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冰及蒲韩团队(山西):探索农村综合发展二十年,迎接乡村振兴新时代|2018爱乡人物系列故事

编写按:自2018年6月启动寻找“2018爱故乡人物”活动以来,得到了各地伙伴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讲好中国乡村故事,展现爱乡人物风采,“爱故乡行动”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优秀人物故事,敬请关注。情归故里,共建家乡,让我们一起爱故乡!


团队简介:

郑冰,女,1968年生,山西永济市蒲州镇寨子村农民,曾任小学民办老师13年,于1998年开始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妇女文化活动等探索农民合作发展之道,经过二十一年的艰苦探索,郑冰任理事长的山西永济蒲韩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简称蒲韩团队)已经成长为一个以社区生活为切入点,坚持服务创造经济收益,自信快乐生活至上的理念,为社员提供生产生活领域的综合服务。

今天的蒲韩社区覆盖了两个乡镇的43个自然村,其联合社包含了28个合作社,3865个农户会员在8万亩土地上转向多元生态种植,对接了永济和运城的8100多个消费者家庭。经过21年的努力,蒲韩团队目前有113个全职工作人员,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


事迹概述:

蒲韩社区是一个涉及金融、统购统销、城乡互动、儿童教育、社区养老、传统手工艺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

1)经济服务:农资统购、农产品统销、日用品统购、信用互助;

2)社区服务:农业技术培训(社员选出庄稼能手需自费参加一年6次专业技术十个班级的系列讲座,十个专业技术班分别是:苹果、桃、柿子、杏、核桃、樱桃、山楂、蔬菜、粮棉豆瓜、养殖)、土壤转换(垃圾分类、堆肥、生态防虫培训等)、不倒翁学堂(互助居家养老)、儿童家长教育中心(夏令营、幼儿教育)、手工艺传承(豆腐、蒸馍、打铁、木工、酿醋、香油、编织、纺线、织布、绣花、榨油、磨面等手工屋);

3)消费合作:2014年成立永济运城消费店,通过在城市社区组织各种老人、儿童、青年人等活动与城市社员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将蒲韩3865户社员所生产的健康农产品与8100多个城市消费者家庭,让消费社员吃上健康安全的农产品。



蒲韩乡村坐落于山西省永济市,东靠中条山,西邻母亲河。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带,中华民族发祥的核心区域。由于乡村小学教师郑冰发起推动的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目前给社员提供的服务范围包含蒲州镇、韩阳镇的43个自然村3865户(其中24个行政村,韩阳镇与蒲州镇各12个行政村),因此得名“蒲韩乡村”。


蒲韩乡村所在区域有6520户人,25800口人,其中1500余户常年在外开饭店,服务社员3865户。辖区土地面积8万余亩,社员拥有7万余亩,其中6万亩为果树种植,1万亩为粮食和蔬菜种植。


如今,蒲韩乡村已经成长为一个服务3865户农村社员,8127户城市消费社员,涉及金融、统购统销、城乡互动、儿童教育、社区养老、传统手工艺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郑冰说自己走了很多弯路,但恰是这些弯路让如今的蒲韩乡村区别于主流“眼中有钱,心中无人”的发展思路,坚持以“服务教育再服务”为宗旨,以“真实生活品质提升第一,经济互助第二”为理念,作为家乡的主人,扎扎实实的摸索着乡村综合发展之道。



从农业技术培训到妇女跳舞学习

在蒲韩乡村,郑冰因为是从农资店经营开始,通过科技培训和妇女跳舞服务对社区进行了相当有成效的动员,另外,郑冰还申请到了当地政府妇联的帮助,提供科技培训师资和文化活动的组织名义。这样一种通过为社区提供服务来进行有效动员的方法,是最可持续,也最有成效的。


1、农资销售中的技术培训

1997年,郑冰的丈夫谢福政在黄河滩兴办了一个农资销售店。当时身为村庄小学老师的郑冰,在闲暇时段也经常到农资店帮忙。有一天,一位叫苏长业的村民来店里买化肥。两亩半的芦笋,他要买800 块钱的化肥。郑冰告诉他,这些地 300 块钱的化肥就够了,多了也是浪费。苏长业急了:你卖化肥的还嫌我买得多?他从兜里掏出 800 块钱,甩在那儿说,我有现钱,不赊你的账!苏长业受不了郑冰的“教育” ,大吵一架之后,气呼呼地走了。这件事情之后,郑冰就觉得改变农民的观念很重要。

