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涅槃(1)奢摩他---观止
上古三皇文化 上古文化第一订阅号
传递心性的智慧,了悟人生,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众家智慧合为一体,以全息立体的思维和角度思考人和自然万物的奥秘,传承、创新东方智慧,共创美好新世界。
无量亿劫来,众生生死轮回,将妄想虚幻境界、业力习气聚合构成的“心”当成了“自己”,“心灵”妄念,习气刹那生灭,妄境幻想相续不停,蒙蔽真性,陷入一场又一场的梦境;无明中无力解脱业障束缚,无知且无奈地面对生死轮转;修行者是追寻真理的人,真理指向了生命原始真相。真理本无实性,因为真性本无生灭,不落诸法,不染诸境,无体无相,无性无碍,亘古永恒。苍穹世界,诸佛如来,十方众生,刹那当下,皆是自性妄想幻化而成。
“阿赖耶识”习气妄念聚合为“心”,心藏“贪、嗔、痴”三毒,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妄想形成诸种“幻境”;真性被妄想习气蒙蔽,认贼作父,将业障执着当成“自己”,以妄心求证“妄境”,哪怕修行无量阿僧祇劫,如同用沙子煮饭,终究无法升起“觉悟妙华”,永远在妄念生灭构成的诸幻境中沉沦生死,无法解脱;正修行者,必须亲证两种解脱生死妄想的根本,方能上上增进,脱迷离幻。这两种根本是:一者,无始生死根本(阿赖耶识),因为不能了知这个生死根本,所以众生将妄念习气聚合而成的“攀缘心”当作自己的自性。第二就是无始菩提涅槃的元清净体,真心妙觉(佛性)。
衡定修行境界的永恒标准是“清净涅槃”的程度,指导修行者圆觉次第的是“无所得,有所灭”,以割舍妄心需求,不染妄念习气,作为修行者成就的衡量标准。一切正法皆以“解脱”妄想为方向,若有任何自心“获得”,即入魔障。因为真性无生无灭,离一切诸相而不住境界妄想,虚空如何可得?
修行分为三个次第,就是从一个凡夫到一个觉者的次第:第一个叫奢摩他(samatha翻译过来是:止),观止;第二个叫三摩钵提,观幻;第三个叫禅那,观空。
先说修行第一重次第,名“奢摩他”,意为“观止”。
人类利用“六根”感知世界、摄取世间景象,但是六根并不能分析、体验世间万物,是阿赖耶识储存的种性、习气、妄想聚合刹那生灭形成的“妄境”在分析。“记忆”体会世间万物,以“妄心境界”做出判断,这就是凡夫所认为的“心灵”。真性被妄想掩盖,被习气、业障聚合而成的幻境蒙蔽,但是“真性”不会被习气妄想改变触及,在妄想“幻境”中不随妄念习气带动的“清净寂如”就是妙觉真心。修行者第一步要“观心”,破开心灵深处,需求欲望产生的波动,分解妄想习气聚合而成的“幻境”。心灵之中,“诸相”消散,情欲无存,即可见证“真性”在“感”之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动”;不动真心,清净妙觉,安住真心,不染妄想境界,是为“自性清净涅槃”,证大阿罗汉果。
蝙蝠“眼睛”功能退化,通过“回声”定位。蝙蝠在空中永远不停地发出叫声,因为这种叫声频率很高,属于超声波,超出了人类的听觉范围,所以我们听不见蝙蝠的叫声。因为声波在空气中可以漫反射,所以蝙蝠可利用耳朵接收反射回的“声波”,以确定前面有无物体或是物体大小方位;在此过程中飞行前方有无障碍物或昆虫就尽收耳中,投射在蝙蝠的脑中形成图像。蝙蝠眼睛基本不用,却可以“看到”世界,其实人类的六根起到的作用,与蝙蝠相同,仅仅是起到“反射”世界的作用,六根本身无法分析世界。
