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母亲影展 | 吴文光 | 入场笔记⑤:我们可以从“死亡”中学到什么?

草场地工作站 草场地工作B站 2023-05-07
(《團團圓》截图)

母亲影展 | 吴文光 | 入场笔记⑤→第6单元“死亡之课”


入场笔记,片子观看前,预设我对该片是一种什么样的倾向和投入(依据材料为:影片简介、作者简介、选片笔记、片花等)。这当然是非常主观的“猜想”,不一定切合实际影片内容。简单目的就一个,为自己入场看片热身热脑。

我们可以从“死亡”中学到什么?


母亲影展走到第六周,该周单元名为“死亡之课”。单元标题读下来,匕首逼近胸膛,寒意,冷飕飕,被某双眼睛逼视而躲不开。

有句话是,伟大的文学都离不开“死亡”。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之死,曹雪芹《红楼梦》黛玉之死,契科夫《三姐妹》一个家庭之死,加缪《局外人》人心之死,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一个士兵之死,艾略特诗《四月》“四月是一个残忍的季节”(自然之死),门罗《逃离》梦想之死,等等。

这里的“死亡”含义不仅仅只是肉体躯体的物质灭亡,也包括情感心灵的消失与绝望,某种一去不复返及永生遗憾,当然也还有死而重生之轮回以及死亡中的诗意等等。

总之伟大的文学给我们解剖出,“死亡”是一个世俗人拼命想躲开但无论谁也摆脱不了的事实。“死亡”是一种绝断一种悲伤一种残忍一种考验,它也是一种体验一种哲学一个谜及一个课题,也是生而为人的一本大书,但前提是你必须面对它。

由以上来理解母亲影展第六周单元命名“死亡之课”(不是“钢琴课”),实在高级啊!

具体推开“死亡之课”单元四部影片之门,预知下我们将要进入的“死亡课堂”:

《團團圓》(我居然敲不出片名这三个字,直接粘贴于“影片简介”),28分钟,作者李伟盛。我认识作者,2014年草场地民间记忆计划在香港艺术中心做一周工作坊(应亮是牵线人及组织者),李伟盛是工作坊参与者之一,以后也来草场地参加工作坊,并有几年在草场地邮件组交流,所以比较熟识,都叫他阿盛。但我没看过他这部片子。片中作者直面阿嬷(奶奶或外婆?)去世,告别人世的地点是远离故乡中国的美国加州。阿盛“影片简介”一句“阿嬷走了,陪她走过的加州阳光,还陪着我走。”这是阿盛要给我们呈现的“死亡之课”开场白?

《封城时的一次死亡》,20分钟,作者王孝发。“影片简介”中称,片子记录了2020疫情封城期间外婆病重至去世于家中“一个月的日日夜夜”。大致猜测,这是一部“直视一个人的临终”以及“陪伴临终者家人们”的片子。我们作为片中观者,也跟随片子一起“直视”与“陪伴”吧。

《回放》,24分钟,作者宝珠。作者在“影片简介”开头说片子是“一部关于我和母亲的日常记录”,接着说片子拍摄于2020年,结束于两年后(2022)。猜测作者是在母亲去世后的2023年剪辑此片,故取片名为《回放》。这方面我有类似经验,也是在母亲去世三年后做了一部有关母亲的片子,我取片名为《治疗》,不过片中也有不少“回放”我母亲生前时光的画面。宝珠的往日与母亲度过的日子“回放”,为我们打开的是一扇什么样的门呢?

《ai nian nian》(片名为客家方言,无法敲出汉字,只能借用拼音,直译过来是“我妈妈”),153分钟,作者鬼叔中。鬼叔认识(所以叫他鬼叔),看过他之前的片子,镜头专注其家乡福建客家生活风俗与文化,国内独立影像创作的一个异数。不过鬼叔这部拍摄母亲的片子还未看过,它是一部全新的片子,今年“母亲影展”征片开始,收到鬼叔微信,说拍了好几年的母亲素材打算剪辑成片给母亲影展。我说好啊等着呢,并说到时会催片。我不在母亲影展做任何事,只是因为老作者鬼叔愿意剪出新片给影展高兴。影展征片截止日期临近时,我给鬼叔微信催片。鬼叔回复,他片子剪得比较长,需要多些日子。后来听说影展专为鬼叔片子特开“延期通道”。因为我的热切和催片,鬼叔把我列为他这部片子“监制”。当然我除了“催制”其它什么都没做。这个周六晚上我和所有观众一样也是第一次走入鬼叔两个半小时的“母亲日子”。一个50多岁中年男人对母亲的影像书写应该就是蕴含其人生人世体悟之“课”。

