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时珍,我不是药神

闲蛋黄 伊森艾玛 2023-06-22

明代的社会经济与科学文化比较发达,除了文学艺术繁荣外,明朝嘉靖、万历年间,还出过一位杰出的药物学家。他花了毕生的精力,写了部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这个人就是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出生于黄州府蕲(qi)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一个清贫的医生世家。祖父是位背着药箱、摇着串铃,终年奔波于城乡的铃医;父亲李言闻是个开业医生,有一爿(盘)小药铺,在当地小有名气。

湖北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山多草密,动植物资源丰富。受家庭影响,李时珍从小就跟着父亲上山采药,对药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前的封建社会,医生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和算命、风水先生差不多,都是低贱之人。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父亲当然希望李时珍能出人头地,科举中第走上仕途。李时珍14岁中秀,之后参加了三次乡试,均是落第。无奈之下,李时珍放弃科举的念头,转而习医。

李时珍从小在父亲旁边看他给人治病、开方,耳濡目染,对医道和医药知识均有所涉猎。李时珍23岁随父学医,26岁开始独立行医。他牢记父亲的教诲,“熟读王叔和(晋代著名医学家),不如临症(临床看病)多。”不仅研读《内经》、《千金方》等经典医学著作,还重视临床诊疗,积累实际经验。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33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明世宗朱厚熜迷信道教,追求长生不老,一天到晚在宫里炼丹吃药。太医院里的一些医生投其所好,大谈丹药的各种好处。李时珍反对炼丹吃药,在他后来的著作中也多次摆明立场,朱砂、硇(náo)石等药物有大毒,人吃了对身体无益,反而有害;再说也从来没见过能长生不老的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任职一年,李时珍便辞职回乡。

不过,在楚王府和太医院的经历,倒是为李时珍创造了一个阅读官藏医学典籍,研究名贵药材的机会。李时珍发现前人的医药书,尽管知识丰富,但也有不少错漏。于是,李时珍下决心对古药书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一部全新的、反映时代水平的药物学著作。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35岁的李时珍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北宋本草学著作《证类本草》为蓝本,共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为弄清药物的形状、习性,分辨真伪,李时珍不仅在家开辟百草园,亲自栽种药植,还多次外出考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农夫、渔夫、樵夫、药农、铃医,都成为他的朋友和老师。为弄清蕲州白花蛇的毒性,他亲自冒险捉蛇测试;为测定洋金花的麻醉效果,他采来煎汤亲口品尝……


经过二十七个春秋,61岁的李时珍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了中国古代一部最完备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又经过10年三次修改,《本草纲目》于万历二十五年(1596年)在金陵(南京)正式刊行(李时珍已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去世,)。

《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录药物1518种,李时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更加科学,更接近现代植物学、动物学的分类方法。被后人誉为“东方医药巨典”,金陵版《本草纲目》更是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本草纲目》的成名之路

由于书卷帙浩繁,图文量大,且商业收益不高,出版商并不积极出资刊印。直到1596年,这本100多万字的大部头,才在李氏家人的支持下面世。《本草纲目》初版本在南京刊行,故称“金陵本”。金陵版的刻印质量不高,有很多字迹模糊不清的地方。1601年,江西巡抚夏良心发现这本神奇的药典,大为欣赏。在他帮助下,两年后新版《本草纲目》面世。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将《本草纲目》献于朝廷后,朝廷“命礼部誊写,分两京、各省刊行”。



日本科技史家矢岛祐利曾说:“《本草纲目》刊行不到20年,就已在庆长十二年(1607)传入我国。它支配了我国江户时代的本草、博物学界,其影响更远及至19世纪末叶。”1647年,波兰人弥格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流传欧洲。

比起医术,李时珍对中国大地各类事物的介绍更吸引人。西方向来有博物学的传统,具体来说,就是采集植物、昆虫和收藏化石。《本草纲目》正好迎合了博物学家的嗜好。1738年,瑞典博物学家莱格斯特伦在中国南方采集植物标本,并得到《本草纲目》原著,回国后将这批标本送给朋友林奈。就这样,《本草纲目》成为西方博物学者,研究中国博物学必备的教科书。