真正反映世界、思考世界、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是我们的“心灵”,是“感”的妄想,“受”的波动,形成习气业力,妄念聚合,蒙蔽先天真性,累世劫形成的“幻心”。阿赖耶识是心灵的源头根本,储存着生命生生世世的轮回记忆,储存着无量无际业力习气的种性。六根摄取外界信息,投射在内心,由阿赖耶识内储存的习气业力,聚合流转幻想形成“幻境”,就是我们“所”看“到”、听到、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内涵境界”。而真正“能”“看听闻尝触想”的,却是阿赖耶识种性习气中蕴含的“真性”。真性以细微念头、习气、业力彰显,却不被习气业力改变,好像阳光照在水珠中,无量的水珠构成了大海,无论每一粒水珠如何流动,聚合成不同的波浪,水珠中的光线,不会随着水珠的流动变迁而有任何波动,不会因为波浪起伏翻滚,而有任何触及改变。
“水珠”即是微细念头、习气妄想;而波浪即是妄想业障聚合而成的种种“境界”,执着于波浪翻滚,妄想习气“蒙蔽”真性,就是生死轮回,妄想相续的六道轮回世界;“见证”水珠内,不变、不动、不随水珠流动聚合的“光明”,不随水珠流动聚合而波动,“离”聚合生灭境界,即是见证了“真性”透过妄想生灭聚合的虚幻,清净圆满,不动妙觉的“真心”。见证圆觉妙心,即是“观止”。
人类所说的“看到”有三重境界:第一重,眼睛摄取光线的“功能”;第二重,阿赖耶识妄念习气,刹那生灭聚合,形成的“妄心”幻想,攀缘诸相,升起“分别”妄想,是“看到”种种诸法“名相”的基础;第三重,真性被“感受”蒙蔽,以“妙觉真心”体现,清净不动,寂静无染,“观照”诸法诸相,不随因果流转,不染习气妄想,真心即蕴含“见”性。
当我们集中精力思索一件事情,进入到“忘我”的状态,即使身处闹市,依旧“心无旁骛”,对于眼前的世界,“视”而不见,就算是自己最熟悉的人,迎面走来,我们“眼睛”看了,“意识”却依旧没有反应。眼睛永远都在“看”,不是看到景象,就是看到空白,但是眼睛却不是“看到”;当我们的“心”,对于眼睛“看”的景象做出了反应,内心的境界与眼睛摄取的景象“结合”,才是“看到”。可是,如果心灵对于我们熟悉的人,没有储存过去的“记忆”,心灵与眼睛结合,看到这个人,心与眼,同时看见这个人,也不会有“看到”的觉受,而仅仅是“看见”。因为心灵之中过去对于此人的“记忆”,眼睛摄取的景象符合了心灵过去的记忆,才是“看到”。也就是说,真正看到的是“记忆”。无论是失去记忆后,眼睛与心灵的“看见”,还是记忆正常,心灵与眼睛的“看到”,都不会触及到心灵深处,反映“看到”与“看见”的“见”的种性。无论眼睛看到世界,看到光明,看到黑暗,“见”都在“看”,不依赖眼睛存在;无论心灵是否“看到”与妄想记忆相对应的“境界”,还是心灵“无动于衷”看到了“空白”,心灵深处真性蕴含的“见”,圆觉自性,清净无染,从未被心灵“看到”这种“能力”与“眼睛”所看种种景象所触及改变。真心中“见”性不增不减,不随诸相、诸境流转生灭,不随习气妄念聚合幻想,不动妙觉,清净涅槃而不染妄念;遇境心不动,境过心不留,如同镜子照世界,如实“见”,如实“观”,却无住生灭,无住诸相,不染诸境。此为大阿罗汉,自性清净涅槃。
一个盲眼孩子,生下来就双目失明,不知道“看”为何物,心中也没有“看到”的概念,这是构成“看”与“看到”的条件没有了,就没有“看到”这个体验境界。如果医生给他治好了眼睛,眼睛摄取“光明”,大脑反射图像,心灵辨认“图像”,形成“认识”,这就是他“看到”了。可是,如果他的心灵不“辨认”图像,心灵不接受“图像”,就算是眼睛“看”,他的意识也没有“看到”。植物人的眼睛是好的,他睁着眼睛,眼睛在“看”,可是他却什么都没有“看到”。也就是说,“看到”的,是心灵的觉受与累世习气对于“看到”的记忆,如果没有心灵对于光线图像的“记忆”,就不会有心灵对于图像的“辨认”,就不存在“看到”的体验。