1998年农资店


正好,1998年有一个供货商联系郑冰,说想从省里某高校请两位专家到村子里为村民做关于农资知识方面的报告。刚好村里农民对科学有效使用化肥的知识比较缺乏,农户因化肥用量不当,以及农药使用不当而造成严重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供货商的这一提议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郑冰便欣然答应,并积极的开始张罗。但后来才发现供货商提出这一建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郑冰心里感到很不舒服,就商量说能不能少做广告多讲些农业知识,但供货商不答应,说花这么多钱请老师来就是为了来介绍产品的。性子本来就倔强的郑冰干脆一咬牙自己就把请老师的费用给出了。由于前面发动工作做的比较充分,培训会上一下子来了400多位村民。不料想这次培训效果特别好,到中午吃饭时间村民们仍津津有味的听着,郑冰就索性又掏钱为大家买来方便面、面包和水等食物,简单吃过后,下午继续讲课。培训在黄河滩上凛冽的寒风中从上午9点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结束以后很多村民都问什么时候再举办这样的培训。看到村民们对农技知识的饥渴需求,郑冰便产生了将培训持续下去的念头。


2004年协会技术培训


起初,举办这些培训的费用都由农资店支付,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请专家每次要花一千多元,郑冰的爱人非常有意见。但同时,意外的收获开始到来。在市妇联的帮助下,举办了几次培训后,农资店的名声也在附近的村子里传开了,村民们都知道这里有个自己掏腰包给大家办农业知识讲座的人。于是也都爱到这里来买东西,99年的生意出奇的好,以前每年能卖掉100吨化肥,而那一年卖了1300吨,农资店一下子就挣了六万多块钱。于是,这种农技培训便慢慢固定下来,并且随着农资店在附近村庄开设分店,培训点也扩展到这些村庄。逐渐形成以寨子村为中心,在周围18个村中以6个分店和80户技术培训联系户为纽带的“科教兴农互联网”。每个分店配一个小教室,与农业局长期合作给农民做技术培训。仅1999年到2000年,就共组织过果树、芦笋、玉米、棉花、养鱼等各类免费技术培训12场,培训人数达到5000人次。


2、“公司+农户”养鸡项目的失败

2001年,当地芦笋的市场收购价格滑入低谷,种植户收益严重下降,客观上导致农资店上一年度赊给参加技术培训的农民的13万元农资款无法收回,使得农资店的资金运转也遇到了困难。为了找到更好的致富路径,一些村民提出想养鸡,与市里一家公司合作,采取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运作。但是村民没有足够的资金,而农资销售网络的成功,让郑冰积累了比较好的信用,于是,郑冰便为30户养鸡户担保,从信用社获得每户5000元的贷款。然而,不幸的是,这个项目最终以失败告终。在那段时间,为此郑冰与家人发生了争吵,自己一气之下便离家出走了。在市里又遭遇了车祸,被车撞倒在路旁的小摊上,溅出的开水将自己身体多处烫伤,住进了市里的烧伤医院。家人到处找也找不到她,这个时候,她一个人躺在床上,几乎陷入了无法支撑下去的地步,直到后来家里人找到。面对上门要钱的人,郑冰说:“只要我人在,肯定不能欠你们一分钱,如果老百姓真的不还,给我三到五年时间,我都会还给你们。”起诉方请的律师一看这人态度还挺好的,万一这人没命了,那钱也就彻底没了,所以他们就不追着要钱了,也就给了郑冰一个喘息的机会。


郑冰就想不通在农村做事怎么就这么难,最后,最大的认识就是要没有一个利益共同体,联合不起来,单打独斗在农村根本没出路。也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相互间的诚信,虽然刚开始一点小的利益把大家连接起来了,但遭遇一点困难马上就散了。


3、妇女骨干力量的挖掘

郑冰到妹妹那儿待了几天,在武汉看到那么多人整整齐齐的在广场上跳舞,便问这是谁组织的,妹妹说没人组织,这是大家自发的。郑冰一听没人组织就跳的这么整齐,而且天天早上准时到准时离开,非常受启发。2001年7月的一天,几个和郑冰比较要好的妇女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剧情让一位大姐突发感慨:“你看人家城里女人活得多潇洒,坐在办公室里打电话,一下班就跳舞,咱们村里女人除了围着灶台转,就是拉扯些东家长西家短的破事,活得真没意思。”郑冰就问:“真要让你们跳舞,你们跳不跳?”没想到几个姐妹都异口同声:“咋不跳哩,你要能请来老师教咱们,咱们一起跳。”说干就干,郑冰请市里的妇联帮忙,请来了一位幼儿园的舞蹈老师教大家跳舞。基于养鸡事件的反思,跳舞开始时,郑冰便有意识的进行组织训练。组织了24 个人,分成 4 个小组,选出了 6 个带头人,李金绒和牛淑琴是其中的两个。但众目睽睽下,大家扭扭捏捏,跳不起来。人群里开始有人说风凉话,有人甚至称她们为“女流氓” 。一下午,一个动作都没跳会,但看的人很多。

