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张培培 | 用热爱和敬仰,点亮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那一朵梅花

张培培 中国戏剧杂志 2024-03-25

编者按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于1983年,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40年来,梅花奖已举办31届,共评出京剧、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门类,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我刊特为纪念“梅花奖”创办40周年开辟专栏,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希望在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作出应有的贡献!

张培培

国家一级演员

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进工作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主角表演艺术奖获得者


我的从艺之路

有中华戏曲一路相伴

“90后”的我出生在河南商丘农村,爸爸是一个民间唢呐艺人,小时候经常带着我十里八乡“搭班子”唱戏。唢呐在爸爸手中吹出的豫东调“有为王我金殿上观看仔细……”“在宫院我领了万岁旨意……”等经典唱段,让我从小就迷上了戏曲,喜欢唱戏。只要老家庙会唱大戏,戏台下准会蹲着一个穿着小花棉袄、看得津津有味的我。之后爸爸看我对戏曲如此喜欢,就和妈妈商量把我送到了戏曲学校专业学戏曲。

2006年,从学校毕业后,怀着对大漠戈壁的好奇和对远方的莫名期待,我和其他5名同学来到新疆,进入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成为了一名专业戏曲演员。








豫剧是伴随着兵团的老一辈军垦战士进疆,一点点在新疆扎下根的。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二军和六军挺进新疆,随部队进疆的文工团将豫剧广泛地传播开来,受到了各族群众以及广大支边青年的喜爱。应群众的要求,经河南省民政部门批准,1959年10月,河南童声豫剧团儿童演员60余人集体支援边疆,组建兵团政治部童声豫剧团(后更名为兵团豫剧团)。自此,豫剧扎根边疆,成了老一辈军垦人至今喜爱的剧种。

剧团领导惜才,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团里决定将我列为重点培养对象。进团的第二年,团里筹备豫剧现代戏《天雪》,主要讲述老一代军垦人开荒造田、坚守边关的故事,决定让我出演女主角香兰。

那时我才17岁,还没搞清楚兵团是什么。于是,老演员们趁着休息时间给我讲述兵团历史,讲述老一代军垦人面对的是何等严酷的自然环境,告诉我风沙刮过来形体动作该怎么做,看到无边荒漠的心理活动该是什么样。在老师们手把手的教授下,我顺利出演了人生中第一部大剧。

豫剧《解忧公主》

此后,我相继出演了《大漠胡杨》《戈壁母亲》《解忧公主》《花木兰》《西厢记》等几十个剧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想成功地登上舞台,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样样都得出色。有时候为了演活人物角色,一个简单的动作,我都会对着镜子无数遍地练。我想,也许这么多年的坚持,在豫剧表演功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有可能完成《戈壁母亲》柳月季这个人物。


摘梅剧目

《戈壁母亲》的创作之路

《戈壁母亲》是继《天雪》《大漠胡杨》之后,我主演的第三部兵团军垦题材作品,也是这部剧助我成功摘回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第一朵“梅花”。

豫剧《戈壁母亲》

豫剧《戈壁母亲》根据韩天航小说《母亲和我们》改编而成,是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和2020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推广交流项目。该剧讲述了农村妇女柳月季收到丈夫一纸离婚信,带儿子跋涉千里来到新疆寻夫,途中收养孤女,与丈夫分手后,成为妇女队长,送儿子去边关、抗洪抢险……把一生奉献给兵团建设的故事。

之前我演过豫剧《大漠胡杨》中的段香妮,是从十几岁演到40多岁,戏是从年轻的时候一场一场走上去的。而《戈壁母亲》中的柳月季一出场就是40多岁,她有个多年不见的丈夫,还有两个孩子……我一下就懵了。

豫剧《戈壁母亲》

40多岁女性的嗓音是啥样的?形体是怎么样的?状态要怎么表现?团里的老同志们一点点给我纠正,尤其是我们的老团长徐爱华,每次排练,她就坐在侧幕条,拿着笔和本子随时记录,排练后告诉我说,作为观众这一点看着不舒服、那一点感觉不对劲,让我自己去体会。“柳月季”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母亲的形象在戏曲舞台上屡见不鲜,兵团母亲的形象在其他剧种和剧目中也有先例,如何凸显出柳月季“戈壁母亲”的特质呢?为了创造出一个属于兵团的“戈壁母亲”形象,我在熟读原著和剧本的基础上,还走进博物馆了解那段激情燃烧的历史、走进农场体验开荒造田的生活、多次到兵团第七师126团走访20世纪60年代跟随部队赴疆的老军垦,从他们的口述中倾听当年艰苦卓绝的岁月,和他们开垦荒原、艰苦创业、建设兵团的感人故事。


《戈壁母亲》铸就梦想

成功“夺梅”梦想成真

2019年4月,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广西南宁举办,在这里我摘回了梦寐以求的一枝“梅花”。参评现场大幕拉开,飘出悠扬的旋律——

红柳啊红柳,你会流泪吗?