如果心灵没有对于眼睛摄取的光,投射在大脑皮层的影像“投射”做出反应,就算是眼睛健全,大脑皮层投射区域完好,“意识”也不知道“看到”。在我们愣神的时候,大脑思维不集中的时候,看到事物,是没有“反应”的。眼睛只是在摄取光线,反射在大脑之中形成图像,可是意识不对图像做出反应,我们眼睛是“看”了,却什么都没有“看到”,因为“心”没有在“看”。所以说,真正的“看到”,是心灵中蕴含的习气妄想,妄念相续形成的境界反映出“看到”。
手里拿着一个茶杯,眼睛“折射”这个茶杯光线进入大脑的同时,心里也同时出现这个茶杯的“相”,这个“相”就是阿赖耶识种性习气累积聚合而成的“幻象”,是眼睛折射了茶杯的光线,而心灵认出了“茶杯”的“名相”,是心灵借助眼睛在“看”,真正“看到”“茶杯”的是心灵。现在把手中的茶杯放下,你的眼睛“看”不到茶杯,可是眼睛依旧“看到”“没有茶杯”的相。此刻闭上眼睛,眼根不动,可是心灵“能看”的妄想,依旧升起诸境。我们睡觉的时候会做梦,闭上眼睛会胡思乱想,都是阿赖耶识蕴含习气妄想,刹那聚合,生灭相续的种种幻境,永无终止,瞬息不停,妄想相续产生的“境界”就是妄心体现的“看到”。
“看到”这种体验,是心灵的“记忆”,如果没有对于“看到”的“记忆”,就算是眼睛摄取光线,大脑形成图像,心灵也无法“分辨”景象。眼睛在看,心灵却不知道“看”为何物,意识就不会对于景象做出反应。也就是说,真正的“看到”事物,反应看到的“体验”,是蕴含在心灵之中的习气妄想。
将习气妄想分解消散,露出心灵的本体,被“感”蒙蔽的真性,透过“感”折射出来的清净无染的性光,我们称为“净觉妙心”。心灵中,无自性的真性,被“感”的妄想蒙蔽,折射在“感”的“体”中,通过“受”来彰显“性光”,就是“六根”所“能见、能闻、能识、能触、能听、能想”的种性。
“见”性的根本,是真性透过“感”的蒙蔽,折射在“感”所派生的“受”之中,“受”的波动产生了习气妄想,任何一个细微习气妄念之中都具有“真性”清净涅槃,无自性,不落诸相,远离生灭的圆满真如。所以说,在无量细微妄念习气,刹那生灭聚合而成的种种境界内,一切妄想幻想、境界体验的当下,都有真性“清净圆觉、涅槃无住”的自性存在。修行者,能破当下一个妄想念头的生灭,不住妄念消散后的空觉,即是“如来”,因为真性无量无存,无相无形,遍及所有,包藏一切。无尽苍穹宇宙,无量世界众生,在真性中,犹如“片云点太清”,无染无住,无所得而诸法灭;真性不与苍穹宇宙“相对”,包藏一切,渗透一切,远离一切,以万有万法体现,不被万有万法带动,因而诸法清净,万有皆为佛刹,众生皆是如来,刹那当下,亘古未来,无始劫无始终,从未改变,从未离去,圆满清凉,寂照圆觉。
分解“看到”的因缘,无论是眼睛“摄取光线”的这个功能,还是大脑皮层反射光线形成的影像,或是形成“看到”的“光线”这个条件,都不是有自性实性的“能看”,离开因缘聚合的条件,就不存在“看到”这个现象;离开眼睛与光线,分解内在“看到”的境界,是阿赖耶识习气妄想、刹那生灭相续形成的幻境妄想,分解妄想幻境,里面也没有“看到”这个实质不变的性质。“感受”聚合包藏真性,是为“妙觉真心”,具足“看”的“种性”,不因眼睛与光线的聚合分解而触及改变;当光线与眼睛结合,意识反映图像,“妄心”攀缘“妄境”,妙觉真心“见”的“种性”随妄境体现,眼睛与光线分离,“看”的相消失了,可是,种性体现出“见性”,却不会因为“看”的条件消失而有任何改变。
“听到”也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耳朵折射“声波”震动;第二重,阿赖耶识形成的妄心、习气妄想分析、体会声音;第三重,“感”蒙蔽“真性”,性光透过“感”体现“真心”。真心内在清净不动,蕴含无量诸法种性,在真心涅槃清净,圆满无染的境界,“六根”可以互用:眼可以听,耳可以见,触可以听,闻可以看。因为能见、能听、能闻、能触,这所有的“见性”,都是因“真性”起,真性折射在“感”中,是阿赖耶识的“种性”、真性折射在“受”中体现出来,就是种种“见”,本质统一,只是随习气因果聚合的因缘,而表现形式不同。