妇女文化


晚上开会时,几个小组长说不干了,那么多人笑话我们。郑冰非常气愤,“我们扭个健身秧歌,怎么成流氓了!城里人跳舞就叫潇洒,村里就叫流氓。一定要坚持跳下去,要靠行动打掉那些愚昧的思想”。


在农村,话语权往往掌握在两类人手里:一类是强势者,另一类是造谣者。其他的人或碍于情面,或出于自保,很少有人挑战这一权威。所以,村里人往往是非不分。郑冰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和这些现象的互动和较劲中不断往前走。


几位骨干就想尽办法动员村民开始跳舞,刚开始好些妇女不好意思,就在农户院子里,跳熟练了就到巷道里,最后到村庄公共空间去跳。没过多久参加的人就越来越多,寨子村的妇女除了年纪比较大的,80%的人都加入了进来。村庄舆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之前说风凉话的人也加入进来。一位围观的外村人评价说:“这些女的没有白活。”


这种简单易学便于大众参与的文化活动,使得原本沉寂的村庄一下子热闹起来。村民们空闲时间也开始走出自家的院子,聚到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之间的联系渐渐增加,用其中一位文艺骨干的话说,“我们起初就是先见面交个朋友,以前不同两个村民小组的新媳妇互相都不认识,在一起跳跳舞,聊聊天说起这是谁家的媳妇,就认识了”。


同时,在这种公共生活的空间里,一种良性的社区舆论氛围也开始慢慢形成。


后来,大家还把社区里一些不好的习惯和行为编成小品在节庆活动时演出,更直接对这些行为形成舆论压力。


跳舞还收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缓和了家庭矛盾。一个过去经常挨骂的男人对郑冰说:“自从跳舞后,他回家,媳妇不骂他了。郑冰回应到:女的难道天生就爱骂丈夫?她就是活得不痛快嘛!”


2003年正月十五,为了让跳舞的妇女们到市里展现大家的风采,经过争取,郑冰组织了1000多个妇女在永济大街上跳舞。而市里领导们潜意识里觉得那么多农村妇女肯定会乱成一团,便将他们的跳舞排在了最后一位。可实际情况却恰好相反,妇女们都是自己解决交通问题,从早到晚没人掉队,也没吃午饭,最后表演的时候整整齐齐,全场惊叹。郑冰也没想象到效果如此好,深受感动,但也面临一个巨大的压力,他们的出路在哪里?


渐渐地,在跳舞的过程中,参与跳舞的妇女们还得到了自我组织活动的初步锻炼,并且在这些活动中,彼此间的协作日益加强,集体行动力也初步体现出来。


4、形式多样的自我学习

时间久了后,跳舞的人多了,大家就觉得光跳舞也没有意思,于是就把参加跳舞的人按照居住的巷道分成九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个组长组织自己巷道内的人来跳舞,每天晚上比赛谁跳的好。当时正巧从电视里看到大学生辩论赛,于是便产生了一个想法,“话不说不清,理不辨不明”,把一些道理变成话题让大家展开辩论吧!经过大家商量后,选取了身边息息相关的一些事情作为题目,比如:婆媳关系不好,婆婆责任大还是媳妇责任大?生男好,还是生女好?妇女是要融入市场经济大潮还是做贤妻良母?