母亲影展→吴文光:入场笔记


母亲影展 | 吴文光 | 入场笔记→“咫尺之间”:近在咫尺——远距天涯
母亲影展 | 吴文光 | 入场笔记②: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母亲影展 | 吴文光 | 入场笔记③:女性的凝视
母亲影展 | 吴文光 | 入场笔记④:日常/偏离


『死亡之课』单元策展语


对于死亡,我们既是旁观者也是亲历者;如何面对死亡,也是如何审视自我的人生。


——胡涛


 作者的话 

阿嫲走了,但陪她走過的加州陽光,還陪着我走。


 作者简介 

李偉盛,香港90后,獨立電影⼈,專注紀錄⽚、實驗⽚創作。2011年畢業於香港知專設計學院。他的短⽚曾三度入圍台灣南⽅影展 (2014, 2016, 2020),以及ifva獨立短⽚及影像媒體比賽 (第17屆, 第22屆, 第24屆)。2019年,他憑著《團團圓》,獲得第24屆ifva獨立短⽚及影像媒體比賽⾦獎(公開組)。


 选片人说 

梁丑娃:极简却叙事张力很强,要不是那几帧的跳剪,我都以为我在看一个现实主义剧情片。真好奇作者到底拍了多少素材,才能构成一部连“演员调度”都如此完美的片子。


李新月:全片就6个机位,很少看这样固定长镜头的影片,这次观感很好,一个镜头中可以看到很多,同样是从家人的死亡延展,相较于《封城时的一次死亡》的直面临终与后事过程,这一部的作者选择凝视母亲去世后家庭成员的日常、情绪爆发,二哥、三哥、三妹、四妹这几个人在固定的长镜头中的情绪、动作、状态、关系都能观察体会到,有时画面只是空荡的房间,但依然在母亲去世的家庭氛围中,空间本身也是影像的一部分。片子像是一个在美国生活的华裔大家庭故事的开端。


郭旭宏:鏡頭從作者阿嬤人生最後一程開始,到阿嬤過身後,一家子人團聚在一起,緊接著長鏡頭對準屋內的餐桌,從催促吃飯到發生衝突和爭吵,到快要結束時,屋企外面停著的搬運車……似乎「母親」對準的既是「阿嬤」,又是「入土為安」的何為安樂之「土」,以及一家人的生活將如何繼續?提出了、看到了一系列的問題。結尾最後一個鏡頭是作者與其阿嬤很久之前的合影照片,似乎預示著新的故事即將展開——關於作者與阿嬤的故事、作者對於阿嬤的回憶、以及如何面對今後的這一切。


章梦奇:关于外婆的影片从2014年认识阿盛时他就开始了,但是那时候的影像中跟随家族人回到大陆祖籍祭祀,从画面、人物到内容都是吵吵嚷嚷,不知所以然。但这么多年过去,阿盛对于创作的坚守让他无论是在注视影像或族人时都都更加沉得住气且有定夺。我大概补充一个事情是,阿盛的家人是从大陆游去香港的,而且不只是一次。外婆消失在加州黄昏落日中,兄弟姐妹积郁的大爆发,并不止我们想象中“是否和睦”,其背后的苦楚危难其实是一个更大的家族迁徙史。


 作者的话 

这部短片记录了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期,湖北省封城期间,我的外婆病重住院到居家调养时死亡,以及子女日日夜夜的照料。那一个月我们的生活,就是影片场景的不断重复。因为封城无法去医院继续治疗,她只是疫情下众多苦难人民的缩影。


 作者简介 

1996年生人,社会电影学院进修,热爱电影 摇滚乐 旅行 文学,无获奖经历,这是第一支短片。

2021纪录短片《封城时的一次死亡》

2022纪录短片《黄色窗帘》


 选片人说 

胡涛:我们不得不面对亲人的死亡,我们与死亡最近的对视也是亲人的死亡,我们思考死亡也由亲人死亡开始。


郑忞:目睹一个人的生命,在你眼前一点一点抽离,作为家属的你,却无能为力。所谓生离死别,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吧。

这不仅仅是疫情管控不能就医的问题,也是我们是否接受疾病和死亡,是否接受现代医疗的局限性,如何关怀和照护临终病人的伦理困境,已经没有生存质量和尊严的生命,如何体面地、快乐地离开,而不是把家人全部拽入死亡和愧疚的窘境。片子只是客观记录了,没有深入思考,已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每一个家庭都将面对的困境。


俞爽:这个作者,和家人一起在承受着这份痛。没有猎奇,只是一起经历着。结尾很稳重,避开最戏剧性的死亡桥段,只是留给家人一份记忆,留给世界一个祝福。结构内容很简单,这个片子它就是说“照护”的这一件事,镜头里只有这些人的肉体纠缠在一起,很紧,浓度很高。


