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乡:水润,水韵!

郑胜玲 朱新国 相约新乡 2023-01-15

 ·

点击蓝字  关注相约新乡

【注】点击文章中蓝字,打开相关链接阅读详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000多年前,一位哲人“川”边唏嘘感叹岁月经年、沧海桑田。


而千古牧野,则因水而兴,也因水见证这片文明热土的沧海桑田。一条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条卫河则是新乡人民的母亲河;两条古老的河流,如一双大手托起了“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的洋洋牧野



(卫河风貌)


(牧野大战场景还原图 

摄影朱新国 下同)


今天,就让我们沿着这座文明城市的母亲河,泛舟历史,寻根溯源,去探寻那一簇簇激荡史册的时代浪花。



一  卫水咏怀



“我经常梦到船行卫河,梦到纤夫喊号子!”今天,站在卫河岸边的周廷江老人,常常向晨练的人们讲述起他的“水手”生涯。


(卫河新乡市区段风光)


91岁的周廷江老人居住在坛后街。老人祖居浙江,世代靠船运为生。曾祖父那一代,从大运河一路“漂”到卫河的源头,落户新乡。从此,新乡到天津,常年往返在卫河上。


(新乡卫河船工后人制作的

张家湾号卫船模型)


“卫河沿岸有芦苇荡,有水鸟飞,有成群结队的鱼……粮食、煤炭、布匹,什么货物都运!”70多年前的画面,老人还记忆犹新。


在新乡市区,60岁以上的人,对卫河大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那时,河道宽阔,河水清澈,能游泳,能摸鱼,偶尔还有船经过,画面恬淡而温馨。但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卫河就是一条排水沟。至于对更年轻的一代,卫河则是一条点缀城市风景的景观而已。


(卫河新乡市区段风貌)


但,这是一条流淌了1800多年的河呀。她曾经帆樯林立,桨橹欸[ǎi]乃。船夫掌舵船头挺立,船女淘洗船尾巧笑。两岸草木繁茂,田园如画。镇店码头商铺错落,人声鼎沸;红男绿女,南腔北调,一派繁华……


(卫河航运老照片)

(明代新乡八景之一 卫水金波)


岁月如风,顺着卫河翻开历史的大书,在一些重要节点定格。


卫河历史.

公元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割获嘉、汲县二邑地置县,取汲之新中乡首尾二字作县名”。新乡”由此诞生,此时那个叫做白沟,由三国曹丞相开挖的漕运之河卫河,已经流淌了近400年。(之前叫清水,宋为御河,明改为卫河沿用至今)


(隋朝大运河和新乡位置示意图)


说起曹操,就是那个“人物”了一个时代,后世褒贬不一的枭雄,新乡市民基本都会说“知道”,但说最初卫河是曹操“捣鼓”的,除了资深的文史爱好者,恐怕没多少人清楚。


“汉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正月,曹操渡过黄河,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资治通鉴》卷六十四)。白沟,原为淇河故道,因河床上遍布着白色蚌壳类的残骸,淇河断流后,河床显得色白而得名白沟。


(淇水 白沟示意图)


《水经·淇水注》云:“淇水过内黄县南为白沟。又东北过广宗为清河。”由此可见,淇水、白沟、清河最初为同一条河。曹操为了漕运,遏淇水,使其与白沟相连,只不过是恢复了旧日淇水北流的状态。通粮道,就是运送军粮,据说也载过士兵。


(今淇河流域图)


卫河更大规模的“开发”是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连通了河南境内的沁水、黄河、丹水、淇水等,并借用了曹操开凿的白沟故道;最后在洛口与之前开挖的通济渠相接,由此贯通了大运河。


(隋代大运河与元京杭大运河

及新乡位置示意图)


从此,“半天下之财赋”由大运河运进隋都洛阳;“一船矛戈一河兵”便于南北攻伐;南北文化开始大融合,沿途的码头城市带星光闪耀。


(卫河上游新乡县合河石桥段

见证了隋运河至今的变迁)


不过,成亦萧何,败亦萧何。征夫百万贯通起来的大运河,因为劳民伤财,加上三次北伐辽东惨败,致使国内“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农民起义越来越多,导致隋朝37年国运告终。隋炀帝这个王朝总制片不仅被炒了鱿鱼,还成了后人指摘的“坏皇帝”。但是新乡却由此多了一个文化遗产,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度。


(国家大运河保护规划

及新乡位置)