一开始,辩论的时候总会吵的不可开交,但也使大家渐渐感觉到自己知识水平不够了。看到电视里大学生们辩论时滔滔不绝,但轮到自己道理就在嘴边却说不出口。于是,妇女们又开始商议组织起来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几位积极分子还把自家的屋子腾出来免费给大家当学习教室。


参加学习的妇女分成几个小组,每天晚上干完家里活后便集中到一起读书讨论,最初讨论的话题从天下大事到身边琐事,十分宽泛。经过不断总结经验后,课程变得越来越规范,形成了几项常规的内容:家庭教育讨论,政策法规学习,生产技术交流等。为了使学习氛围活泼不枯燥,还设计了一些趣味活动,比如讲笑话和猜谜语等。


5、参与村庄基础建设

随着跳舞、学习的推进,郑冰发起的这个妇女为主体的自组织实际已初具雏形。2004年《农家女》杂志社的谢丽华老师来寨子村参观交流,临走时说;“郑冰,你们妇女活动搞得很不错,但村里的环境卫生太差了。”后续郑冰就组织妇女骨干讨论,大家觉得以后不能光指望政府,而是要自己行动起来,用双手改变自己居住生活的社区。由于跳舞和学习活动已经培育起来的行动能力,很快他们便以居住的7个巷道为单位,每个巷道推举出了4位有公益心的代表,由这28位代表组成寨子村村建理事会。


第一件事,修路。为了充分发动村民们参与,理事会印了传单挨家挨户的宣传,向大家说明修路是对大家都有好处的事,一定要大家共同参与才能做成功,使大家受益。最后,绝大多数村民都被动员了起来,每家分片包干,负责自家门前的路,而入村出村的路口,由村建理事和一些热心文化活动的骨干来共同完成。


就这样,前后花了七十多天的时间,历届村两委都没有解决的令所有村民都感到头疼的问题,被这个妇女们自发组织起来的村建理事会解决了,而且总花费加起来只有3万多元钱。


路修好后,理事会继续着手整治村里的卫生。为了解决垃圾随处倒放的问题,他们发动老年人组建了一只义务卫生监督队,对乱倒垃圾的行为进行监督。发现后,由理事会发动舆论谴责改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发展的过程中,村建理事会逐渐有男性加入,再叫妇女协会不合适了。于是,妇女文化活动中的积极分子,以及先前农资服务网络中的老骨干们,凑在一起几经商议,最后决定以原来的农资购销网络和妇女活动网络中有稳定联系的农户为基础,组建一个综合性的协会。因此,2004年6月7日,在市领导的支持下,在县民政局顺利注册了“蒲州镇农民协会”。


至此,这个在农资购销和妇女文化活动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3865户稳定会员的、综合性的农民自组织成立了。



试水经济项目的惨败

在完成组织动员后,大家都在琢磨着如何在生产上有经济收益。于是在2005年先后成立了四个经济合作组织,红娘手工艺、千亩生态园、涂料厂和手工蒸馍坊,其中后面三个全面失败,这成为蒲韩乡村发展历程中的又一次重大经验教训。


农民组织化的第二阶段,是管理团队初步形成并探索寻找组织定位的过渡阶段,即通过不断的试错搞清楚农民组织起来能干什么。


通过妇女跳舞、组织学习、环境卫生治理和修路完成组织动员,并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且有一定的农资店收入积累和妇女组织基础的情况下,蒲韩乡村注册成立了“蒲州镇果品协会”。按照协会注册要求,郑冰第一次建立了协会的组织管理架构,并初步组建了协会管理团队。此后,协会开始尝试拓展其他经济创收项目。2004年到2007年间,除了农资连锁超市外,其他5个生产类项目都不成功。除了那些外部环境客观因素之外,剩下的就只能从团队自身找不足之处了。协会在连续遭遇失败之后,受到很大的打击,但没有被压垮。这种低落的局面促使郑冰带领协会开始深刻的自我反思和批评。

2005年手工艺



发展乡村服务经济

经过上一阶段的挫折和反思之后,蒲韩乡村管理团队开始更加重视社区基础工作,挖掘并整合社区内部资源,以及管理团队自身的学习和培养。具体包括:1、梳理并总结1998至2007年的工作经验和教训;2、讨论并制定2008年至2018年的十年规划;3、成立青年农场,重视对本地青年的吸收和培养;4、管理团队学习,充分利用外部机会组织团队外出参观考察,扩大视野;5、加强社区调研,组织团队入户访谈,深入挖掘社区需求;6、根据社区不同群体的需求,拓展更多的服务项目,提出“服务经济”的概念,认识到从服务中开发创收项目的重要性。蒲韩乡村的成功之路,也正是一条将服务经济的范围领域从农资服务拓展到资金互助服务、生活用品供销服务、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


1、“服务教育再服务”

2007年国家出台了《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郑冰就顺应形势,注册了28个专业合作社。2009 年政府下发政策的时候,说一个村报 5 个合作社,就有补助。郑冰立马召集所有理事长召开会议,与大家讨论,不要钱行不行?她觉得这种信息传达有问题,组建合作社的目的是拿政府的政策,是对接市场的,不是为了成立一个合作社,拿政府的钱。成立合作社太容易了,5 户身份证就可以到工商登记注册,花不了100 块钱。当时就有6个理事长说不行,给钱不要,是傻瓜。郑冰让其马上退出合作社联合社,因为你自己都没做好,凭什么要钱?