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不仅在其《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论著中引用《本草纲目》关于鸡的七个品种和金鱼家化的资料,还称赞《本草纲目》是1596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

不过随着现代西方医学的蓬勃发展,连他们自己都抛弃了本草学传统,更不会挖掘《本草纲目》的内在价值。从明末一直到民国,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知名度都非常的低,普通民众根本不了解这个人。相比《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核心理论著作,《本草纲目》地位也一直在低位徘徊。1949年,苏共代表米高扬来到西柏坡。尽管没什么山珍海味,品尝着汾酒和红烧鱼,堪称美食家的米高扬赞不绝口。指导员笑道:“我相信,一个中药,一个中国菜,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这番评价,他在1953年又再次重提。

上世纪50年代,剑桥《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出版,书中把李时珍和伽利略、维萨里相提并论。当时中国在宣扬超英赶美,弘扬民族文化,外国学界此时抬出了李时珍,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就受到特别的关注。1952年,莫斯科大学新校舍准备镶嵌世界各国大科学家的大理石浮雕像征求意见时,时任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向老大哥推荐了祖冲之和李时珍两位中国古代科学家,获得校方通过。就这样李时珍的画像,与牛顿、居里夫人等五十九位世界级科学巨匠,镶嵌到莫斯科大学礼堂的墙壁上。由于年代久远,李时珍的画像等都是后艺术人想象,加工创造的。有剧作家到蕲州考察,发现了湮没无闻的李时珍墓。19562月,李时珍陵园修毕,湖北省蕲春县人民政府发专函请求郭沫若题字。




“圣人”、“神医”、“华夏药王”、“药神”等这些颇有个人崇拜的称呼,李时珍生前从未享受过,他虽入过明太医院,但水平算不上顶尖。所以我们要理解历史事实,不能脱离那个时代。500年前缺医少药,科学尚未昌明,中医用药基于个人经验和玄学,多少受到点局限。“以形补形”的用药思想也贯穿在《本草纲目》,尤以动物药最为明显。李时珍认为,“以胃治胃,以心归心,以血导血,以骨入骨,以髓补髓,以皮治皮”。当时看似主流的观点,现在看来已不入流,缺乏科学依据。

李时珍的时代,条件有限。纪念李时珍最好的方式就是,传承这种求知创新精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利用好、发展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中医的困境与反思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理论已基本成形。一本《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学说,建立了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养生学”的基础体系。后世张仲景、孙思邈、华佗等中医学大家,不断丰富中医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确立了以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为代表的多种中医医疗手段。



中医在日本被称为“汉方医学”。中药被称为“汉方药”,简称“汉方”。中医是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史书记载公元414年朝鲜新罗的金武氏携医术来到日本。1478年,日本僧人田代三喜留学大明,将“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带回日本,运用神奇的针灸,他治好了很多人的疾病,名声鹊起。他的徒弟曲直濑道三,出入武将门庭,替贵族治病,在长长的患者名单上可见在日本大名鼎鼎的大佬,如“战国风云儿”织田信长、“战国三恶人”之首的松永久秀、“征夷大将军”足利义辉等。在日本下层社会,还有一位名叫永田德本的汉方医师,四处游历为穷人治病,患者无论贫富贵贱一律只收十六文钱,人称“十六文先生”。这些人都为“汉方医学”留下了好名声。

在江户时代(1603-1867),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致使几乎接触不到明清的医书。日本中医书主要研习的是《伤寒论》、《金匮要略》。19世纪后半叶,美国将军佩里率领两艘蒸汽战舰打开了日本的国门,现代医学也随之在传播。西方现代医学理论完备,解剖精准,尤其是外科手术,让日本人大开眼界。明治政府为鼓励西医,出台一些列政策鼓励日本人学习,规定只有学西医的人才能考取“医师资格证”,学中医的人不被国家承认,汉方医学陷入低谷,成了不入流的土方子。


随着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患慢性病、过敏性疾病的国民人数迅速增长,日本发现西药虽然能快速压制病灶,却无法医治病根,而中医药(汉方医学)往往有出乎意料的效果。中日建交后,日本开始重新审视汉方医学政策。