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当便捷高效的公路、铁路、空运四通八达的时候,“水路”自然成了靠边站。1969年,卫河新乡段停航,最后几户“水上人家”上了岸,进了工厂,船夫成了工人,掌舵的手掂起了工具。自此,涛声、桨声、号声成了绝响,卫河便成了一条“闲”河,最破败的时候,甚至沦为城市的排污排涝沟。


(新乡县合河乡

卫河 大沙河 共渠 百泉河交汇处)


飒爽夏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政府对卫河的利用和治理就没有停止过。引黄济卫、引沁济卫、万人大清淤等等,每一次努力都令人震撼。当年那位写下《观沧海》等名篇的曹丞相,哪会想到千年后的今天,625万卫河儿女,就在他开凿的白沟边,沐浴着新时代的晨光,激情诵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卫水碧波,欣然高歌——岁月正静好,人民乐安康!



二  大河魅影



抬望眼,卫河向南,便是辽阔的山前平原。昔日的黄河曾经流淌过卫辉延津新乡县获嘉,如今则穿越平原示范区原阳封丘长垣,成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新乡段 落日如金)


对普通人来说,黄河是民族的骄傲。但在历史学家和水利专家的眼里,黄河则是历史的“害河”,也是一位性格刚烈的母亲。


(黄河新乡段 巨龙飞跃天堑)


当然,没有黄河,就没有中华文明。在上游,她或许是一位慈母,静美,温顺,包容。但一到中原,特别是过了郑州的桃花峪中下游分界线,没有了两岸山岭的束缚,背负的巨量泥沙开始肆意漫漶,河水也开始辗转腾挪,恣意纵横,致使下游水患连年。


(1933年黄河水淹长垣城资料图)


翻开《新乡水利志》,里面就有很多这样的记载:“汲郡大水,人畜多漂溺。”“延津春夏大雨,斗米千钱”;“秋大水,新乡、汲县水深一丈”;“大霖雨,十月黄河决卫州、原武”;“四月,河决原武”;“河决酸枣、阳武、原武等八处”……


在今原阳、获嘉、新乡县、延津、卫辉一带,历朝历代都在修筑堤坝,最早的古阳堤(也称汉堤)、太行堤至今遗迹尚存,而且“星罗棋布”。皆因黄河频繁改道,在新乡太行山前的这片平原上滚来滚去。她骨碌到哪里,人们就把堤坝修到哪里。


(新乡黄河故道大堤走向图)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从有史记载最早的周定王五年黄河决口改道至今,黄河下游决口1500多次,其中比较大的改道有26次之多。黄河下游的每一次翻滚,都是中原大地的大劫难。两千多年来,成了定都于北方帝王的一块心病。


(泛滥最频繁的金元时期

黄河摆动范围示意图)


纵贯人类的斗争史,历史上的斗天斗地根源都是在斗水。天旱斗水,涝了更要斗水。从远古时我们的老乡共工到大禹,再到现在的三峡大坝、小浪底、白鹤滩等等工程,无不是在跟水斗。尤其是黄河,炎黄子孙为了将其“驾驭”,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母亲河迁徙到哪里,她的子民就跟随到哪里。抚平创伤,在新的家园里重整篱笆,繁衍生息;于是成就一部治水史,更成就一部中原社会进步史。



(黄河新乡段的控导工程)


母亲河流经新乡,也是新乡人的幸运。黄河新乡段位于黄河下游上首,西与焦作市武陟县接壤,东与濮阳市濮阳县毗邻,全长170公里,流域面积达4558平方公里。黄河的狂放不羁,塑造了沿岸新乡儿女勤劳、刚毅、乐观、包容、百折不挠的品质和精神。


(黄河新乡段河床 

韩董庄引黄闸和大功灌区)


说到黄河治理,尤其是1946年开始的人民治黄史,就不能忽略咱们身边的一条渠,那就是连接黄河与卫河的人民胜利渠


(人民胜利渠渠首闸和干渠)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灌溉工程,而且还肩负着新乡的城市供水和“济卫”重任,毛泽东主席曾亲临人民胜利渠渠首视察并亲手摇开闸门。

(新乡灌区 昔日盐碱地 今日米粮仓)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民胜利渠让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今日的米粮仓。原阳因此形成一条15公里宽、60多公里长的“黄金米带”,原阳大米曾一度拿下多个博览会金奖,成为北京亚运会的“特供”,被誉为“中国第一米”。卫河也因黄河水的补给,避免了上游水资源枯竭而断流的命运,从而成为新乡城中的景观河道,生态长廊。


