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爱的婆婆大人

小张老师398 张宁 ning zhang 2023-02-21


当我打下这一行字的时候, 我的婆婆还坐在灰狗 (Greyhound) ‍上,正在回匹兹堡老家的路上。感恩节家庭聚会已经结束, 孩子们与奶奶依依惜别。


我和先生老派没有举办过婚礼,他从美国飞来中国拿着玫瑰花和订婚钻戒,单腿下跪求婚的那一刻, 我是又惊又喜 ;我答应了他,而且拉着他很快跑到珠宝公司买了一对结婚戒指,然后就进民政局宣誓为夫妻了。从订婚到结婚,三个小时搞定,双方父母都不在场。


我问先生你父母同意吗?先生说:父母让我谨慎一点。言下之意,不言而喻。我觉得先生父母的担心不无道理,一个儿子只见过两次的中国女人,还是单身妈妈,竟然隔洋将家中最乖、最聪明的儿子给拐跑了。


移民至美国后,沉浸在小家庭以及与娘家的团聚之中,也没有及时去婆家报到。于是他们派出先生二姐一家前来刺探,还带来一份贵重的“欢迎来美国”的礼物。


记得,姑姑进门坐下环视一圈后,点头称赞:有了女人的房子就是不一样。先生憨厚地笑笑:宁一下飞机就开始整理了。姑姑拉着我的手:安顿下来后,去老家一趟吧。


转眼就是美国独立日,老派决定带我和孩子回老家见家人。我想“丑媳妇总要见公婆”的,于是打点行装,做好冒险的准备,既然拐跑了人家宝贝儿子,厚着脸皮挨几句骂也是应该的。 


当车子驶进慕瑞路的老宅,忐忑不安地下车,刚刚在车道上站稳,忽听得一个脆脆的童声“They are here (他们到了)”,紧接着一大票人从屋子里涌出,走在最前面的是个子高高的公公和个子矮矮的婆婆,以前只在照片上见过,现在突然活灵活现、张牙舞爪地向我扑来,我紧张地想后退,可是先生挡在我身后。 


正不知所措之中,婆婆张开双臂大叫着我的名字,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公公则紧紧搂着我带过来的儿子。小朋友们在一旁拍手。一时间,一股暖流涌上眼眶。


接着,婆婆拉着我的手,介绍立在车道上迎接的各位家庭成员,然后,在家人的相拥之下,我进了门。


进门的小媳妇琢磨着该怎么称呼公公婆婆呢?却听得其他的妯娌叫公公鲍伯(Bob),叫婆婆柯莱特(Colette),大家安之若素。在东方社会浸染了这么多年,对长辈直呼其名,我是浑身的不自在,怎么叫得出口呢?最后,还是按照小辈的叫法,叫公公Grandpa, 叫婆婆Grandma, 大家都心安。 


进门没多久,我也发现公公婆婆对我了如指掌,估计先生和那探路的姑姑没少跟他们汇报,对我为了家人团聚,远离故土、放弃中国的高薪工作, 报以赞赏,一颗悬着的心就这样落地了。


初见公婆和姑姑,没有端茶端水的机会,反而顿顿好菜好饭招待。他们遗憾不会做中餐,就带我到城里最好的中餐馆。点完菜,等菜上桌时,我才发现原来是每个人各自点自己的菜,不像在中国,大家点菜共享。我点了一个鱼翅汤,幸亏婆婆细心,多点了几份开胃点心,那个鱼翅汤是我喝过最好的汤!时隔半年,再去时,餐馆易主,鱼翅汤不复存在,成为最大的遗憾。


先生家庭侍奉天主教,公公鲍伯(Bob)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一到礼拜日,全家必着盛装去天主教堂Catholic Church。婆婆对公公的教会颇有微词,于是她给自己选了另外的圣公会教堂Episcopal Church。主日,我们全家先跟着公公婆婆到天主教堂做礼拜,然后陪着婆婆到圣公会教堂。