1972年,日本文部省批准综合大学医学部、医科大学、药科大学、齿科大学可开设传统医学教育课程。20013月,文部科学省发布《教育核心课程设置》,汉方医学教育被纳入其中。到2004年,80所医科大学全部开展了汉方医学的教育。

日本的创新主体是企业。鼎盛时期,全日本有40家“汉方药”制药厂,经过发展兼并目前还有19家。日本的三大汉方药生产企业(三共、津村、钟纺)的新药研发费用均占每年销售收入的10%20%。汉方药大多采取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等剂型,摆脱了水煎火熬的传统中药服用方法。为最大限度保留药效,药物提取过程采取温浸提取、减压浓缩、喷雾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等技术和设备。汉方药服用更加方便,也更加适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颁布汉方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汉方药都按标准生产。日本还专门出台了药材种植规范,要求生产过程中尽量不用化肥和农药,尽可能降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标准化,是现代生产的显著特征。标准化后的汉方药不会与欧美标准发生冲突,显然也更有利于汉方药走出日本国门,打开国际市场。

世界中药市场,日本、韩国所占份额高达80%~90%,“汉方药”卖到了全世界40多个国家,但是日本中药制剂的生产原料75%从我国进口。简单一句话就是,中国的药农种植中草药,种好后,他们低价收购,再加工成符合国际标准的片剂、胶囊,翻很多倍卖出去。中医药在全世界受到推崇,中国的贡献仅限于提供原材料。日本有汉方药厂200多家,处方用汉方药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年销售额高达15亿美元,被日本政府批准适用“国民健康保险制度”的中药大约有148种。

1976年,日本官方正式宣布将“汉方药”纳入医保体系,把《伤寒杂病论》主要的210个有效方剂及140种生药列为医疗用药,患者只需支付很少的钱就能买到“汉方药”。协会的统计数据,日本汉方药市场规模约2000亿日元,其中面向医疗的,比例占80%85%;面向大众的,即可以在一般药店买到的,占15%20%。现在的日本,凡具有处方权的医师,均学过西医,并要取得执照。也有人取得针灸师资格,但其治疗手段只限于针灸,无汉方药的处方权。


日本百姓一般有急病才用西药,慢性病则喜欢用“汉方药”。他们认为,“汉药可以改善体质”,相信汉方药能治未病,主要用于防治高血压、高血脂等生活方式病,以及术后的辅助治疗、妇科治疗。我们国内不少医院反而习惯使用“三素一汤”治病(指抗生素、激素、维生素联合,加入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给药),结果造成人体细菌耐药,既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又使得国人体制越来越差。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和重视,今后如何用好老祖宗留下的医学财富?


疫情期间,在上海居家隔离的刘畊宏,呼吁大家居家健身。开了直播,和妻子一起,带领大家跳起自编的《本草纲目》毽子操。“抬脚!拍脚!侧边的肥肉咔咔掉!人鱼线马甲线我都要!”周杰伦没想到,他的《本草纲目》会变成健身舞曲;恐怕李时珍也不会想到,他的《本草纲目》会被编成歌曲吧。



不管怎样,《本草纲目》又出名了!

往期文章:

养老院不是法外之地

泰国版肯尼迪家族,西瓦那家族的跌宕起伏

扎克伯格:一个中国女婿的黑化之路

马来西亚华人的过去和未来

美国后院起火!中国乾坤大挪移,跑到拉丁美洲抄底

美国流浪汉的循环怪圈

拉帮结派,从政治蔓延到经济领域,G20峰会风起云涌

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

中国第三艘航母要来了,老将军不用再踮起脚看人家美军航母了

对比上世纪以来美国的三次高通胀,此次通胀像极了最糟糕的那次

英国皇家海军,真是一茬不如一茬

100年前就被“瓜分”的南极,中国还有机会吗?

加里宁格勒,四面皆敌却没人敢占领

印度尼西亚,是个怎样的国家?

韩美深化战略同盟关系,为何韩国喊话中国求理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