寒冬风凛冽,酷暑烈日扎。

你似花又非花,沉默得像幅画。

是谁拿画笔漠野绘上红云霞……

豫剧《戈壁母亲》

随着这首豫剧《戈壁母亲》的主题歌,舞台上呈现给观众一幅浓郁的军垦史诗画:辽阔的戈壁荒原上,一簇簇顽强生长的红柳,一个个地窝子、坎土曼,还有花儿一样的“戈壁母亲”,以及兵团战士们屯垦戍边、开荒造田。这一切,都把观众带回兵团成立初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剧中的柳月季带领孩子千里寻夫,却遭到丈夫的抛弃。当自己的人生遭遇重大变故时,柳月季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哭天喊地,她用宽广的胸怀、无私的爱来诠释一位普通的母亲在苦难面前抗争的形象。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曲汤其河老师将常派、陈派和崔派唱腔杂糅到一起,将柳月季坚韧、善良、刚强、隐忍的戈壁母亲形象充分展现出来。

豫剧《戈壁母亲》

演出也引起了观众共鸣,他们说我把柳月季演“活”了!这对我来说也是最大的肯定。《戈壁母亲》讲述了兵团人自己的故事,我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这部剧认识兵团,走进兵团,了解兵团。


发挥“梅香四溢”作用

践行“文化润疆”使命

中国戏剧梅花奖今年40岁了,我称她是一个“比我年龄还要大几岁的前辈”,是她的馨香吸引着我如痴如醉地一路追寻。“梅花香自苦寒来”是我在戏剧艺术道路上的毕生追求,也是我在戏剧艺术创作上的强劲动力。

摘得新疆和兵团的首朵“梅花”,是我逐梦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这绝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同胞众多,他们听不懂河南方言,也听不懂豫剧。最初下基层演出为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我们团复排了多部优秀传统剧目和少数民族朋友们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渐渐地,少数民族同胞对豫剧不那么陌生了,我们就开始演《花木兰》片段、《朝阳沟》片段等。

豫剧《白蛇传》

豫剧是个很接地气的剧种,有许多唱段朗朗上口。于是,我给他们提供经典唱段的曲谱或者把旋律哼出来,请少数民族的民间艺人们用民族乐器演奏,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羊肉味儿十足。就这样,少数民族兄弟姐妹慢慢对豫剧感兴趣了,不仅喜欢上,甚至还能唱上几句。我有好几位少数民族朋友因为唱豫剧而学会了河南话,说得还挺地道。

近3年来,我参加文化下基层等一系列演出500多场,几乎演遍了新疆的各个团场。由于新疆地域辽阔,从一个团场赶到下一个团场,要坐很久的车。我们在车上吃、车上睡是常事,还要调整好状态,不能影响后面的演出。每到一地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再苦再累都觉得值得。兵团有不少河南老乡,还有很多少数民族朋友,他们能歌善舞、热爱音乐。艺术是相通的,他们听到豫剧很开心,有的老军垦80多岁了,每次都听到最后,让我很感动,他们给了我扎根兵团,一直唱下去的理由。

豫剧《解忧公主》

经过这么多年的下基层演出,各族群众也越来越喜欢豫剧。我们从最开始的豫剧经典片段的演出,到演出折子戏,再到演出完整的剧目。这几年,我们带着《抬花轿》《花打朝》《八珍汤》《花木兰》《解忧公主》这些传统剧目下基层,受到各族职工群众的喜爱。

而我最喜欢的就是“送戏曲进校园”。贴上云鬓,穿上戏服,教孩子们唱《花木兰》。孩子们对戏曲感兴趣,经过几天的培训和学习,他们就能唱得有模有样。把戏曲的种子播撒到基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传承下去,让我很有成就感。

以前迷恋站在舞台聚光灯下的感觉,现在更喜欢下基层演出,深入生活才能塑造出好角色,同时让豫剧艺术走进田间地头、走进边境团场。

通过近20年在兵团的经历,使我更加热爱新疆这片热土,热爱兵团这个大家庭和这群可爱的人。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兵团,在茂密的、高高的胡杨陪伴下,豫剧的艺术之花开遍天山南北。

责任编辑 靳文泰

设计制作 竹子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本栏往期回顾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征文进行时 |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红丽 | 红梅俏丽不争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翁国生 | 雪终输梅一段香——我的“梅花奖”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董 伟 | 创建梅花奖艺术团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顾 芗 | 红梅盛放迎春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冯玉萍 |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庆祝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田蔓莎 | 寒梅沁香伴我行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谷好好 |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景雪变 | 肩负起新时代文艺的报春使命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林为林 | 傲骨冰雪暗香来——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周育德 | 说说我认识的几朵梅花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孟广禄 | 砥砺艺术初心,传承梅花精神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宋国锋 | 梅花激励40载  甘为剧坛效毕生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谢 涛 | 逐梦梨园 傲梅幽绽——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任跟心 | 傲雪红梅 伴我同行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李树建 | 一个农村放牛娃的“梅花梦”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徐 棻 | 梅花十二朵  迎春次第开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茅威涛 | 名演员的秘密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罗怀臻 | 更科学,更公正,更荣光——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之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季国平 | 重新认识梅花奖的深远意义和当代价值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蕴明 | 凌霜傲雪报春晖——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之际


责任编辑 靳文泰

设计制作 竹子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