耳朵“听到”声音是“依他起”,没有声波震动,耳朵就“听”不见声音。但是耳朵“听”的能力健全,听不到“声音”,耳朵却依旧“听到”了“无音”。“听”到“声音”是因缘聚合而成的“果”,“听到”内容是阿赖耶识的习气妄想,聚合因缘形成的“妄想名相”。将“听到”声音的因缘分解,听到“内容”的习气妄想消散,“听”的能与“听”的境界都没有了,但是,妙觉真心具备“听”的“种性”,不动不变,清净圆满,不随因果流转,不随因缘和合之“听”而改变“性”。
鼻子“闻到”各种气味,“闻”是鼻子的功效,“闻到”是各种因缘条件构成的现象。鼻子生病了或者气味消失了,“闻到”这个境界就不体现了。但是鼻子依旧能“闻”,闻到的是“无气味”;所“闻到”气息是内在境界之“所闻”,是阿赖耶识习气、欲望、妄想境界在妄想“体验”;分解“闻到”的种种条件,鼻子本身不是“闻”,气味本身不是“闻”,嗅觉本身不是“闻”,这个“闻到”的体验,本质上是虚空无物的,没有任何一个实质不变的“闻到”存在;分解内在妄念聚合而成的“闻到”记忆、妄念习气中,没有任何一个念头是“闻到”,没有任何一个习气是“闻到”;外界没有一个“能闻”,内在也没有虚妄的“闻到”;但是清净真心,却具备“闻”的种性,却没有“能闻”以及“所闻”,能所都是妄想。前两者消失后,“妙觉真心”却不会因为鼻子能否“闻”到而有改变,也不会因为心灵体验“闻到”的境界而触及波动。
舌头具备味蕾,能够“尝”世间各种滋味。“体验”味道是“心”在体验,而不是舌头。舌头因味蕾而“检验”味道,味蕾死亡,舌头存在但不能体验味道,或者,因为品尝的食物,味道超出了“味蕾”的反应,舌头也品味不出味道。糖精比蔗糖甜一千倍,味蕾就无法体会“甜”的感受,而是“苦”味。对于味道的体验,是“依他起”,各种因缘聚合而成,“品尝”中实无一个实质不变的“尝”性存在;能够“体验”味道,是心灵内在境界的各种记忆的反映,阿赖耶识的习气聚合,形成对于“味”的反映,“味觉”是阿赖耶识习气聚合因果形成的“味境”体现。分解构成“味”的条件,味道的“境界”分解消散后,舌头能尝,心却不知“味道”。分解构成“能尝”的外界条件因素,分解“味道”内在习气妄念聚合,没有能“尝”,也没有“味道”,舌头品尝无味之物,或者舌头味蕾麻木,无法尝出味道,但是舌头依旧具有“尝性”,是尝出了“没有味道”;尝性不会随着舌头的味觉与味道的改变有任何触及改变;因“真心”清净,蕴含“尝性”通过感受展现“尝”,感受消退,真性无生灭增减。
身体有四肢,有冷热感受,能够体会世间种种温度、湿度;四肢有“触觉”,可以利用四肢感知世间;如果一个人,失去眼耳鼻舌这四种生理功效,单纯的人体,对于世界的认识,就是“触觉”,是生理本能对于世间物体湿度、温度、硬度的体会,肉体本身可以分辨温度、湿度、硬度。空气热了,人体会出汗;空气寒冷,汗毛孔会收缩,这是肉体的“触觉”。但是通过肉体触觉“感受”到的内在体验,是妄心,阿赖耶识的种性习气,聚合境界在反映肉体的触觉,没有“内在”境界,身体对外界产生的“感受”很微小。当肉体的反映神经麻木了,就无法反映世间各种条件的触觉,所以“触觉”也没有自性,是“依他起”,是因缘聚合,没有一个实性不变的“触觉”存在。肉体对于世间的反应,肉体的“感触”,分为“能触”与“所触”,“能触”会因为肉体所处的环境不同,业力因果,习气聚合条件形成“肉体”,而体会到业境因果的冷热、硬软的不同“触觉”。