2008年郑冰带领大家大胆而稳健的做了十年规划,并提出十年时间要将蒲韩乡村打造为中国第一村,这个第一指的不是经济,而是村庄整体风貌和村民综合素质。

儿童学堂


这个十年规划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认认真真总结前十年的经验教训基础之上做的,从此蒲韩乡村坚持“服务、教育、再服务”的宗旨踏上了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正道,这里也成了一个对外输出经验与教训的地方。


土壤转化、环境卫生治理、老人互助养老、农产品统销、日用品统购、儿童家长教育、传统手工艺……一切社员有需求的事情都在有条不紊的推进和积累,团队也从个人、几个人跃升到了几十人,大家共同建设自己的家园。


2、发展新生力量:返乡青年

2008年的总结反思让郑冰意识到,农村的事情越做越踏实,肯定有做不完的事,这是一百年的事。但团队的核心成员几乎都是跳舞和搞环境卫生历练出来的,全是中老年人没有年轻人。


郑冰首先选择的办法就是让工作团队的中老年将自己的子女往回叫,一位1990出生的年轻人L,母亲在手工艺工作。L上完大学后就在太原上班,工作压力大,住在十几平米的出租屋感受不到生活的气息,非常想念家里的大房子,在母亲的说服下便回到了蒲韩乡村。


2007年《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2008年蒲韩乡村注册了28个专业合作社,郑冰让回来的年轻人一人跟进一个合作社,同时一人种一亩地、一人跟一个村,年轻人通过“三个一”来锻炼。年轻人一做合作社都想做公司做企业,郑冰便规定,三年做出一个合作社来,要把20户到150户沟通个遍,沟通一次又一次,建立信任关系,这才有做合作社的可能性。但是老百姓百人百姓,假如你不能和这几十户的农户沟通顺畅,你根本谈不上做合作社。所以我们就觉着历练年轻人和农民打交道的这个环节,重要的是在合作社和农户的沟通上。

经过不断的磨练和积累,团队中也慢慢迎来了第二波年轻人。随着年轻人的增多,郑冰深知,农民表面憨厚其实很精明。农民见年轻人一面就能判断是干什么的,但年轻人不一定能判断农民。年轻人从农民那获取到的信息是假的,可能还不知道,那工作就没法开展。那年轻人必须突破的就是和农民建立朋友关系,真不是谁骗谁,谁哄谁,一定是彼此信任,那怎么建立这个信任才最重要。


通过不断的磨练和积累,蒲韩乡村的返乡青年越来越多,也逐渐成为了团队的中坚力量。在巨变的城市化进程中,要促使年轻人返乡,这个过程和人生道路一样,注定就是曲折的,也是精彩的,更是无法估量和预测的,其价值和意义只能交给时间和参与其中的个体。


3、市场开拓:城乡良性互动

2013年11月,在上海同济大学举办的第五届全国CSA大会上,郑冰听了温铁军教授关于“因为城市中产阶级崛起而对自身食品安全和孩子教育的关注,所以农村和自然环境结合的资源有条件满足城市消费者的需求”等论述后,回来就开始筹备蒲韩乡村的“城乡互助”工作。当然,郑冰并没有盲目冒进,而是组织骨干成员在运城永济两个城市做了几个月的调查,发现消费者对生态产品的确有很大需求,于是就开始布局蒲韩乡村在这方面的工作。郑冰要求团队尽可能做到,将外部老师讲的宏观形势与理念转化为自身团队的工作策略与方法,在相关策略方法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制定出推进的工作计划。

基本原则:

(1)坚持食在当地,食在当季;

(2)坚持以农户为主要生产主体;

(3)生态产品的溢价为30%;

(4)以生态产品为链接,将农村形成的各种服务经验传到到城市,超越于产品的互助;