我第一次进美国的教堂就是跟着婆婆,她在车上非常详细地向我描述了礼拜的程序和礼节,对我这个“异教徒”充满了尊敬,也从来没有在信仰上给我压力。后来,当公公婆婆来家里做客时,每逢主日,我们也带着他们去教堂。


公公婆婆没有孩子的邀请绝不登门,而且每次来做客,从不超过三天。我很疑惑。婆婆解释孩子的家不是自己的家,公公又说,Benjamin Franklin famously said that guests, like fish, begin to smell after three days. 富兰克林真的有过这句名言“鱼放三日发臭,客住三天讨嫌”吗?


他们第一次来家做客时,邀请我们去当地的美国餐馆进餐,等到他们掏出信用卡付账时,我傻眼了,怎么可以这样呢?他们是客人啊。先生笑笑说:这是他们的老传统了,感谢孩子的招待,下次我们回老家也照着做就行了。


分寸拿捏之好令人钦佩,所以,每次公公婆婆来家,孩子们总是欢欣鼓舞,每次离开的时候,孩子们都黯然伤神。 


刚到美国的头几年,每到天冷时分,都会和孩子就穿衣产生分歧,家中时时听到“河东狮吼”。在中国,一入冬就开始穿棉毛裤和棉毛衫,儿子偏偏不喜欢穿,更有甚者,一年四季喜欢穿短裤。当我向婆婆抱怨时,婆婆风清云淡地问:孩子有没有感觉冷呢?如果他因此生病了,他就会得到一个教训,下次就会多穿一点。 


当我听到养过七个孩子的婆婆站在儿子一边,为他据理力争时,我惊讶得合不拢口。不过,从此以后,我睁一眼闭一眼,亲子关系得到不少改善,孩子的身体也不见得差到哪里。 


与东方的祖父母不同,婆婆每次来家里就和孩子们滚在地上玩游戏,家中的玩具多数出自她之手。有的玩具还会发出很大的声音,比如,有个光能射击玩具,孩子可以用塑料手枪瞄准三个靶心--三只鸭子,每次射中就会有鸭子们的欢叫声。 


当我在厨房做饭或者在书房用功读书时,突然听到这种噪音,相当的崩溃。每次和先生说,家里玩具堆满了,请你母亲不要再买了。不知是老派没有转达到,还是奶奶我行我素,总之,每到家人的生日和圣诞节,家中仍会收到大包小包的礼物。


婆婆为我挑选的丝巾和其他礼物非常有中国风格,很多朋友以为我在中国购买的,没想到是美国婆婆在美国选购的,还有她送我的小铲子,十多年来在庭院陪伴我,仍然簇簇新。


公公和婆婆的关系非常好,他们在大学相恋,五十二年的婚姻从没有红过脸。公公是工程师,婆婆是护士,成家养育孩子后,婆婆就辞职成为一名家庭主妇,将七个孩子全部培养进大学。


婚后,我常见老派在家中收集打折券(coupon),购物时可以省点钱,我问他从哪里学来的,他说小时候常常看他妈妈这样做;为了支持我的梦想,老派乐意分担多数的家务;对我带过来的儿子视如己出,父子俩无话不谈。我非常感激婆婆培养出这样的好儿子,让我受惠了。 


婆婆的烹饪手艺是我所见过最好的一位,每次家宴为她打下手,学到很多,每一道菜都像一件艺术品,所以,我想当然以为她酷爱烹调。后来,一次聊天中,她告诉我,她并不喜欢做饭做菜。一个不喜欢做饭做菜的女人,几十年如一日,将一家九口的膳食打理得井井有条,这是多大的爱意在其中呀。 


婆婆虽是家庭主妇,但是爱读书报,关心时政,很有正义感,还时不时跑到华府参加示威游行,为弱者打抱不平。公公很理性,从不反对,但从不参与其中。不过,有一次我看到公公也随着婆婆去华盛顿特区,很好奇:您也参加游行吗?公公笑着说:不是的,我去做保镖,万一柯莱特被警察逮着了,我去保释她回来。