(卫河新乡市区段生态长廊)


当然,盘点牧野大地的河流,无论如何绕不开消失了的济水。这条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为“四渎”的大河,因为黄河的左冲右撞,无奈落幕。《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古济水位置及

沿岸新乡县市示意图)


尽管济源、荥阳、新乡的原阳、封丘、长垣都有济水的遗迹,但如今在我们的视野里,确实看不到济水的一点踪迹,只剩下济源的济渎庙,山东的济南、济宁、济阳等地名还在证明“济水曾经来过”。


(济源市济渎庙)


今天,我们只能对着历史的天空,遥祭这条曾经给予牧野大地丰富滋养的伟大河流。


(黄河新乡段)




三  河湖辉映



相对于古老的黄河与卫河,新乡还有几条水系新成员,如共产主义渠赵定排河孟姜女河等,它们或排涝、或泄洪、或美化环境,各尽其职,各有使命。


(新乡平原湖美景)


新乡的水家族当然少不了“人工湖”,除了“资深”的牧野湖,近几年,市区及周边又增添了平原湖、凤泉湖、定国湖、大禹湖、玉湖、凤湖等等。风景秀美的湖畔,风筝与飞鸟比肩,霞光与湖光争色。她们明丽如少女,纯洁如处子,沐浴在和平时代的阳光下,尽情展示各自的风姿。


(卫辉大禹湖风光)


这些新生代的湖、河、渠与黄河、卫河一起,构成新乡的生态水系,共同铸就新乡这座“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城”。


(原阳万亩林场)


而被母亲河无意舍弃的家园——黄河故道,今天则成了新乡人民的“福园”。七八万亩的故道,分散在延津、原阳、封丘等地,或成为槐花飘香的林园,或成为群鸟栖息的湿地,犹如巨大的绿肺,呵护新乡城的呼吸。


(新乡黄河湿地及珍稀鸟类)


今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殷殷嘱托,也赋予母亲河新的使命,全国齐动员,即将为她绘就波澜壮阔的新画卷。昔日贫穷落后的滩区,也将因此成为“集生态保护、休闲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于一体”的沿黄生态景观产业带。这对两岸群众来说,就是一条“福带”,一个“钱袋”。



四  卫水诗韵



卫河生于乱世,成长于顺流逆境,看尽了烽火硝烟、繁华沉浮,可谓新乡的一座人文宝藏。


(诗经书影)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位从《诗经》中款款走出来的美人,就出生在这卫河边,其惊艳的美貌与显赫的家世,活脱脱3000年前的“白富美”。


(《诗经·卫风·硕人》)


《诗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与瑰宝。《诗经·国风》160篇作品中,与新乡有关的“卫风”就多达39篇。《诗经》不仅开创了中国文学的先河,也是新乡文化的“始发站”。


(辉县百泉湖)


卫河源头之一的辉县百泉,历史上曾是各领域“翘楚”聚集的地方。他们或生长于此,或到此任职,或研学、游历、隐居,各有名堂。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卫河岸边、苏门山下、白鹿山前、竹林寺中,他们望水喟叹,思考人生。正所谓“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也正是有了他们,新乡这座城的见识与品位,才不至于像山野小镇那样闭塞与寡见。


(水波潋滟百泉湖)


这就是洋洋牧野,这就是刚柔水韵。卫河与黄河,一北一南,一柔一刚,造就了这方沃土兴业宜居、革故鼎新,成就了这里人民果敢缜密、刚柔并济,使得新乡这座城卓尔不凡、尽展风采。


(新乡太行 黄河壮美景观)


母亲河,她们从远古走来,还将走向“远古”。最后,让我们在新时代的潮流里,和着母亲河澎湃的节拍,去奏响筑梦中国的最强音!在绿水青山间,勾勒中原更加出彩的水生态!水文化!




点亮在看

让更多人了解新乡



【资料来源】@相约新乡:卫河航运及黄河渡口、新乡历史文化系列文章等;《新乡水利志》及河务局提供黄河资料;搜狐@中国学派《考古学视野下的黄河改道与文明变迁》等;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稿件提供】郑胜玲  新乡日报社编辑

【图文编修】朱新国 新乡广播电视台记者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摘录内容只以传播为目的;版权、转载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回顾

平大:山高水长,养育栋梁

长垣:长河“垣”生态 “垣”兴文明城

最早“进京”演出的豫剧团在新乡

总  监 制:韩卫军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夏宝莲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6267546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