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读书日 我们不读书

小张老师398 张宁 ning zhang 2023-02-21
世界读书日,其设立的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阅读和写作,并尊重知识产权。细雨绵绵,薄雾笼罩,这种天气特别适合待在家中,喝一杯茶或一杯咖啡,抱一本书。不过,今天不读书。今天来谈谈读书。




鲁迅先生曾说过:“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但是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所谓职业的读书,就是为升学或工作读书,读教科书之类的, 这种读书往往少有乐趣;嗜好的读书,我的理解是读闲书,没有功利性的,为兴趣而读书。在课堂里,我天天谈的都是第一种读书,今天来聊聊嗜好的读书,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总会有朋友来问:如果只能带一本书去荒岛,你的选择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红楼梦》。

       
 “少不读红楼”,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已是二十多岁了。第一次看《红楼梦》时 ,正是豆蔻年华,年方十四;暑假在家无聊,从书架上翻出它,觉得诗词美不胜收,语言魅力无穷,对什么“云雨情”一知半解。第二次看《红楼梦》时,在大学宿舍里,当时的阅读重心在英美文学,在莎士比亚和海明威的威逼之下,曹雪芹只好退居二线。时过境迁,前年,在辛村图书馆看到一本胡适作序的乾隆壬子本时,欣喜若狂,爱不释手,日夜摩挲,精读历时半年。图书管理员说,这本书一直被束之高阁,上次被借出是三年前了。开卷有益,我视书如“黄金屋”,书看我是否亦觉“颜如玉”呢?


鲁迅先生曾评一部《红楼梦》让“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时至今日,我看《红楼》却是以一个教师的角度,看到青春王国里的一群少男少女们的爱恨情仇与挣扎。试想在当代的社会,宝黛钗及其众人与我,该会有一场怎样的遭遇?



读《红楼梦》最喜欢的是第五回宝玉神游太虚境,然而这种宿命论会让人消极深感无奈;恰好读《红楼梦》之际,案上又现Ron Chernow(冉切诺)的Alexander Hamilton《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两书交织着读非常有戏剧化,对比也颇令人感慨:汉密尔顿和宝玉都是十八世纪的人物:十四岁的汉密尔顿是个孤儿,私生子,只身来到纽约求学、打拼,非常遭女人喜欢,历史学家眼中的同性恋者,在美国独立战争的腥风恶雨中成长,精通军事、辩论和经济,最终成为美国国父之一;十四岁的宝玉成长在温柔富贵之乡,置身于风景如画的贾府,在女人堆中寻欢,亦有同性恋之举,在慈(祖)母严父的爱恨中成长,擅长画眉描红,最终出家隐遁山林。



文字描述上, 前八十回远强过后续的四十回,后四十回读来味同嚼蜡,很有鸡肋之感,不过第九十八回的“苦绛珠魂归离恨天”读后,让人泪流满面,深情不容置疑,很多人爱钗甚过黛,什么“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是,经年不改,独独爱黛玉的真情与才情,只要她一出现,整个章节都鲜活起来,曹雪芹老先生也一定同意我的观点。


曾读过许多书,有的书犹如过眼云烟,有的书却记忆犹新,甚至是读书场景都历历在目。

那年在北京,白天和同学们去参加运动,晚上借宿在北大的女生宿舍里,躲在蚊帐里,随手拿起一本书, 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的《飘》,读了两三行,立刻被吸引住,原来这就是书评里所述的“描述黑寡妇的揭露万恶的黑奴制度的书”,当时很震惊,书评和书相距十万八千里啊!原来,有的书,人家是不想让你读到的。

学期间开始迷恋英美文学,正版的英文书非常抢手,一书难求。曾通读海明威的小说,那时交男友的要求就是数理一定要最好,这样我可以抓紧时间读我的原版海明威,而他可以帮我做无聊的数理作业,大考前再用功几天,考得八九不离十,就算对得起江东父老了。中毒太深,以至于后来做博士论文时都写成“电报体”,被博导批评“太海明威”。

大三那年的夏天,全班同学在成都实习,住在一个极其简陋的旅馆里。深夜,男生们在隔壁观看西德和阿根廷的世界杯决赛,在男生们的大呼小叫中,我躺在床上静静地看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想象那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特蕾莎,然后一只手握着另一只手入睡,幻想握着生命中所爱的男人。那时候,喜欢的是特蕾莎,可是,多年之后,重读这本小说, 发现自己已经偏爱萨比娜了。