公公去世时,我抱着年幼的幺儿参加葬礼,望着躺在棺木里的慈爱的公公,泪如雨下。站在一旁的婆婆却过来安慰,这是天父接鲍伯回家,我们应该为他高兴,当我们完成人间的使命时,我们定会和他相聚的。


寡居的婆婆在公公去世后,一直住在老宅,一个人独自打理庭院和众多房间。房间的整洁程度令人称奇,就连书架上也是一尘不染。


隔三差五还去公公墓地献花,这是一个合葬墓,婆婆将自己最后的归宿安排在她最心爱的人旁边。等她安排好一切,她才告诉子女,在子女们一再要求之下,才让大家凑一份子在墓地旁加上一条石凳。


有一天,婆婆来问我的社安号(类似中国的身份证号)。我觉得很奇怪, 于是向先生打听婆婆在做什么。先生说婆婆在办理遗嘱以及遗产分配。我说分配给七个孩子不就行了吗?先生淡淡地说,万一他先我而去,遗嘱上有我的名字,就是合法的继承人。我听得目瞪口呆,不过心里佩服婆婆考虑周全。


当她将这一切都料理妥当后,热爱旅游的她开始踏上周游美国和世界的旅程,有时候和家人同游,有时候独自一人上路。


我们曾经带着她去过加拿大。每次游玩好一处,离开酒店前去她房间接她时,看到她的房间与入住时没有两样,只是用过的床单和浴巾叠得整整齐齐放在卫生间地板上,茶几上留着几美金的小费。我想象着来清理房间的服务员一定和我一样惊讶:这房间到底住过人吗?从此,每到一地,我也要求孩子们尽量将酒店房间保持入住时的整洁,减少服务人员的辛苦。 


刚开始一起旅游时,我和婆婆会因饮食问题有些分歧,我喜欢中餐,不喜欢汉堡,老人家一次中餐还可以,老是去中餐馆,估计她的味蕾和肠胃也不好受。后来我们双方折中,发现海鲜馆是共同的喜好,有时我也会带上方便面,让先生带上婆婆和孩子去吃美国餐,我在酒店休息一下,吃吃泡面,大家皆大欢喜。


婆婆在没有人陪伴的情况下,还独自游览了以色列和其他中东地区、智利、英格兰、俄罗斯等地。几年前,她突发奇想要去叙利亚瞧一瞧,当时正值叙利亚战火纷飞之时,我跟先生说:这次无论如何要阻止你母亲前往,那是多么危险的地方呀!先生耸耸肩,不置可否。后来,美国出了旅游禁令,劝阻公民前往叙利亚,婆婆才取消了行程。


婆婆的身体一直不错,得益于他们家族长寿基因,不过,随着年岁的增长,最近几年她也进医院治疗了几次,较大的一次手术是髋关节置换术 (hip replacement)。做完手术后,奇迹般恢复,走路爬楼都不受影响,当时,我们出于好心让婆婆办个残障人士停车证,这样买菜或者办事的时候,可以停在残障人士停车位,减少步行的麻烦。八十多岁的婆婆谢绝我们的提议:我可以走路,不怕走路,把机会让给更需要的人吧。


大流行病开始后,婆婆不能旅行了,我们也不敢前往探视,怕带病毒回去。她就静静地宅家莳花弄草、看书读报、做做十字绣和拼接被子等。一个人住一大宅子,孤单吗?寂寞吗?婆婆说,她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我们让孩子每星期六约定时间和婆婆一起玩Kahoot的益智游戏,同时也是观察婆婆的身体状况和情绪。有一天,我们外出参加一个活动,回家时电话里有一个留言,婆婆从医院的急诊室打来的电话,说今天身体不太好,要失约了。


我们马上给在老家的二哥打电话,询问婆婆的病情。二哥根本不清楚婆婆发生了什么,有些恼怒:妈怎么老糊涂了,不给跟前的儿子打电话,却给千里之外的儿子打电话!当时先生也愣住了,我在旁插了话:奶奶是担心失约与孙子们玩游戏呀。


厕纸抢购潮中,我们打电话给她,问她有没有准备足够的厕纸。她说没有,她说我不相信美国会让一个老妇人没有厕纸擦屁股!她还说,如果美国堕落到这种程度,那生不如死!