(5)消费者不是上帝,需要被教育。

城市社区活动


在这五条原则的指导下便有了具体的工作推进计划:永济和运城各成立了一个消费店,名字叫“米面油菜书茶咖啡”,店内不销售产品,主要用于工作人员办公和城市消费社员喝茶读书和搞各类活动。将永济市划分为九个片区,由九个辅导员负责,每人负责一个片区,筛选300户城市消费者。在运城市寻找了18个居民小区,由18个辅导员负责,每人负责一个小区,筛选300户城市消费社员。前期都是通过各种活动,如:广场舞、太极十二拍、儿童手工课、座谈会等形式与消费者面对面建立联系,完善社员家庭档案。郑冰曾严格要求,前期不许使用微信。有一次永济消费店负责人高兴的对郑冰说,今天有一户配了20斤面粉,她就立马一顿批评,我们现在要的不是一户买很多量,而是更多人的参与了解,20斤面粉10户用和1户用那是完全不同的思路。


蒲韩乡村的理念不是为了仅仅在城市销售农产品,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生态产品只是我们跟城市社员建立联系的一个载体,郑冰更希望将团队在乡村所形成的为社员提供综合服务的经验能够逐步传导到城市,未来可以在旅游、餐饮、家政、教育等多个领域探索具有本土文化内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营方式。这也就告诉辅导员,大家不仅仅是在工作,而是在为在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奋斗,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点上深扎探索,形成自己的事业目标。


当然,一切的改变都需要从点滴做起,依靠团队的力量,稳扎稳打的前行!


因为城市工作的推进相比于乡村困难更大,所以城市辅导员除过每天晨会的学习交流外,几乎每周都要到乡村来参加培训,同时了解蒲韩生态产品的生产过程,也会带领城市消费者来乡村进行体验活动。


郑冰经常给大家说,不要急于卖产品,就用面、油先和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我都不急,你们急什么,我们用两三年的时间打好基础,后续盈利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目前的蒲韩乡村管理团队已经正确的把握住了乡村社区建设的定位,以社区服务为本,打好社区组织化基础;以组织为依托,开发服务类创收项目;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充分抓住外部机遇,适时发展产业项目。





推荐阅读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简介

寻找2018爱故乡人物”正式启动!

第六届爱故乡大会报名通道

六届爱故乡大会会议议程

爱故乡文化集市|2018在地爱乡行动风采 图文征集


2018爱乡人物系列故事

徐永恩(浙江):老顽童的乡土情

叶福宜(湖北):竭诚尽智  保护汉江母亲河

陈宇(广东):爱电影 爱方言 爱家乡

宋艺谋(重庆):80后回村当书记

李高福(云南):创建“哈农园”,守护哈尼梯田

郑云波(湖北):果农版“林志颖” 带歌回乡当农民

向宏彩(湖北):勿忘初心,打开乡村孩子的阅读之窗

王定钊(湖北):古民居守护之路

李勋明(湖北):修复古建筑,守望荆门乡土文化

段永杰(湖北):“土博士”当镇长,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

陈华平 (湖北):心系丹江口移民,记录移民十三年

周小瑛(浙江):驻村干部的古村情怀

杨天龙(甘肃):“玉米哥”十年反哺故乡情

王云(北京):一个餐饮人的“三农情怀”

李亚忠(河北):艰辛考古二十六载

王虎林(河北):太行梯田的青年守护者

李红伟(山东):用爱温暖一座城

孙晟(山东):脱贫攻坚“党建+”乡村综合治理模式

产和宝(安徽):石牌戏曲盔帽业的传承人

张春龙(山西):写本村志给故乡

杨斌青(山西):家乡之音

太谷县传统文化志愿者协会(山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岳丙寅(山西):发扬传统工艺,心系文化传承

胡建强(甘肃):创办百姓幼儿园

彭育晚(湖南):推进村民共治,发展农户经济

张长(陕西):七旬乡村医生悬壶济世,两本医学著述传承中医

郑志宏(河南):不种房子多种树

张建华(河南):打造“孝行清丰”文化名片

单仁慰(浙江):守望家园,保护古村

朱合兰(河南):投身慈善 爱满人间

梁舒(福建):上杭返乡女青年,敢把荒山变花园

叶晨波(浙江):画家村村长

刘海波(河南):丹水馆藏,移民丰碑

万桂新(江西):让公益之花开遍红谷滩

陈玉英(重庆):自强不息,用行动回馈社会

杜海龙周雪玲夫妇(河南):圆中国梦的文明使者

兰考谷雨联社(河南):为农民合作铺路,替市民下乡搭桥

谢江(四川):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与推广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网站:

https://www.aiguxiang.com.cn

亲,您还满意么扫码,关注爱故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