很多事慢慢模糊了,有的事却越来越清晰,有时候让人怀疑它的真实性。有一阵子,大学整幢宿舍楼的收音机在中午十二点半同时打开,收听《平凡的世界》... 在西安的四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与路遥面对面。大概是为了交校报的差,对他进行了采访;他低着头,在我面前腾云驾雾抽了不下十几支烟,象挤牙膏一样吐出几个字,彻底粉碎了一个文艺女青年的作家梦。打那之后,对钱钟书老先生的话有了最深刻的体会: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大学同学有类似的回忆:路遥来交大管理学院做报告,有学生问:为什么让田晓霞死去?路遥似乎不太耐烦地回答是作品的需要。那时的我是听不太懂的,现在知道了一些,却已人到中年。前年重读《平凡的世界》,还是哭得跟泪人一般。

后来参加工作,曾非常率性地以六百大洋(那是普通工人三个月的工资)买过金庸全集,大方出借,当时被朋友们视为“土豪”,哈哈~ 工作之余,最喜欢参与同事之间的武艺切磋,你使什么拳来,我用什么掌来击,并梦想着生一大堆孩子,长大后让他们通读“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后来,退出江湖后,这套书也不知散落在杭州何处,自己则如浮萍般飘到大洋彼岸。如今,站在讲台上,面对一群美国娃娃,谈桃园三结义,什么是义?统统不明白,提起金大侠更是渺茫...不过,还好不少美国学生都读过《追风筝的人》,提到阿米尔背叛哈桑是不义,而后来他重回阿富汗救出哈桑儿子是大义,听明白的学生们眼前一亮,频频点头,感觉很好。这是文学互通的力量。

再后来,有一天,在美国长大的儿子问我知道不知道一个姓全的著名作家,我反问有姓全的作家吗?他从书包里掏出Kindle,我瞥了眼他正在读的书名《连城诀》,作家的签名看起来真像--全庸呢。儿子开始读金庸了,真好!




2003年非典后,有一晚,独自在杭州的家中看余华的《活着》,看到那段描写福贵的聋哑女儿因难产最后死去时,感觉天昏地暗,压抑窒息,情不自禁地放声大哭起来,也在那时做出了赴美的决定。

来美后,阅尽辛城图书馆收藏的鲁迅、王小波、余华、和高行健的作品,零星时间片段式阅读,各家将文字玩得淋漓尽致:看鲁迅如饮绍兴酒,入口好但后劲十足;王小波写得好有趣,反复阅读不会生厌,好似红酒;余华的文字非常暴力,像烈酒,看得心惊胆颤;高行健的则淡然禅意跃然纸上,犹如清茶一杯。 

四月,问一个被困在上海家中的朋友,如何度过每天的隔离生活?他说他的生活虽然有些变化,但是,每天熬一大锅稀饭,足以糊口,其他的时间就全部用在读书上了,“没有书籍的慰籍,我可能撑不下去” ,朋友如是说。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如果不能行千里路,那就读万卷书吧。容我读书才是福,见人多事始知闲。开卷有益,与书中有趣的灵魂对话,在书籍中,找寻你想要的生活,并为之而努力,最重要的是把书读活起来。


往期回顾

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

长按识别关注小张老师



美国“鸡娃”

活在当下

清明遐思

好好活着

小兰来信

我的芳邻

爱在深秋

家菊有佳色

青春的日记

最好的告别

亲爱的婆婆大人

我在美国做陪审员

春风化雨 知行合一

不问收获 但问耕耘

爱上一座城,辛辛那提

美国是一个危险的地方吗?

美国永久邮票上的中国女人


我与人贩子三次擦肩而过

又一次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和平来之不易 且行且珍惜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我们离文明世界有多远?

历史上的今天 破冰之旅50年

50年前 美国第一夫人的中国行

50年前 尼克松和毛泽东聊了些什么

先锋外交官 美国铁娘子与世长辞

Make Love, Not War 要做爱,不作战

美国顶级记者回忆:徜徉在毛时代的中国


一碗荠菜馄饨

美国万万税

安息吧 纽约犀利姐

家有女冰 鹰击长空

芙蓉田田 归去来兮

假如生活欺骗了我

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

“兵荒马乱”中的小确幸

崔健老了,尚能唱否?

昨夜星辰 密西根大学巡礼

吾手写吾心,未来更可期

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Wordle:新“病毒”在美国流行

遥望彼岸的老父老母 肝肠寸断

春分时节聊起湾区渣男 不寒而栗

两年后 带你去看世上最大的钻石

铭记英雄 中国驻美大使回忆飞虎队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与众不同的华裔少年 竞选俄亥俄州众议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