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GSK为何要风口上放弃?

新冠疫情使得人们对提高免疫力有了更新的认识,而免疫细胞治疗技术显然已是近年来大健康行业新兴的前沿领域。为什么巨头葛兰素史克(GSK)要在风口上放弃最具治疗前景的赛道?


近日,GSK集团的调整计划不断,不仅退出了细胞治疗联盟,还终止了与Vir Biotechnology针对 Covid-19 抗体和疫苗的合作开发,且由此引发的人事变动也较大。

细胞和基因治疗被誉为是创新疗法的新方向。其中,细胞疗法是往一个组织引入新的细胞,从而激发人体自愈功能,并修复或重建免疫系统,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疗法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如今在复杂的肿瘤疾病治疗领域,该疗法已经进入稳定成长期。

细胞治疗主要分为干细胞治疗和免疫细胞治疗两大类。

干细胞治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血液类疾病、器官移植、心血管系统疾病、肝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组织创伤等方面;免疫细胞是指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如今肿瘤免疫疗法被称为继手术、放疗、化疗后的第四种肿瘤疗法。肿瘤免疫治疗策略主要包括四大类: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免疫检验点单克隆抗体治疗、肿瘤疫苗治疗、非特异性免疫刺激治疗(细胞因子治疗)。尤其过继性细胞疗法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该治疗是指从肿瘤患者体内分离免疫活性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和功能鉴定,然后向患者回输,从而达到直接杀伤肿瘤或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

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主要包括9大类:自然杀伤细胞(NK)、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树突状免疫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嵌合抗原受体巨噬细胞(CAR-M)、T细胞受体嵌合T细胞(TC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等,不同疗法之间存在差异和优劣势。

看似很有前景的一条热门赛道,为什么GSK却打算退出?

据媒体报道,GSK全球首席执行官艾玛·沃姆斯利(Emma Walmsley)在向投资者总结公司愿景时强调,GSK已决定“结束在细胞治疗方面的投资”。该公司高管认为,虽然CAR-T等细胞疗法在治疗血液类肿瘤中取得了重大成功,但这一赛道如今已经太过拥挤,而将其扩展到实体瘤的前景比公司当初想象的更具挑战性。因此,考虑到所有的开发和制造成本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继续在细胞治疗领域投入并不是GSK的最佳选择。

难道仅仅是因为“me too-we too- me worse”的竞争问题?

回顾疫情三年GSK的发展历程,也许我们可以看懂其作出重大选择的无奈。比如,去年因为胃部灼热治疗药物雷尼替丁诉讼案索赔问题,GSK承担了不小的舆论和财务压力;7月份分拆健康消费品;8月份还遭遇了二级市场股价波动;年底时在中国市场,度他雄胺胶囊集采资格被取消,甚至一度有传言,诺华或将收购GSK。可以说,GSK遭遇了一次历史性大变革,三大业务被削减为疫苗和制药两大业务,业务领域主要包括传染病、艾滋病毒、肿瘤学和免疫学。

公开资料显示,GSK疫苗主要囊括(脑膜炎、流感、带状疱疹和百白破),新冠疫情之前即2019年该公司疫苗业务收入位居全球第一,当年疫苗业务收入91.61亿美元。但是在新冠大流行期间,GSK并未如辉瑞、莫得纳那样踏上“春风”,收入大幅下滑。

GSK的新药和专科药在疫情前增速较快,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GSK开始节节败退。去年,GSK先后取消与 Lycell 和 Immatics 公司的细胞治疗合作,如今有消息称,GSK可能看好寡核苷酸技术,打算进军小核酸药物。

回顾GSK近年来的肿瘤药物创新,可谓节节受挫。

PD-1不及预期。因看好PD-1赛道,2018年12月GSK以51亿美元收购Tesaro,从而获得人源化抗PD-1单克隆抗体Jemperli。2021年4月,Jemperli获得FDA批准,成为美国第7款PD-1单抗,也是首款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癌的PD-1抑制剂。之后,Jemperli又被批准用于治疗DNA错配修复缺陷(MMRd)复发或晚期实体瘤患者。适应症差异化优势,仅为Jemperli提供了上市的敲门砖,在这之后的商业化之路,Jemperli并没有走得很顺。该药在2022年上半年的收入仅为800万美元,距离GSK所预测的2031年将创收的10-20亿美元销售额还有很大距离。

III期试验不符要求,GSK撤销骨髓瘤新药Blenrep上市许可程序。血癌药物Blenrep是GSK全球首款BCMA靶向疗法。2022年11月22日,GSK宣称,因FDA要求,已启动撤回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ADC药物Blenrep的上市许可程序。

业内人士认为,GSK肿瘤管线接连受创,让公司在新药研发方面越来越谨慎。

来源:国际金融报
者:王丽颖

E.N.D

更多内容,点击下方视频号


往期文章推荐:

全球首例!中因科技ZVS101e注射液I/II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全球第5位艾滋病治愈者出现:CCR5突变干细胞移植后停药4年没复发

AAV基因疗法Hemgenix获欧盟委员会批准上市

AAV-CRISPR/Cas9基因编辑首次在国际上证明基因治疗能有效的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大动物模型的病理变化以及行为症状

细胞基因治疗行业每周要闻概览(~2023.2.20)

40家干细胞治疗企业和技术管线

融资超13亿,创新递送,给基因治疗带来新变革

3款SMA疗法2022年销售业绩,Spinraza为17.94亿美元,Zolgensma为13.7亿美元

上市核酸药物及其脂质纳米递送载体研究进展

新的里程碑!方拓生物First-in-class基因治疗药物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简述AAV生产工艺下游纯化的挑战

2023年最具潜力获批药物TOP10,包括DMD基因疗法SRP-9001等

CDE发布《溶瘤病毒产品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中国合成生物学产业发展报告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攻克SMA

各大CAR-T疗法2022年销售业绩

细胞基因治疗病毒载体研究报告

2023年基因治疗行业面临的5大挑战

药物研发全流程图谱

AAV基因治疗药物Zolgensma:2022年实现年销售额13.7亿美元

七家值得关注的RNA Biotech公司

世界首个CRISPR基因编辑疗法上市申请获受理,来自诺奖团队

长寿科技掀起投资风口,基因疗法比小分子具有更大潜力

GEN:2023年值得关注的七大生物制药趋势

基因疗法已走出“黑暗时期”,即将步入高速发展期

以AAV为载体的基因治疗药物的生物分析策略

加速病毒载体疫苗开发的新兴策略

应用于mRNA疫苗及药物中的分析技术

RNA疗法前景广阔,核酸药物有望开启第三代药物浪潮

质粒和病毒载体生产工艺流程解析

汇总全球已上市的45款基因治疗药物

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最新概述

NK细胞在新冠病毒防治中的具有重要价值

先导编辑器(Prime Editing)研究进展

细胞培养基行业深度报告

国内TIL疗法竞争格局

基因编辑进入迷你时代



声明:本文旨在知识共享,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建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