筑文化的载体、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地位,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乡村旅游资源。
苗族祖先为了留下平地作耕种用田,为适应于山地斜坡建屋,并保证良好的通风防潮效果,建造了苗族干栏式建筑——吊脚楼,其具有较强的苗族文化特性,是苗族经济、文化、艺术、家庭、社会和宗教观念等历史积淀的集中表现。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
图片源于网络
4
季节性
受经纬度、海陆格局、地形等综合因素影响,我国形成了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五种气候类型,根据气候特征划分为五种相对应的带状气候区域,即为气候带。
每种气候带内的温度、气压、风系、降水都会随着四季时令周而复始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形成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季节变化和明显的周期性的特点,如婺源油菜花、中国雪乡等。
案例:中国雪乡--雪景
中国雪乡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南部双峰林场,地势低洼,周边为山,且北部群山高于南部的山岭。日本海的暖湿气流与西伯利亚南下的冷空气在此交峰,在这个海拔不高的小山区形成丰沛的降雪。
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夏季充沛的降雨,使这里的冬季降雪早,山区小气候使积雪经久不化,从每年的10月至次年5月积雪连绵,积雪期长达7个月,雪量堪称中国之最。
中国雪乡——雪景
图片源于网络
5
动态性
旅游资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本身是带有发展性质的概念。
一方面,某些事物在其存在之初并没有被作为旅游资源,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它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如破旧老屋成为民宿、普通种植农业变成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
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变化,乡村旅游资源自身的结构、规模、品质也会发生变化,如草木花卉会有发芽、生长、枯荣等生命周期景象。
案例:秦岭楼房沟村
秦岭楼房沟村原为房屋破旧的小山村,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依托秦岭生态旅游资源,逐渐发展起民宿。
为满足不断增加旅游民宿的需求,原先秦岭乡民闲置的九处颓破老旧山居宅院,在建筑艺术师的巧妙解构重建下焕然一新,原先不被视为旅游资源的破旧老房子、残垣断壁的土墙,经过改造,变成了游客热衷的“网红打卡地”。
秦岭楼房沟村
图片源于网络
6
多样性
我国仍然有约6亿人口居住在乡村,乡村地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94%以上。乡村旅游资源的地域性、民族性、季节性决定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我国大概70%的旅游资源分布在乡村地区。既有自然形成的各式各样地貌类型,植被景观、水域景观等,有历史遗留下来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古建筑群等,也有当代新建的观光休闲设施,观光农业等。
案例: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18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项目已达40个,也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全部与中国乡村生产生活有关,涉及乡村耕种气候、曲艺、民歌、舞蹈、技艺、医药等等多个方面。
END
图文:师满江、孟国力、宁志中
编辑:孙一休
专栏研讨
相关回顾
乡村治理
【知识卡片】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乡村治理——来自主管部门干部的思考
乡村术语
乡村旅游
海外乡村
【海外乡村】当代乡村空间的认知、分析与建构——评《大都市时代的乡村法国》
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
精准扶贫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