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发展绿色金融成为了我国国家战略性优先事项。
2015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35项发展绿色金融的具体措施,成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基本法”,开启了系统性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建设进程。银行、证券、保险以及环境产权等各领域的制度体系加快成型。部分金融机构也对绿色金融业务管理和创新的不同领域,展开了深入的探索。
根据中国银监会提供的数据,截至2017年2月,国内21家银行业机构绿色信贷余额7.5万亿元,占所有信贷余额的9%;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也从2015年的几乎空白,升至2016年的2400亿元,占全球总量的近40%,2017年上半年发行量占比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全球占比超过20%。
正值波恩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之际。11月15日,中国银行成功完成境外约15亿等值美元气候债券发行定价,其中美元、欧元、人民币分别为5亿美元、7亿欧元、10亿元人民币,获得国际投资者积极认购,最终有效订单总量超过38亿美元,认购倍数达到2.6倍。其中欧元品种反响热烈,认购倍数超过3倍,发行利差也创中行历史新低,欧洲等地投资者占比超过70%。本次债券成功吸引了一批绿色投资专业机构,中行的投资者基础进一步拓展。
本次债券由中行巴黎分行发行,包括固定和浮动两个利率品种,覆盖美元、欧元和人民币等3个币种,期限3年和5年,将在巴黎泛欧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据了解,本次气候债券是中行继2016年发行绿色高级债券和绿色资产担保债券后,在境外发行的第三笔绿债,不仅遵循《绿色债券原则(2017版)》的最新标准,还获得了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limate Bond Initiative, CBI)的贴标认证,为CBI贴标认证的首笔三币种绿债。本次债券中的人民币品种是CBI贴标认证的首笔人民币绿色债券。
气候债券本质上也是绿色债券,是经过CBI认证的绿色债券。
作为中行首笔经CBI认证的绿色债券,本次债券发行充分披露了绿色项目的环境效益,募集资金将用于对接2个风电项目和15个地铁项目,在项目的最终运营阶段每年可减少约274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近年来,国际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迅速,绿色债券的发行和投资主要参照国际资本市场组织(ICMA)发布的绿色债券原则,该原则对绿色项目的类别和具体技术指标的要求较为宽泛。2014年CBI提出气候债券认证标准,在核心内容上与绿色债券原则基本一致,但其项目类别主要集中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等领域,同时对于绿色项目认证提出了技术性标准。
除中行外,中国工商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也于近期发行了气候债券。
10月12日,工商银行卢森堡分行在国际市场上发行约合21.5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其中美元3年期品种发行规模4.5亿美元,利率为3M LIBOR+77BP,美元5年期品种发行规模4亿美元,票面利率2.875%,欧元3年期品种发行规模11亿欧元,利率为3M EURIBOR+55BP。该债券由国际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提供第二方意见,中财绿融按照中国绿债标准进行外部审查,并获得CBI认证,募集资金用于“一带一路”绿色项目。
11月9日,国家开发银行在国际市场上发行首笔中国准主权绿债,包括5亿美元5年期美元品种和10亿欧元4年期欧元品种,票面利率分别为2.75%和0.375%。该债券由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第三方绿色认证,并获得CBI认证,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相关清洁交通、可再生能源和水资源保护等绿色产业项目。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中行处了解到,对于绿色债券发行,中行已就资金用途、项目筛选、资金管理、信息披露、第三方认证等方面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制度流程。未来中行还将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资产负债摆布安排来制定绿色/气候债券的发行计划,继续积极推动绿债市场发展。
中行司库总经理刘信群介绍道,不仅在发债方面,近年来,该行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支持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环境治理等节能环保领域,积极提升绿色信贷规模,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近几年来,中行绿色信贷余额及占比逐年增长,截止到2016年末,中行绿色信贷余额4673亿元,较年初新增550亿元,增幅为13.40%,远高于境内公司信贷增速;绿色信贷占境内公司信贷比重逐年上升,由2012年的5.24%上升至2016年的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