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探杨洛书 华发仍少年 | 黄河十四走

马慧丽 纯粹Pura 2021-07-24


谁能比他更亲近民间艺术?民艺在历史交错重迭的光影间摸索出路,上世纪80年代,中央美院教授杨先让率队“黄河十四走”,给夜深风寒时的民间艺术家以慰藉。那一走是发掘,是抢救,是呐喊,从“土坷垃”里拾掇起灿烂的中华文明。

10月24日,杨先让再“走黄河”,首站来到潍坊。“杨洛书木版年画艺术馆”庭院里,一株无花果蓊郁苍翠,偶有护院犬吠。一别30年再访画乡,杨先让、杨洛书的手又一次紧紧握在一起。


▲ 黄河十四走游学·潍坊站


三十年后再走黄河



这是最快而又最慢,最平凡而又最珍贵的30年;这是杨先让一头扎进民间艺术的沃野,汲取露、汲取水,探寻民族“母体文化”的30年。

杨先让是徐悲鸿的学生,黄永玉的朋友,陈丹青、徐冰的老师。毕业于中央美院绘画专业的他,却走上民间美术的道路,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民间美术系。他年轻时嗓门大,做起事来风风火火,敢想敢干,因此被冠以“杨先嚷”的称号。民间艺术从无声到有声,多亏他一“嚷”再“嚷”。

▲ 杨先让 | 黄河十四走的缘起

杨先让生于烟台牟平,祖父在仁川经营绸缎庄,父亲在哈尔滨开油坊工厂,叔父是英国烟草公司奉天总代办,是真正的富足人家。从牟平养马岛,到仁川,到北京,以至于之后的休斯顿,他始终喝着“洋水洋玩意儿”。亲友们谁也没想到,他愣要向“土坷垃”里钻,要向民间“化缘”。

1987年至1989年,时任中央美院民间美术系主任的他组织考察队“走黄河,访民艺”。一行人风尘仆仆,对陕西、西安、河南、河北、山东沿黄河一百多个县、镇、乡进行了14次考察。他们追忆昨天,向往明天,在惊叹与悲伤交织的颤抖中记录、阐述,串起了黄河流域沉淀数千年的民俗“活化石”。

▲ 黄河十四走路线图

潍坊历史悠久,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考察队曾先后两度来到潍坊,对高密扑灰年画、高密剪纸、高密青花鱼盘以及杨家埠木版年画进行考察。1989年1月,考察黄河流域民间美术的压轴戏选定在山东,因木版年画闻名的杨家埠是第一站。杨先让等人在杨家埠的两天里,从这家作坊跑到那家作坊,马不停蹄地搜集、访问、录像,有收获,也有遗憾。

1993年,杨先让和女儿杨阳合著的《黄河十四走》在台湾出版。一部《黄河十四走》,将一批岌岌可危的中国民艺重新发掘,整理在册,推向世界。黄永玉在《天末怀先让》中记录了初见《黄河十四走》时的震撼:“一翻开,这内容把我震傻了……所谓成绩是什么?是对千秋万载后人有深远益处影响的东西。”杨先让用他的行走,丰富了美术史,也让我们还是“有根”的人。

▲ 黄河十四走内页插图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杨先让仍然关注着民间艺术的发展,惦念着身处乡野的民间艺术家。“哎呀,净认识这么些老人。”杨先让一声爽朗的笑,唤醒了记忆,往事一一再现。

30年前的杨洛书应该是怎样的?