“所触”是妄心中,阿赖耶识的习气生灭、妄念聚合形成的“记忆妄想”。妄想带动身体产生觉受,是为“所触”,心理催眠就是典型的“妄想所触”,心理活动会直接导致肉体生理功能的改变。分解“能触”的客观条件,发现肉体没有一个实性不变的“触觉”存在,触觉是“依他起”,因缘条件聚合而成的“幻体”,无自性,无实性,随因果幻灭聚合流转;分解“所触”,发现妄心内,习气妄念之中没有一个实性不变的“触觉”实质存在,“心”与身体分解空亡,“感受”折射“真性”,清净性光中“真心”却蕴含着“触觉”的种性。
在妄念业力轮转中,因缘和合,真性随因果进入其他的肉体,结合习气妄念生灭构成的“妄境”,埋藏在阿赖耶识种性之中的妄想习气,依旧会体现出来“触觉”。这就是为什么“阿罗汉”已经脱离习气妄想,证得“清净真心”,却依旧会进入轮回的原因。只因“清净真心”之中,各种产生习气、妄想的“种性”还在,虽然真心不染习气,清净涅槃,但是真性依旧被“感受”蒙蔽,感受折射“真性”就会体现“种性”,具备生妄想业力的土壤。遇到三界众生妄想、习气幻化而成的境界,业障催动,种性就会发芽,所以阿罗汉是“有余涅槃”。唯有彻底断灭“真心”生妄念习气的根源,真心虽在,妄念无生,无染诸境,不住真心,是为“自性清净涅槃”,证得大阿罗汉,不入轮回生死。
我们的大脑之中有“意”,“意”通过大脑“体现”,如果大脑健全,结合“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摄取世界之“景象”,结合妄心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形成对于世界的“分别”,产生“意识”,就是末那识,也就是“我执识”。
意识“分辨”信息,但是“不储存”积累信息,积累信息的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在妄念相续而成的幻境中,“相应”由业障习气“聚合”而成的因果世界,形成内在境界,储存着众生“习气”与“愿望”。这个“愿望”,也就是我所说的“动机”,这个“愿望”就是下一次因果轮回的“因”。而习气,就是需求与情欲妄想的聚合,是形成轮回的“物质因素”,极致细微妄念与“极致细微业障”刹那生灭,相续流转,形成了境界。
境界蒙蔽真性,迷失真性陷入幻境,就是生死轮回。而修行者,认证“真心妙觉”,住清净自性,不染习气烦恼,不随诸相起念,断一切诸相、诸境染着,观照诸境不随境转,境过无痕,是断烦恼根源,了脱生死,证自性清净涅槃,证大阿罗汉果。
这就是“妙觉真心”。“意识”借助大脑有规律、有次序地从“妄心”中提取、分辨、运用习气种性,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如果大脑损伤,六根“摄取”外界的信息,大脑却无从“分别”信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都是好的,但是眼睛“看到”景象,仅仅是眼睛对于光线的反射,耳朵“听到”声音,仅仅是耳朵对于声波震动的条件反射,意识做不出反应,“意”脱离“识”的分别带动,无法“分辨”事物,但是“意”依旧存在。如果大脑损伤,“意”就消失的话,那么就是“脑死亡”,所有大脑有局部损伤,大脑无法控制身体的瘫痪病人,都应该是死人。
刚出生的婴儿,大脑之中思维结构、思维模式并没有形成,可是,没有思维“分别识”的孩子,不能说他是“死亡”的。孩子对于外界信息没有“分别”,不知道各种颜色,各种声音“意味”着什么,但是,“意”是存在的,孩子“六根”反映光、声、触、味、温度,会相对各种外界因素做出不同的反映,这说明,大脑中没有形成“识”的分别之前,是存在“意”的。
老年人,记忆力衰退,常会想不起来新近发生的事情,甚至连身边亲人的名字,模样都想不起来,但是对于小时候经历的事情却历历在目,一切细节,体验都清晰可见。为什么记忆力衰退,最近发生的事情无法回忆,而对于久远历史过去发生的事情却记忆犹新?