章梦奇:目睹一个生命的消逝是残酷,但是直面可能已经快要被很多人着急忘记的2020,更是残酷。这部影片让我们看到全人类陷入危机时,在一个家庭里更具体的失去。如果作者要讲封城时的家庭面对死亡,那其实应该可以呈现更多一家人被封在一起的日常,照料、封控和死亡是交织在一起的。


 作者的话 

一部关于我和母亲的日常记录,也许是来自生命的召唤,2020年我拿起相机拍摄她,打算拍一部关于她的纪录片,2022年母亲就离开了(西安封城的时候)。

2022年春天,我开始剪辑《回放》,静静的回放母亲的影像,脑海里闪现着过往的我们,眼泪掉了很久,“我还是没有学会爱她”,有一瞬间,我仿佛突然悟到影像存在的真正意义,关于死亡,镜头,自我反思。

2023年当影片完成,我知道除了能表达自己,我们什么也做不了。


 作者简介 

韩梅,1979年出生于陕西西安,2009年来到上海,后北京拜师学艺中国宫廷奶酪,2011年在上海开创天然酿造饮品品牌#宝珠奶酪#,相信舍得时光,舍得成本,需寻找食物本真的味道。2017年回归家庭,开始用相机记录上海松江社区的邻里和身边人,从镜头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寻找那些被遗忘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

2020年拍摄了第一部跨越三个季度的纪录短片《和你在一起》,记录疫情开始后,在上海松江的社区里,邻里们一起画画讲故事,成立合唱团。青梅,竹马,青衫,华发,一场跨越年龄和艺术的相聚。

同年夏天,开始记录母亲的日常。

2020年  创作家庭影像短片《和你在一起》

2023年  创作家庭影像短片《回放》


 选片人说 

胡涛:作者在叙述中回溯着自己与母亲的经历,沉浸在诗意的模糊的暧昧不清的影像构成中,缺乏了力度和硬度,母亲作为助产师和计划生育的连接,计划生育和家庭里没有儿子造成的影响等等,作者回溯的过程不是确认母亲是不是母亲,而是片中那句话“我作为一个母亲、一个女儿”,有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


郭旭宏:一場關於「過去」的旅程,藉由母親,去回溯自己的出生、童年以及一直埋藏在心底的困惑和恐懼;與母親的相處,發現與其的間離——不僅是情感上的,更是缺乏溝通與相互不理解的隔絕,父親、權威、重男輕女、計劃生育種種帶來的恐懼也使自己與母親、家庭、故鄉有一種間離感。朦朧的意象鏡頭,疊化在母親的臉上、背後、身影中,到底這是一種怎樣的感覺?似乎在尋找與母親的連結、探尋「愛」的課題的同時,更是探進自我的內心,那份無法言說的「孤獨」。


郭一骄:作者个人的影像日记,写下母亲的生命末章。通过童年经历、女性身份、亲子关系、人生经历,带出很多超出关个人与家庭的话头。类似于《当我望向你的时候》,都是自恋(心理分析语境下的中性词,无贬义)的产物,美好、敏感、细腻、短暂。作者倒也不讳言,这部影片只是在表达自己。二十分钟匆匆而过,仿佛苦闷时吃个甜点。一瞬间开心,血糖降下去后,一切照旧,问题依旧成为问题。


高昂:影片好美,跟作者一样美,气质也很像。影片里有反思,有记录,有认知。生活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总是那么深,即便是母女,是爱人。我很喜欢贴着妈妈的皮肤,到发现自己不会爱她。残酷的底色,很“诗意”的表达。其中孩子的影像部分其实可以理解为作者对自我的一种认知。她还是那么的强势,对母亲,对儿子都一样。这些内容作者很勇敢的放在片子里,我觉得其实就是一种反思吧。但也许因为画面太过“诗意”,所以可能显得有些点力道不足。也不能说力道不足,在对自我暴露上,力道挺足的。但因为这种“太美”产生了矛盾,就会让人有疑问,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想让我们看到的这些。


 作者简介 

鬼叔中,本名甯元乖,1967年10月生人,福建宁化人。诗人,纪录片作者。《电影作者》编委。有《玉扣纸》《罗盘经》《春社谣》《七圣庙》《保苗祭》《摆五方》等纪录片作品。文字作品散见于《读书》《诗刊》《艺术世界》《中间代诗全集》等刊物和选本。出版《今生怎能不去西藏》《闽西风土影像志》等。


创作经历:2009《玉扣纸》 2010《老族谱》 2011《砻谷纪》 2012《罗盘经》 2013《花鼓戏》 2014《五公经》 2015《春社谣》 2016《七圣庙》(朱靖江合作) 2017-2019《闹春田》《保苗祭》《犁春牛》《百壶宴》(张凤英合作) 2021《摆五方》 2022《玉扣纸Ⅱ》