当然,口罩也一定是没有的,于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给她邮寄了口罩过去。后来口罩令下,全体人民都需要戴口罩时,虽然她不喜欢戴口罩,但是对我的先见之明表示感谢,因为当时的市面上没有口罩可买了。


提到口罩,不得不提感恩节期间,我发现婆婆竟然是“口罩无用论”者。在早餐桌上,她说口罩没啥用时,我的眼镜差点滑落了。在校董会上,视“口罩无用论”者为“敌人”,没想到“敌人”就坐在我面前。她的理论根据是瑞典的疫情政策很宽松,不强制戴口罩,不强制打疫苗,没有关闭学校,也没有封城,瑞典的疫情并不严重。


我马上连线了在北欧从事医药的同学,证实了婆婆大人的根据基本是事实。不过,我也向婆婆解释了,在学校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人戴口罩,的确对抑制病毒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婆婆点头认可,不过她又指指眼前的报纸说:其实我的意思是政府的管控应该有个度。我瞥了一眼《华尔街时报》的头条:The New World of Pandemic Politics 《大流行病政治的新世界》。



反思去年的一些政令,婆婆的话不无道理,封城、封校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学生学术整体水平的下降,有目共睹。尽管疫情从没有走远,最新变异株奥米克戎(Omicron)又向人类挑战,不过,相信这次人们的反应会更加理性。 


当我即将写完本文时,婆婆打来了电话,报告已经平安到家,感谢我们为她打包的午餐。我佩服婆婆只身一人带着大行李坐灰狗周转在三个城市之间,我先生完全可以开车去老家接她来,但她始终独立,不愿打扰他人。


如她所言,每一天都是上帝的礼物,过好每一天,真诚对待每一个人。当天父来接她的时候,便是她与鲍伯相聚的时刻,为这一天,她说她已经准备好了。


这就是我亲爱的婆婆大人,朴素却不失美丽,独立却不失优雅;在这个新大陆,她给了我们无限的爱和启示。我们相约明年春天再会,春花烂漫时,邀请她来听儿孙们的音乐会。 






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

长按识别关注小张老师



美国“鸡娃”

小兰来信

我的芳邻

爱在深秋

悼念小明

家菊有佳色

青春的日记

我在美国做陪审员

春风化雨 知行合一

爱上一座城,辛辛那提

美国永久邮票上的中国女人

一个美国 “革命” 家庭的族谱

美丽的冰川之旅 温馨的家庭团聚

我在美国黑人学校教中文

我在美国黑人学校教中文(续)

致敬路上的你 中文项目十年之回顾

一夜火爆 《咸宁西路28号》背后的故事

77级校友汪时奇和他的父母亲 两代交大人

岁月如诗 77级交大校友远帆

跳自己的舞,让别人说去吧!

世界上最富有的两个人离婚了

一个河南弃婴和一个美国医生的故事

美高师生与中国奥运跳水队员的情缘

钟情于国家公园 寻觅身边的诗与远方

美国四年级学生的“特权”  国家公园任你游

美国工薪家庭孩子们的福利

46岁拿到美国博士学位 岁月静好中负重前行

老师,请帮我写大学推荐信

在诺奖得主前侃中医中药

不入园林 怎知秋色如许

李泽厚:真正做到了世事洞明

此岸已开放 彼岸呢

感恩相知相遇

一个人的编辑部 我写 只为 与你相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