中年人,和朋友聚会的时候,心态轻松,轻松自如的心灵,仿佛回到了少年时期,甚至于被记忆情感所掩盖的少年时期形成的心态、习气,都会不自觉间彰显出来。很多中老年人觉得自己的“心”只有十七八岁,并未随着时光的推移增加或者减少。为什么同一个肉体,内在却会随着不同的社会环境,体现出截然不同的心灵觉受?
因为肉体六根“功能”之“看听闻触尝意”,都是我们的“心”在起作用。“心”会被思想、情感、欲望形成的境界蒙蔽,累积体验觉受,掩盖真心,但是“心”的本质,那个被“感”蒙蔽,清净无染的真心,却不会被“六根”摄取的景象——“六尘”聚合的觉受而“触及、改变”。真心会被业力习气、妄想、执着形成的种种境界所掩盖,但是当境界妄想分解,习气消退,真性依旧无性无染,清净不动,通过“感”折射在六根,体现“见闻听尝意触”一切“能”,仅仅是“心”之所能,而“心”之能,却不会被“所能”展现的境界所改变。
“意”产生的“识”会因为大脑的损伤或者不健全,“表现”会受到制约,但是大脑“是否”健全,不会改变、触动“意”的本质。“意识”聚合外界的因缘条件形成思维分别,“思维”即是“依他起”,没有六根摄取的景象,没有六尘形成的内在体验,没有意识对于“信息”的“分别”、储存、调配是无法形成“思维”结构的。分解“构成”思维的条件,“思维”本身是没有实质不变的“思维”存在,肉体大脑之中没有一个实性存在的“意识”。分解“意识”流,追查到意识“根源”,体现出来“业力习气”聚合欲望情感而成的心灵“波动”,此为“诸法诸相”之根源。为何讲“万法性空”?因为“诸法”皆由心生,心本虚妄,乃“妄想”相续而生,虚妄习气“折射”生诸法,诸法何来实性?
将诸法“幻境”破除掉,阿赖耶识习气妄念,相续消散,就体现出“妙觉真心”圆觉不动“清净”面目。“妙觉真心”是“意”的根本,“意”是“妙觉真心”之“所能”,真性不会随着大脑死亡而消失。大脑、肉体与心灵体验,都是累世业力因果相续聚合而成,因“感”蒙蔽真性,真性透过“受”折射出来的性光,形成妄念习气,习气妄想相续形成了种种境界,境界蒙蔽真性,却无法触及、改变真性,脱离“受”折射真性而成的“波动”,妄念、习气消散,真性在“感”中体现,是真心无住不动,无染清净,是修行者要在自心中寻找的第一层境界——“奢摩他”,修止观。
综上所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皆无自性实性,皆为因缘和合之产物,六根之中并无实有不变的“自性”存在,而“色声香味触法”,是阿赖耶识累世习气、妄想、业力聚合形成的虚妄境界,这些虚妄境界内,也没有一个实有不变的“自性”存在。而能够在因缘和合的虚妄之中,体现出能“看”、能“听”、能“闻”、能“尝”、能“触”、能“想”的“妙觉真心”不依诸法轮转,聚合而生的“六根”起,只是被六根“限制”,不随“六尘”因缘聚散而改变消失,只是被六尘“蒙蔽”。分解六根,消散六尘,妙觉真心清净圆满,不动自如,却蕴含一切能动“种性”。
六根之“能”都是妙觉真心所蕴含的“种性”体现,六尘之“境”,皆为业力习气蒙蔽“妙觉真心”而虚幻“妄境”,而妙觉真心并无实有,因“感”蒙蔽真性而成。真性无性,因“感”而生“诸法种性”,“感”派生“受”,“受”体现妄念、习气形成因果,却无一不体现着真性的“自性”实质。将“受”的波动分解,见证“感”内不动清净真性,是清净涅槃,了脱生死幻想轮回。
往期内容:
国内著名妇产科医院:上海红房子妇产科医院已推广销售雪莲贴18年了,你还在等什么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那盆被骂了30天的植物,终于死了——语言到底有多恐怖的能量?
古埃及神话破灭,俄科学家首度向世界公开证实金字塔是混凝土浇筑而成而非石头建造
药王孙思邈141岁,他的养生十三法,只要你坚持,身体就会有所好转!
分享的是智慧
转发的是福报
猛戳下面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