 选片人说 

郭旭宏:無比厚重的一部獻給母親的作品,糅合了母親的日常、鄉村習俗、客家方言,時間積累出來的人生歲月。在每一年的日常與年復一年的傳統習俗中,注視著母親的動作,以及她的變化。在歲月流逝的過程裡,一切盡在不言中。


胡涛:作者将镜头盯住母亲,母亲呈现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信仰的母亲,第二个层面是追忆中的母亲。影片从庞杂的宗教仪式中试图辨识母亲,我所知的农村宗教信仰,老人的信仰祷告,大多是祈求子女平安,信仰的源头指向家庭成员的,所以,我感觉信仰的底色或许在于家庭,在于母亲与我与家庭之间的连接,从这一点上来看,这是影片缺失的一部分。影片最触动我的画面是母亲临死前紧紧抓着作者手的画面,这或许是影片之靶心。


章梦奇:鬼叔中一直以来是独立纪录片作者中的特别存在,他始终注视和见证着家乡与客家文化。我第一次看他的作品大概也是刚刚拍片的时间,算起来他也属于前辈。这么多年过去也不急不躁沉浸在自己的路上。第一次吴老师说他要报名母亲影展就很惊喜,能够有这样的作者因为母亲影展重拾自己的素材,为母亲献上一部遗作,我觉得意义很大。从影像上看,没有使用什么特别的形式,只是注视着母亲和围绕着她的一切,日常、食物、祭祀……或许因为时间的原因,作者用了很多黑场过度,这些黑场过度反而让我有一种眼睛盯久了眨眨眼的错觉。


 番外谈 ③ 


被淹没的与被拯救的

——死亡的个体性和公共性


嘉宾:郭一骄   胡  涛


 番外谈入口 


腾讯会议号:408-468-5267

论坛时间:2023-04-23 15:00


可复制链接直接加入腾讯会议会议:☞

https://meeting.tencent.com/p/4084685267

也可扫描上方海报二维码参会 



 嘉宾论坛④ 


个人即政治:

漫谈台湾的女性纪录片创作


嘉宾:林木材


 嘉宾论坛入口 


腾讯会议号:408-468-5267

论坛时间:2023-04-23 20:00


可复制链接直接加入腾讯会议会议:☞

https://meeting.tencent.com/p/4084685267

也可扫描上方海报二维码参会 



单元预告片剪辑:胡涛全文编辑:戴旭+张盾




~欢迎光临~




「母亲影展2022」文字回顾:
●母亲影展 | 策展笔记① | 刘晓倩:参与策展碎碎念●母亲影展 | 旁观笔记① | 吴文光:家庭门 · 凡人素人●母亲影展 | 旁观笔记② | 吴文光:作者→策展办展●母亲影展 | 观影笔记①:邵志华·何海燕·彭珊·马孔多的呢喃·吴文光●母亲影展 | 观影笔记②:马孔多的呢喃·吴凡·梁韵婷●母亲影展 | 观影笔记③:哈比·高昂·彭珊·吴文光等●母亲影展 | 观影笔记④:何海燕·颜循芳·郑忞●母亲影展 | 观影笔记⑤:章梦奇·戴旭·胡涛·风荷·马孔多的呢喃●母亲影展 | 观影笔记⑥ | 吴文光:我们为什么看片?●母亲影展 | 观影笔记⑦:郑忞·张盾●母亲影展 | 观影笔记⑧:颜循芳·王孝发·李淑岩·哈比·洛洛●母亲影展 | 观影笔记⑨:郑忞 · 戴旭 · 哈比●母亲影展 | 观影笔记⑩:吴凡 · 润度 · 郑忞母亲影展 | 观影笔记⑪:哈比 · 马小翔 · 杨宇烨●母亲影展 | 影展/观影笔记⑫:章梦奇 · 戴旭●母亲影展 | 观影笔记⑬:吴文光:沈鹤松的路→母亲影展 | 吴文光 | 入场笔记→“咫尺之间”:近在咫尺——远距天涯母亲影展 | 吴文光 | 入场笔记②: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母亲影展 | 吴文光 | 入场笔记③:女性的凝视母亲影展 | 吴文光 | 入场笔记④:日常/偏离·母亲影展——妈妈影像创作工作坊①·母亲影展——妈妈影像创作工作坊②·母亲影展——妈妈影像创作工作坊③·母亲影展——妈妈影像创作工作坊④·母亲影展——妈妈影像创作工作坊·母亲影展——妈妈影像创作工作坊⑥·母亲影展——妈妈影像创作工作坊⑦+⑧·母亲影展——妈妈影像创作工作坊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