再次重逢已是满头华发

相遇相知两人犹如少年



“先让,你大变样了……”

“老先生,你也变样了,瘦了矮了,我们都老了……”

没变的地方倒也不少。杨洛书还是把木版年画当成命一样珍贵,杨先让还是以尊敬的目光审视他的艺术语言。聊着聊着,他们会兴奋,会感慨,会委屈,激动了会拍手拍膝,甚至拍对方的额头。杨洛书说:“有一个送信儿的人,说是你要去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我还担心你不一定能来看我。一到杨家埠就来看我,够意思!”两位满头华发的老先生言语中、眼色里,偶尔透出点小得意或者小调皮,就像长不大的孩子。

作为杨家埠百年画店“同顺德”第十九代传人,杨洛书7岁开始摸刻刀,“攥着刀把子刻了70年”,他的手都变了形。30年前,这只手可是天底下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手——刻刀一上手,便被注入魔力,在木版上欢快起舞。

▲ 杨先让(左)与杨洛书(右)

“现在该享清闲了吧?”杨先让看着当年的老伙计关切地问。

“不干不行啊,我仍然是忙。”91岁的杨洛书摇摇头。他背驼得厉害,但身板还算硬朗。杨洛书摊开手,絮絮叨叨地和杨先让拉起了家长里短,聊如意和不如意,没有一星半点踌躇。他是要把心事一股脑倒出来。杨先让凑上前,拉起他的手说:“别太累,要休息休息。”

杨洛书的艺术馆,生活区和制作区合二为一,制作木版年画的地方也是会客的地方。木版俯拾皆是,厚且重,加重了屋子深处的昏暗。天光透过窗子,铺在两位先生的身上。杨洛书讲起冯骥才送给他的三句话:搞好业务、好好吃饭、凡事莫生气。他还把冯骥才写的《画画的杨家埠人》刻在木版上,印出来,时时拿出来读一读。“杨洛书老人住在村中普普通通的一个小院……”他随手取来一张,一边指着一边给杨先让念起来。

“国家给了我很高的荣誉,我知足。”杨洛书拿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荣誉证书、文化部授予他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等一大摞证书。他一一给杨先让讲其中的故事。杨先让把证书又一张张摆到杨洛书的胸前,端详了又端详,嘴角上越发增多了笑意。

在荣誉的映衬下,杨洛书消瘦的脸庞望去像罩了绯红的轻云。“看看,这多好啊!我们都没有。”杨先让的神情,就好是像自己得了奖一样。

“新中国第一批美术工作者”,这是杨先让对自己的形容。他从容淡泊到令人一见就分外亲切。然而,他却乐见民间艺术家们的荣誉。“对于民间艺术和民间艺术家,他总是慷慨又热情。”烟台民间艺术博物馆的李水说。

(原文刊登于《潍坊晚报》 文/图 马慧丽)


相关阅读 


书名:黄河十四走——黄河民艺考察记

作者:杨先让 杨阳

出版:2018年6月,448页

装帧:经典包背装+函套


杨先让

杨先让1930年生于山东牟平养马岛,1939年随家人迁居朝鲜,1944年回国求学,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和创作员,文化部研究室研究员,文化部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教授。

曾获美国休斯敦大学亚洲艺术部文化奖、全美华人教育基金会终身艺术成就奖、中国文联第11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等国内外大奖,作品被大英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机构和个人收藏。曾出版著作《杨先让文集》《徐悲鸿》《中国乡土艺术》《与木刻刀结缘50年:我的木刻版画创作历程》《海外漫纪》《艺苑随笔》等。


杨阳

杨阳,1957年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美术学会会员。



END

编辑 | Hannah





往期回顾




杨先让·徐悲鸿  |  杨先让文集  |  扬之水·定名与相知  |  萧耳·中产阶级看月亮  |  庞余亮·半个父亲在疼  |  黑陶·二泉映月  |  海子·海子诗文选  |  闻中·吉檀迦利  |  张锐锋·卡夫卡谜题  |  江子·青花帝国  |  萧耳·锦灰堆 美人计  |  黑陶·泥与焰 南方笔记  |  白峰·大玩家的斗蟋故事  |   张述·微光炬火   计文君·化城喻  |  李广平·抵达内心的歌谣   |  于赓哲·唐开国  |  朱夏妮·新来的人




点击阅读原文 

购买《黄河十四走——黄河民艺考察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